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网络.doc_第1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网络.doc_第2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网络.doc_第3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网络.doc_第4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网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网络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单元知识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讲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历程也是中国各阶层探索中国出路的历程,它包括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它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近代化的深入和发展,它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它们分别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制度以达到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提出了各自的救国主张。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第5课 洋务运动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窘。洋务派的产生。 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 务 运 动 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核心(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性质:统治者为了挽救统治的自救运动。 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主要内容 前期:主要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最早);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 中后期:主要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还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派学生出国留学等,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之海军。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评价: 局限性: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积极作用: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6课戊戌变法 兴 起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 表现: 原因(导火线):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1895年 主要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发展:创报刊、立学会;创办的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中文纪闻等;建立政治团体、办学堂。建立了政治团体强学会。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 戌 变 法 目的:救亡图存,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高 潮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一场改良运动。 时间:1898年6月119月21日(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标志: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事诏结束: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主要内容:1、(经济)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2、(政治)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3、(文化)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4、(军事)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 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结果:失败,标志: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概况: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和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 失败的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光绪帝无实权,没有军队,没有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弱小。客观原因: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强大。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指没有能力挽救民族危机,变法失败。 谭嗣同的精神:爱国爱民,乐观主义精神,为了理想勇于献身的精神等。 评价: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第7课 辛亥革命 1、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和先行者 ,1866 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的家庭。兴 起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办;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兴中会: 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创办人:孙中山;辛 亥 革 命 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共和国。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团体 意义: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华兴会:1904年长沙建立;光复会:1904年上海建立; 3、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思想的传播。 原因: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 表现:同盟会的创办;发 展 同盟会创建简表名称时间地点组织基础领导人纲领刊物性质同盟会1905年8月日本的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高 潮 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主力:新军;概况:在熊炳坤的率领下首先起义,当晚就占领了武昌,12日,武汉三镇被革命党人控制,历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1、 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首都);领导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民国纪元; 2、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3月 人物:孙中山 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制度)结束,清朝统治被推翻。结果: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最终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和依靠群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启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当时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评 价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足: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新 文 化 运 动 第8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时间:1915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口号(或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大 前期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新 阶 段 原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 表现:由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开始转变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李大钊;代表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篇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什么特点:从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洋务运动、经济的近代化)再到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的近代化)再到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 第三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指的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国民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第二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第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第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到1949年国民党垮台为止。一、二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 第9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 四 运 动 背景:巴黎和会的召开, 导火线(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 概况: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和游行。5月5日北京学生总罢课,5月6日北京学生成立联合会,并通电呼吁全国人民起来斗争。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惩办的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與、张宗祥。 发展:6月3日以后, 主力:工人阶级 中心:上海 特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五四精神”核心:爱国主义。忧国忧民、不屈不饶、敢于斗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条 件 1: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干部和组织条件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2、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成 立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参会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内容:1、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2、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3、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 义1、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国 民 革 命 运 动 时间:1924年1月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黄埔军校的创建 时间:1924年6月,地点:广州黄埔,(国共合作创办) 主要负责人: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织部主任:周恩来。 意义: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战争和国民大革命奠定了军事基础。北 伐 战 争 目的: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 时间:1926年7月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经过: 主战场:湖南、湖北(两湖地区), 其次:江西战场;还有福建、浙江战场。 重要的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冯玉祥在五原誓师,支援北伐战争,上海的工人和湖南的农民积极支援北伐战争。 结果: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身誓震动全国,北洋军阀基本被打垮,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共携手合作,2、北伐官兵的英勇善战,3、工人和农民的支持,4、冯玉祥等的支持国 民 政 府 的 建 立南 京 国 民 政 府 的 建 立 背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时间:1927年4月18日 地点:南京 建立者:蒋介石 性质: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宁汉合流”:指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和并。 第11课人民军队的建立南 昌 起 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 地点: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书记)、贺龙、叶挺、朱德、刘佰承。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井 冈 山 会 师 “八七会议” 时间和地点: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主要内容: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意义: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9日,地点:湘赣边界 文家市决策:由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在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正确道路。(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城市转向农村)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8年,毛泽东以 宁 冈为中心建立起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队伍:毛泽东和朱德的队伍,地点:砻市 概况:1928年5月4日,两军举行会师大会,宣布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红 军 长 征 第12课 红军长征 原因: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了王明的“左”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 地点: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江西瑞金) 队伍:红一方面军 路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回师甘肃会宁长征胜利和结束。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地点:遵义 主要内容:1、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胜利的意义:锻炼和考念了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鼓舞了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长征精神: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牺牲精神,和群众血肉相连。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概述:(本主题讲述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开始,讲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止。)内容概述: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局部侵华,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在国难当头的生死关头,国共两党在一次携手合作,建立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中华民族的各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持下,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这一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 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北郊柳条湖 概况:略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态度:实行不抵抗政策。 结果:导致东北的沦陷。影响;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溥仪任执政)。这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原因:日本侵占东北后,步步进逼,不断南侵,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重。 表现:全国各界以不不同的方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东北军和东北的民众组织了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组织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失地。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西 安 事 变 背景(原因):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和背景);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3、“一、二九运动的感召;4、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目的:逼蒋抗日。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地点:西安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中共参加谈判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 概况:略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也标志着抗日统一局面的初步形成。 第14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七 七 事 变 目的:日本为了摆脱新的经济危机,吞并整个中国。 时间:1937年7月7日;地点:北平西南卢沟桥; 概况:1937年7月7日凌晨日军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军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保卫卢沟桥的战斗中,佟麟阁、赵登禹以身殉国。 影响: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南 京 大 屠 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把首都迁往重庆,作为陪都。 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南京后,对南京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在持续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屠杀我国同胞达30多万人。充分体现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但日本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充分说明日本政府部分领导人不能正视历史,检讨错误,妄想给日本军国主义招魂,使日本再次回到军国主义的老路上来。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第15课 国共合作抗日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举行了反复的磋商,终于在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了协议,将红军和南方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陆军新编第四军,9月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成功(这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合作抗日。并且由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挺任新四军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一开始,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先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沂口会战、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一系列大仗。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沦陷,但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时间:1938年 指挥者:李宗仁 地位: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个胜利,意义:它沉重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的必胜信心。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战一开始,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组织抗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和百团大战等的重大胜利。由于共产党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抗击着大量的日伪军,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百 团 大 战 时间:1940年8月1941年1月,目的: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指挥员:彭德怀; 地点:华北地区 特点:破袭战;战果:辉煌 意义:沉重的打击了日寇,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由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原因,1941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困难。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使根据地度过了难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