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方案.doc_第1页
学术研讨会方案.doc_第2页
学术研讨会方案.doc_第3页
学术研讨会方案.doc_第4页
学术研讨会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研讨会方案 学术研讨会方案篇一:学术研讨会总体方案 学术研讨会会议接待方案 一、学术研讨会原则和目的 本届学术研讨会由、毕节地区行署主办(以下简称“地区行署”),赫章县人民政府、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承办,本着“繁荣学术、凝聚力量、引领学科”的办会宗旨,为努力实现中药材半夏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服务。利用学术研讨活动交流各地半夏中药产业的发展,增强公司与地方、公司与公司、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会议主题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中药资源产业化发展。 二、会议举办前 1、参会代表会议期间的酒店的预定(酒店()。 2、2010年月 日全天设立 个接待站: 毕节 ( 酒店):工作人员(两人)时间(10002130) 贵阳龙洞堡机场(二至四辆大型客车):工作人员(两人)时间(12002200) 3、在毕节酒店设立会议报到处。 4、学术研讨会会议室的选定。(含会议室内灯光、音响、座位的布臵、会议用品的准备等) 主会场一个,分会场两个。建议: 为主会场,为分会场。 5、研讨会邀请人员名单的拟定(包括上级领导、政府官员、制药单位及媒体记者等):由两会和地区行署确定。 6、会议期间代表们的用餐地点。(1)(早、中、晚)、 (早、中、晚)、(早、中)、日(早)在酒店 楼大厅(自助餐); (2)日晚地区行署设晚宴(地点:待定) (3)日参观基地(中、晚)宾馆 7、会议期间车辆的安排(四至五辆大型客车接送)。 8、在会议举办前是否制定会议工作人员服务标准条例及会议接待手册。 9、准备会议期间资料。(含参会代表通讯录,会议中所需资料等) 10、其它相关准备。(如会议期间的喷绘、背景、酒店、会场彩球拱门等) 11、会后参观考查的路线及相关费用。 A线:车辆(待定) B线: 三、会议举办中 (一)首届贵州(赫章)2010中药材半夏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1、首届贵州(赫章)2010中药材半夏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议程 (1)研讨活动日程: 月日 全天, 酒店报到 月日 上午,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 月日 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月日 学术交流 月日 下午16:00,闭幕式月日 会后考察 (2)宣传报道:本次学术研讨活动主要通过相关媒介、公司网站、公司刊物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宣传毕节地区和赫章县。 2、参加人员:约180人 (二)会议期间注意事项 1、根据前来的参会代表的实际情况,机场、车站专人、专车分批分时段按预计接站。 2、会议酒店现场安排专人分发会议资料和来客接待。 3、会场的会务服务。 4、在会议报到处协助酒店人员确认和分发房间,整理记录有关信息。分发会议礼品及领导和相关专家房间派送水果等会务工作。 5、确认用餐时间、菜单、标准、形式、酒水及主次桌和其他相关安排等工作。 6、提前确认会议代表的娱乐项目、娱乐场所及消费和付费的方式。 7、确认旅游公司为该会议提供的旅游考察的吃、住、行、游、购、娱安排事宜(日程安排、导游等安排)。 8、确认并保障会议期间会场防盗、消防等安全工作、参会代表的人、财、物等安全工作。 9、确认特殊客人(领导、政府官员及重要客商等)的安排及接待工作。 10、协调会议期间的交通工具的安排。 11、代办会议代表返程及他程的交通票务及其他委托代办服务。 四、会议举办后 1、根据报到时参会代表的选择,会后为考察代表提供考察服务。 2、特邀领导、政府官员人员一同考察。 3、根据考察路线安排好考察代表的食宿。五、会议紧急事故处理 1、紧急医疗:紧急事件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但是有些参加会议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伤与生病,比较可能性的病症是心脏疾病、中风和其他有危害生命的病症,有些与会者因为改变饮食、喝酒、睡眠不足、疲劳、面临不熟悉环境、孤独、远离亲人所致,因此要使那些人得到照顾。成立一个紧急医疗系统,与当地医院联络,一旦有紧急病人立即安排救护车送医院急救。并在会议现场安排医疗人员,在会场再和医师联络,确定他(她)愿意短时间内来看诊,在大会手册以及其他资料中印上紧急事件联络电话号码。 2、火灾:每一个与会者都要知道在活动中遇到火灾的逃生技能,浓烟和惊慌往往比火灾本身造成的死亡还高。饭店有责任告知客人逃生步骤例如紧急逃生口,但是会议筹办人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保护与会者并提供这方面足够的资料。很多主办单位印制了防火手册,放在资料袋中一起给与会者参考。 六、筹备领导机构 (一)成立活动筹备领导小组: 组长: 常务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活动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决定活动中的有关重大问题;讨论提出活动所需经费预算报总办会审定。 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小组负责承担相关具体工作: 1、后勤组。由负责,成员: (1)制定活动总体方案、7月12日学术研讨活动详细实施方案、7月12-13日中、晚宴方案、来宾迎送、食宿、礼品方案、活动经费预算编制;(2)汇总邀请来宾的具体名单,经审定后负责发函并跟踪落实; (3)负责票务工作; (4)车辆保障。 (5)负责安全工作。 2、现场组。由 负责,成员: 。 根据研讨会议程,负责日上午开幕式的会场布臵,含分会场布臵、背景搭建、音响、环境及卫生等等。 3、宣传、资料组。由负责,成员: (1)制作请柬、回执、代表证样式和参会须知,经筹备领导小组审定后印制; (2)负责草拟在月日上午研讨会上的致辞; (3)制定系列宣传报道方案,经筹备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4)组织宣传资料,经审定后印制; (5)乐队、礼仪小姐、横幅、鲜花的准备。 4、学术研讨筹备组。由负责,成员: 。 负责学术研讨的内容、参与人员、具体时间、地点、资料的准备等,提出学术研讨筹划方案。 七、筹备时间安排 1、 后勤组负责提供: (1)月日前,在两会和地区行署意见的基础上,拟出本次研讨会参与人员名单; (2)月日前,提供研讨会内容和食宿、礼品等详细方案。 2、宣传、资料组负责提交: 月日前,宣传报道初步方案和代表证样式。学术研讨筹备组负责提交学术研讨筹划方案。 月日,筹备组讨论上述方案;学术研讨会方案篇二:学术研讨会策划方案 学术研讨会策划方案 唐宋时期,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从明代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兴起,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使外国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我国分离出去。