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二:小说 第一课时课程目标:1.建构小说的知识体系。2.熟悉小说的教学要点。教学内容:一、小说是什么?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要知道小说是什么,不妨通过与同为文学主要样式之一的散文的比较中懂得: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概而言之,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二、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三、关于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源于生活”,但因为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四、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一)描写手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二)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2.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三)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五、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也有重要的关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六、关于小说主题1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2.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第二课时课程目标:1.了解小说在高考中地位、形态。2.掌握考试应对策略。教学内容:一、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相关内容在“文学类文本”板块,“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二、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小说会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就近几年江苏高考的命题看,小说基本上是与散文交替出现的:2007年:散文麦天(雷抒雁)2008年:小说侯银匠(汪曾祺)2009年:散文上善若水(张笑天)2010年:小说溜索(阿城)因此,我们要了解小说在高考中地位、形态,掌握考试应对策略。三、具体考什么?(一)对故事情节的考查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常常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第一类:概括情节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解题思路: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第二类:分析情节的作用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文中写的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明确情节的位置及所写内容。2.分析此内容与其他情节、标题、主旨等的关系。3.分析其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答题步骤: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二)对人物形象的考查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5对文中人物进行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解题思路:1.找出小说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的有关内容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解题模式: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点明身份)。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注意: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三)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题型: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解题思路:从六方面进行思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5.奠定感情基调。6.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四)对作品主题的考查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题型: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解题思路: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五)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型: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常见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语言特点: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顺序的安排: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1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2侧面描写:侧面(通过其他人、事、景、物)烘托突出人物、事物。3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用: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人物性格、主题。6环境、场面描写作用:从五方面考虑,参见前面。(六)对小说标题理解的考查1理解:A从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去理解。B从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去理解。C从把握小说的主题去理解。2作用:A线索:贯穿全文B双关: 表层义和深层义C点明主题。四、典题呈现(一)2008年江苏高考题侯 银 匠汪曾祺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附:参考答案1.(4分)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2(4分)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3(6分)要花轿早有打算;改装花轿心灵手巧;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4(6分)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第三课时课程目标:通过典题训练、剖析,掌握解题规范。教学内容:一、典题训练(一)2010年江苏高考题溜索阿 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 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1文中画线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4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二)2010年辽宁高考题洗 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上路上没有一颗大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的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的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推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有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洗澡的时候舒服,热水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1.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2.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3.“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三)2008年浙江高考题乌米俄阿马高尔基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3(5分)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附:参考答案(一)溜索1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2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3(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4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 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二)洗澡1.