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答案3请设计真菌菌丝体制备原生质体的实验方法?4真菌游动孢子的鞭毛结构和功能?9+2型:由9对较大的周围纤丝(微管二联体)包围2个较细的位于中心的纤丝而形成的9+2型结构,每一中心纤丝有两根附纤丝组成,即AB两条中空亚纤维组成,A是完全微管,13个微管蛋白亚基组成,B是10个,与A共用3个亚基。A上伸出两条动力蛋白臂,可为Ca2+、Mg2+激活的ATP水解酶水解ATP供运动。每一周围纤丝有2-3根附纤丝组成5真菌细胞中核分裂的特点。1真菌对大分子CHO和CH化合物的利用;2真菌对单糖和双糖的利用;单糖 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都是六碳的已醛糖,其中葡萄糖几乎是所有真菌都喜欢利用的良好碳源,甘露糖次之,半乳糖也可被许多真菌利用。果糖是五碳的酮醛糖,是仅次于葡萄糖的良好的碳源。其它的单糖,如山梨糖、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都是很少被真菌利用的单糖,可能对一些个别的真菌是很好的碳源。例如,在木糖上生长的某些真菌与在葡萄糖上生长的一样好。真菌利用某一单糖的能力依赖于它被转化成磷酸化的葡萄糖衍生物的难易程度,因为这个衍生物可以进入呼吸途径。许多糖醇,如山梨糖醇、甘露糖醇和甘油等,可以被真菌吸收做为碳源利用,但是通常不及单糖的效果好。甘露糖醇是一个例外,因为它是从果糖或甘露糖还原衍化而来,它可以使一些真菌获得与在葡萄糖上同样的生长效果。双糖 最普遍存在的双糖有麦芽糖、纤维二糖、蔗糖和乳糖。麦芽糖是淀粉水解的产物,由葡萄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组成;纤维二糖由葡萄糖分子组成,是通过糖苷键连接,纤维二糖是纤维素的分解产物;蔗糖是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乳糖是牛奶的成分,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这些双糖可分别由麦芽糖酶、纤维二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消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被真菌广泛利用,少数真菌利用蔗糖,更少数的真菌利用乳糖。3真菌利用氮源的一般途径;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羟氨还原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嘌呤、嘧啶酰胺、 硫脲 等降解物NADPH Cu、FeNADP尿素CO2NADPH Mo、FeNADPNADPH Mg、MnNADP谷氨酸其它氨基酸氨基酸库几丁质磷质嘌呤嘧啶维生素蛋白质DNA、RNANO3-NO2-NOH?NH2OHNH45为什么大多数真菌喜欢利用氨盐?绝大多数真菌能够利用氨做为主要的氮素营养,真菌通常优先利用氨。氨化合物的种类广泛,包括硫酸氨、氯化铵、磷酸铵、硝酸铵、酒石酸铵等。向硝酸盐培养基中加入氨后,真菌停止对硝酸盐的吸收,但硝酸盐的存在并不影响氨的吸收,原因:由于反馈抑制,氨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产生,最终产物抑制了酶的形成。因为氨抑制硝酸盐还原酶,因此也就抑制了硝酸盐向亚硝酸盐转化。在细胞内部,氨能够借助三个基本的反应进入氨基酸。6尿素的利用;尿素是在降解嘌呤、嘧啶和精氨酸这些化合物时产生的,形成的尿素能够用作生长的氮源,也能用来补加到培养基中。尿素被吸收后在细胞内首先转换为氨。尿素的吸收,主动运输系统,这是在低浓度下的一种效应尿素能够用促进扩散的方式吸收。这是在高浓度下的效应7真菌能合成且最需要哪两大类维生素?硫胺素()和生物素1菌丝顶端生长的泡囊学说及其生长机制;菌丝顶端生长的泡囊假说,1970年Grove等人提出的:细胞质的泡囊是从内质网上水泡状的形式转移至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内进行浓缩加工,并把泡囊的类内质网膜转化成类原生质膜泡囊从高尔基体释放并转移至菌丝顶端与原生质膜融合,释放它们的内含物到细胞壁中,这一融合过程不但使泡囊内含物进入膜壁之间,使泡囊内含物被用来合成细胞壁,而且泡囊的膜也并入原生质膜,使原生质膜增加了面积,从而导致了菌丝顶端的生长。