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语 文四年级下册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班级 四 年 级 任课教师 刘 小 军 二一七年二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1、古诗词三首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重点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 读熟三首诗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六、作业:1. 抄写生字。2. 读、背三首诗。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1、古诗词三首第 2 课时(总第 2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3.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重点难点1.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二、吟诵、理解望洞庭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4. 指导背诵望洞庭三、吟读、理解忆江南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5. 指导背诵忆江南。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2、桂林山水第 1 课时(总第 3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重点难点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4)学生试说图意。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指名朗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5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2、桂林山水第 2 课时(总第 4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2、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2、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学习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2学习课文第一段。(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3学习第二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4学习第三段。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a“奇”。b“秀”。c“险”,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 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指导朗读: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5学习第四段 (1)学生自学,教师点拨。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6朗读全文。二、总结扩展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 1 课时(总第 5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教具准备课件。(一)揭示课题。(二)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不要读成zh;“蜿”的读音是wn,不要读成w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不要读成q)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2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作业。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 2 课时(总第 6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重点难点(1)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教具准备小黑板(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五)作业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2 课时(总第 7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了解内洞的特点。(2)感受内洞的“奇”。(3)练习给课文编提纲。重点难点(1)了解内洞的特点。(2)感受内洞的“奇”。(3)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具准备课件(一)复习检查。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六)作业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4、七月的天山第 1 课时(总第 8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析题导入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3、 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四、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板书设计4* 七月的天山雪峰 像白缎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 白莲小溪 清澈 鱼欢移步 换景 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幽静像 锦缎走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像 霞光像 彩虹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 课题:语文园地一第1课时(总第 9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1、 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的能力。3、在口语交际中,培养交往的能力。重点难点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具准备课本语文园地一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二、读课题,明要要求。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三、分小组讨论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3、进行讨论。4、各小组进行汇报。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四、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语文园地一第 2 课时(总第 10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2、通过读、理解、联想、背诵等方法,体会古诗句的意境并积累古诗中的名句。3、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重点难点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教具准备课本 一、复习导入。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二、我的发现。1分角色读对话。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4全班交流。5摘抄。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三、日积月累。1自由朗读诗句。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3教师点评释译。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四、宽带网。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五、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5、中彩那天第 1 课时(总第 11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中彩那天教学目标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重点难点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具准备课件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跟“手”有关的字:跟“心”有关的字:最容易记的字:最难写的字: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三、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5、中彩那天第 2课时(总第 12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中彩那天教学目标1、通过精读,合作学习。2、理解“诚信与财富”。重点难点1、通过精读,合作学习。2、理解“诚信与财富”。教具准备课件 一、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二、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1、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2、发挥想象,回答问题。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3、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三、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6、万年牢第1课时(总第 13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万年牢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了解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准备课本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孩子们,请你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预设:糖葫芦酸酸甜甜的,我真想吃;糖葫芦晶莹剔透,非常好看;以前我也吃过,可后来大人不让买,说是不卫生)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冰糖葫芦有关,题目叫万年牢。