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古汉语句法下_古代汉语.doc_第1页
第8章古汉语句法下_古代汉语.doc_第2页
第8章古汉语句法下_古代汉语.doc_第3页
第8章古汉语句法下_古代汉语.doc_第4页
第8章古汉语句法下_古代汉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課 語文知識:古代漢語句法(下) 教學要求:通過本課語文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熟悉並掌握所教授的古代漢語句法知識,認識有關的句法規律。 第一節 體詞謂語句 一、表示判斷 二、表示比況 三、表示說明或列舉 四、表示描寫 五、表示數量 六、表示原因或條件 教學重點: (1)體詞謂語句的不同語義類型; (2)不同語義類型的體詞謂語句在句法上的差異。 第二節 被動句 一、施事成分不出現的被動句 二、用介詞“於(于)”引出施動者的被動句 三、用助動詞“見”“爲”“被”標記的被動句 四、用介詞“爲”引出施動者的被動句 五、“爲所”式被動句 教學重點: (1)不同類型的被動句的產生時間; (2)被動句的標記及不同類型的被動句的標記性差異。 (3)被動句的語用含義。 第三節 比較句 一、等比比較句 二、差比比較句 三、極比比較句 教學重點: (1)比較句的類型; (2)不同類型的比較句在句法上的不同點。 第四節 強調和省略 一、強調 二、省略 教學重點: (1)什麽是強調; (2)強調的幾種常見手段及其表現; (3)省略產生的原因; (4)省略的類型。 第五節 回指與關聯 一、回指 二、關聯 教學重點: (1)回指的作用和類型; (2)關聯的類型。 第六節 固定結構 教學重點:常見固定結構及其功能。 課文 教學要求:結合課文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熟悉並掌握語文知識部分所學的句法知識,進一步認識有關的句法規律。 選講課文: 一、子路宿於石門 二、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三、寡人願安承教 四、禮與食孰重 五、齊欲伐魏 六、鄭武公欲伐胡 七、鄭人游於鄉校 八、叔詹諫鄭文公九、忠無不報,信不見疑十、天行有常十一、子産相鄭伯以如晉 教學重點: (1)課文句讀; (2)課文解讀及重點字詞句的分析; (3)課文中出現的相關句法現象的分析和總結。教學安排:語文知識:4課時課文:8課時【導讀】本課繼續介紹古代漢語句法知識,共分六節。第一節至第三節分別介紹古代漢語的體詞謂語句、被動句和比較句。體詞謂語句與通常所說的判斷句不是一個概念,它包括判斷句,也包括說明、描寫、列舉和表示原因等體詞作謂語的句子。古代漢語中不同類的體詞謂語句有一些不同的特點,主要是“也”字的用與不用有差異,學習時要注意。被動句分爲有標記被動句和無標記被動句,“見”“爲”“被”和漢代出現的“所”是被動標記,而介詞“於(于)”“爲”不是被動標記,它們的作用祇是引介施事成分,而這種用法又祇是它諸多用法當中的一種而已。比較句分等比、差比和極比三小類,各小類的句法形式是不完全相同的。第四節介紹古代漢語的強調和省略及其句法表現。這兩種現象實際上都是語用現象,但是在語句形式上各有其獨特的反映,而且對於閱讀古代文獻作品來說,瞭解強調與省略的知識和有關的規律也是很必要的。第五節介紹古代漢語回指和關連的句法手段。這兩種現象也屬於語用現象。第六節介紹一些常見的固定結構。 第一節 體詞謂語句體詞謂語句指的是名詞、代詞、數詞、量詞等體詞或體詞性短語充當句子謂語的句子。古代漢語的體詞謂語句的語義類型主要有以下六種:一、表示判斷可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是”字來理解。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一般都有“也”字,不用“也”字的比較少見。例如: (1)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夫將者,國之輔也。(孫子兵法謀攻) (3)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4)此人力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5)子誠齊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6)呂公女乃呂后也。(史記高祖本紀) (7)此則寡人之罪也。(國語越語上) (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先秦時期,判斷句一般不用係詞,以上例(5)至例(8)中的“誠”“乃”“則”“非”等都是副詞,不是表示判斷的係詞。此外,尚書裏的判斷句有時用“惟”,詩經裏的判斷句有時用“維”。例如: (9)厥土惟白壤。(尚書禹貢) (10)予惟小子。(尚書大誥)(11)髧彼兩髦,實維我儀。(詩經鄘風柏舟)髧(dn):頭髮下垂的樣子。儀,配偶。(12)譚公維私。(詩經衛風碩人)私:女子稱姊妹的丈夫爲“私”。 這裏的“惟”或“維”也不是係詞,而是表示強調的語氣副詞。真正的係詞是始見於論語的“爲”字。例如: (13)子爲誰?爲仲由。(論語微子) (14)余爲伯儵,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15)敢請,女爲誰氏?(儀禮士昏禮)從論語開始,不用係詞“爲”的判斷句一般都在句子末尾使用“也”字,這個“也”字不是係詞,也不是語氣詞,而是表示判斷的助詞。論語左傳等文獻裏,當判斷句的主語和體詞謂語之間使用係詞“爲”的時候,句末都不用“也”,相反則一般都使用“也”。如例(14)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例子包含兩個判斷句,前一句用了係詞“爲”,句末無“也”,後一句未用係詞“爲”,句末有“也”。可見“也”的功能與“爲”的功能是一樣的,用來表示判斷。 係詞“是”開始出現於秦漢時期。例如: (16)韓是魏之縣也。