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饲料的微生物处理.doc_第1页
粗饲料的微生物处理.doc_第2页
粗饲料的微生物处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粗饲料的微生物处理姓名:王红杨 班级:动科系08级动营3班学号:222008362023188摘要:粗饲料是指在饲料中天然水分含量在60%以下,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等于或高于18%,并以风干物形式饲喂的饲料。如牧草、农作物秸秆、酒糟等。 这类饲料的营养价值一般较其他饲料低,消化能含量一般不超过10.5MJ/kgDM,有机物质消化率在65%以下。而地球上最丰富的多糖物质是纤维素,世界上50%的生物量来自天然纤维素,估计年产量在100亿吨500亿吨。作物秸秆等粗饲料是我国尚未充分利用的一大饲料资源,其中进作物秸秆每年就有5亿多吨。但由于直接饲喂这类饲料难以被动物消化吸收,因此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在草食动物中得以利用,且大都仅作填充料使用;在猪禽等单胃动物中因纤维含量过高而基本未以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作物秸秆等粗饲料资源,是国内外畜牧专家长期以来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饲料微生物是做为畜、禽和鱼类的饲料以及适用于加工或改善饲料质量的微生物。在日益发展的基础上,人们逐渐认识并利用微生物增加饲料新品种或改进饲料质量。关键词:粗饲料 微生物处理 利用率一 粗饲料微生物处理的原理利用某些有益微生物,在适宜培养的条件下,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利用的纤维素或木质素,并增加菌体蛋白,维生素等有益物质,软化秸秆,改善味道,从而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二 微生物的选择微生物的种类很多,但用于饲料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是乳酸菌,纤维分解菌和某些真菌。在粗饲料微生物的处理方面,国外筛选出一批优良菌种用于发酵秸秆,如层孔菌属,裂褶菌属,多孔菌属,担子菌,酵母菌,木霉等。我国已经培育出一些可供生产应用的优良菌株,并有了成型的固体培养技术,已有一定的优势。三 菌种的要求最初多采用单菌种发酵,后来有研究者发现多菌种混合发酵效率更高,但对相应的菌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能够分解纤维素。 2.能够利用有机氮转化为菌体蛋白,合成和分泌更多的营养物质。 3.能够改变原料的适口性。 4.能够产生多种分解酶。 5.不产生有毒物质。 6.具有促生长快的优势特性。 7.菌体耐性高,不容易自溶分解。 8.如果用固体好氧发酵,注意选用耐高温的菌株。 四.微生物发酵秸秆饲喂动物情况一种在商业上称为“海星微贮王”的复合菌,利用微生物在体外发酵处理粗饲料(即微贮),以提高反刍家畜对粗饲料的利用性。首先按1吨粗饲料将3克活干菌溶于200毫升水中,放置一到二小时,然后用0.8%到1%食盐水稀释至1200到1400升,均匀喷洒于切断的粗饲料上。一吨粗饲料中可加入1-3千克麦麸或玉米粉以帮助发酵。处理粗饲料压紧后于10以上温度下密封21-30天。发酵好的饲料可直接饲喂家畜。表面看,牛微贮粗饲料主要提高了粗饲料的采食量,而羊主要提高了粗饲料中干物质,有机物,粗纤维的消化率。微贮处理对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微贮处理具有价格低廉,无潜在的氨中毒危险和不与种植业争化肥的优点。【2】对育肥羊采食量,微贮组别比未处理组干物质采食量提高了8.63%。对育肥羊增重,微贮比未处理组提高13.41%。微贮贮存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 防止漏水%透气等以保证微贮效果1。此外,张景宏等(1994)报道:用多菌株联合固态发酵的作物秸秆,粗蛋白提高94.5%,粗纤维降低22.85%,粗脂肪,矿物质和可溶性糖分别提高20%,35.85%和44.85%,氨基酸含量提高1.42倍,B族维生素增加幅度为1.2323倍,并且大大提高了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类含量,使纤维素酶提高了7倍,糖化酶提高了5.8倍。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这种固态发酵的作物秸秆无毒。