因为目前大多数真菌尚未发现高尔基体,因此,用于菌丝顶端生长的泡囊,在缺少高尔基体的真菌中,泡囊是由内质网的特定区域产生。生长机制:泡囊由高尔基体或内质网的特定区域产生,当它们移向顶端与原生质膜融合后,把内含物并入壁中,这些内含物因含有壁的消解和合成酶类以及一些细胞壁的前体物(1)运输细胞壁溶解酶去破坏原来壁组成之间的键;(2)运输新的壁物质,并在壁合成酶的作用下并入细胞壁中,增加了壁的面积;(3)在生长期间增加了原生质膜的表面积。2泡囊向顶端迁移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细胞质的流动驱使和带动泡囊移向顶端;第二,泡囊借助于顶端和亚顶端区域之间水的电位势梯度而驱动;第三,在菌丝细胞中,微管与菌丝生长方向平行,因此,可能微管运输泡囊到菌丝顶端,如果菌丝顶端细胞有顶体的话,可能先运输到顶体部位,然后由顶体直接运动这些泡囊到质膜。3菌丝分枝生长的机理;分枝的产生是从现存的成熟的菌丝壁上产生一个新的顶端,这个新顶端的产生伴随着泡囊的聚集,所以我们认为分枝顶端的形成与菌丝顶端的生长机制是相似的。两种基本假设来解释分枝形成的模式:第一种认为泡囊和特殊的细胞质区段之间的电位势引起局部的泡囊积累;另一种认为当菌丝顶端泡囊与质膜合并的速率低于泡囊产生的速率时,泡囊将大量积累,那么,一旦细胞质的体积超过临界量,过量的泡囊无论在菌丝的哪个部位,都将引起产生一个新的分枝。4酵母菌出芽生长的机理;酵母细胞在它出芽之前必须达到一定大小,在早期出芽的部位有大量原生质的泡囊聚集,而且这些泡囊含有细胞壁生长的水解酶和合成酶,微管也排列在这一区域,可能是起到泡囊向出芽部位流动的作用。酵母菌的生长借助顶端生长和赤道扩张(equatorial enlargement)相联合的方式泡囊朝向芽体初始形成的部位,导致在初始的芽体部位甘露糖均一沉积(A),在沉积的部位很快建立起顶端生长,随着芽体的扩张,泡囊束向外展开,随之泡囊沉积的甘露糖由顶部向两边展开(B-D)。A一旦芽体形成,芽、母体相连的部位形成隔膜。B-C原生质膜和初生的几丁质隔膜向心生长。D葡聚糖-甘露聚糖的次生隔膜在芽、母体形成。E在隔膜分开时,初生隔膜残留于母体形成芽痕,次生隔膜残留于芽体胎痕。5什么叫两型生长,根据环境因子两型生长分哪几种类型;许多真菌依赖环境条件而具有改变其形态的能力,可以从菌丝型(M型)转变为类酵母型(Y型),这种生长习性的转变我们称为两型现象温度依赖型两型现象 温度和营养依赖型两型现象 营养依赖型两型现象1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游动孢子(zoospore)、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分生孢子(conidium)2游动孢子的形态及结构;游动孢子一般具有一根或两根鞭毛,而且靠鞭毛游动。尾鞭式和茸鞭式两种类型。游动孢子一般呈园形、洋梨形或肾形。游动孢子的细微结构A游动孢子内细胞核被一个大的核帽完全包住B在孢子内含有一个线粒体,内侧紧靠细胞核,外侧连有类脂体和微体构成侧泡复合体-分解类脂从而释放能量供鞭毛运动C细胞质内还有液胞、糖颗粒、小泡囊和体D游动孢子有一条后生尾鞭式鞭毛E鞭毛在孢子内的部分称为鞭毛动体-鞭毛运动相关3分生孢子发育类型及发育方式,分生孢子有那些产孢结构;两种类型 芽殖型 菌丝或分生孢子梗以吹气球的方式从吹出点长大菌丝型 分生孢子的形成是原来菌丝的顶端形成隔膜而断裂 产孢结构:分生孢子器(pycnidium):是一个球形或瓶形的结构,在器内壁四周表面或底部生有极短的分生孢子梗,梗上产生分生孢子(A)。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um):许多分生孢子梗紧密聚集成簇,形成垫状,分生孢子着生于每个梗的顶端。这种结构称为分生孢子座(B)。分生孢子盘(acervulus):在寄主的角质层或表皮下,分生孢子梗簇生在一起而形成的盘状或扁平状的结构。其中夹杂有或没有刚毛。分生孢子梗自薄而平展或厚而垫状的拟薄壁组织上面形成(D)。孢梗束(synnema):分生孢子梗的基部联合成束状,束丝顶端分开而且常具分枝,分生孢子着生在无数分枝的顶端。此称孢梗束(C)。4何谓同宗配合、异宗配合:大多数真菌是雌雄同株的(hermaphroditic),但并不是所有雌雄同株的真菌都是自交能育的(self-fertile)或者称为同宗配合,而大多数是异宗配合的,必须有两个具有亲和性的菌体才能形成有性孢子。5性的亲和性原理;6性细胞结合方式有哪几种类型;游动配子配合:同形配子的配合异形配子的配合在异形配子配合中雌配子不动,能动的雄配子进入藏卵器中使卵受精配子囊接触:在两个配子囊相互接触时,雄性的核是通过在配子囊壁的接触点溶解成的小孔进入雌配子囊中,或是通过两个配子囊之间形成的授精管进入雌配子囊中。