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价值规律下:价值向量与方程一切事物都有其充分的根据这一命题通常是说:有了什么东西,就必须不把它看作是有的直接物而要看作是建立起来的东西,它并不停留在直接的实有或一般的规定性上,而是要从那里回到它的根据里。 黑 格 尔:逻辑学 4.1 抽象劳动马克思的学说对于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呢? 众多的学者有众多的回答。有学者说,揭示价值的本质,揭示出价值的社会属性,认定价值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这些是马克思的功绩。1有学者说,商品拜物教学说是马克思价值论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他的价值论中的最高成就。2国际上劳动价值学说的对立派,比如说庞巴维克,他们对马克思的功绩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在此我们就不须引用了。所有这些评价,都没有马克思本人的评价来得确。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章等价形式一节对亚里斯多德的最早的价值分析进行了肯定以后,如此评价说: “但是他到此就停下来了,没有对价值形式作进一步分析。亚里斯多德自己告诉了我们,是什么东西阻碍他作进一步的分析,这就是缺乏价值概念。这种等同的东西,也就是屋在床的价值表现中对床来说所代表的共同实体是什么呢?这就是人类劳动” 3马克思言外之意是他在这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推进,他构造了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概念;并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价值形式进行了彻底的历史的分析,这才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实质性功绩。他对抽象劳动这样规定:“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4“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5从马克思对抽象劳动所做的规定出发,我们第一个需要肯定的就是创造企业的资本家的劳动创生劳动是一种抽象劳动,但马克思将这种劳动排除在抽象劳动的概念之外了。这种与抽象劳动概念相矛盾的思维逻辑,破坏了抽象劳动概念完整性,结果是劳动力概念的出现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这种思维好像直到资本论卷一第二篇或第三篇才出现,其实一种对抽象劳动的概念的否定,在资本论卷一第一篇之中,已经潜隐在他给定的例子中了。在资本论提供的制衣例子中6,他把缝和织作为两种不同质的劳动,但是在现实的各种具体劳动形式中,逢和织认定为同质的劳动手工操作是完全可以的;而真正含有质的区别的劳动应该是,服装设计师的设计劳动、销售人员的销售活动、采购人员的购买活动、管理人员的控制活动、企业主的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活动,风险投资家的创生企业的活动。马克思在此将逢和织作为两种质的区别的劳动并不偶然,随着资本论从卷一到卷三的叙述展开,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种类的具体劳动包含的抽象劳动的合理性被马克思否定了,第一卷的创生劳动,第三卷的商业劳动,和生产服务(金融)业都成了脱离了抽象劳动规定的“劳动”,甚至一向倾向于雇佣工人的马克思竟然认为商业雇用工人的劳动也不创造价值。他的思路是,商人作为单纯的流通者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他雇用的执行同样职能的商业劳动者,也不可能直接创造剩余价值,不可能生产价值。他们劳动的特质是将剩余价值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夺过来,放在自己手里7。金融业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与商业的性质完全相同,他们是在分割产业利润,分割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他们劳动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转移,因而是不形成价值的劳动,或者说不是一种生产产品的抽象劳动。结果正如马克思制衣劳动例子所暗示的那样,他所指的抽象劳动的实体并不是他概念中规定的不同质的具体劳动的同一性,而是特指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与产品在时间上重合,空间上统一的那种极其狭窄范围内的具体劳动了。物质产品中的抽象劳动生产 流通 金融服务创生劳动,管理劳动,工人劳动力马克思的抽象劳动的实体是指生产环节的工人劳作,从而与他自己提出的抽象劳动概念相矛盾。( 图4- a )下面我们用生产模型表达商业的抽象劳动性质,它会使这一问题的实质更为清晰。设社会由生产系统和商业系统组成,不妨设每一行业都有自己的商业系统,生产系统的原材料采购必须经过商业系统:生产系统可表示为: + = (1)令 = = 上述生产方程可表示成:JP + (v + m)= w (2)商业系统的行为体现在对w的购买和加价销售上,因此,它的方程总可以按产品的类别相应地表述出来,即针对于A,B, K有如下的销售方程组: (3)这个方程组可以用矩阵表示:令 (3)式可写成:w+= w (4)将(2)代入(4)中:JP + (v + m)+ = w (5)(v + m) 与是同型矩阵,可以相加合并,得新矩阵,记为 v + m ,即 v + m = (v + m) + (6)那么(5)变成:JP + (v + m) = w (7) 其中w代表社会产品总价值,JP代表物耗成本,v + m 则是包括了商业劳动在内的劳动总价值。