(戰國策魏策三) (17)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穀梁傳桓公六年)(18)人毋(無)故鬼攻之不已,是是刺鬼。(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按:“是是”前一個“是”是代詞,後一個“是”是係詞。 (19)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例(16)(17)和例(19)中的“是”都是係詞,尤其是例(19),“是”前出現了副詞“必”,顯然已經不是代詞了。不過,這幾個句子末尾都還有“也”字,說明當時“是”雖然已經演變爲係詞,但是它的判斷作用還不是很強。 係詞“是”雖然在秦漢時期産生了,而且之前就已經出現係詞“爲”字,但是漢代的文獻裏,判斷句仍然以不用係詞爲常見。二、表示比況可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如”“像”“好比是”等來理解。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可以有“也”,也可以沒有“也”。例如: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顔淵) (2)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3)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史記商君列傳)貌言:美麗動聽的言辭。至言:實實在在的話。 (4)有人於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壽夭父子也,貴賤父子也,名譽父子也,愛憎父子也。(列子力命) 三、表示說明或列舉可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數(sh)”“歸”“是”或“有”等來理解。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一般都不用“也”字。例如: (1)(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尚書禹貢)賦:賦稅。上上:第一等。錯:措置。中中:中等,第五等。上古時期將田地分爲九等,中中是第五等。 (2)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3)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孟子萬章上)弤(d),漆成紅色的弓。 (4)君王左州侯,右夏侯。(戰國策楚策四) (5)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史記大宛列傳) (6)取國有五難:有寵而無人,一也;有人而無主,二也;有主而無謀,三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左傳昭公十三年)例(1)意思是“(冀州)那裏的土壤是白色的土壤,那裏的賦稅屬於第一等,但可以不納貢;那裏的田地屬於中等”;例(2)意思是“在德行方面要數顔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語表達能力上要數宰我和子貢;在政事才幹方面要數冉有和子路;在文學才華方面要數子由和子夏”;例(3)意思是“牛羊歸父母,倉廩歸父母,干戈歸我,琴歸我,弤弓也歸我”;例(4)意思是“君王您左邊(東邊)是州侯,右邊(西邊)是夏侯”。 四、表示對主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某種特徵的描寫翻譯時要加上適當的動詞。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不用“也”字。例如: (1)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左傳閔公二年)大布:粗麻布。大帛:粗絲織成的厚布。 (2)(君子)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論語鄉黨)緇衣:黑色的上衣。羔裘:用黑色的羊羔皮做的裘。素衣:未經染色的布做成的上衣。麑裘:用白色的小鹿皮做成的裘。 (3)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左傳宣公四年) (4)高祖爲人,隆准而龍顔,美須髯。(史記高祖本紀)准:鼻子。 (5)今東方連年饑饉,百姓菜色。(漢書翼奉傳)五、表示數量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一般也不用“也”字。例如: (1)(衛文公)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左傳閔公二年) (2)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孟子告子下) (3)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國策趙策三) (4)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四) (5)漁者幾何家?(史記龜策列傳)六、表示原因或條件表示原因的可翻譯成“是.的原因”,表示條件的可翻譯成“依靠(憑藉).”。例如: (1)亂政亟行,所以敗也。(左傳隱公五年)按:此例是“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體詞性結構。(2)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按:此例疑問代詞“何”作謂語,詢問原因。(3)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4)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史記項羽本紀)第二節 被動句句子的主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爲的受事者,同時謂語表示的行爲是對受事主語有消極影響的行爲或者是出乎意料的行爲,這樣的句子叫做被動句。