三、四读课文研习文本.doc_第1页
三、四读课文研习文本.doc_第2页
三、四读课文研习文本.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四读课文,研习文本(一)初读感知,寻找美景1、速读课文,找找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表现在哪里?用“修饰性的词语+名词”的短语的格式概括出景物的名称。古式的火车清澈的潭水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神奇的神木概括得真好,既简练又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结构相同,可见这些同学语文功底很深。(二)再读体悟,赏析美句 除了景本身的美,我想还得感谢吴功正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案头之文章。”吴功正先生正是用他富于魅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如画的阿里山风光。让我们放慢脚步,驻足观赏。看看文中有哪些让你怦然心动的词句,划一划、读一读、赏一赏。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温馨提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音乐美:节奏美、拟声美、音节美、修辞美;情韵美:融情与景、借景抒情)师:小组合作,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好吗?示例: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处处流露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景中融入作者的感情,这就是融情于景)2、“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音乐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有声来反衬无声,这叫什么写法?以声衬静类似的写法我们刚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老山界就是用若有若无的声音来反衬夜晚山间的寂静。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万籁此俱静,但余钟磬音”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生自由朗读,作者对阿里山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我们也一定要把这种爱意读出来才不枉了这篇美文,指明张扬读。3、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森森”“ 浓浓”写出树木的茂盛,使文章语言有音乐美。)这位同学找的第六节,他找出了“森森”“ 浓浓”两个叠音词,说这两个叠词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说得真到位。其实这小节叠词挺多的,大家一起把它找全。(还有“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几个叠音词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青苔的形状。叠音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还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古诗十九首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男生一起读一下,要能读出节奏来。读的不错啊,咬字清楚,发音响亮,富有节奏感。4、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比喻、排比,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5、“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这段文字全部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乐美。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铿锵有力,传神地写出了神木面对挫折依然昂首挺立的雄姿,它真不愧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作者对神木充满了敬仰之情。)擎天的神木,它美在外形高大,你看,它伸翠枝,凌云霄,拔地参天,无可匹敌;它美在历史悠久,你看,它有三千年的历史缠绕腰间;它更美在精神风貌,你看,它虽遭巨创,却仍能不屈不挠、昂扬向上。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的精神和品质。所以说,神木既是阿里山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想到这儿,我们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师生分角色朗读这段文字,读出神木的参天雄姿,读出神木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读出这种民族自豪感。(三)精读探究,深剖原因旅行,不只是看风景。在阿里山之行中,聪明的你除了欣赏到迷人的风光外,是否还有别的思索和感悟?(可选择下列句式谈谈)在阿里山之行中,我发现了(想到了、明白了、懂得了)(1)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2)对阿里山风光充满热爱、赞美之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同学们说的真好,不虚此行。(四)回归文本,寻踪觅迹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划出作者行踪的语句。温馨提示:先小组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学生讨论)学生完善解说词。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