就社会生产系统的总体而言,商业劳动与“生产”劳动是无差异的,它们都是为生产制造商品而付出的抽象劳动,因而全部凝固在最终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它的大小就是:v + m = (v + m) + = w - JP (8) 在社会总产品价值中去掉中间品就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它恰好由生产劳动物化的价值(v + m) 和商业劳动物化的价值构成。这本身就说明了,商业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是一种与“产业劳动”同质的生产性劳动。金融服务业与商业对生产的作用表象上略有不同,它不涉及具体商品的采购,它只是一种服务,但此种服务(劳动的另一称谓)的抽象劳动性质不一定以推升价格的形式来体现。对于生产相同数量的最终产品的生产体系而言,如果没有专业的服务业,那么,由专业服务业提供的劳动必由制造业、商业本身来提供,这就是说v + m =+ 之中,必然包含了他们本身提供的用于服务的这种抽象劳动,记为。那么,在没有分工的情形下,服务业作为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存在于制造业、商业内部的,它无疑形成了最终产品价值v + m的一部分。即:v+m =+ - + (9) 制造业 内部的服务业现在专业的服务业被社会生产系统的进化催生了,那么,对于商业、制造业来说,他们将取消用于此方面的自己的抽象劳动,同时,放弃与这部分抽象劳动对应的分配价值,服务业则用自己的专业抽象劳动取替了原有的在制造业、商业内部存在的非专业的抽象劳动,同时,也就获得了与他们自己付出的抽象劳动相对应的劳动价值。看来,表面上是金融服务业占有了工业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工业不再付出特定形式的劳动,因而它就不可以占有全部价值,它必须把那部分价值转移给为生产商品付出了抽象劳动从而使最终商品得以完成的服务业劳动者。用公式表示最终商品的总价值v + m = + - + 制造业、商业形成价值部分 服务业形成价值部分可见:除了制造业、商业,服务业提供的劳动也是抽象劳动,它们也在将物化在商品之中形成商品的价值。上面的分析,补足了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在内容上的几项重要缺失,它不仅包括制造商品过程中与之有过时空直接接触的工人劳动,还要包括创生劳动,不仅包括制造业的创生劳动,还包括流通企业生产服务业的资本家的创生劳动以及雇用于他们的劳动者提供的具体劳动。这样,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价值概念的内在不和谐性消失了,抽象劳动恢复了为生产所付出的一切形式的具体劳动所共有的本质,它不再是某领域内特定生产方式劳动的抽象物,它因此也就不再是具体的抽象物,具体物,而真正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4.2 抽象劳动量化的一种假说在抽象劳动的量化方面,马克思采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认为生产商品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代表抽象劳动量的属性可以独立成为价格波动的中心。这样的结论,对于资本主义化的生产系统来讲,显然不能成立,马克思自己当然也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在资本论第三卷,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马克思说:“尽管每一物品或一定量的物品只包含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但是,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些商品必然要低于它的市场价值出售如果社会劳动的数量,同要由这种商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小,结果就会相反。如果用来生产某种物品的社会劳动的数量和要满足的规模相适应,从而产量也和需求不变时再生产的通常规模相适应,那么,这种商品就会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 8 20世纪建国之初的魏埙和谷书堂教授首先据此提出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9。这一思想后来演变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价格的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如果供求不等,则需求产品内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成为总量产品内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替代值,二是如果供求相等,商品按市场价值出售。这在国内资本论经济学中的价格决定论中影响深远。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达到与市场供求规律相协调目的。倒是抛弃了价值应该是与供求无关的内在引线的资本论经济学的精华并陷入了逻辑矛盾。下面首先分析第一个要点:设市场中有一总量为500的产品甲,生产这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T ,开始时刻为t0,当价格为p0时全部出售,那么,由于供求相等,生产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以下简称劳动时间)均为T/500。