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生理学思考题(第一章到第五章).doc_第1页
第七版生理学思考题(第一章到第五章).doc_第2页
第七版生理学思考题(第一章到第五章).doc_第3页
第七版生理学思考题(第一章到第五章).doc_第4页
第七版生理学思考题(第一章到第五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1绪论思考题:1.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生理学研究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研究对象: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2. 试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维持机制。内环境: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稳态生理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那些?试比较其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短暂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范围局限、灵敏度较低4. 请举例说明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有什么意义?负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例如,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恒定、降压反射、呼吸节律的维持、体温恒定的维持。负反馈生理意义: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正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称为正反馈。例如,分娩、凝血、排尿、排便。正反馈生理意义: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机体处于再生状态。5. 生命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功能Chapter 2细胞的基本功能1. Please describe material transmembrane transporting patterns.描述物质跨膜转运几种方式?单纯扩散(被动转运 脂溶性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易化扩散(被动转运 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钠钾泵、钙泵 继发性主动: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被吸收、肾小管上皮被重吸收等 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出胞(递质释放、腺体分泌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2. Please describe the fea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resting potential and the action potential. 描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特点:安静、稳定、内负外正静息电位产生机制: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衡分布。在不同时间,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K+平衡电位,Nernst公式动作电位特点:在单一可兴奋细胞或神经纤维上,刺激达到一定强度(阈电位)就引起一个一定幅度的动作电位,再增加刺激强度,并不能使动作电位幅度进一步增大。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直至整个膜都依次兴奋,其幅度和波形始终保持不变。这种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作“全或无”(all or none)现象。具有不应期,峰电位不可融合叠加。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去极相 Na+Ea,受刺激,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复极相 K+/Na+Em,Na+通透性消失,伴随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3. Please describe the feature and course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 transferring. 描述神经-肌接头处传递信息特点和过程?特点:化学性兴奋传递(电化学电);单向传递;兴奋传递1对1;时间延搁;易疲劳、易受药物作用等因素过程:神经末梢处神经冲动接头前膜电压门控Ca+通道瞬间开放膜对Ca+通透性增强。Ca+内流进入轴突末梢触发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突触小泡膜与轴突膜融合,融合处出现裂口、释放递质Ach接头间隙。Ach扩散到后膜(终板膜)与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亚单位结合终板膜。Na+、K+(以Na+为主)通道开放,Na+内流(为主),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EPP)。终板电位总和临近肌膜的电压门控钠通道,肌膜去极到阈电位水平而产生AP。4. 试述Na+-K+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本质:Na+-K+ATP酶作用:维持低Na+、高K+的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保持细胞体积;驱动糖与氨基酸的主动运输。生理意义:(1)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2)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3)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4)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5)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5. 试述细胞在兴奋性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机理?绝对不应期 兴奋性= 0 钠通道失活 0-60mv相对不应期 正常 多数钠通道复活 -80-90mv低常期 -90mv6. 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不同。区别 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刺激强度 阈下 阈或阈上刺激钠通道开放数 少 多膜电位变化幅度 小 大“全或无”特点 无 有传播特点 电紧张扩布 不衰减扩布总和现象 有 无Chapter 3血液1.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生理意义?为什么?血浆晶体渗透压:调配血细胞膜内外水平衡。因为细胞外液中的晶体物质大部分不易通过细胞膜,而且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调配毛细血管壁内外水平衡。因为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2. 试述凝血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区别。主要凝血因子有哪些? FFX(共12种,F是血清中活化的Fa。F是Ca+,其余为蛋白质) 凝血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凝血酶 激活为 纤维蛋白质纤维蛋白 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区别:凝血途径内源性外源性启动因子XII因子数多少步骤多少速度慢快因子分布全在血浆中血浆与组织血小板必须不必须汇合点因子X因子Xa3. 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血管收缩:小血管损伤后,首先是受损的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挛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若破损创面不大,血管挛缩已足以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制止出血。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有三个: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其次是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内皮下组织,如胶原等,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聚集于血管损伤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局部受损红细胞释放的ADP及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均可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及TXA2,进而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而形成血小板止血栓。