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2说课稿.doc_第1页
高中物理选修32说课稿.doc_第2页
高中物理选修32说课稿.doc_第3页
高中物理选修32说课稿.doc_第4页
高中物理选修32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三个实验.本节难点是: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出电磁感应产生的一般条件。二、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2、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能结合实例对磁通量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三、过程分析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一)引入课题请一位学生拿一个金属探测器检查一下其他同学身上有没有金属,如果学生身上带有硬币、手表、金属框的眼镜等金属物体时,金属探测器上蜂鸣器就会报警,说明有电流流过蜂鸣器,那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设计意图):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个问题引入本节主题。(二)探究实验:器材:灵敏电流计、螺线管(粗细各一个)、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体、导线若干。接下来我分以下几个环节去做:(板书)猜想-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开始猜想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出磁生电的实验方案,经讨论,最终确定三种方案。由于时间有限,每组做一种方案,将这几个方案分配给不同组。甲组:利用蹄形磁铁磁场中的导体连接灵敏电流计。乙组:粗螺线管连接灵敏电流计,利用条形磁铁在螺线管中运动。丙组:粗细螺线管各一个,粗螺线管连接灵敏电流计,细螺线管连接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方案,让学生组装器材,开始实验。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好实验现象。分析讨论根据学生所做的实验现象,给出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通过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每一组派一个代表说明本组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各组做的实验不同,结论也会不同。甲组做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可能得出结论是:导体在磁场中前后或斜方向运动会有电流产生乙组做磁铁在螺线管中运动的实验,可能得出结论是:当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有电流产生。丙组通过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大螺线管中有电流。若小螺线管中的电流不变化,大螺线管中没有电流产生。这几结论虽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电流,那么到底它们有什么共性呢?接下来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于甲组的结论,启发学生:当导体在磁场中前后或斜方向运动时,都是导体在切割磁感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切割的实质是什么?此时放这样一张图(示图)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当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电流计和导体所在的闭合回路中磁感线的条数在变化。对于乙组的结论,同样放这样一张图(示图)给学生观察。学生会观察到再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过程中,螺线管中的磁感线条数在变化。从丙组得出的结论可这样问学生: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什么在变?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知道电流变化时,其产生的磁场也在变。所以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变化时,大螺线管所处的磁场也在变,此时穿过的磁感线条数也在变。这时学生会发现,几个实验中产生电流时磁感线条数都在变化。此时老师可提示学生:我们把磁场中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用磁通量表示。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当磁通量变化时,会有电流产生。然后老师进行完善:要有电流产生回路必须闭合。从而得到本次实验的结论:磁生电的条件就是穿过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电路就会产生电流。科学探究后回到新课引入所提出的问题:金属探测器是怎样探测金属的?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四)、课堂小结和作业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作业课后2、3、4题;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四、效果分析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楞次定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目的是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教材是从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感应电流的方向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2)学生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楞次定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二、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知道楞次定律。2、能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3、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继续阅读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三、过程分析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我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螺旋管连电流计,演示条形磁铁N极插入和拔出时,电流计偏转方向不同?说明感应电流方向不同,由此过渡到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呢?”2、新课教学接下来我分以下几个环节去做:(板书)实验探究-楞次定律-应用。实验探究:器材:一节干电池、一个1520千欧的电阻、螺旋管、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实验前先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要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将电流表与一个电阻为1520千欧的电阻串联后,接到一节电池上,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二、了解螺旋管线圈的绕向。接下来就是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中,我要求学生研究当把条形磁铁N极插入、拔出线圈,条形磁铁S极插入、拔出线圈,这4种情况下感应电流的产生方向,要求学生认真地将观察结果并记录。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要突出线圈的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的关系。让学生分清原磁场的方向、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的结果,这一切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楞次定律楞次定律的文字表述概括性很强,学生初学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含义,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结合实例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理解“阻碍”的含义。“阻碍”不是“阻止”,而只是延缓了原磁通的变化,电路中的磁通量还是在变化的例如:当原磁通量增加时,虽有感应电流的磁场的阻碍,磁通量还是在增加,只是增加的慢一点而已实质上,楞次定律中的“阻碍”二字,指的是“反抗着产生感应电流的那个原因”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讲解、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楞次定律应用:我首先讲清了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四步走)(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2)明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3)根据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利用安培定则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接着用三道例题练习使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最后一个设计导体切割磁感线的例题,通过这个例题给出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方法.当感应电流是由于导体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时,用右手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更为直接和方便。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的体会,确定了利用了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思路,并详细的提供了它的基本步骤,在学生学习的初期,这是很必要的。当堂训练,巩固提高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堂小结和作业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作业课后2、3、4题;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四、效果分析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和应用。难点是:磁通量的变化与变化率的区别,决定磁通量大小的因素。二、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能对“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区别。