接下来的时刻t1,出售者提高原有的价格p0 至p1,提供的产品量仍然是500,但需求量由于价格的原因减少至400,此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时间发生分离,前者是T/500,后者变成(4/5)T/500,因为在T中,只有4/5是社会需求的必要劳动时间;到时刻t2出售者又提高价格至p2,结果消费量会在一次减少至300,此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随消费量减少再一次降低为(3/5) T/500;t3时,价格提高至p3,需求量减为20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为(2/5) T/500。一方面,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T/500向(2/5)T/500运动的过程中,需求量的变化成了导因,这无异于说是供求决定价值(在拥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学者思维中,时间应该取代时间成为价值,成为价格波动中心),而这个价值(时间)又是价格的本质从而决定价格;这里显然是循环决定的矛盾之说。显然,引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意味着需求成为价格决定的最终因素,劳动价值论存在的意义会因为此概念剥夺净尽。现在考虑第二个要点如果供求相等,商品按市场价值出售的情形。这种命题不似前一种命题赤裸地改变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含,只是提出,在供求相等的情形下,商品才会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出售,此种命题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考虑这样的情形:设生产单位,t1,t2,t3,t4时间段分别生产了100,200,300,400个商品,在p1价格下,100产品恰好售出,既然供求相等,那么p1代表商品价值;在t2时间段,为了全部售出商品,企业开始调整价格,降至p2时,200个商品全部出售;以此类推,p3价格,300个商品出售;p4价格,400个商品全部出售。既然p1,p2,p3,p4都是在供求相等时的市场价格,供求相等时的市场价格根据命题2又是市场价值,即p1 p4代表了商品价值的运动,这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同步地发生变化相矛盾,可见供求相等,商品按市场价值出售命题与价值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不能同时成立的,或者意味着供求相等并不能使商品按市场价值出售。以上可知,中国的学者们对资本论卷三价值规律的进一步演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决定价格,没能得到理论上的说明,反而又陷入内在逻辑矛盾之中。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抛开社会生产系统结构因素单独地成为决定价格的力量到底在现实中有事实支撑还是无事实支撑呢?马克思有一个金刚石的例子。他说:“金刚石在地壳中是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而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低于砖的价值。” 10金刚石内含的价值降低的同时,其数量表现为增长,这就有一问题需要回答:是价值降低导致了价格降低呢?还是数量产量提高了,供给量增大了导致价格的降低呢?从这个例子本身,无法确定。但是如下的思想实验是支持供求说的,假设有技术可以使金刚石的产量向煤一样丰富,拥有技术者只用了极少量的社会必要劳动去生产它,产量仍然处于高度稀缺状态,此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小了,但价格会变小吗?垄断组织价格行为的存在告诉我们,价格并不会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小而减小。下面设计的实例,更有助于理解,金刚石价格的降低和金刚石价值量的减小实为一种巧合:情况1:设某一产品的生产分为优、中、劣三种生产条件,优等条件生产单位商品所耗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中等生产条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劣等生产条件为3小时,假设某一初始状态,优等生产条件生产的产品数量为20单位,中等生产条件生产的产品为60单位,劣等生产条件生产的产品数量为20单位,而其后t1,t2,t3,t4,中等条件产品数量依次增为100,150,200,250,那么:该商品的价值(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表示):=(201+602+203)/100=2=(201+1002+203)/140=2=(201+1502+203)/190=2=(201+2002+203)/240=2=(201+2502+203)/290=2从t0时刻到t4时刻,产品的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供给量持续增加,商品价格向下倾斜。