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珠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扫描版)粤教版.doc_第1页
广东省海珠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扫描版)粤教版.doc_第2页
广东省海珠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扫描版)粤教版.doc_第3页
广东省海珠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扫描版)粤教版.doc_第4页
广东省海珠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扫描版)粤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海珠区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粤教版2012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题号考点答案分值说 明1语音识记d3a聒gu,坍tn;b蜚fi,袂mi;c谑xu,踹chui。2词语运用a3亵渎指轻慢,冒犯,不恭敬。用在此处恰当。b屡试不爽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此处应为“屡试不中”。c“如沐春风”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此处用来形容笑容不当。d此处不是假设关系,应用“虽然”。3病句辨析a3b杂糅,应改为“围绕主题”或“以为主题”;c“年轻时的一幅近照”不合逻辑;d“盖出”与“工程”搭配不当。4句子连贯c3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和代词的提示作用。都以“世界”为话题,应放在一起;以都“文学”为话题,应放在一起。5文言实词d3书:写字。6词类活用c3方位名词作定语,其他的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7文言虚词a3介词,在。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介词,用/连词,表修饰;d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8内容理解c3“大母”为祖母,应是作者祖母到轩中来。9句子翻译d3“余既为此志”应译为“我已经作了这篇志”13信息筛选整合bd5b并不是所有患“过敏症”的人都不能喝咖啡;d举农民的例子是证明了“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很重要。评分标准: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10【断句与翻译】(8分)(1)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3分。每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2)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2分。“从兄”1分,大意1分。先母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3分。“先母”1分,“龃龉”1分,大意1分。11【诗歌鉴赏】(7分)(1)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4分。结合具体诗句答出一点,可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2)最后两句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3分。“人生苦短”1分,“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2分。12【名篇名句】(8分)(1)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2)而后人哀之 人哀之而不鉴之(3)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4)羁鸟恋旧林 池鱼恩故渊(5)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8分。每空1分。任选四句作答,多答的按前四句计分。凡多、错、漏字,该空均不给分。14【词句理解】(4分)(1)“聪明人”指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的人。(2)“这样的认识方法”是指只知道事物的一般性,而不对事物的特殊性、复杂性做深入研究的方法。(或:只靠生活经验或书本认识事物的方法。)4分。每个问2分。15【观点分析】(4分)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的两个观点是: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或: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4分。每个观点2分。16【分析写法】(4分)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生命的顽强与美好。4分。每点2分,“通过”“引出”“对比”“表达”各1分。17【概括形象】(6分)作者在描写两朵玉兰花时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将玉兰花拟人化;“洁白如玉”则是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这两朵玉兰花的鲜嫩、纯洁和生机勃勃的特点。5分。答出手法得2分,举例分析2分,概括特点2分(特点如只答外在的“雪白,鲜嫩,纤尘不染”只得1分)18【个性阅读】(5分)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这一颗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尊重。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答出3点得5分。扣住对生命(人生)的认识并有文本依据的道理均可。19【准确、得体】必须删除的两处是2分。对一个得1分,超过两个不得分修改其中的两处:将改为“今天能来这里参加”(或去掉“莅临”二字)将改为“乐于照顾(帮助)有需要的人”将改为“希望评委们能给我一次机会”4分。每处找出句子1分,改正1分;找出2处并改正得4分。20【图文转换、鲜明】参考示例一:如果选择飞机,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快捷舒适,又能遨游游蓝天,看云景,网上提前订票的话还可以打六折,也不贵,是很好的选择。参考示例二:如果选择火车,虽然要18个多小时,但既能观赏沿途风光,又可节省出行费用,火车站离市中心也近,是很好的选择。6分。表明态度1分,起止时间(或时长)1分,价格优劣1分,列出乘坐该交通工具的两点好处1分,表述1分。超字扣1分。21作文(60分)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50分内容25分一等(25-21)二等(20-16)三等(15-11)四等(10-0)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表达25分一等(25-21)二等(20-16)三等(15-11)四等(10-0)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书写较工整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文基本通顺书写潦草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发展等级10分一等(10-8)二等(7-6)三等(5-3)四等(2-0)立意深刻材料丰富语言有文采见解、构思新颖立意较深刻材料较丰富语言较有文采见解、构思较新颖立意略显深刻材料略显丰富文句略有表现力见解、构思略有新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附录:【课外文段参考译文】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孺人过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过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古诗鉴赏参考】青松卓然见高枝饮酒二十首(其八)赏析饮酒共二十首,人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本篇饮酒(其八)通过对东园青松在“凝霜”前后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的某种认识和感悟。是诗人以孤松自喻,表理自己高沽坚贞的人格与不为尘俗羁绊的理想。全诗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开头至“卓然见高枝”,表现青松凌寒挺立孤高的品格。开头两句“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在东园里的青松,被各种各样的繁茂的杂草淹没,使其挺拔的姿态完全不能展现出来。这本来是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一个“没”字,将青松与杂草的关系及鲜明表现出来。原本俊秀的青松,由于身在东园的杂草之中,杂草出尽了风头,人们爱这柔嫩可人的杂草甚至还胜过爱青松。直到有一天,“凝霜殄异类”之时,原本生长得千娇百媚的各种藤蔓杂草,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原本趾高气扬地盖过青松之姿的杂草,一瞬间就倒在青松脚下了,于是青松便“卓然见高枝”了。在众草被“殄”之后,青松卓尔不群的形象便展露出来了。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第三、四两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政治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凤,无耻之极。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第五、六两句“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连着的林子,意指青松夹杂在众多的树木中。这样青松并不特出。“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侍人在这里进一步表现了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这表现了诗人对毡炎附势的群小的憎恶,和对高洁正直的君子的赞美。后半部分从“提壶抚寒柯”到结尾,表现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想到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第七、八两句“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作者提壶斟酒,抚摩青松,时时远望。“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 的倒装。诗人在离开青松之后,还时时再远望它。这正是诗人所咏赞的“孤松”,是他高尚的人格写照。诗中的“饮材”、“提壶”都写的与酒有关,诗、把酒壶挂于孤松的寒枝上,并时时对青松远望回顾,表现了他对青松的痴爱和留恋,极写对青松的喜爱。如果说,以上诗句是对孤松的客观的赞美,其时则渗透了诗人浓厚的主观情愫了。最后两句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指自己做官的生活,真如梦幻一般。绁,绳索,系牲口的缰绳,这里名词活用着动词,当用绳索捆住。绁尘,被世俗所羁绊。在陶渊明看来,青松经霜不凋与众树的凋零绝然不同,这是说他自已归隐之后,穷了,被歧视了,而更能显示他的人生意义。所以他又感叹自己的出仕像在梦幻中,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场的牵挂和羁绊,比不上青松的品格。“吾生梦幻间”,即生活在没有真实的价值观时代,所以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