古代漢語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施事成分不出現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的主語表示受事者,而施事者不出現,通常稱之爲意念被動。例如: (1)魯酒薄而邯鄲圍。(莊子胠篋) (2)事兩君者不容。(荀子勸學) (3)項羽是以兵大敗。(史記高祖本紀例(1)“邯鄲圍”意思是“邯鄲被圍”;例(2)意思是“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被寬恕”;例(3)“兵大敗”意思是“軍隊被打得大敗”。 二、用“於”“于”引出施事成分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於”“于”及其所引出的施事成分總是分佈在謂語動詞之後。例如: (1)郤克傷於矢。(左傳成公二年) (2)困于酒食。(周易困卦九二) (3)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論語公冶長) (4)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有時也有施事成分出現而不用介詞“於”“于”引介的情況,史記中較多見。例如: (5)縱有姊姁,以醫幸太后。(史記酷吏列傳)“姁”音(x)。 (6)郎、侍中皆冠鵕鸃,貝帶,傅脂粉,化閎、籍之屬也。(史記佞幸列傳)鵕鸃(jn y):有文彩的赤雉。閎、籍:以聲色事人的宦者之名。例(5)“幸太后”意思是“被太后寵倖”;例(6)“化閎、籍之屬”意思是“受閎、籍之類的人影響”。 三、用助動詞“見”“被”“爲”的被動句上古時期,出現在被動句中的“見”和“被”都是助動詞,“爲”在被動句中不引出施事成分時也是助動詞。例如: (1)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兼愛下)(2)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3)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一)(4)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5)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爲戮乎?(左傳成公二年)(6)胥之父兄爲戮於楚。(史記吳太伯世家) 四、用“爲”引出施動者的被動句“爲”在被動句中出現始於春秋末期,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文獻裏,“爲”大多是助動詞,不引出施事成分,到戰國晚期的文獻裏,“爲”引出施事成分的介詞功能則已經占明顯優勢。例如: (1)不爲酒困。(論語子罕)(2)兔不可復得,而身爲宋國笑。(韓非子五蠹)(3)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五、“爲所”式被動句這種被動句始見於戰國末期,漢代很常見。其中的“所”不再是一個構成名詞性成分的前綴,而是一個被動標記。例如: (1)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鼈所食。(莊子盜跖) (2)夫人直議者不爲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3)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爲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4)微趙君,幾爲丞相所賣。(史記李斯列傳) (5)趙軍爲秦所坑於長平之下。(論衡辨祟) 漢代以後,這種句子中“爲”字引介的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現。例如: (6)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7)沮授爲操軍所執,乃大呼曰:“授不降也,爲所執耳!”(後漢書袁紹傳 古代漢語被動句中的助動詞“見”“被”“爲”和“爲所”式中的“所”可以看作是被動的標記,介詞“於”“于”和“爲”都不是被動標記,因爲它們不僅可以引出施事成分,在其他句子中也可以引出其他成分。 第三節 比較句 古代漢語的比較句有三種:等比、差比和極比。一、等比等比也可稱比況,表示兩種事物相同或不同,相似或不相似。有兩種形式。 (一)謂語中心語由“同”“異”“齊”“儕”“擬”“侔”“比”“殊”“一”“等”等充當,比較對象用“於”或“與”引出。用“於”引出的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用“與”引出的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例如: (1)叔孫氏懼禍之濫而自同於季氏。(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2)爲晉正卿以主諸侯,而儕於隸人。(左傳昭公元年) (3)(吳)今而始大,比於諸華。(左傳昭公三十年) (4)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史記趙世家) (5)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荀子議兵 (6)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左傳襄公十四年) (7)車重與大將軍等,而無裨將。(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有時“於”也可以省略。例如: (8)德厚侔天地。(史記孝文本紀)(二)謂語中心語由“如”“若”“似”“猶”充當,比較對象一般都直接出現在謂語中心語之後,作賓語。