个别价值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1小时20202020202小时601001502002503小时2020202020合计100140190240290价值22222(表 4- a)必要劳动时间或价格 价值线价格线 时间 ( 图 4- b )情况2:设t0时刻数据不变,产品数量的增加不是由中等条件企业提供,而是由劣等条件厂家决定,t0时刻劣等厂家提供的产品数量为Q0 = 20,持续增加到时刻t4的Q4 = 80,然后再从80单位的产量开始下降,至t8时刻又落回到原产量Q8 = 20,如此反复进行。t0时刻商品的价值为:= 2t4时刻商品的价值为:= (201 + 602 + 803)/160 = 2.375t8时刻商品的价值为:= 2t12时刻商品的价值为:= 2.375个别价值数量数量数量数量120202020260606060320802080合计100160100160价值22.37522.375 (表 4- b)从表下二行可以看出,t0 t4当由劣等企业提供商品增量时,价值不断提高,而此过程价格由于商品供应总量的增加而降低; t4 t8劣等条件企业商品退出市场导致商品内含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逐渐减小从2.375降到2,但是价格并没有下降的趋势,由于商品供应总量减少,价格却背离价值攀升。t8 t12雷同于t0 t4不重复分析了。总之在这种情况下,价值与价格成反向运动关系。p 价值线2 价格线 t4 t8 t12 ( 图 4- c )情况3:初始状态同前,数量的增加或减小由优等厂家的进入或退出波动造成,t0 t4优等厂家产量由20增至120,由于优等厂家所具有的竞争优势,t4 t8退出商品由劣等厂家承担,其产量由20减为0,t8 t12优等厂家提供的产品增量为80。 t0时刻该商品的价值为 = 2t4时刻价值该商品的为 = (1201 + 602 + 203)/200 = 1.5t8时刻价值该商品的为 = (1201 + 602)/180 = 1.3t12时刻价值该商品的为 = (1201+602)/260=1.2产品价值数量数量数量数量1201201202002606060603202000合计100200180260价值21.51.31.2(表 4- c)价值价格 21.3 1.5 价值1.2 价格 t0 t4 t8 t12 ( 图 4- d )可见,只有t0 t4,t8 t12期间,产品增量由优等厂家提供时,价值的运动趋向与价格的运动趋向才是同号的,而其它任何一种情况,价值与价格都是相背离的。马克思所举的金刚石生产的例子,恰好属于这种价值价格同向运动的情况,因此,给人一种错觉,价值与价格同向运动好像是必然的,价值(孤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好像确实必然地决定价格。其实,抛开生产系统抽象地描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格的趋同运动纯系偶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理论没有获得事实支撑。4.3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效用恒定研究价格决定的规律中,著名的除了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外还有一个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考察这个价值理论以前,我们首先对这个理论的基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加以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当你依次增加对某一商品的消费时,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增量,要比先此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增量要小。设消费第n-1单位商品得到的效用增量为:其中,指消费(n-1)单位商品获得的总效用。指消费(n-2)单位商品获得的总效用。则,这个规律成立吗?有任何事实依据吗?比如,对于住在三室二厅的商品房内的工薪家庭,他们消费第1台空调,消费2台空调的第2台空调,消费3台空调的第3台空调所获得的效用增量,真的是依次递减的吗?当他们在第一个卧室内安装了第一台空调时。他们获得了酷暑中的凉意,其效用评价为U1,此时,他们购买了第2台空调器,放在另一个卧室内,他们会认为第2台空调的效用较之于第1台空调会减小吗?如果再加1台空调,放在第3个卧室内,人们会认为空调的效用又减小了吗?拥有这样感觉的人是存在的,当他们由于购买力的限制,只能消费2台空调时,他们会如此安慰自己:我已经在2个卧室内安装空调了,另一个卧室不安装也无所谓了。当他这样思考之时,他对第三台空调的效用评价已经降低,当然我们假定三个卧室内都有家人居住,且每个卧室居住的家人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无所谓”代表的不是一种正常的效用评价,或者说,无所谓代表的是一种变态的自我心理护御机制下产生的效用评价。这种心理下对商品效用的评价应该排除在外。它的极限形式,告诉我们把这种效用评价排除在外的必要性。一个人在没有能力购买某种商品时,不仅对该商品的主观评价会减小,甚至会认为其效用为“0”或负值。当我只能消费起粮食时,面对甜酸的葡萄,我会做出这样的评价。葡萄没有吃头儿,太酸了。当我没有能力取得博士头衔时,我会这样的评价读博,博士不能读,都把人读傻了,还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当我没有能力把自己的人生搞得波澜壮阔,我就会否定波澜壮阔的人生价值,平安是福,扑扑蹬蹬有何意义,弄不好把命搭上了。当我不可能做国家元首时,我便会看低国家元首的价值。天天在镜头底下,多累呀!不如当亨好,自由自在。人们没有消费能力时,他们会将商品的主观评价高度变形为负值,这是与我们基本的假定不相容的:商品极大丰富时,价格近于“0”,但不可能负值。因此,我们讨论主观效用时,一定要把此类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的评价排除在外,换句话说,我们只考虑有消费能力的人在消费过程中,对商品的效用评价。 