我国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叶。四川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到唐代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并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就从其它地区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沼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总之,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青藏道已失去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出卖茶叶,购买战马。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唐宋以来,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早在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但数量较少,所卖茶叶只能供应当地少数民族食用。迄至明朝,政府规定于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杂甘思及西藏的入贡使团,而明朝使臣亦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由于明朝运往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所需茶叶,其余大部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而西藏等地藏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主要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就纷纷从川藏道入贡。“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于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在四川设茶仓四所,“命四川布政使移天全六番招讨司,将岁输茶课乃输碉门茶课司,余就地悉送新仓收贮,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天顺二年(1458)五年,明朝规定今后鸟思藏地方该赏食茶,于碉门茶马司支给。又促使鸟思藏的贡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贡,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贡。到成化二年(1470),明廷更明确规定鸟思藏赞善、阐教、阐化、辅教四王和附近鸟思藏地方的藏区贡使均由四川路入贡。而明朝则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鸟思藏,从而使茶道从康区延伸至西藏。而鸟思藏贡使的往来,又促进了茶道的畅通。于是由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经雅江、里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萨的南路茶道和由康定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与南路会合至拉萨的北路茶道。这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川藏道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少部分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称为“背背子”。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40里,重者日行230里。途中暂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背子歇气。杵头为铁制,每杵必放在硬石块上,天长日久,石上留下窝痕,至今犹清晰可见。从康定到拉萨,除跋山涉水之外,还要经过许多人烟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辽阔的平原,要攀登陡削的岩壁,两马相逢,进退无路,只得双方协商作价,将瘦弱马匹丢入悬岩之下,而让对方马匹通过。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长途运输,风雨侵袭,骡马驮牛,以草为饲,驮队均需自备武装自卫,携带幕帐随行。宿则架帐餐饮,每日行程仅2030里。加上青藏高原,天寒地冷,空气稀薄,气候变化莫测,民谚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形象地描述了行路难的景况。川茶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运至藏区各地的,川藏茶道就是汉藏人民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拓的。川藏茶道的开拓,也促进了川藏道沿线市镇的兴起。大渡河畔被称为西炉门户的泸定,明末清初不过是区区“西番村落”,境属沈村,烹坝,为南路边茶入打箭炉的重要关卡。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铁索桥。外地商人云集泸定经商。到宣统三年(1911)设为县治,1930年已有商贾30余,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转输之地。康定在元时尚是一片荒凉原野,关外各地及西藏等处商人运土产至此交换茶叶布匹,只得塔帐篷竖锅桩,权作住宿之处,明代才形成一个村落。随着藏汉贸易南移,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贸易中心。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炉厅,设兵戍守其地,番汉咸集,交相贸易,称为闹市焉。从此“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打破,大批藏商越静宁山进入康区,大批的陕商和川商亦涌入康区。内外汉蕃,俱集市茶。这个因茶叶集市而兴起的城市,藏汉贸易通过“锅庄”为媒介,雍正至乾隆时期,锅庄由13发展48,商业相当繁荣。成为西陲一大都市,此外还有里塘、巴塘、道孚、炉霍、察木多(昌都)、松潘等地都是在清代茶道兴起而发展为商业城镇的。总之,川茶输藏是促进川藏交通开拓和川藏高原市镇兴起的重要因素。川藏线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它把我国内地同西藏地区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使近代的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我国分离出去。