(学生说师板书)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万年牢与糖葫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打开语文书翻到22页。自己放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可不要马虎,如果有困难的,请举手示意,我愿意过来和你一起读。2、张老师在读的过程中,觉得有这么几个句子比较难读。(出示句子)。这几个句子会读了,说明你真的会读了。 句1: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 句2:小时候,我给父亲当帮手,把炉火闷好,再把一块大理石板洗擦干净,擦上油备用。串糖葫芦的竹签,由我一根根削好、洗净、晾干,然后一捆捆放在父亲手边。(这里有几个多音字,谁能把它们读准。 句3: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因为清代父亲受过宫廷里做糖货的师傅传授,一直留着辫子提篮叫卖糖葫芦。 3、句子会读了,这几个词语对你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了。(出示词语) 走街串巷 天津 耽误 甩出 赚钱 掉皮损伤 晾晒 竹签 自己试一试,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齐读词语2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掌握了词语和句子,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流利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有几处写到“万年牢”,把这几个句子划出来。 2、学生读,找句子,交流后出示三个句子。 句1: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句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句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3、读三个句子。四、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6、万年牢第 2 课时(总第 14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万年牢教学目标1、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2、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重点难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深入研读课文(一)理解第一个“万年牢”。1、出示句子。(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2、学生交流。(一个学生交流,让他把这个句子读一遍)。3、这种“万年牢”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你读一读课文2、3、4自然段,拿起笔圈圈画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选料严 工具好 工艺好重点研读句子1: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读着父亲选料的过程,你的脑海中会跳出一个什么词?(预设:精挑细选、精细、认真、细致)正因为父亲的这份精细,这份认真,这份细致,正因为父亲用心选料,用心做事,才有这种品质上乘的万年牢。你是从哪些词儿中体会出来的? (去了把儿和尾 一点儿 都要 上好)重点研读句子2: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透过这个“甩”字,你可以看到什么?怪不得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齐读句子。(二)理解第二个“万年牢”。1、父亲做糖葫芦用心,做生意也是如此。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2、读了父亲的这句话,你对父亲有什么更深的了解?结合理解“做买卖走正道”。(预设:不骗人,不掺假)3、再现对话情景。师讲述:“做大买卖的老板都有套生意经,变着法儿多赚钱,父亲对老板定价太高心里不满意,对老板的行为也看不下去。他还像过去那样认真选料,一点儿不马虎。老板嫌他扔得太多,让他少扔点、掺点儿假,他不听。”孩子们,父亲和老板之间一定会有一场不同寻常的对话,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把他们的这场对话再现出来。不过张老师有个小小的提示,要想写好对话,读课文是前提。4、汇报展示。(交流一个学生,全班一起回读第二句万年牢。)5、为了让老百姓吃到上好的冰糖葫芦,面对老板的行为,父亲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与店里做相比,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他心里苦吗?(三)出示第三个“万年牢”的句子。二、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7、尊严第 1课时(总第 15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尊严教学目标1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词句理解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尊严的具体含义和现实价值;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3联系词句理解,指导读好重点句段。重点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尊严的具体含义和现实价值;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教具准备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一、自读“尊严”事初知“尊严”意(一)试说题意,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独立自读。 3反馈自读情况。(三)引导质疑二、细读“尊严”语体会“尊严”味 (一)通过质疑引导理解“例外”一词的意思;抓住“例”引出逃难情景,整体感知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逃难群象。(以引读为主)1联系词句感知、想象逃难情景,理解“逃难”。(相机指导读准多音字“难”;结合想象、联系生活理解生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2想象逃难人吃饭的样子,体会“狼吞虎咽”的意思。(一)学习25自然段,感知哈默维护尊严的言行。1抓住“例外”引入自读。自读建议:默读课文25自然段,联系课后思考第三题,看一看哈默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并把哈默说的话勾画下来,再结合他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2交流、讨论。 (1)哈默说了些什么呢?听了哈默所说的话,你有什么感觉? (2)品词析句。(理解与朗读有机结合,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想一想哈默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抓住“仰起头”这个动作,体会哈默的真诚、有礼貌指导朗读,表现出哈默态度真诚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从语言中体会态度坚定、急迫。从“站起来说”这个动作,体会哈默的心情。(如:高兴、迫切)练习朗读,表现哈默的心情。 (3)学习小结:哈默真诚的语言、礼貌的行为、诚恳的态度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同时得到了为杰克逊大叔做事的机会。三、咀嚼“尊严”行感受“尊严”品 思考:同样的“狼吞虎咽”,哈默吃着食物时的感觉和其他逃难人一样吗?四、小结本课收获。1小结谈话。2作业:自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课题:7、尊严第 2 课时(总第 16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尊严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新词。2联系全文和生活实例理解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尊严的含义。3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读好全文。重点难点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读好全文。教具准备课件一、复习引入。 (一)练写本课生字、词语。1展示课后练写,交流练写经验及问题。新 课 标 第 一 网2指导练写难点生字,听写生字新词。 (二)复述课文内容,再现“尊严”形象。 (运用积累的词语:“沃尔逊、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款待、例外、捶背、许配”,引导复述课文内容。)二、走进杰克逊,领悟“尊严”神韵1回顾大叔的言行,体会其内心,感受其独具慧眼,真诚待人的品行。2想象哈默两年中的行为,联系哈默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尊严的价值。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三、讨论、拓展,体会“尊严”价值1默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哈默和大叔身上学到了什么?(完成课后第一题思考练习)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根据自我体验练读课题。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受到维护自我尊严的熏陶。四、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五、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中县银山镇杨柳小学 课题:8、将心比心第 1 课时(总第 17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将心比心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