效用值 b 0 1 2 3 4 5 空调数量 a ( 图 4- e ) a 代表没有能力购买空调数量的人对空调的效用评价,b 代表没有达到饱和时对每个空调效用的评价。回到前面的家庭安装空调的例子上,当经理把月薪提高5倍后,我们的主人公对第3台空调的评价变得积极起来,不再是“无所谓”,不再是“可有可无”,第3台必须购买。这时,他心底对此空调的评价减小了吗?根本没有,不仅如此,他还会认为二个客厅也都应该安装,因为5台空调都给他提供了效用(假定他对客厅和卧室本身效用差异是忽略不计的),即在没有达到饱和消费点以前的任何一刻,他对空调的边际效用的评价并没有减小。而达到饱和点以后,商品的效用会从正值直接转换负值,他在每一房间安装了空调之后,他对第6台空调的效用评价便转为负值,这不是因为他的购买力限制造成的变态效用评价,而是在达到饱和点之后,商品对于人们的效用确确实实呈现为负值的事实在头脑中的反应。第6台空调如果安装上,效用为“0”(另一台已有的空调完全有能力提供此房间的效用),但却占据室内空间,同时还占用了几千元人民币的资金,这不是负效用吗?人类对效用主观评价规律就是这样。边际效用恒定定律:在消费未达饱和之前,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将获得同样的效用增量,达到饱和点之后,效用突然变为负值。边际效用从来没递减过。奥国学派的维塞尔、门格尔、庞巴维克,把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总有一点效用为负值这一事实,臆想为边际效用递减,典型的是吃饭的例子,我们现在对此予以分析:这些人认为对于一个饥饿的人,他吃下第一口饭的效用最大,记为100,第二口饭效用为99,第三口饭效用为98,当他吃到100口时,他的边际效用最小,为1。如果他再吃一口,边际效用为0,吃与不吃无差异。列表如下: 第1口 第2口 第100口边际效用 100 99 1总效用 100 100+99 100 + 99 + + 1请问,在这100口的吃饭过程中,每一口的边际效用递减是怎样得出的呢?是人们的真实经验体会吗?任何一个健康的人,他在饮食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应该是第一口感觉有滋味,第二口同样有滋味,在他达到饱和之前(假定饱和时为100口)任何一口,他都会做出相同的效用评价。当到达饱和点以后,才会改变这种效用评价。边际效用如上从100递减的情况适用于那种特殊的情况,就是一个非健康的胃,每有饮食进入,它都会发生增大的不适感,这样的人在饮食之时,边际效用确实在减小,也就是随着饮食量的增加,不适感在递增,导致对下一口的主观评价在降低。但是,我们就象要把没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对商品的变态评价排除在讨论之外,也要把非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病态评价排除在讨论之外,这一点是能够被人接受的。一个健康的人的饮食过程,其边际效用是相等的。列表如下:第1口 第2口 第100口 第101口边际效用 100 100 100 -100总效用 100 200 100100 100100 - 100 4.4 边际效用价值律分析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不存在已经抽去了以之为核心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基,即使我们暂时地抛开这一点不说,边际效用价值论也是有问题的。我们以维塞尔和庞巴维克的理论为例加以讨论。 维塞尔认为他发现的价值规律适用于整批财物的估价。这一规律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1维塞尔自信地认为:这个价值定律把价值的概念同效用的概念以一种为事实所完全证实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当经验告诉我们铁没有金子值钱,一次丰收可能比一次歉收价值还小的时候,这个定律就能给以说明。事实是否证明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市场供求规律相协调呢?即在假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维塞尔将之与供求规律相结合,是否违反逻辑呢?维塞尔说:“假定一个人有一件财物(1),使用这件财物提供的效用等于10;假设他的持有量逐渐增加到11件财物,而在这增加的过程中边际效用却按比例地减到0,于是整批财物在每一点上的价值(2)将如下所示:当他所有的财物(3)为:1 2 3 4 5 6 10 11其价值为:110 29 38 47 56 65 101 110即等于:10 18 24 28 30 30 10 0这里可以看出,随供给(4)的增加,边际效用,从而单件财物的价值作有规则的减少。” 12我们在引用时,给原文加上4处重点符号。其中第一处和第三处,明确地告诉读者,维塞尔讨论的边际效用递减发生的领域在当一个人拥有某些财物并消费他们时,即维塞尔将这11件财物的拥有者假定为消费者;第二处重点号加在价值上,说明维塞尔把价值作为边际效用的另一称谓,或者说边际效用作为价值的另一称谓,但是根据重点号(4),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概念的转换,维塞尔突然令一个人拥有的数量 = 供给的总量 ,这样的断语不是很可疑吗,生产者供给的数量怎么能同消费者拥有的数量同一呢?按照维塞尔的前面假定,当一个人拥有3个财物恰好是他的饱和点的某物时,(见上页表)那么8应该是边际效用。按照维塞尔后面的假定,供给数量的最后一个单位其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如果整批财物总量为9,那么决定价格(价值)的应该是2单位边际效用。承认前者,认为8是价值,这保全了边际效用递减对价值的决定性,但却违反了事实,丧失了对供多价低一类事实的解释力。