核输送完成 后,雌配子囊(或藏卵器)发育而雄配子囊(或藏精器)最后消解。配子囊交配:、雄配子囊的内容物通过配子囊壁上的接触点生成的小孔而转移到雌配子囊中。这种方法对于整体产果式的真菌是典型的,整个菌体如同一个配子囊,雄性菌体依附并把全部内容物转入雌性菌体中,如根生壶菌属(Rhizophydium)。、两个配子囊细胞直接融合为一。两个配子囊壁接触部位融化而成为一个公共细胞。这在接合菌的有性生殖中是典型的。受精:有些真菌以各种方式产生很多小的、单核的孢子状的雄性结构,叫不动精子(spermatium)。这些精子由昆虫、风、水或其他方法带到受精丝或者营养菌丝上,在接触点形成一个孔,精子的内容物输入而完成质配过程。这种方式多发生在子囊菌和担子菌中,如脉孢菌和锈菌等。体细胞配合:很多高等真菌不产生任何有性器官(或性器官退化),而营养细胞代替了性器官的功能。如大多数担子菌,有些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也属此类。7有性生殖的孢子类型;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8举例说明性分化的内分泌控制:1多糖合成的模式;糖原的合成-1.4键二磷酸核苷糖引物(引物糖)二磷酸核苷UTP与1-(P)-葡萄糖的反应UTP + 1-(P)-葡萄糖 UDP-葡萄糖 + 焦磷酸UDP-葡萄糖(二磷酸核苷糖)在糖原合成酶的作用下供出D-葡萄糖,加在正在延长的糖原分子受体上,最后几步反应概括如下:xUDP-葡萄糖 + -1.4-葡萄糖n-1.4-葡萄糖n+x + xUTP几丁质的合成芳香族碳化合物的合成乙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2赖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赖氨酸合成的二条途径DAP(二氨基庚二酸)合成途径和AAA(-氨基己二酸)合成途径色氨酸是属于芳香族的氨基酸,它是通过莽草酸(shikimic acid)途径合成的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和生物合成;甘油三酯(脂肪)被脂酶水解成甘油和三个脂肪酸,甘油经磷酸化生成了3-(P)-甘油,和脂肪酸一起进入糖酵解途径。脂肪酸被利用之前必须经过氧化过程,进一步被降解。脂肪酸在线粒体的基质中氧化成水和CO2。过程见教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所需的碳原子都来自于乙酰CoA4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前体、中间产物是什么;类胡萝卜素是真菌的一种色素以胡萝卜素和酸性类胡萝卜素的形式存在于真菌体内。甲羟戊酸的合成是-胡萝卜素合成的第一步。甲羟戊酸的合成可能是由乙酰辅酶A和亮氨酸二种前体甲羟戊酸合成之后,合成类胡萝卜素的第二个中间产物是异戊烯焦磷酸(IPP)5青霉素的生产菌、青霉素的结构、主要的半合成青霉素;现代商业产品却是来自产黄青霉的突变株青霉素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以6-氨基青霉烷酸(6-APA)分子为基础的一组相关的化合物。6-APA是由缬氨酸和半胱氨酸为基础组成的,可以加入多种酰基支链。这一结构表面看来是简单的,然而经过6-APA生物合成青霉素的确切步骤近期才完成。早期的青霉素产品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天然青霉素,主要有青霉素V、G和F等。目前采用半合成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包括三个阶段:(1)用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V或G;(2)用青霉素酰基转移酶降解它们而获得6-APA;(3)加入特殊支链6头孢霉素生产菌及结构;顶头孢霉的次生代谢产物。核心结构是7-氨基头孢霉素烷酸7为什么黄曲霉毒素的初始效应大多限于肝中。处于天然状态的这些化合物都是低毒的,在正常情况下黄曲霉毒素是在肠中吸收并转至肝中,在肝中转化为有毒的而且极不稳定的结构,它们可能在呋喃环的末端含有一个环氧桥。这种结构的不稳定性帮助解释了为什么黄曲霉毒素的初始效应大多限于肝中。1真菌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有哪些优点。