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1页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2页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3页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4页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学常识和相关特殊句式。2认真扎实完成全文翻译,知识卡片梳理到位。一、导入文学常识相关链接: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 、_ 、 _ 、 _ 、_、_、_。“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二、了解作者,解题: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他和其子 及 以文学著著称于世,世称“ ”。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著有嘉祐集。解题: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一篇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1读准字音 赂秦 ( ) 五国既丧( ) 厥( ) 暴霜露( ) 草芥( ) 与嬴而不助五国( )殆尽( ) 洎( ) 当与秦相较( ) 或未易量( ) 日削月割 ( )为国者( ) 下咽也( )2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尝试将加点字词解释落实到导学案上,翻译划“ ”句子,有疑问处用红笔圈出。 六国论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或曰: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 )弥繁,侵之( )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理( )固( )宜然( )。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 )小国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 )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 )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 )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 )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课中导学】【知识卡片梳理】一、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4、此言得之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可谓智力孤危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三、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理固宜然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并力西向 (8)小则获邑,大则夺城四、一词多义1得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2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3.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之破灭之道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苟以天下之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五、文言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4、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5、 洎牧以谗诛。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7举以予人 9赵尝五战于秦。 10、苟以天下之大 11、其势弱于秦12、赵尝五战于秦 六、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七、翻译下列句子: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5.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八、默写1.古人云:“ ”2、 , ,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刺客不行,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4、 , ,是又在六国下矣。【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密的特点。2、理清内容文章结构,结合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习过程】:环节一:【学贵有思】1.曾巩评论苏洵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意思是“多但是不混乱,随意但是不流散”)试结合此评价梳理本文的结构提纲: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反证结论六国论其实就是论六国,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一个“论”字可以读出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本文结构严谨,思维缜密,气势非凡,不愧为政论文的典范。环节二:【学贵探究】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提出问题)3具体论述时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提出了2个分论点: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b。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分别由第三、四段具体论述,具体分析论述了韩、魏、楚以地事秦而使自己国力亏损遭到灭亡;齐、燕、赵因其他三国灭亡而失去强有力的支援也灭亡。都是由于赂秦而带来的恶果。可见苏洵思维德缜密。(此为议论文中的分析问题)4.紧接着第五段就是解决问题了,苏洵认为六国避免灭亡的可行办法是什么?(解决问题)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最后作者终于点出了自己行文的主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6.写作本文的目的不言而喻:针砭时弊,不仅仅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更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吸取六国赂秦而灭亡的教训,不要重蹈其覆辙。看,一环扣着一环,结构非常严密: 环节三 学贵总结 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后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内容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课堂导练】自我检测阅读以下两段文字,结合苏洵的六国论回答16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节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排斥,抵御)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未可专以罪秦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a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c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d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译文:_ (2)彼秦者将何为哉?译文: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译文: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译文:_ (5)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6)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6.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苏洵: 李桢: 1b 2a 3c 4a5(1)由韩、魏两国对付泰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4)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过失。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