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3、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会计算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推导特殊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到导体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E=Blv引导说明:当B、L、V两两垂直时E=Blv(最大值)当B、L、V有一对平行时,即不切割磁感线E=0(最小值)在运用时要注意E=n/t与E=Blv适用的范围和条件:1)、E=n/t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E=Blv只适用于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它属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特殊形式,且满足条件是B、L、V两两垂直时。2)、E=n/t只能计算t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E=Blv可计算某一时刻的瞬时电动势,也可计算平均电动势3)、E=Blv是E=n/t的特殊形式.课堂练习:接下来我设计两道题,一道练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道练习导体切割磁感线。当堂训练,巩固提高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堂小结和作业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作业课后2、3、4题;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四、效果分析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感生电动势,一条是动生电动势。前者是为学习电磁波做准备,后者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前几节分别从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本节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的问题上,但是过分区分两种电动势没有必要2、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的本质,即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难点是: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机理。二、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了解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2)掌握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三、过程分析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由于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不同,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环节:一是由于磁场变化产生感生电动势。二是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动生电动势。复习引入本节课我是通过复习引入新课的,“恒定电流”一章中告诉我们,电路中的电动势的作用实际上是某种非静电力对自由电荷的作用。提出问题:磁场变化使闭合电路中的导体产生电流,那么,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的作用力是什么?分析猜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排除洛伦兹力、静电力。猜想是变化的磁场对电荷产生作用力?(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利用学生掌握的知识学习新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教学环节一:感生电动势的教学1、 开门见山引入概念-感生电动势由于磁场的变化,在空间就存在感生电场,如果在此空间存在闭合导体,这一电场就会对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产生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非静电力”。也即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就是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2、感生电场的方向:通过假设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正电荷,它们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是感应电场的方向,所以我们是利用楞次定律来确定感应电场方向的。环节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洛伦兹力的教学1、思考讨论,引入概念动生电动势我将在教学中将充分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终得出导体CD两端存在电势差,即导体CD相当于一个电源。在说明该电源的非静电力与洛伦兹力有关后,引出“动生电动势”的概念。(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2、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我利用一根导体棒在光滑导轨上的运动,与一定值电阻构成闭合回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进行引导。1) 导体棒匀速运动时受到的安培力多大?方向如何?2)导体棒受到的外力多大?3)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的表达式怎样?BILvtW=4)如果已知感应电动势为E,在时间t内感应电流做的功如何表示?EItW=5)“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与“感生电流做功”二者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推导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BLvE=。(设计意图: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得出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2、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堂小结和作业3、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4、 作业课后2、3、4题;5、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6、 四、效果分析让学生来了解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都是利用互感现象制成的。知道互感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的广泛应用。7、 2、实验探究自感现象8、 首先设计一演示实验:让几位学生手拉手与一个线圈并联,电源只需一节干电池,发现在开关断开瞬间学生受到电击,迅速收回双手。9、 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一节干电池怎么会使学生受到电击呢?由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的探究欲望,引入自感现象10、 接着演示两个有关自感现象的示实验要求学生注意演示过程和瞬间发生的现象11、 (1)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12、 首先展示电路结构,让学生根据电路图说出需要的器材,连接实物,动手操作并观察现象,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观察到的现象。13、 实验要求:接通电源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两个灯泡A1、A2的发光亮度相同。14、 断开电路后,再重新接通电路,重复几次.通过观察实验,教师让学生交流总结断开电路后,再接通电路时发生的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两个灯泡稳定发光时亮度是一样的。为什么电路接通时,A2立即点亮,而A1要滞后一段时间?15、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通电自感的实验规律:通过灯A1的电流不是立即变强而是逐渐增强,使A1滞后一点时间点亮16、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17、 (2)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展示电路结构,让学生根据电路图选择器材,连接实物,动手操作并观察现象。18、 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最后得出的结论更能让他们信服,印象更加深刻,比讲授法效果要好。并且探究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是从旁引导,最后让学生叙述现象并简单推理:学生应看到电路断开时灯A闪亮一下,说明通过灯泡有一个强电流19、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断开电路时,通过灯泡A的电流突然增大?20、 在此,我通过幻灯片讲述断电自感过程21、 启发学生画出断电时通过灯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线22、 最后通过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得出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概念,根据楞次定律和两个实验,可以总结出:自感电动势的23、 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开始新课时电击实验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探究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24、 3、推理得到影响自感电动势的因素25、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自感电动势就是是感应电动势,它是由自身电流变化产生的,它和电流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师生共同分析研究:26、 (1)磁通量的变化与电流的变化I成正比,即:I从而得出自感电动势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引入比例系数L。(2)说明自感系数L的大小的决定因素。