例如: (9)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 (10)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韓非子存韓) (11)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12)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莊子秋水)“似”後面的比較對象有時也可用“於”引出。例如:(13)其俯仰周旋有似於四時。(荀子樂論) 有時“如”“若”與“然(焉)”配合,構成“如(若)然(焉)”格式,意思是“像那樣(一樣)”。這種格式裏的“焉”通“然”。例如: (14)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孟子公孫丑下) (15)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禮記大學) (16)彼誠有之者與誠無之者若白黑然。(荀子君道) (17)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國語楚語下) (18)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論語子張)二、差比差比表示兩種事物相比較,一種事物甚於或不及另一種事物。差比句一般由三部分構成:被比較的對象,比較對象和比較內容。其中比較內容一般由形容詞表示,充當謂語中心語。在肯定句中比較對象一般用“於”引出,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例如: (1)師少於我,鬥士倍我。(左傳僖公十五年) (2)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3)人固有一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於”有時可以不出現,史記中較多見。例如: (4)(驃騎將軍)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5)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史記遊俠列傳)例(4)“多大將軍”意思是“比大將軍多”;例(5)“甚己之私”意思是“比自己的私事更(上心)”。 有時比較對象用“焉”表示,“焉”出現在謂語中心語之後,概不用介詞引介,但翻譯時要加上相應的介詞。例如: (6)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7)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孟子公孫丑上)。“有大”中的“有”通“又”。在疑問句中比較對象成分多用“與”引出,疑問代詞常用“孰”。例如: (8)女與回也孰愈?(論語公冶長)女,通“汝”。 (9)色與禮孰重?(孟子告子下) (10)吾與徐公孰美?(戰國策齊策一) (11)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産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史記高祖本紀) (12)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漢書公孫弘傳) “與”有時也可以不出現。例如: (13)趙衰、趙盾孰賢?(左傳文公七年) (14)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按:“樂樂”前一個字讀l,後一個字讀yu。 (15)強楚,弊楚,其於王孰便也?(戰國策韓策一)例(14)的意思是:獨自欣賞音樂(與)跟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哪一個更快樂呢?這裏的“與人”是“跟別人一起”的意思,不是引出比較對象;例(15)的意思是:使楚國強大(與)使楚國削弱,對於大王您哪一個更有利呢?句中的“於”是“對於”的意思,不是引出比較對象。 戰國晚期以後,“孰”與“與”逐漸成爲固定結構,而且因爲是疑問句,句子的比較內容項有時可以不出現。例如: (16)救趙孰與勿救?(戰國策齊策一)(1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18)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史記項羽本紀) “孰”有時也換成“何”“奚”。例如: (19)薄疑歸,言之媼也,曰:“衛君之愛疑奚與媼?”媼曰:“不如吾愛子。”(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20)楚王之獵何與寡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在中古早期,“何如”“孰若”也先後出現與固定結構“孰與”相同的功能,但“何如”更常見。例如: (21)吾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後漢書逸民列傳) (22)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惠) (23)腳痛孰若頸痛?(晉書王廙傳) (24)未知足下之貴、足下之威孰若秦、楚兩王?(南史齊高帝諸子傳)三、極比極比表示特定範圍內的事物沒有甚於選定的比較對象的。極比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否定形式,另一種是反問形式。 (一)否定形式。這種形式中否定詞一般用表示周遍的否定代詞“莫”或“無(毋)”,謂語中心語由形容詞充當時,比較對象一般用“於”或“乎”引出,而由“焉”稱代時則概不用介詞引介;謂語中心語由動詞“如”“若”“似”等充當時,比較對象直接作賓語。這種形式一般可以翻譯成“沒有能比得上”。