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1期)专题07 古典诗词鉴赏(含解析)(1).doc_第1页
高三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1期)专题07 古典诗词鉴赏(含解析)(1).doc_第2页
高三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1期)专题07 古典诗词鉴赏(含解析)(1).doc_第3页
高三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1期)专题07 古典诗词鉴赏(含解析)(1).doc_第4页
高三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1期)专题07 古典诗词鉴赏(含解析)(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7:古典诗歌鉴赏1(15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登楼感怀于 谦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小题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答案】【小题1】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小题2】“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每点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途中登高怀远类的诗歌,抒发的也是典型的情感:思乡之愁、家国之忧。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5届安徽明光二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小题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小题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答案】【小题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小题2】“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本诗写一同在外漂泊的同乡故人聚会,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畏晓钟”的原因。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期初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小题1】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分析。(3分)【小题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小题1】秦始皇墓龙盘虎踞,直入云霄,仿佛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1分),但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1分),极富讽刺性(1分)。【小题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1分)。同样的青山秋草,路人只向汉文帝墓前参拜(1分)。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读懂诗句意思。“龙蟠虎踞树层层”讲的是秦始皇的坟墓龙盘虎踞,树木层层,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意思是说,尽管秦始皇生前的声势直入云霄,但到头来“亦是崩”, 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强烈的反差对比极富讽刺性。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结合第一联分析。第一联写的是秦始皇墓,第二联“一种”(意为“同样”)一转,写出同是埋葬在“青山秋草”中的汉文帝墓,却赢得了了路人的参拜。这显然是用了对比的方法,以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秦始皇的讽刺。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15届广东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宋 韩驹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注】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顾藉:顾念。【小题1】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答案】【小题1】“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小题2】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1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步 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小题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小题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答案】【小题1】(3分)春季。(1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小题2】(4分)“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可抓住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来分析。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这是春天特有的景象;“东风”也即春风,吹来,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新生的青蛙尽情欢叫,这也是能表明春天。野地里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留恋于野草香花,写出了一派安逸自然的春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15届广东揭阳、潮州金山中学暑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晚步【清】历鹗斜景忽已暝,流莺时一鸣。水光知月出,花落见风行。僻地非遗世,新畦欲耦耕。孤吟少俦侣,发兴自江城。此诗写于厉鹗因家贫租屋东园读书时,两年后,他考中举人。发兴:激发意兴。【小题1】简析颔联是怎样写出诗人散步时的环境的特点的(4分)。【小题2】请结合后两联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小题1】诗人采用了反衬(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幽静。(2分)水面上泛起了粼粼波光,原来是月亮慢慢升了上来;花朵悠悠飘坠,是因为有风儿在轻轻拂过。(1分)诗人通过对景物细微变化的感知来突出了环境的幽静。(1分)【小题2】诗人并没有因身处僻地而消极避世,依然是热爱生活,甚至饶有兴味的想享受农耕生活的快乐;(1分)尽管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但在黄昏的宁静中心情反而不平静,(1分)并激发了他的意兴,他志向远大,思想飞向了外面的广阔世界。(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答出采用的表现手法,可结合着具体诗句来答出表现手法,如衬托;诗歌颔联描写的水、月、花、风等意象,均是动态描写,但体现的却是环境的幽静,因为只有如此幽静,作者才能感知如此细微的变化。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尾联中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关键词“僻地”“少俦侣”;后两联明确地表白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流露出居“僻地”“少俦侣”却对生活充满热爱且志向远大的思想感情。在这黄昏的宁静中,诗人的心情反而不平静,“发兴自江城。”诗人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诗人的思想正在从这里腾飞,向着外面的广阔世界。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7(1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小题1】(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小题2】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或答 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解答本题时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视觉、嗅觉相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色彩搭配;运用叠词。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不能脱离文本。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在题干中已经明确给出两种观点,苦闷、抑郁的心情或闲适、自得其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要点明。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8(15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8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小题1】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景物描写构成了怎样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小题2】有人说,是个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6分)【答案】【小题1】(1)枫林暗示了是秋季。(1分)(2)孤舟、微风、枫林三个意象集中构成了一片肃杀、凄凉的意境。(2分)(3)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愁情。(2分)【小题2】不同意。此句不仅写岭色,也兼写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2分)“千重”“万重”的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分析4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15届河北石家庄二中8月考试)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题1】“儿女各当家”指 。(3分)【小题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小题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小题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小题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2分),以白描的手法(1分),描绘出春耕季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2分)。