单倍体在真菌的无性和有性生殖中形成大量的单核的、单倍体的孢子,这些单倍体均可用于研究自然发生的或诱发的遗传突变。异核体真菌的菌丝之间可以互相融合,彼此交换细胞核而形成异核体;异核体的形成使得真菌在外界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异核体可以通过分离孢子或菌丝片断的方法被检测出来,用于遗传学的互补实验;菌丝融合现象也可以导致细胞质交换,形成异质体,这对于细胞质遗传的研究更有利用的价值。交换现象子囊菌有性生殖过程中(1)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单倍体的核以一定顺序排列于子囊内(2)一个核形成一个子囊孢子,(3)这些子囊孢子有顺序的直线排列于筒状的子囊内,结果:可以判断是属于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分离还是第二次分裂分离。利用适合的标记基因,把第一次分裂分离和第二次分裂分离区别开来,可以检测出相互交换的和非相互交换的染色体,同时利用基因定位原理进行染色体做图。体细胞交换这些杂合二倍体的核能通过不规则的减数分裂转变为单倍体的状态,于是这些单倍体的核是在没有性的参与下而进行遗传重组,这一现象叫做准性生殖。由于准性生殖的缘故,大量的表达特殊遗传标记的单核单倍体孢子产生,使得产生分生孢子的真菌更适宜进行遗传现象的研究。真核体真菌是低等的真核生物,但是它的世代周期却不像动植物那样长,具有很短的世代周期,便于研究和利用。另外真菌像细菌一样容易操作,许多纯培养物可以在试管里保藏,这为研究工作带来许多便利。2何为异核现象,有哪些表现形式。异核菌丝体是指菌丝细胞内有一个以上的遗传型细胞核。核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突变产生,或者通过不同遗传型菌丝之间的联合而引起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转移而形成。3准性生殖的意义,准性生殖过程。在真菌的遗传学中,通过体细胞重组,第一可以在无性繁殖的霉菌中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性研究;第二可以在无性繁殖的霉菌中进行杂交育种。准性生殖过程大体分三步完成,即:异核体的形成,核的二倍体化(杂合二倍体的形成),二倍体到单倍体的恢复(即有丝分裂分离)4准性和有性生殖的比较。第一,有性生殖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精确而定期的过程。而准性生殖是一个偶然发生的,特殊的不常见的过程;第二,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的融合是受遗传因子控制的,即由交配型基因控制,而且核融合发生在高度特化的结构中。在准性生殖中,核融合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不受交配型基因的控制,而且没有发现特殊的结构;第三,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中交换可以发生在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普遍发生多次交换。而在体细胞重组过程中,交换只发生在一条或少数几条染色体上,不像减数分裂那样多次交换;第四,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中,两个特化的核的分裂过程是以高度组织化的方式进行分离。而体细胞单倍化的发生是由于染色体逐步丢失,使得一个非整倍体的核(2n-1)经过几次有丝分裂而成为一个单倍体。单倍体的完成相当浪费,要牺牲大部分非整倍体;第五,准性生殖不易被发现,即使在一个菌丝体内异核现象和杂合现象可以同时发生,但杂合的机会非常少,必须进一步分离才能发现。5丝状真菌DNA的转化方法。DNA转化到真菌细胞的过程,首先是制备与载体DNA互补的原生质体,然后载体DNA和受体菌原生质体在钙离子和聚乙二醇(PEG)作用下,DNA向受体菌原生质体进行转移。在转化过程中,真菌和细菌一样,转化所用的主要成分是108-109/ml的原生质体,5g/ml的DNA,10-50mmol/L CaCl2(pH7.5-8.0)和高浓度的聚乙二醇(PEG),这一过程在原生质体或非原生质体转化中都需要,一般采用10倍体积的40%的PEG4000。