承认后者,认为2是价值,这样顾全了对供求规律的解释,但这个递减又同边际效用递减的主观规律相脱离,同戈申定律脱离。两者都承认,那就不仅会集上述矛盾于一身而且还会增加一个角色冲突。两者都不承认,是唯一的选择,它意味了维塞尔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破产。维塞尔的论述采用了典型的偷换概念的方式,构建了居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堪称主流的价值规律甚至马歇尔的名著经济学原理13中原封未动的加以采用,可能证明人们对语言系统的逻辑思辨能力要远远低于对符号系统的逻辑思辨推理能力,否则象马歇尔这样一位精通数学的人,连主观效用价值规律这种极其明显的逻辑错误都透视不出来吗?下面分析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学说时,读者对此种现象还会有更深的触动。庞巴维克的价值规律的要旨,是消费者会按重要程度将商品按效用由高至低的序列去应用,而价值就在最差的一个效用上确定下来。14他说: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现有的同样的一些物品所能满足的一切需要中,最不迫切的那一具体需要的重要性来衡量的。庞巴维克认为这种价值决定方法是实事求是的人在物品问题上的行动指南。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他发现人们是用物品的边际效用来评定价值的。15他的例子是这样的:原始森林木屋中之农民收获5袋谷物。农民如下安排他对谷物的消费:1生活必需 重要性分值:102. 强壮身格 83. 饲养家禽 64. 酿造酒类 45. 饲养鹦鹉 1他这样提出问题:“让我们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来设想,我们试问,在这些情况下,对他的福利来说,一袋谷物的重要性是什么呢?”他这样回答问题:“这一问题很容易回答,只要我们问一下:如果一袋谷物遭到损失,他将失去多少效用呢?只要考虑一下,只有一条可能采取的道路:他将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类需要,而放弃最后和最不重要的需要,即边际效用在这里是饲养鹦鹉。没有了它,他就不能得到这种满足,从而他将正确地按照这一不重要的效用,对他所有的每一袋谷物作出评价。”16至此,庞巴维克是在将农民视为纯粹的消费者的前提下,分析了农民的价值评价,逻辑上没有什么不对,然而问题马上来了,因为只要有交换,就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即使他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一旦有人向他购买他的谷物,他的思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他还会如同他作为一位纯粹的消费者来评价一袋谷物的价值吗?庞巴维克十分干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在这位农民转变为出售者时,并不能发生什么变化。他仍然会根据边际效用来对要交换的商品进行估价。他自信地讲:“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农民在适当的时刻譬如说,在有人向他购买谷物的时候实际上将按照这一道理来采取行动。任何一个人处在他的地位,将按照第5袋的最小边际效用,便宜地出让五袋谷物中的任何一袋” 17很奇怪。难道农民如下的想法不是很通常的吗?“他想购买我的谷物,根据我的经验,这谷物有五种用途,它们是1生活必需2. 强壮身格3. 饲养家禽4. 酿造酒类5. 饲养鹦鹉。如果他是由于第一种需要而来,我则可以用尽其所有的高昂价格与他拥有的物品相交换,当然,作为农民的我还知道他也可能用此谷物于第二种用途,那么,我用我的谷物能够换来他的A、B、C则比前一种情况要少得多了;当然,他还可能是用来饲养家禽或酿酒,那么,我能够换来的A、B、C就更少。甚至他还可能想用我这袋谷物来养宠物,那就糟透了。让我和他谈判一番,以试其用谷物做什么?然后决定我出售的价格。”如果这位农民头脑简单:他会按照最高一等级标准来品评他的谷物的价值。他会告诉买者,这东西能吃,有营养,你必须给我多少个A、B、C。如果这位农民头脑再简单:他也许会随机地想起一项谷物的用途来告知买者,这东西能酿酒,你至少给我多少个A、B、C。但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的正是像庞巴维克所讲得那样,作为一名卖者,他还要用作为一名消费者的眼光去评价谷物,并坚持这样的评价去和他人交易。说这个人由于长期闭塞在原始森林中,头脑出了问题,并不能帮助庞巴维克过关,因为他明明白白告诉读者:任何一个人处在他的地位,都将按照最小效用,便宜地卖出他的谷物。边际效用评价决定价值,对于买者也许是起一定作用的,然而,作为卖者,则完全不适用。庞巴维克同维塞尔一样忽略了这一点。通过这两节的讨论,我们有如下结论:第一、边际效用恒定律:边际效用在消费未达到饱和点以前保持恒定。第二、边际效用在饱和点以后突然变为负值。边际效用从未递减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毫无事实依据。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讲,效用评价是存在的,这个评价决定了商品在消费者意念中的价格也是存在的,但这个价格是想象中的价格,生产者并不会按照消费者的效用评价决定价格。边际效用价值律,不仅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而且依赖于出售者与消费者的同一性假定,即使在前一个假定正确的前提下,边际效用的定义也会陷入矛盾,它是指消费者而确定下来的边际效用呢?还是指生产者按照主观感受确定的一种依赖性带来的边际效用呢?它们是不同的,哪一个决定价值呢?哪一个都不可能决定价值。