4自感现象的实际意义27、 (1)说明自感现象广泛存在凡是有导线、线圈的设备中,只要有电流变化都有自感现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虑自感和利用自感(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感现象的危害及防止措施当堂训练,巩固提高28、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堂小结和作业29、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30、 作业课后2、3、4题;31、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32、 四、效果分析: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3、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34、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交变电流说课稿3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交变电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36、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37、 该节主要研究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正弦式交变电流,其产生的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以本节是前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是电磁感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本节知识是全章的基础,由于交变电流与直流不同,因此,它对各种元件的作用也不同。正因为交变电流的特殊性,才有了变压器及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重点与难点:38、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认识交变电流的特点及规律。难点是:能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二、目标分析39、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40、 知识和技能:理解交变电流、直流的概念,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知道交变电流的峰值、瞬时值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41、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42、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4、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45、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46、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47、 三、过程分析48、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49、 1、引入交变电流的概念:利用示波器展示从手电筒的电池得到的直流电和从墙面插座孔中获得交流电的波形,通过对比,了解交变电流基本特征。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取材于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形式的电流的波形,体现了从日常生活现象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让本节的知识环境不显得过于陌生,有助于学生迅速构建交变电流的概念,而图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交变电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50、 首先做个演示实验:先让学生了解教学用发电机的基本构造,然后将电流表连接到其的两端,让学生观察指针的左右周期性的摆动。51、 其次,我利用单匝的铁丝框边模拟,引导学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利用教科书32页交流发电机示意图可设置如下问题:52、 a、矩形线圈转动过程中,哪些边切割磁感线,即哪些边会产生电动势?b、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甲、乙、丙、丁四中情况的前视图,即将立体图画成平面图;53、 c、在平面图基础上,分析线圈由甲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在线圈由丙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的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电流在何处变向的?a、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b、ab边的速度多大?54、 c、ab边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多大?d、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e、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多大?55、 f、推导出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并画出图像;56、 我这样处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学生对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求解问题的能力的提高。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57、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5、课堂小结和作业58、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59、 作业课后2、3、4题;60、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四、效果分析61、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62、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63、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64、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说课稿6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66、 一、教材分析67、 而本节内容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补充,是本章的基础,为变压器和电能输送两节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可以说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68、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计算。难点:理解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物理意。二、目标分析69、 基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70、 知识和技能:1.理解什么是交变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交变电流的周期、频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我国生产和生活用交流电电的周期(或频率)的大小.过程与方法71、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2、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73、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74、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75、 三、过程分析76、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一)实验引入新课77、 将标有(8V,500F)电容器接到直流8V和交流8V的学生电源上,直流的没问题,交流的几分钟后闻到烧糊味,后听到爆炸声.接下来我提出以下问题:78、 1、电容器为什么接在8V交流电上很快就击穿了呢?2、8V交流电压中的8V代表什么呢?79、 设计意图:该演示实验实验现象扣人心弦,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紧接着三个问题乘势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引入有效值概念的教学。(二).实验体会有效值的其物理意义,定义有效值。80、 演示实验:如下图所示,将两只“6V、0.3A”的小电珠A、B,一个接在6V的直流电源上,一个接在有效值为6V的交流电源上,观察灯的亮度.81、 这个交流电的效果和这个6V的直流电的效果是相同的。82、 由此概括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为:让交流与恒定的直流分别通过大小相同的电阻,如果在交流的一个周期内它们产生的热量相等,那么这个直流电的值就是这个交流电的有效值。83、 接着我进一步说明:人们通常说的家庭电路电压220V,指的就是交流电的有效值。交流电的电气设备上标出的电压、电流的额定值,一般交流电表的读数也是指的有效值,以后提到的交流的数值,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指有效值。(三)、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84、 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教材是直接给出的,教材不要求证明2的关系,但我们要使学生记住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并能计算应用,但要强调峰值与有效值2关系只适用于正弦式交变电流。85、 这里我说明一下的是:关于周期和频率,由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在教学中点到为止。(四)、例题86、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计算,所以这里我重点设置了两道例题:87、 第一道:计算课本35页思考与讨论中图5.2-2中的有效值是多少?88、 这道例题我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下边做。完成后,其他同学评价。这道题旨在练习有效值的计算。第二道:课后问题与练习的第4题。89、 这道例题我以提问的方式完成,这道题旨在练习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有效值的计算。90、 (五)当堂训练,巩固提高91、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五)课堂小结和作业92、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93、 作业课后2、3、4题;94、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四、效果分析95、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96、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电容和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说课稿97、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容和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明。98、 教材分析99、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00、 本节课是对学习了前面的直流电以及交流电的一个理解及应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高考对这一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从实际出发,我认为应该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但不深入讨论感抗和容抗的问题,不在理论上展开讨论,而是尽可能用实验说明问题。