此外,受损血管内皮的PGI2生成减少,也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血液凝固:与此同时,血管受损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此称二期止血。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人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4. 试述白细胞(WBC,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分类、特性及其主要作用?WBC定义:一类有核血细胞。WBC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WBC分布:50%细胞间隙,30%骨髓内,20%血管内。 WBC特性: 1) 变形运动-血细胞渗出。2 )趋化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细菌毒素、细菌、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趋化因子(由一类因免疫及非免疫细胞产生的可溶性蛋白质;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物质)。3 ) 吞噬特性 (一)粒细胞 1 中性粒细胞50-70%,多形核WBC,在血管内停留6-8小时。 生理功能:吞噬和杀菌功能。对细菌和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周围,伸出伪足包围并吞噬细菌。颗粒内大量溶酶体酶对细菌进行消化分解,与此同时,中性粒细胞自身也变性坏死,成为脓细胞。 2 嗜碱性粒细胞 0%-1%。生理功能:(1)释放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肝素作为酯酶辅基,参与体内脂肪代谢。(2)释放组胺,与某些异物(花粉)过敏反应有关。(3)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 0.5-3%生理功能:(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产生PGE(前列腺素E)抑制嗜碱性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吞噬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排出的颗粒。*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灭活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二)单核细胞 WBC的3-8%. 源于造血干细胞,进入血液仍未成熟。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含非特异性脂酶,吞噬能力很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血液-单核细胞,组织-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肺泡,肝,脾。 生理功能:1 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干扰素,白介素。 2产生一些促内皮生长细胞、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3 炎症周围行包绕。 (三)淋巴细胞(1)T CELL -细胞免疫,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0-80%。(2)B CELL-体液免疫。IgM,IgD 特异受体。(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活化NK,IL-2刺激NK产生干扰素。5. 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类原则和输血原则?分类原则:根据红细胞膜(RBC)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B型,含A、B两种抗原AB型,无抗原为O型。输血原则: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37) 主侧凝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禁输。 次侧凝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进行配合试验)-应急输血。不宜太多太快。Chapter 4血液循环1. Please describe changes of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 , volume open and close, and blood flow direction in a cardiac cycle. 试述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有哪些?物理变化时期心房、心室和动脉压力瓣膜启闭血流方向心室容积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心房舒张,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心房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尚未开放心室无射血不变,仍保持最大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压,且室内压继续升高,于该期未达峰值动脉瓣被冲开,房室瓣仍关闭心室快速射血入动脉(70%)动脉压相应升高,该期达峰值快速减小减慢射血期室内压从峰值逐渐下降,并稍低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房室瓣关闭心室依靠血流惯性逆压力差缓慢射血入动脉(30%)缓慢减小,该期未达最小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心房压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尚未开放心室无充盈不变,仍保持最小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心房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心室抽吸血液快速充盈心室(2/3)快速增大减慢充盈期室内压稍低于心房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血液缓慢充盈心室缓慢继续增大心室舒张期的后1/3,心房收缩,进入心房收缩期,又进入一个新的心动周期2. What is the cardiac output? what are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cardiac output ?何为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试述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输出量(CO):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内的血液量。CO=毎搏输出量SV心率HR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毎搏输出量:心肌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异长调节,Starling曲线、定律,二者正相关 心肌收缩能力 等长调节,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二者正相关 心肌后负荷增大(动脉血压) 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下降,心室残余血量增多,心 肌前负荷增大,Starling定律,使搏出量增加。心率:在一定范围内与心输出量成正比,心率过大,则心输出量反而减少。心肌顺应性:心肌顺应性越大则心缩力越强,心输出量增大。3. 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概念及特点? 心肌工作细胞:具有稳定的静息电位,执行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心房肌、心室肌,丰富的胶原纤维。 心肌自律细胞: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能力的心肌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无收缩性。窦房结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4. How do premature systole and compensatory pause form?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是如何形成的?