PEG随同CaCl2和缓冲液一同加入,维持这些成分的原有浓度,PEG引起细胞聚集而有利于DNA的捕获。在某些真菌转化中还在转化混合物中加入1%的二甲亚砜,或加入0.05-0.1mg的肝素,有时加入1mmol/L亚精氨等,这些额外的方法能成功的提高转化率,因为只在极少数丝状真菌中发现自主复制载体,所以目前丝状真菌的转化通常以细菌质粒为载体,因此,丝状真菌的转化绝大多数是整合转化。1孢子的主动释放和被动释放裸露气流;杯状子实体漩涡;雨滴溅落)发射机构2主动释放的几种主要形式爆发机制子囊孢子的释放当孢子囊成熟时,孢囊下泡极端膨大,内部达到约5.5个大气压,当孢子囊从脆弱的脱落区(囊轴周围)断裂的霎那间,孢囊下泡中的压力突然下降,液胞中的液体向一支水枪一样将孢子囊向上射去,这一速度大约14m/s,如果是水平方向释放,释放距离大约2m。担孢子的强制释放强迫式发射担孢子的担子上具有完全分化的担孢子小梗,在担孢子和担孢子小梗相联的部位脐的部位以45角承担着担孢子(图9-3),在孢子释放前,一滴水滴开始在该部位聚集,这些水不是从孢子和担孢子小梗中挤出来的,是由于孢子表面吸湿性质而吸收大气中的水分,水滴聚集达到一定大小后,孢子突然间被剧烈地弹出,并带走水滴,由于水滴平均分布到孢子表面,水滴很快消失,孢子大约被弹出1-1.5毫米。外翻机制弹球菌的产孢体由六层包被所包围,最里面的三层对产孢体的弹射起着关键作用,(6)是由一层拟薄壁组织包围着产孢体,(5)是由棱形细胞组成的栅栏层,(4)被一层纤维层所包围。在弹球菌外包被开裂前,紧邻产孢体的拟薄壁组织变软而液化,使产孢体与外层包被分离,并且起润滑的作用。另外第(4)层的外围的纤维变软而液化,使第(4)层的剩余部分与外层周皮(1,2,3层)之间产生一个空隙。这时栅栏层细胞开始从上下层液化的细胞中吸收水分而膨胀,膨胀的结果使星状开裂的外周向外弯曲,造成一种牵引力施加于栅栏层,当栅栏层膨胀达到一个极限值时,栅栏层的胀力和外周皮形成的牵引力使栅栏层突然向里翻转,产生一个巨大的力将产孢体抛出。据推算起始速度约9.3m/s,产孢体被抛出的距离大约6m,这是已知的主动释放的物体中距离最远的。3什么叫休眠,外源性休眠,内源性休眠一些孢子由于不适应环境条件而不能繁殖,但一旦外部条件合适繁殖就会进行,这类孢子的休眠称为外源性休眠。相反地,内源性休眠,在理想的条件下也不能繁殖,这类孢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休眠期,或者用特殊的处理来激活它的繁殖能力。4造成外源性休眠和内源性休眠的原因(一)真菌孢子在不适合的温度、湿度、氧气和pH下(二)一些种类的外源性休眠孢子,它们往往需要不同的营养物质来萌发(三)外源性休眠也可由存在于环境中的抑制剂所决定多苯环状化合物(四)外源性休眠形成的另一种因素是由于非寄主生物的存在与真菌孢子竞争营养或产生毒性物质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内源:(一)渗透性萌发所需的物质,如营养物、水、氧气或其它化合物不能进入细胞。因此,能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的因素可以刺激这类孢子的萌发。化学物质二甲基亚砜(DMSO) 热激活效应(二)自身抑制因子(1)高浓度的孢子比低浓度的孢子萌发率低;(2)用水冲洗高浓度的孢子能刺激萌发;(3)从洗完孢子的水中提取自身物质抑制萌发;(4)抑制是快速的而且易于反转。(三)代谢损伤可能由于呼吸或其它中间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作用不正常,或者RNA和蛋白质合成受阻造成的5激发孢子萌发的方法:温度处理温度范围在40-75之间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蛋白质构象的改变;化学试剂处理裂解磷脂双分子层增加膜的通透性异戊酸激活了孢子体内的三羧酸循环,从而触发了孢子的萌发;后熟许多内源性休眠孢子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延迟才对激活处理有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后熟后熟现象可以认为是进化的选择性;复合处理6以鲁氏毛霉为例叙述包子萌发过程孢子的膨胀期孢子体积的增加,大多数孢子的直径增加大约2-3倍,这是由于吸水膨胀作用和新壁物质的合成。孢子的出芽过程芽管是从新的营养细胞的胞壁突出1腐生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意义;分解的重要意义就是把生物体结合的这些化学物质重新释放到大自然中,促进碳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循环。