前者否定了价格随需求量扩大而降低的现象,后者实际上引用了一个绝对尺度,绝对数量,出售者在这个尺度内会因依赖性下降而为商品定下向下趋向的价格完全违反了如果这一尺度供不应求,出售者将会提高价格的事实。4.5 效用恒定下的无差异曲线前面已经分析了边际效用恒定的规律,即增加每一单位商品,效用的增加是一个常数,现在我们用这一定律来推导无差异曲线。传统的无差异曲线的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如下图: y AGDC F B H I E 1 2 3 4 5 x ( 图 4- f )当x增加1单位,若保持效用不变,y须减少AF;当x再增加1单位,仍保持效用不变,y须减少BG,并且AF BG HC,就是x替代y的能力是递减的,原因在于随着x的总量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x所带来的效用是减少的,另一方面,随着y的总量的逐渐减小,每减少1单位y所减少的效用又是递增的。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x对 y边际替代率递减且曲线凸向原点。但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根本就不存在,那么,无差异曲线是怎样形成的呢?用德布鲁在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1959)的偏好的凸性的假设可以说明上述问题18,但偏好的凸性的假设又用什么来说明呢?首先介绍组合偏好概念:由于人们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人们对组合的偏好。当任意给定消费计划x1=x1,x2=x2和,其中,则必有: x1 ,如果两个一定数量的商品是无差异的,这两个商品的凸组合一定优于其中任一商品,从而表现出对组合的一种偏好。组合本身就是有效用的。由于边际效用恒定,一般地,消费者总可以在xi和xj之间确定一个量,使得二者无差异,不妨设消费者认为a个xi与b个xj无差异, 当我们这样假设时,已经是在进行一种效用评价,并且根据的不是“变化”或“递减”的效用来评价,而是根据恒定的效用来评价。如果我认为1个苹果效用相当于1/3个橘子的效用,这一判断并不因为苹果的数量多少而改变,对于10个苹果来讲,其中的每一个皆相当于1/3个橘子,对无论多少个橘子,其中每一个又相当于3个苹果,就是说,我们完全没有用到边际效用递减,相反,边际效用是恒定的。a个xi与b个xj无差异即 :1个xi b/a个xj如果当xi减少一个单位,使xj增加b/a个单位,其效用将加减相抵因而保持不变。在不考虑组合偏好时,下图中ab直线上的点的效用相同,ab为等效用线。o E0 E2 E1D0D2D1 xj b a xi ( 图 4- g )但是人们需求多元化本性对组合产生的偏好,导致当xi减小一个单位,xj不需要增加到ab线上的E1点,而只需要增加到D1点(E1点的下方)就足够了。设人们对组合的偏好是连续的,那么,当消费计划从a点向E0点移动的过程中,组合偏好的效用会逐渐增至最大而后减小。这是因为在到达E0后再向b运动,意味着对组合需求的一种背离。既然E0D0 E1D1;E0 D0 E2 D2,那么,形成的无差异线是否可能是直线呢?如下图:a xi xjE0D0 b o ( 图 4- h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消费计划从a点向E0点移动的过程中,随着对最优组合的接近,组合效用增量将变得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当从a点减少第一个xi , 增加的组合效用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如果新形成的考虑了组合效用的无差异线是直线,则表示随着xi的每一次减小一个单位,增加的组合效用是相同的,上图虚线三角形垂直xi轴的竖直边边长都相等就反映出这种情况。可见,组合效用的增量递减决定了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在D0处,组合效用最大,其斜率为b/a。这样,我们就从效用恒定规律和组合偏好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无差异曲线,与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相比,除了三条基本性质:1.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总效用越大;2. 无差异曲线任何两条不能相交;3. 边际替代率()为负,并且递减而外,又增加了第4条:无差异曲线的弦的斜率,代表了人们忽略组合偏好时对两种商品的效用评价比。看来,无差异曲线并不能脱离主观评价,脱离基数效用。无差异曲线高于基数效用的地方,不是前者不用确定具体的效用数值,而是它否定了基数效用直接决定价格(价值)学说。4.6 斯拉法的标准体系这一节,我们要对斯拉法的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斯拉法1898年生于都灵,28岁(1926年)发表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抨击马歇尔的价值理论,被认为是垄断竞争经济学的先驱。29岁任英国剑桥三一学院教授,其一生著述极少,62岁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一本不足百页的小册子。他在西方享有盛誉,与这本小册子关系甚大。这很自然。马克思四卷资本论,篇幅宏大达4400多页(中译本),用四十年时间,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100页,也用了四十年心血,从劳动时间生产成本上看,它们好像是等值的。一个杰出的理论体系的出现,一定会引起人们的称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专家曾对斯拉法的学术影响做这样的评价:“他对经济学理论的所有贡献都具有极大的创见性和策略性特征。