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敏感,细腻,谨慎,多虑;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2.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3.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透过“洗澡”引起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意味层次丰富,针对面广。(三)乌米1(2分)坚忍(执着)乐观2(5分)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3(5分)忧怨中充满希望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4(6分)形象: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二、解题的“四大原则”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的关键,可以这样说,能很好的完成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目就说明我们考生的语文能力已经具备。因为高考现代文是对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体检,它要求考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正是如此,一些基础较差的考生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目是一筹莫展。其实,我们的考生是可以通过严格的训练,进而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的。我们应该懂得一些应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的“原则”,这些“原则”说到底既体现高考出题者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了考生平时的语文学习需求;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要做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触及深层要求的。具体而言,以下“四大原则”很重要,虽然这些只是解题的外在要求,但是注意到了这些“原则”,可以让我们的答题更符合出题者的要求,而并不是告诉考生如何理解文章本身,把握文章的情感,推敲文章的主旨,打个比方就是我们给的是装修房子的设计和图纸,目的是给人的效果更好看些。第一原则就是“文本原则”。这个原则是现代文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文本原则”就是我们在做现代文阅读时要紧扣原文,理解原文时始终不离原文,这实际上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注重文本,理解文本,探究文本。高考现代文阅读也是对通过文本来检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在设置题目时一般不会背离这个条件,因此我们在答题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就是在答题时尽可能运用文本中的内容来解决,不一定要“另起炉灶”来解答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反对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分析、作答,而对于一般的考生而言,我想这个原则可能更实用些,更容易操作。这里我们在运用文本来作答时要注意这几类词和句子,“显志句、过渡句、评价句、情感句、原因句、对比句”,这些句子都是我们在解题可能用得上的,当然“文本原则”并不能保证所有答案都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语文理解能力,不过坚持这个原则,我们就不会觉得高考现代文阅读很难了。第二个原则是“两面原则”。所谓“两面原则”就是在答题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从内容和形式或者说结构来考虑。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我们才可以说很好地把握了,因此在高考的题目的解答时不管是句子的理解还是文意的评价都应该考虑这两个方面。第三个原则是“分项、分条原则”。“分项”是指在回答问题时要一项一项地回答,最好不要综合起来回答,因为高考中给分的原则是“采点给分”,也就是每一问都应该有得分点,如果不是一问一答很可能就会失去一些得分点,换句话就是高考题目中问几问,你就应该分项答几问,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应该明确回答。而“分条”是相对于题目的分值来说的,一般来说高考题目中一个得分点是2分,也就是题目是6分,那么你就要答出3条才行,当然有些文章中的列举类的题目是“一个得分点只有1分”,不管怎样,我们在答题时考虑这个方面,答题就更能符合得分的要求。第四个原则是“共性和个性原则”。所谓“共性”就是从文章的普遍性来考虑。比如,“比喻”的作用就是为了使之更形象更具体生动,这是所有使用比喻的共性作用;所谓“个性”是指在具体的文章中表现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就像“比喻”的作用,对于不同的文章,“使什么更具体生动形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高考答题时不仅要答出了共性,还要答出具体的个性。当然我们上面说的“原则”或者说“要求”只是从答题的规范和得分的恰当来考虑的,至于对文意的把握还是我们每个考生的语文能力来起主要作用的。只是我们如果不知道这些,那么我们在答题时就会出现无谓的失误,所以,这,很重要!南通市中小学教师2011年暑期校本研修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三:诗歌第一课时了解诗歌,喜欢诗歌,读懂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的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永不停息,一直感动着我们。了解诗歌,喜欢诗歌,用我们生动活泼的心灵,来欣赏古典诗歌中那些伟大的、美好的生命,是学习古代诗词的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禀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应物斯感”,我们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我们就应该有所感应,“外物”的这个“物”,是草木鸟兽之物,是离别相聚之事;“感物吟志”,是指面对外在物象的种种变化,心灵感情自然有一种感受,比如李后主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这一个小小的自然界的物象里,包含了对生命的短暂无常的感悟。大自然的一切,与我们的精神和心灵有相通之处。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心灵有感情,我们应该与诗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那么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呢?怎样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呢?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赏析出诗歌中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清代著名词学评论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内心有了一种感发,情动与中,然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大自然会给予人感动,杜甫曲江诗中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他看到一片花飞,就感到春光不完整和破碎了,何况等到狂风把万点繁红都吹落,更使人忧伤。但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你要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传达出来,才是好诗。晚唐有诗人写过这么两句:“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对偶工整,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但是这两句诗中没有任何感发的作用和内心的感动,这就算不上好诗。杜甫写过“群鸡正乱叫”一句,是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不知家人妻子生死存亡的长期隔绝和分离之后,回到自己家中写成的,它不美丽,但是有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有一份深厚的亲切热烈的感情,所以是好诗。另外一种就是人世间的种种因素会给人感动,钟嵘的诗品序云:“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并列举种种“楚臣去境,汉妾辞宫”等情状,然后说“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每个人都会对外物有感动,但是这种感动有深浅、厚薄、大小等的差异。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种清丽的美好的感发,但是它感发的生命,却缺少杜甫诗的那种深厚、博大的力量。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整个生命、整个生活来写诗的,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不单是对蛱蝶和蜻蜓的欣赏爱恋,不单是他感受到的春光的短暂,而且还有一种对自己生命短暂的无奈。