【小题3】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2分),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2分),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根据“儿女各当家”一语的上文:“昼出耘田夜绩麻。”这就是“各当家”的具体内涵。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分析。诗题为“四时田园杂兴”,指出了诗歌写的是农村见闻。诗句描绘了农忙时节农村男女老少一起忙碌的景象,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此句上文“童孙未解供耕织”一语分析。“童孙未解”的是“供耕织”,即还不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辛苦,因此他们“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既表现了农村儿童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也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15届河北石家庄二中8月考试)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共6分)溪兴 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蓬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不同意(1分)。诗句写出了诗人在深山僻水、风风雨雨的环境中,形单影只,以酒为伴的孤零心境。垂钓者是孤寂的,营造的气氛是凄凉的(3分)。看似闲适自乐的背后,隐藏着孤独寂寞的心情;潇洒旷达的背后,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回答此题,主要在于分析此诗中诗人是不是表现了“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诗题虽然为“溪兴”,但从全诗看,又是山雨,又是溪风,再加独酌。诗人在这深山僻水、风风雨雨的环境中形单影只,以酒为伴,气氛是凄凉的,心情是孤独的。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 (15届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小题1】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 (5分)【小题2】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案】【小题1】路途的艰难遥远;(2分)环境的凄凉惨淡;(2分)兄弟年老,相会无期。(1分)【小题2】前两句实写送别的情景:长亭饯别,直至日暮;别语缠绵,语无伦次。(2分)后四句虚写别后的孤寂,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2分)别后的孤寂,更加衬托了现实中送别的伤感。(2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上片写离别在即。“千峰百嶂宜州路”,点明山谷被贬宜州事,“路”字表明已经登程。生离死别乃既成现实,已无可挽回。“千峰百嶂”实写道路崎岖坎坷,通往宜州道路之多山。语似平易,实即沉痛。山谷贬黔州时,黄大临亲送贬所。山谷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痛苦经历唤起的回忆,不寒而栗。“天黯淡,知人去。”萧瑟凄清、使人愁绪顿生的环境,衬托了词人愁肠百结、悲愤欲绝的心情,创造了浓郁的别离气氛。“晓别吾家黄叔度”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骨肉之情,手足之谊,屡遭挫折和磨难,亲弟弟又一次被“投荒万死”(山谷诗集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语),怎能不发出揪心之疼,从“天黯淡”至“晓别”,反映词人忍受痛苦的煎熬已经彻夜不眠。纵铁石心肠,读至此不能不为之涕下。“弟兄华发”是实指,时山谷58岁,黄大临当长数岁,均已垂垂老矣。两位老人怎能承受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远山修水”与“千峰百嶂”相呼应,给人道路险阻、途程遥远之感。疲惫憔悴的词人,背着沉重的负担,拖着滞缓的脚步,在盘曲的荒山僻岭中艰难困苦地行走着其凄苦情状,历历在目。“异日同归去”长歌当哭,字字血泪,兄弟之间无缘今世相会,重逢只能九泉之下,语极悲怆。山谷经过长途跋涉,到宜州后仅一年,便怀着冤愤与世长辞了。“异日同归去”竟成为兄弟间的诀别之辞。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写别筵及别后难挨时日。“长亭”指送别之处。“樽罍”指酒,借酒浇愁而已。其实,山谷是不饮酒的,“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西江月词题序)。“散”字下得巧妙,交代了别筵难离难分的场面。通宵达旦,不云迎来晓色,而云“饮散”去“暮”色,正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山谷为宋诗大家,大临亦善诗词,如今却“别语缠绵不成句”,足见悲愤之极,这是无声的抗议。一贬再贬,身处荒陲,何况又是以衰老之身,备经拂逆,手足睽离,故云“已断离肠”。“能几许”是大声的呵责,是涕泪纵横的长嚎。“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是想象兄弟离别后,思绪难排,只得听雨声来挨时日。暗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但大气包举,别无枝蔓。“尽”字语极沉痛。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2(15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定位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注释】瑶瑟:对瑟的美称。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小题1】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分)【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小题1】我也认为“自”用得很好。“自”是徒自、空自的意思,(1分)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2分)“自”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中主人公的孤寂与怨思。(2分)【小题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第一句借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写出主人公因伤离念远难以成眠,又寻梦不成的忧怨。(1分)第二句展现了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漂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1分)第三句雁叫更增添了清冷孤寂的情调,突出女子的思念,(1分)第四句借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表现主人公的孤寂落寞与别离之思。(1分)【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炼字。要分析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关键的是结合诗的题目“瑶瑟怨”,再结合诗人写作和生活背景,不难推断出诗人的感情是孤寂与怨思的,据此作出答案。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要分析这首诗不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需要结合诗句内容逐句分析,第一句,写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第二句写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漂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第三句写雁叫声;第四句写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据此作出答案。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15届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清)査慎行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注释】“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小题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小题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小题1】白描(2分):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1分)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1分)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2分):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1分)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1分)(手法2分,具体说明1分,手法的作用1分。如果答“列锦”也算对。有其他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但答“对偶”不得分。)【小题2】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颔联】;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2分,答对三处中的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2分。对颔联、颈联的概括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即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1分)的热爱(喜爱、向往)(1分),对百姓勤劳(1分)的赞美(1分)。(2分,答对前两个要点或后两个要点即可得2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情感。“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春雨密密细细而下,宛如缕缕银丝在你眼前飘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一场春雨过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满了,禾苗长势喜人,禾苗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青绿的秧齐整整地就好象是谁用剪刀修剪过一样,清亮悦目。”