其它生命所需物质,如氮、硫、磷、钾、钙、铁等都为腐生物所需并以有机形式吸收进入有机体内,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像CO2一样,这些物质间也存在着从无机形式转化为有机形式的循环。2土壤微生物间的拮抗现象;表现为抗生作用和竞争作用土壤真菌在生长过程中向外分泌代谢产物或副产物,这些产物常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在达到一定浓度时它能对产生它的真菌和土壤中其它对其敏感的微生物具有毒害性,这种现象即为抗生作用。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主要归因于:(1)产生破坏或抑制抗生素的酶;(2)产生代谢物去拮抗或中和抗生素;(3)具有不被抗生素抑制的生物合成途径;(4)具有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胞的运输屏障。当某一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缺乏而不能满足现存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时,则微生物之间各自试图获得足够的营养来维持它们的生存,这种微生物间为有用物质而发生的争夺称为竞争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一种微生物被淘汰或减少,但竞争本身并不一定产生拮抗。真菌通过竞争而获得营养的生理能力,称为竞争性腐生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现存的基质上高生长速率和快速的孢子繁殖;(2)产生高代谢效率的酶和对底物的充分利用;(3)能产生对其它微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抗生素)的能力;(4)对抗生素的高耐受力。3土壤真菌的演替规律;一般消长规律:糖真菌(接合菌和卵菌);纤维素分解真菌(担子菌、半知菌、子囊菌);木质素分解真菌(高等担子菌)、分解落叶、枯枝真菌的消长规律()落叶的分解弱寄生菌,这类弱寄生菌仅能利用糖和淀粉;叶片落地后,初生腐生糖真菌即替代弱寄生菌;次生腐生真菌是纤维素分解菌,它们能利用纤维素或半纤维素;木质素分解真菌是一类生长缓慢的担子菌()木材的分解(1)白腐真菌,这类真菌可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木材在分解过程中不着色,保留白色;(2)褐腐真菌,分解纤维素,使留下的木质素形成褐色的网,虽然有时部分木质素也被分解;(3)软腐真菌(和细菌),在潮湿条件下分解木材,只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被完整地留下。、粪生真菌的消长规律:接合菌(如水玉霉)子囊菌(如粪壳菌)担子菌(伞菌等)4真菌毒素及其中毒症;谷物中主要是青霉和曲霉,肉类是美丽枝霉(Thamnidium elegans)和毛霉(Mucor)及枝孢属(Cladosporium)等。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一般是指产毒真菌在自然界,主要是在粮食或饲料上腐生或寄生后产生了毒性代谢产物或毒素,这种毒素抗热能力相当强,不因通常的加热而被破坏。5真菌产毒的条件。产毒真菌产生毒素的条件取决于产毒真菌的种类、基质的含水量及相对湿度、生长温度、通气等因素。在70%相对湿度下达到的平衡水分即能防止真菌的生长。一般常见的贮藏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左右,实际上在20-28范围内大部分真菌都能生长。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真菌生长显著减弱,在0几乎不能生长。认为快速风干比缓慢风干对防止产生黄曲霉毒素效果好。1表皮真菌病、皮肤癣、内生系统真菌病、外生性系统真菌病;表皮寄生菌侵染皮肤及其附属物(如头发、指甲、阴毛等)而引起皮肤疾病。由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引起的疾病称为皮肤癣。