联系其这首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甚至还能感受到他对自己那份“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不知何时能够实现的一种深切的悲哀。诗歌是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今人与古人之间,有着相似的情感,可以跨越千年,诗歌中就藏着这样的心灵密码。解读诗歌的过程,无疑也是破译这组心灵密码的过程。读懂诗歌,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培养高雅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的积累涵养者我们的心灵,是我们内心的自然流露,也是与人接触时呈上的第一张形象的名片。我们都不会忘记小时候曾经熟读成诵的那些诗歌,我们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言谈或文章中引用着它们,诗歌的滋养,如潺潺清泉,渗入我们的心灵,在不经意之间,那么自然地表达出来,读懂诗歌,可以使我们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获得一种心灵的感应与滋养。古人吟咏自然风物,凭吊人文古迹,把自身的情怀感悟寄托于自然界的景象或物象之中,所以有大量的即景感怀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等等。庄子曾经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读懂诗歌,就是要理解体会出自然与古人心灵之间的相通的情感,让自己也学会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汲取天地精华,获得人生启迪。比如月,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对宇宙的深沉探问,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不羁的浪漫情怀,韦应物“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时圆”的落寞企盼,还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江南意象无不让人或深思,或同感,或期待,或向往,当我们也面对着那一轮圆月或是那一弯新月,我们也会自然的生发出与古人相似的感慨,在那些时刻,我们仿佛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脉络,跨越千年的时空,心灵触碰,双手相握。还有灞桥、南浦、杏花、杨柳,青草,跳跃在古人笔下的意象,让我们再次注意到我们的身边的这些熟悉却又被我们忽视的事物,发现了它们的内蕴气质,感受到超越现实之外的、连贯古今的美感特质。读懂诗歌,提升我们人际间相知、相契的能力。古人即景抒情,也即事抒情,为我们留下那么多记录他们情感的诗篇。比如送别诗中,陈子昂说“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哀伤与期盼;李颀说“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长者对幼辈的殷殷期望跃然纸上;王勃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仿佛看见抑制不住的离别的泪水滚滚而出,虽是劝勉安慰,但是此情此景,令人心生同样的感触,激发共同的记忆; 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相信前方会有更好的风景,相信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股豪情与自信还有思乡的诗,游子倾吐内心的孤寂,对家乡的眷恋;家人翘首盼望,抒发思念之情,寄托美好的祝愿,极易引发同样负笈游学的学生的共鸣,诗中的情感,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己的内心,也联想自己的亲人,对诗的解读会更真切,而在解读过程中也会获得更多的现实的感触。如今的学生囿于校园,生活天地狭小,过多的关注自我内心,缺少与人交往的实践机会,也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读着这样的诗,可以丰富情感阅历,学会得体的表达,抒发情感也可以恰如其分,不过分的夸张;也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师长对自己的殷殷之情,因为在很多的诗里读到的是普天下众人、古往今来的一般人的普遍的情感诉说。读懂诗歌,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奋斗的动力,或感受恬淡情怀,活出精彩人生。人遇挫折如何?事业失败如何?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生命里总是会有不如意的事,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我们如果要过快乐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至于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打倒;或是直面苦难,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以豁达的胸怀看轻挫折。我们可以在大量的诗歌中找寻到诗人失意时的情怀,感受他们面对宇宙人生的宽阔胸襟,我们读过王勃的滕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我们读过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我们也读过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苏轼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古人的心胸、气度融于那些作品之中,跨越千年,令我们每每捧读,感慨万千,激励万千,开朗万千。斯人已去,但精神长存。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怎可漠然待之呢?在我们诗歌鉴赏的实践中,读懂是诗歌鉴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有诗歌归类的意识,对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怀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基本的鉴赏技巧,不仅是为考试作准备,其实也是为个人的修养、个人的品格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具体的一首诗来说,基本的鉴赏方法应从标题入手,知道作者写什么,把握重点之后,进一步感受作品所描写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寻求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揣摩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内蕴。其次,要学会答题。要看清试题所问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而言,一般应找出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切不可抛开具体诗句作空洞分析,或胡乱套用的概念乱贴标签。诗歌之一:形象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正确解读诗歌的关键,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2386-351:2025 EN-FR Digital addressable lighting interface – Part 35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 Control devices – Luminaire-mounted control devices
- 【正版授权】 IEC 63522-54:2025 EN Electrical relays - Tests and measurements - Part 54: Critical DC load current test
- JJF(石化)071-2023热封仪校准规范
- 2025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2标准检测卷(含答案)
- 新解读《GB-T 18507-201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 重庆地道果酒知识培训课件
- 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
- 老年人的情绪与情感课件
- 《创新创业概论》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 2023-202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辽宁专用)解析版
-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电影艺术概述-设计艺术-人文社科-专业资料
-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
- 医院药品采购与质量控制规范
- 支部纪检委员课件
- 从+“心”+出发遇见更好的自己-开学第一课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2025-2026学年高中主题班会
- 2025版仓储库房租赁合同范本(含合同生效条件)
- 2025年人伤保险理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招标采购专业技能大赛(央企组)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医院药学带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