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期前兴奋也有自已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 “ 脱失 ” ,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5. Please describe form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 of th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和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气作用。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 搏出量变化与动脉血压正相关,显著影响收缩压。(2) 心率与动脉血压负相关,显著影响舒张压。(3) 外周阻力与动脉血压负相关,显著影响舒张压。(4) 大动脉壁弹性缓冲动脉血压,弹性脉压。(5)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比例与动脉血压正相关,是血压形成的前提。6. What a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bout venous return?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1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 2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静脉回心血量。 (2)心脏收缩力量-中心静脉压的高低。 (3)体位改变-回心血量。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静脉泵(肌肉泵)-骨骼肌和静脉瓣膜。 站立足静脉压 12kPa(90mmHg),步行时为3.3kPa(25mmHg)。 (5)呼吸运动-静脉回流,呼气时胸腔负压,静脉及右心房负压。有利于血液回流。7. Please describe the main cardiovascular reflex and its physiological meaning. 试述心血管反射有哪些?各自的生理意义是什么?(1) 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最重要的是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生理意义:在心输量、外周阻力和血量突然变化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起重要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过分波动。(2)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存在许多感受器,称为心肺感受器。心房壁的牵张感受器-容量感受器。生理意义:1)心交感神经紧张下降,迷走神经紧张增强。2)心肺感受器兴奋,肾交感神经抑制肾血流量增加,排水排钠增多调节血量和体液。(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缺O2、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等颈动脉窦神经-迷走神经-延髓孤束核-延髓内呼吸神经元和心血管神经元兴奋。-呼吸加深加快。生理意义:化学感受性反射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只有在低氧、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等情况下才发生作用。8. What are the different and the similar of the epinephrine (E) and norepinephrine (NE) to regulate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调节作用有何异同点?相同点:均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通过、 受体发挥作用。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不同主要由于它们对、 受体亲和力的差异。不同点:肾上腺素的作用:与、 受体亲和力均较强。(1)其与心肌1受体相结合,引起显著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2)其对于血管的作用则取决于血管、 2受体的分布密度。对以受体为主的皮肤、肾脏、胃肠道可引起显著收缩,对以2受体占优势的肝脏、骨骼肌血管小剂量引起血管扩张,只在大剂量才引起收缩 。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其主要与受体及心肌1受体结合,而与血管2受体亲和力低,结合少。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时,几乎所有血管均收缩,动脉血压显著升高,而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减压反射增强,反射性使心率减慢,掩盖了其对心脏的直接作用。9.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angiotensin regulating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有何作用?血管紧张素:强烈的缩血管作用。直接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也可促进静脉回缩,使回心血量增多。 促进交感神经末稍释放递质增多(去甲肾上腺素)。 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加强。 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 引起渴觉,促进饮水。血管紧张素:1)促进醛固酮分泌 2)微弱的缩血管作用10.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regulating cardiovascular activity?(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对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合成和分泌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神经垂体分泌。作用:1.强烈的缩血管作用;2.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hapter5呼吸1. 肺的生理功能? 参与气体交换;调节酸碱平衡;防御;储备功能(含血器官);生物合成功能2. 试述胸内压特点、形成机制和生理意义? 胸膜腔内压:存在于胸膜腔内的压力。 形成: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压= -肺回缩压。平静呼气末:-5 -3mmHg;吸气末:-10 -5mmHg 生理意义:1)有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2)有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3.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形成:(1)胸廓容积大于肺容积,胸膜腔是两者中介 (2)胸膜腔是个密闭的潜在性间隙 (3)胸膜扩张带动肺扩张,而肺扩张产生的弹性回缩力使胸膜腔负压增大 生理意义:(1)帮助肺扩张,完成肺通气 (2)有利于胸腔大静脉液、淋巴液向心性回流4.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来源、生理意义?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Dipamitoyl phosphatidyl choline 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 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 来源:肺泡型细胞(分泌) 生理意义:(1)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2)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3)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5. 影响肺换气(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分压差,从高压低压(主动) (2)呼吸膜(厚度、面积、通透性) (3)通气/血流比=0.84 (4)气体的理化性质(溶解度、分子量、温度)6. 氧解离曲线概念、影响因素、特点及生理意义? 定义:血液Po2与Hb氧保和度关系的曲线 影响因素:pH/PCO2/T/2,3DPG曲线右移,HbO2释放氧气,反之则左移。 特点及生理意义: (1)该曲线呈S型,并非直线,具有一定饱和性 (2)曲线上段平坦(氧分压从100到60 mmHg),表明机体对缺氧具有一定耐受抵抗力 (3)曲线中端陡峭(60到40mmHg),表明缺氧条件下,血红蛋白释放氧增多,供组织氧化利用 (4)曲线下段最为陡峭(40mmHg到0),表明在极端缺氧条件下,Hb进一步释放氧供组织利用,维持生存7. CO2解离曲线与氧解离曲线区别在于? (1)非S型,是一条近似曲线 (2)该曲线上升没有饱和点8.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呼吸更慢更深。由于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中有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中有牵张反射的传入纤维。肺牵张反射的生理作用是防止吸气或呼气过程过深,加速吸气和呼气活动交替,调节呼吸频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