2昆虫寄生真菌、活体营养寄生菌、死体营养寄生菌;很多寄生真菌能够寄生在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上,称为昆虫寄生菌。根据致病菌在宿主内的营养方式可以分为活体营养寄生菌和死体营养寄生菌。死体营养寄生菌,是指在侵染初期即杀死宿主细胞,实际上是从死的有机体中吸收养料。侵染初期通过分泌果胶酶水解细胞间的中胶层及果胶,导致细胞分离而死亡,同时寄主细胞的原生质膜也受到破坏。由于原生质膜受到损坏,使原生质的渗透压发生改变,同时原生质内的电解质渗漏而造成细胞的加速死亡,随后真菌依靠死亡的细胞物质营腐生生活。活体营养寄生菌,只能在生活着的寄主组织中生活,过去称这类寄生真菌为专性寄生菌。直接以活体植物细胞为食,它们必须穿入寄主细胞或者与宿主细胞紧密连接。这类真菌大都以吸器形式吸收营养或者是胞内菌。它们主要是对宿主造成病理上的损害,宿主虽然能正常生长,但在营养吸收、水份运输、繁殖等生理过程中受到干扰。3虫霉感染、虫草感染、白僵菌病;虫草属的种是最早被发现的昆虫侵染性真菌,由于它们从致病虫体上产生特殊的有颜色的子座。在我国被虫草属感染的虫体是名贵的中草药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图11-3),它侵染鳞翅目幼虫体(主要是尺蠖)上,近年来已经能够人工进行培养,它既是滋补品又是名贵的中药材。4植物初始感染的途径;寄生真菌可以通过植物体表面的伤口、自然孔口处和直接侵入三种方式进入植物体,对于某种致病菌可能利用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当植物遭受破坏时形成伤口,这些伤口往往是由昆虫或动物危害引起的,或者是植物根穿过外皮层时引起。自然孔口如皮孔、气孔为某些真菌提供了侵入的渠道。第三种方法是大多数真菌侵入植物体的方法,致病菌直接穿透完整的植物表皮,穿透表皮的真菌紧紧贴在细胞壁上,形成一个特征性的膨胀的附着胞,从附着胞上长出一根细长的侵染针,分泌水解酶类,对叶表面的角质层和细胞壁水解而侵入寄主细胞。5何谓基因对基因学说、举例之;在宿主和致病菌的相互关系中,不仅宿主的抵抗性和敏感性是由基因控制的,而且致病菌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致病菌能否使宿主发病取决于特殊的基因,植物对某一致病菌有无抵抗力也取决于一个特殊的基因,这个基因能特异地对抗或阻止某种致病菌的侵袭。从亚麻锈菌(Melampsora lini)与宿主之间的“基因对基因”机制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理论(表11-3),对亚麻锈菌中每个控制致病性的基因,在亚麻中均存在一个相应的控制抵抗的基因。特异宿主对特异致病菌的抗性只有在宿主与寄生菌的互补性均为显性时才发生。亚麻锈菌的不同品系 品系的基因型 植物基因对致病菌基因的反应mmnn L Ma N1 LMa LN1 MaN1 LMaN1 108 123 52 156 192 154 aLaL AMa AN1 AL aMaaMa AN1 AL AMa aN1aN1 aLaL AMa aN1aN1 AL aMaaMa aN1aN aLaL aMaaMa AN1 S S R R R R R R S R S R R R R R S R R S R R R R S S R S R S R R S R S S R R S R S S S R S R R R6细胞识别系统和基本原理。致病菌表面带有糖蛋白,而相应的寄主植物具有互补的蛋白质可作为识别的受体,如果这个寄主植物具有能识别的受体,抵抗系统被激活就产生抗病性。相反地,不具有识别致病菌的受体,抵抗系统未激活,寄主就是感病的。7有些致病菌不能在宿主定居的原因;(1)宿主原生质体提供了不适宜生存的环境; 原生质导致细胞与寄生菌生长不和谐的因素是构成植物对寄生菌的主要防线(2)宿主发生超过敏反应; 超敏性植物是指对寄生菌感染过敏,以至于被侵染细胞很快死亡,同时将寄生菌孤立于少数死亡细胞中使之不能继续生存(3)宿主对真菌生长形成机械障碍。机械障碍是指细胞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以阻止致病菌对宿主的进一步穿透8寄主被侵染后宿主细胞和组织解体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果胶酶使中胶层分解或者纤维素酶使细胞壁分解或者两者同时作用,造成宿主组织的轻度腐烂和水肿而使组织软化,细胞壁的裂解的症状不同于轻度腐烂,它导致组织的削弱。