饲料实验也表明:在肉用仔鸡饲料中加入10%15%的发酵玉米秸秆,饲料报酬,成活率及生长速度等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以20%发酵玉米秸替代等量原粮喂猪,在3060kg阶段比对照组平均日增重高2.24%,平均耗料低1.07%,耗料增重比低2.85%,每增重1kg饲料成本降低4.62%;在60kg以上生长阶段,平均日增重比低0.92%,每增重1kg饲料成本降低1.99%,耗料增重比低0.92%,每增重1kg饲料成本降低3.93%。【3】四 粗饲料微生物处理的方法有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两种,生物秸秆的厌氧发酵多见于用人工瘤胃微生物发酵法和青贮法。一般是在厌氧条件下,加入适当的水分、糖分,在密闭的环境下,进行乳酸发酵。在生产上,也有将粉碎的粗饲料加入麦麸,再接种链孢霉菌,制成菌丝。因为链孢霉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能促进消化,对育肥猪有良好作用。五.发酵条件的控制温度、时间、水分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秸秆发酵有显著影响,而温度是首要因素。一方面随温度上升,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生长速率加快;另一方面机体的重要组分,如蛋白质、核酸等对温度都较敏感,若温度升高,它们可能遭受不可逆的破坏。温度过高会降低秸秆木质素的降解率和瘤胃干物质消化率;温度过低,会导致固体发酵进度缓慢。根据报道,绝大多数真菌的发酵温度为2535。如果用真菌固体发酵,最好原料的pH值调为酸性环境,这样有利于真菌的生长而抑制细菌的滋生。实际生产中固体发酵接种时不必考虑秸秆基料的pH值,因为其可在发酵早期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使秸秆的pH值降低,为后期发酵创造适宜的酸性环境。 水分含量过低会使菌丝的生长受到抑制。试验表明增加水量,蛋白质产率增大。但水分含量过高会影响氧气通入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除以及热量的散失,对菌株的生长也不利。真菌固体发酵秸秆的总水分应控制在65%70%,并且含水量过大不但制曲时容易污染细菌而使料温急剧上升,造成种曲不纯,而且菌丝吃料缓慢不易形成孢子,种曲制成后不易干燥,严重影响了种曲保藏。要缩短发酵周期,就要考虑所用的发酵菌种和发酵工艺。研究认为:混合菌接种时间对菌种的产酶效率具有明显影响,从而导致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利用率的提高。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计数发现微生物的生长处于稳定期时,应及时地出料,防止微生物自溶使蛋白降解,降低产品质量。据报道,粗酶15天20天,侧孢霉4天5天,真菌大多数为好氧或兼性厌氧菌,因此无须密封秸秆,发酵期为10天左右。六.微生物发酵粗饲料存在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微生物发酵秸秆面临三大困难:一是秸秆的纤维素、本质素与蜡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防止和降低了各种酶的活性;二是难以选育纤维素酶产量高的菌种;三是必须解决发酵过程中降解终产物对酶的合成及其活性产生反馈抑制的问题。研究发现:如果菌种选择不当,会造成瘤胃微生物菌群的紊乱。由于干枯秸秆中不含胡萝卜素,所以会造成维生素A缺乏症,使牛的生长速度变慢和母牛的繁殖率下降,因此应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同时秸秆在瘤胃中被消化后的终产物主要是乙酸。但从可供小肠吸收的葡萄糖量分析,仍不能满足能量和日增重的需要,因此还应在日粮中保证有一定数量的精料,在有条件的牛场可采用对玉米等高淀粉精料进行过瘤胃保护的技术,以降低淀粉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增加进入小肠的淀粉量。七粗饲料的加工调制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如秸秆饲料粉碎或切碎后,进行青贮、碱化或氨化处理,如有必要,可再加工成颗粒饲料、草饼或草砖。加工调制途径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粗饲料的特点、经济投入的大小。饲料营养价值提高的幅度和家畜饲养的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科学的加以应用。具有一定规模的饲养业,饲料加工调制要向集约化和工厂化方向发展。广大农村分散饲养的千家万户,要选择简便易行、适合当地条件的加工调制方法,并应向专业加工和建立服务体系方向发展,以便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