例如: (1)蟲莫知於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知,同“智”。 (2)學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勸學) (3)禍莫大於不知足。(韓非子解老) (4)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5)知臣莫若君。(左傳僖公七年) (6)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史記高祖本紀) (7)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二)反問形式。與前一種形式相比,可以說這種形式用疑問代詞“孰”“何”“奚”或副詞“豈”代替了“莫”“無”,其餘部分則基本一致。在戰國中期以前,疑問代詞基本上 祇用“孰”,晚期以後“何”“奚”等疑問代詞才開始出現在這種句式中。這種形式一般可以翻譯成“哪里能比”或“哪里比得上”。例如: (8)能以國讓,仁孰大焉?(左傳僖公八年) (9)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於此?(韓非子難一)(10)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戰國策楚策一)(11)若之力奚若我哉!(列子力命)(12)鈞之出地,以爲和於秦也,豈若由楚乎?(戰國策魏策三)鈞:通“均”。 (13)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後漢書逸民列傳) 戰國晚期以後,“孰與”成爲一個固定結構,也可以構成反問句,表示極比。例如: (14)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 (15)夫恬淡少欲,孰與鳥獸?鳥獸亦老而死。(論衡道虛) 極比也有肯定形式,不過在上古很少見。肯定形式用表示最高程度的副詞“最”,比較對象不在句內出現,而存在於語境當中。這種形式始見於戰國晚期。例如: (1)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爲天下貴也。(荀子王制)(2)客有爲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易者?”曰:“鬼魅最易。”(韓非子外儲說左上)(3)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戰國策趙策四)(4)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髪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第四節 強調與省略強調和省略都是語用的表現。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爲引起交際對象對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別注意或重視而採取一定手段使相關的語言成分得到凸顯,這就是強調。省略與強調正相反,爲了表達的簡潔和經濟,而將某些不影響信息傳遞的成分省略掉。一、強調強調可以通過語音手段,也可以通過句法手段或 詞彙手段。古代漢語已經是死去的語言,祇存在於書面文獻當中,所以語音手段的強調已經很不容易看出來,但句法和詞彙手段卻是很清楚的。古代漢語通過句法和 詞彙手段進行強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易位用易位方式進行強調,即用改變句子成分的分佈位置的手段來實現語用上的強調。這種現象通常稱之爲“倒裝”。前面說過的賓語前置用“之”“是”等標記的情況實際上就是一種強調性易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以及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也有人認爲是強調性易位,但本書不採納這種說法。除此之外,古代漢語的強調性易位還有以下幾種情況:1、謂語易位謂語易位現象見於感歎句、疑問句和祈使句,都是爲了強調凸顯謂語部分,而將謂語易位到主語之前,前置的謂語和後置的主語之間一般有停頓,要用逗號或其他標點符號隔開。感歎句: (1)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2)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3)美乎哉,山河之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4)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6)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7)甚矣憊!(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以上前四個例子中易位的謂語後面都有表示感歎的語氣詞“哉”,是一種表示強烈感歎語氣的易位;例(5)易位的謂語之後用的是表示感歎的語氣詞“乎”字,例(6)(7)易位的謂語後面用的是表示肯定的語氣詞“矣”,句子所表示的感歎語氣不如前四例那麽強烈,但也是一種感歎性強調。疑問句: (8)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顔淵) (9)夫子聞之,曰:“誰歟,哭者?”(禮記檀弓上)疑問句中謂語部分易位以表示強調的比較少見。以上兩例都是表示判斷的疑問句,前移的是由疑問詞語充當的判斷謂語。祈使句:(10)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尚書牧誓)勖(x):勉力。所,如果。按:這句話的意思是:努力呀,你們!你們如果不努力,將對你們有懲罰。2、狀語易位狀語易位指將狀語從謂語動詞之前移動到謂語動詞之後。