“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4(15届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沧浪静吟(宋)苏舜钦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注】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北宋著名诗人。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贵”,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有苏学士文集。此诗写于苏州沧浪亭闲居时期。矼(gng):石桥。二子:指伯夷和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二人互让君位,先后都逃到周国。武王 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澄醪(lo):清醇美酒。【小题1】第三、四句寓情于景,林中的蝉儿穿过了空疏的门户,野生的藤萝长进了破旧的窗里,在静谧甚至破败的景象中蕴含着作者 的情绪。(1分) 第五、六句将常见典故与自身身世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1分)【小题2】这首诗题为“静吟”,请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一个“静”字展开的。(6分)【答案】【小题1】孤独、落寞 愤恨 激愤、苦闷【小题2】首联:叙事抒情,独自一个人在沧浪亭里闲步,绕过那虚空的亭子,走到小石桥(矼)上;这里多么安静啊,这种平静的心情和滋味,在人世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1分) 颔联:化静为动,以动写静。,那小山上树林里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了空疏的门户;那野生的藤蔓,绿油油的,曲屈盘绕,它偷偷地伸进了破旧的窗子里。这种“动”,更渲染了小花园中的安静。(1分) 颔联用典相比,想说明自已心情的平静。诗中写到古代正直而有骨气的人都难逃不幸,自己却饱食高卧还有酒可供消愁,可见是幸运的。(1分)尾联作结:我与历史上的这三个人不同:虽然我和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被贬逐,但我不投江而死;虽然我和伯夷、叔齐一样,遇到“好时代”,但我不会死于饥饿。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是这样打发日子的:我现在每天吃得饱饱的,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成天睡大觉,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喝大量的清酒(澄醪),只恨这些酒不满缸(可盛十升的酒器)罢了。(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第三、四句中的关键词,并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性的描述进行概括。“疏”“野”“破”等词表现了一番破败的景象,这种景象自然烘托的是孤独、落寞的情绪;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仕途不顺、闲居苏州沧浪亭,心情自然是苦闷的;伯夷和叔齐和屈原的典故,自然带给作者愤懑的思想情感。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在描绘中答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静”的。例如,首联,“独绕”叙述了自己的行踪;“静”抒写自己的感受;故采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来写“静”,然后再结合着首联两句的大意描述出来即可。以此类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15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8分)鹧鸪天 纳兰性德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小题1】请赏析本词上阕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答:_【小题2】请分条简答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_【答案】【小题1】绘形绘声绘色(或视听结合,或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描写残阳西挂、白雁成行、黄花委地,点染白、黄、残阳暮色等色调,氤氲玉笛幽怨之音;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写登高见闻,描绘秋天黄昏萧瑟伤感景象,传达孤独落寞、萧索感伤之情。视角推移:仰观遥望天际雁,俯察近观地上花。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分析略。(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4分)【小题2】惊叹节序变化、时光易逝;感慨命运浮沉变幻;感伤青春、繁华、美好如梦;咏叹人生有如一梦的惆怅悲凉;孤独和对友人的怀念。(每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给4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艺术手法是个较为笼统的概念,赏析时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等角度去思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伤春惜时之作,亦借此表达个人怀才不遇的孤寂和对友人无比的思念之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6(1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期初学情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生白居易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小题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小题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答案】【小题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2分)【小题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7(15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期初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送李侍郎赴常州贾至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小题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分)【小题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小题1】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或营造凄凉氛围);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小题2】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 依依惜别之情”);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要分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诗句来分析,第一首诗,“雪晴云散北风寒”,暗示了时令;第二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结合题目,是表明诗人要送友人取得地方。据此回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15届江苏省新星中学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逢病军人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小题1】两首诗中所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4分)【小题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小题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答案】【小题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还乡。(1分)【小题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小题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逢病军人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河湟旧卒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逢病军人是唐代诗人卢纶所作,该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患病军人的苦难,体现出军人的悲惨遭遇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同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1】试题分析: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9(15届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高三期初)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 酌 李白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注:本诗作于作者晚年。罗:藤萝。【小题1】“独酌劝孤影”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加以说明。(2分)【小题2】“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试简要分析(4分)【小题3】 从全诗看,李白的“愁”有哪些?(4分) 【答案】【小题1】用了拟人手法(1分),李白将自己的影子当成人,劝影子喝酒(1分)。【小题2】这两句描写了李白月下花间石上弹琴的情景(2分)。花丛中,李白坐在石上,膝上横放着一架琴,他在月光中双手舞动,纵情地弹琴(2分)。【小题3】年华老去;壮志难酬;孤独寂寞。(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手法的考查,解答时需要先点明诗句的手法,然后分析诗句的含义。“独酌劝孤影”诗人自己独自喝酒,孤独寂寞,转眼处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诗人就把自己的影子当成了朋友,劝自己的影子和自己一起把酒言欢。把影子当成人,用了拟人的手法。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接着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首先总述画面内容,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可以运用修辞,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