在剑桥,他影响了莫里斯多布,琼罗宾逊和一大批有才华的学生,然而,事实上他在由他的理论引起的争论中却没有扮演任何角色。”19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赞扬对于一个学者说来比评价他具有极大的创见性更可贵。没有了。数学大师层出不穷,但他们大多在重复或摹写,具有创见的不过几位,物理学也一样。那么,斯拉法的作品到底有何影响力才使其获此殊荣呢?主要原因在于斯拉法的用产品生产商品在英国和美国两个剑桥的经济学家的“资本论争”中成为英国剑桥的理论支柱。琼罗宾逊夫人对斯拉法含蓄的却又至上的赞美词之中,我们可以体味出资本论争中“获胜”一方的英国剑桥的学究们对于斯拉法建立的理论的深深依赖。她在现代经济学导论中如是说:“在我们研究现实经济中的利润问题时,必须把这一切困难记在心里(琼罗宾逊在这里说的困难是指利润率和价格关系而言的,也即是本书所说的李嘉图恶梦,作者注)但是考察一个摆脱种种困难的抽象体系以便理解经济哲学的中心问题利润的性质,这却是值得做。彼罗斯拉法甚至在他开始编撰李嘉图全集以前,就在二十年代为这个目的而设计了一个模型,虽然它直到1960年才发表 。” 20琼罗宾逊认为斯拉法的研究可以使人摆脱理解经济哲学的中心问题的种种困难!琼罗宾逊指的抽象体系就是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中阐述的,相当抽象的,在许多方面令人费解的一组线性方程模型。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它:1.斯拉法的模式综述斯拉法给出的维持生存的生产模型是: (1) 其中 第一眼看到这个式子,立即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只有生产资料价值,没有劳动价值,两边能相等吗?原来斯拉法将劳动者的消费已经计算在生产资料之中了。就是说:不仅代表了生产投入量,同时还代表了劳动者的消费量。斯拉法在其后又给出了具有剩余的生产模型: (2) 其中 在这个模型中,工人的消费资料以它的价值形式存在于,之中,方程式左边第一项所代表的已经不是生产资料的的价值和工人消费资料的价值之和,而是单纯的生产资料价值。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同一符号例如,代表两种含义,显然是容易引起歧义的,况且,第一种模型表示法完全可以换成第二种模型的表示法,而照例表达维持生存生产的模型的含义。这只要将模型 (1)变成下面的样子就可以了 (3) 即使在斯拉法的思维中,方程(1)也应该写成(3)形式,因为(3)是方程组(2)在情况r = 0,=(4) 下的特例。(3)式的意义原本就不受斯拉法方程(2)的限制,它没有必要一定从(2)式的推导中来,它完全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它也可以表达r。并且,利润作为抽象劳动的一种分配结果,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还是企业获得了销售收入以后才能确定的事情。作为一种比例,它完全没有资格出现在线性方程组之中去决定价格。这一点是(3)式独特的优势。我们后面再展开讨论。2. 基本品悖论斯拉法的维持型生产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它里面裹挟了一个基本品问题。按斯拉法的定义,所谓基本品,就是奢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金华义乌市属国有企业4月招聘7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包头白云鄂博矿区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4月四川成都体育学院考核招聘编制内辅导员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湖南长沙宁乡市中医医院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湖南省怀化学院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10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广东省蕉岭县招聘卫生类急需紧缺人才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招聘编外工作人员15人(二)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上海新上铁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贵州安顺市平坝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金华市技师学院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可信数据空间解决方案星环科技
- 《高龄卧床高危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 高一上学期《早读是需要激情的!》主题班会课件
- 顶板在线监测管理制度
- 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智能无人船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 《小狗钱钱》完整版
- 《酒类鉴赏威士忌》课件
- 各种奶茶配方资料
-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8-语言表达与运用-(中考真题演练)(原卷版)
- 《机械制图识图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