教学重点: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教学难点:感抗和容抗的决定因素。目标分析101、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新课标对本节教学目标要求是:(一)知识与技能102、 1)理解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2)知道感抗和容抗的意义和决定因素.过程与方法103、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104、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5、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106、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107、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108、 过程分析109、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110、 1.复习引入111、 通过复习上节所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区别,“那么它们对电感和电容的作用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12、 2、新课教学113、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作用:114、 实验观察:我把一线圈与小灯泡串联后先后接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观察现象,得出直接结论:接直流的亮些,接交流的暗些。115、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交流的电路中电流小,说明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116、 接着我设问:为什么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117、 引导学生解释原因:交流通过线圈时,电流时刻在改变。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必然要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118、 然后教师阐述: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感抗来表示。设计问题:感抗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的分析得出: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交流的频率越高,线圈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感抗也就越大。119、 然后我进一步用实验来证明同学们的理论推断:改变线圈的粗细、匝数、长短、交流电的频率。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120、 2)、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121、 实验:把白炽灯和电容器串联起来分别接在交流和直流电路里现象:接通直流电源,灯泡不亮,接通交流电源,灯泡能够发光结论: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交流能通过交流电122、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是容易理解的,因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被绝缘介质隔开了电容器接到交流电源时,为什么灯泡中会有电流通过呢?这里我用讲述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自由电荷也没有通过两极间的绝缘介质,只是由于两极板间的电压在变化,当电压升高时,电荷向电容器的极板上聚集,形成充电电流;当电压降低时,电荷离开极板,形成放电电流电容器周期性进行充电和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流,表现为交流“通过”了电容器介绍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用容抗来表示。容抗的大小可能与电容和交变电流的频率有关。“那么具体是什么关系呢?”123、 这里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从理论上去讲解,而是通过实验来说明。通过改变电容和频率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C越大容抗越小、f越高124、 容抗越小。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问题一步一步的让学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125、 3、当堂训练,巩固提高126、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4、课堂小结和作业127、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128、 作业课后2、3、4题;129、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四、效果分析130、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131、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变压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变压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电磁感应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变压器也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是远距离输电不可缺少的装置。本节也为进一步学习远距离输电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变压器工作原理及规律难点是:(1)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2)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二、目标分析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三、过程分析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把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套在同一个闭合铁芯上,一个线圈连到交流电源的两端,另一个线圈连到小灯泡上。提出问题:小灯泡不与电源直接相连,它能发光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原有知识造成冲突,演示中随着我闭合电键,灯泡发光了,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我接着又说,“我还能时它变得更亮,你信不信?”,随着我的演示,灯泡变亮了。“这个装置能起到改变电压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变压器。”这样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教学。(二)师生互动,新课教学1、变压器的原理的教学:(1)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随后我课件展示多种形态各异常见的变压器。提出问题:根据你的观察,变压器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学生自主总结变压器结构,介绍原、副线圈、铁芯相关概念,画出变压器的示意图和符号。设计意图:开拓视野,增加实际知识,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2)学生自主学习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教师仍然根据开始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小灯泡未与电源直接相连,为什么发光了呢?你认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总结工作原理:“互感现象”。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由于电流方向的不断变化,穿过他们的磁通量时刻改变,在副线圈中引起感应电动势,所以副线圈就有电流输出。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变压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2、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1)首先让学生猜想:副线圈输出电压和哪些因素有关呢?(2)经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想到副线圈输出电压与原线圈电压、原副线圈匝数有关。设计实验电路图,得到实验方案:插图:(3)然后进行实验探究:U1一定时,n1,n2对U2的影响;n1,n2一定时,U1对U2的影响。(4)最后由学生分析总结规律: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合作的快乐。3、理想变压器:(1)变压器工作时的能量损失问题1:为什么上述实验的数据存在一定误差?变压器工作时有哪些途径会损失能量?问题2:为什么铁芯是闭合的?在变压器通过交变磁场传输电能的过程中,闭合铁芯起什么作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将可拆变压器的铁芯由不闭合到闭合,观察接在副线圈两端的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师生互动总结:理想变压器的特点理想变压器的规律设计意图:形象的实验,降低了学习铁芯的作用的难度,结合原有涡流的知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生活实例到理想化模型的建立,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升华。(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四)课堂小结和作业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作业课后2、3、4题;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四、效果分析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电能的输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能的输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交变电流的产生、描述以及变压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物理学知识的延伸,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更是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的重要体现。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l)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二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理解各个物理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