第二种细胞受损的方式是原生质遭受直接的攻击,尽管目前对某一特定疾病原生质体受损的方式了解的较少,可能主要的受损形式有:(1)半渗透性膜解体或改变,导致水份及代谢物丢失;(2)蛋白水解酶及非蛋白性毒素直接作用于原生质体,干扰或抑制正常的代谢过程。9寄主被侵染后组织解体和死亡的症状;(1)干腐(dry rots),寄主组织发生收缩、萎陷而不释放水分,由深蓝镰刀菌(Fusarium coeruleum)引起的马铃薯干腐病即是一例;(2)溃疡(canker),通常为局部病斑,一般陷入茎表面以下,周围被健康组织包围,例如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引起的苹果腐烂病;(3)猝倒病(damping-off),幼苗在长出土壤的部位发生皮下组织的多水性解体,而引起幼苗的倒伏。大多数种子植物的幼苗能被多种寄生菌引起猝倒病,其中包括一些腐霉的种;(4)根腐烂(root rots),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根的皮下组织、树皮组织及茎的基部腐烂。常常由镰刀菌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一些种的侵染而引起根腐烂;(5)叶斑病(leaf spots),致病菌侵染的叶片组织细胞萎陷而形成局部的限制性的病灶,这是一种植物叶片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10引起植物维管束枯萎的机理;引起植物维管束枯萎的真菌(1)形成很小的孢子在木质部中流动,这些小孢子常栖息在导管的横壁上萌发再形成大量的小孢子;(2)产生胶体的粘稠物堵塞导管,这类化合物是致病菌产生的一种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扩散到木质部中去分解细胞的中胶层,并和钙或镁结合而形成胶状物;(3)产生小分子量的毒素,在侵染初期运输到叶片中去干扰气孔的作用,从而使叶片失去控制水分蒸发的能力,叶片很快枯萎而死亡;(4)产生大分子量的毒素,增加木质部中液体粘度,干扰水分及矿质元素的运输。有些种产生大量的多糖而增加木质部中的液体粘度。1菌根、菌根菌、共生现象、共生体;真菌与植物根系结合形成特殊的共生体称为菌根。能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菌。一些真菌与其它活的有机体形成合作关系,如果这种合作关系是一种有规律的互利的结合,便称为共生现象,合作者则称为共生体。2外生菌根的特点及菌根相互作用的本质;外生菌根的菌丝大多紧密围绕在植物根部周围形成外拟薄膜层,称为菌鞘。菌鞘是外生菌根的典型特征。菌丝通过根的表皮组织伸入根的皮层。这时根的形态由细长型变为短粗并多分枝。外生菌根的植物根一般没有根毛,菌根的表面就是它的主要吸收器官。植物根系的渗出物能刺激根系邻近的真菌孢子发芽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学校母亲节
- 足球培训机构合作
- 安徽省亳州利辛县联考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中专铁运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届河北省秦皇岛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手术麻醉科腔镜器械管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模美术试题及答案
- 风力电厂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2025版)
- 易制毒危化品培训课件
- 无锡博士安全培训中心课件
- 贵州贵州贵安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跨境人民币合同协议
- 三方散伙协议合同协议
- 产程中饮食管理
- 小学生语言文明教育课件
- 出科考核规范
- 日结工资合同(2025年版)
- 免疫定性实验性能验证
- 在线网课学习课堂《人工智能(北理 )》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 第24课《古诗词五首:十五从军征 》课件 2024-2025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设备质量检测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