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为了侵略西藏,就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边茶的地位,英国即可垄断西藏之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帝国主义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从此,川茶又成为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武器。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重要内容。当时西藏人民为了国利益,宁愿以高出印茶十来倍的价格购买川茶,而拒食印茶。西藏地方政府面临印茶销藏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更是竭力主张禁止印茶入藏。十三世达赖喇嘛还亲自出面向清廷呼吁,要求清朝政府配合行动,制止印度茶销藏。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璋更是主张力禁印茶行藏,免贻后患无穷。清廷奉命与英国谈判藏印通商章程的张荫棠从川藏茶利,汉藏经济,政府收税,以及茶农茶商利益考虑,亦力主反对英国在西藏侵销印茶,保护川茶销藏。其后川督赵尔丰为了反对英帝侵略西藏,保卫边疆,则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制印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川茶,在打箭炉设立分公司,打破边茶不出炉关的限制。并在里塘、巴塘,昌都设立售茶分号,减少中间环节,迅速将川茶运往西藏。四川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内战,印茶乘机大量销入藏区,西藏地方上层在英帝国主义的煽动下进攻川边地区,四川与西藏发生军事冲突。双方的亲密联系有所削弱,唯川茶仍畅行于川藏之间。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川茶更成为一种“国防商品”,沟通内地与西藏的重要经济联系,并借此而增进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的政治关系和汉藏民族团结。 一条重要的民间国际商道。 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化遗产。(Gosom)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Gosom)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Gosom)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Gosom)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Gosom) 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黑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埋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蒇线接近。 一条普洱茶传播的民间通道。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 从来就不曾忘记。 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明古道。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明古道。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化走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各民族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 普洱茶如同一位出嫁的美丽公主,她被马骡驮着,被神秘的古道掩护着,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部分、让世界拥有一片绿色的心情 让世界充满爱和春天的阳光。 绿色无毒。 茶入吐蕃最早记载是在唐代。据西藏日记记载,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西夏、辽作物物交易。辽从宋输入茶叶的同时,也引进了宋代的饮茶法,从近年出土的辽墓壁画中,便有辽人煮茶图等内容。 金朝以武力胁迫宋朝的同时,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化在金朝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红莎绿蒻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一瓯月露心魂醒,更迭清歌助清兴,?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1800多年前,云南茶叶大量销往西藏,茶马古道,由此产生。 1726年清雍正皇帝派满清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设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利,与此同时,选用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清朝皇帝。从此,普洱茶有了189年的贡茶历史。 普洱贡茶是八色茶品,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散茶,蕊茶、散茶、匣装茶膏共八种。其中最有名的叫“女儿茶”红楼梦中贾宝玉特别鼓普洱女儿茶。女儿茶是四两重紧茶。传说:作为贡茶的女儿茶,是由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的茶园中的少数民族未婚处女采摘,瑶族、布朗族、爱伲族、基诺族等。采茶时先将摘的茶芽放入少女的怀中,然后才放入竹篓中。 明末清初,直至同治年间,是普洱茶最繁盛时期。每年可收购茶叶万担之多(每担合150斤),主要行销四川、西藏、贵州及云南各地。由于茶叶丰盛,茶叶好,中外驰名,茶商早在六大茶山的象明倚邦设立茶号。宣统末年,尚存庆丰和、庆丰益、元昌、恒盛等四个茶庄。由他们将茶叶运往昆明,下关,分销各地,不仅如此,每年春、夏两季,云南、四川等地汉族,藏族商人赶着马邦云集于此购买茶叶。当地茶农也定每年的清明节后为“茶会天”,届时,各人客商纷纷赶来,和茶农互相进行物质交流,场面极为热闹。 光绪末年,地方治安混乱,盗匪四起,进贡皇帝的贡茶,在昆明一带被土匪抢劫一空。由于交通不便,茶商无法将茶叶运销外地,茶叶经营无销路,茶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不得已茶农将茶树砍下变种茶为种粮维持生活。当时地方病疫流行,又无钱无药医治,茶农死亡不计其数。茶园被砍伐开耕农用,或被野火烧尽,十分令人痛心。 1914年,内地茶客渐渐的进入六大茶山,又将普洱茶经营起来,运至泰国莱州销售。由于茶叶需求量的增加,又在倚邦增加了不少新茶庄:园信公、惠民茶庄、升义祥、鸣昌号等等。 当时要将茶叶运至勐莱,赶牛的约要一个月的路程。牛马邦全靠思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