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某清朝官员召见某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奴隶,那么祖先遗法又有什么用?”这组对话的时代背景是a鸦片战争后,士绅主张器物学习 b英法联军入侵后,士人主张鸦片合法化c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共和 d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2在185o年到1899年这段时间里,我国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3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4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19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促成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要求 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5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的评价。它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属于进步的和爱国的思想6 1920年6月20日,长沙师范的学生捣毁了长沙城隍庙的神像,结果遭“街痞”殴打,学生们当场死2人,伤6人。反映了当时长沙a黑社会势力猖獗 b学生破“四旧” c长沙人宗教意识浓厚d新旧文化思想冲突激烈7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8下列四幅图片(图6到图9)分别代表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都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a b c d9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这样写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反映出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a b c d10对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与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相关 代表人物是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等 重点关注西方的军事技术 尚未论及中国政治制度改革问题a b c d11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孔子改制考 d变法通议12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3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的历史,也是通过各种典籍一代代地传播下去的,有时一种思想,一本书会产生改变历史的伟大动力。上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一本小册子,就产生过这样的影响。这本小册子是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论列宁主义基础 d德意志意识形态14林则徐是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学术界对其研究颇多。下列对此研究最有价值的材料是( ) a关于林则徐的史学论著 b电影鸦片战争 c. 林则徐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 d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15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源提出“帅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洪仁玎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天朝田亩制度 c康有为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维新变法运动d孙中山仿效英国政治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非选择题16(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材料二 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客,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朱执信指出:“顾自马尔克(马克思)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网2010年11月24日) 材料三 “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材料四 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记录片。记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 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挂牌(环球日报2011年2月23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1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从精英到大众”的?(11分)(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0分)(4)综合材料一、三、四,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4分)17(12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4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三大革命”。(3分)(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中的争执在于要不要变法,显然,这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a、b时间不符;c项应是君主立宪。2d解析: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潮流。根据题干所述的时间分析,此时正值封建社会后期,受到外来入侵的影响,列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ad属于变化的原因,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原因之一。3a解析: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4c5b解析:三种思想在中国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6d解析:ac两项明显不成立,破“四旧”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1966年文革开始后成为文革的重要目标。本题选d。7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性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辛亥革命虽然在政治上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并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扫除封建残余,针对袁世凯要复辟帝制,1915年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旨在唤醒民族觉悟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8b解析:四幅图片分别代表的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新文化运动。对于这四次运动来说,只适合于图6、图7和图9。9b10b解析:洪仁玕在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中,才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此前均是地主阶级士大夫中有识之士主张“师夷长技”维护清朝统治。11c12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没有深刻的变化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要进行更激烈的政治、思想革命的发展要求,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13a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注意题干中的“有时一种想,会产生改变历史的伟大动力”、“上世纪初”等关键信息可知是a.。因为马克思主义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并且同中国的国情想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4c15c解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林则徐;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资政新篇;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因此仿效的是美国政治体制。故a.b.d错误。二、非选择题16(1)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期中的少数内容。(4分)原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批判马克思主义来压制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西方学者希望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使统治者改善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6分)(2)状况:20世纪初开始传播,只是零散的,不成规模和系统,传播的范围非常小。(3分)“从精英到大众”;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十月革命的推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马克思主义迅速大众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使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大众化。(8分)(3)变化: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研究更加热烈了。(4分)原因: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他们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6分)(4)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社会主义和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