古代漢語動量成分通常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例如: (11)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12)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莊子山木) 但是在強調動量成分的時候,則將它移到靠近句子末尾的位置上。具體情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移動。例如: (13)公怒,鞭師曹三百。(左傳襄公十四年)(14)(齊侯)親推之三。(左傳定公九年)按:杜預注:齊侯自推喪車輪三轉。另一種是將句子的其他成分加上“者”構成一個名詞性短語作句子的主語,而表示動量的成分作句子的謂語。例如: (15)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戰國策趙策三) (16)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戰國策齊策三) (17)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其他狀語也可以這樣易位。例如: (18)子固非魚,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秋水)此例中“全”是“確實”的意思,本應出現在否定副詞“不”之前作狀語,現在將它移動到靠近句末的位置,使他成爲句子的謂語,表示對它的強調凸顯。 3、賓語的臨時易位這裏所說的賓語臨時性易位不包括前一課所說的幾種賓語前置的情況。古代漢語裏句子賓語的臨時性易位比較少見,但有時也可以見到。例如: (19)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左傳僖公二十九年)(20)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例(19)“是生三犧皆用之矣”是後面“云”的內容賓語,爲了強調先說出來,再補說“其音云”,形成賓語的易位;例(20)的意思是:說到禮,難道僅僅是說玉帛等禮物嗎?說到音樂,難道僅僅是說鐘鼓等樂器嗎?其中“禮”“玉帛”“樂”“鐘鼓”分別是“云”的賓語,爲了強調,都易位到謂語動詞的前面。 (二)加助詞“之”用加助詞“之”的方式進行強調指的是下面這種現象:(1)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詩經鄭風褰裳)(2)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詩經周頌維天之命)不顯:丕顯(3)子西曰:“勝如卵,余翼而長之。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左傳哀公十六年)“楚國第”意思是楚國任命官員的次第。(4)(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萬章下)與:參與。被:沾潤。內:納。(5)腹擊爲室而鉅,荊敢言之主。謂腹子曰:“何故爲室之鉅也?”(戰國策趙策一)以上各例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上結構助詞“之”,使句子在形式上變成一個不自足的單位,以此來凸顯和強調句子的感歎語氣或反問語氣。參見第六課語文知識第一節“結構助詞”。(三)加表示強調的語氣副詞古代漢語的副詞“唯(惟、維)”是一個表示強調語氣的副詞,它可以加在各種成分的前面表示對該成分的強調。例如: (1)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尚書盤庚上)(2)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論語述而)(3)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僖公五年)(4)髧彼兩髦,實維我儀。(詩經鄘風柏舟)以上四例“唯”加在謂語之前,其中例(1)加在動詞謂語之前,例(2)加在形容詞性的謂語之前,例(3)(4)加在判斷句的判斷謂語之前。 (5)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尚書盤庚上) (6)維三代尚矣!(史記太史公自序)以上兩例“唯”加在主語之前。 (7)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爲政) (8)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孟子告子上)以上兩例“唯”加在前置賓語之前。 (9)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尚書洪范) (10)維昔皇帝,法天則地。(史記太史公子序)以上兩例“唯”加在時間狀語之前。(11)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餼(x):活牲口。牽:指牛羊等牲口。(12)若野賜之,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將不得爲寡君老,其蔑以復矣。(左傳昭公元年)此二例“唯”加在回指前文的關連性小句“是”之前,表示對該小句的強調。古代漢語的強調副詞除了“唯”之外,還有“職”“繄”“伊”“羌”“謇”等。例證請參看“語氣副詞”中的“表示強調語氣”一節。二、省略省略是古代典籍篇章中的常見現象,歸納起來有四種情形,即語境省略、常識省略、風格省略和修辭省略。 (一)語境省略語境省略主要是指省略在上文中已經出現的成分或下文中將要出現的成分的情況,是最常見的省略方式。省略在上文已經出現的成分叫做承上省略,省略在下文將要出現的成分叫做探下省略。句子的主語、賓語乃至謂語都可以承上省略或探下省略,其中又以承上省略最爲常見。 1、主語的省略。主語承上省略例: (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論語陽貨)(2)孟子見梁襄王,( )出,( )語人曰。(孟子梁惠王上)例(1)的括弧裏按順序分別承上省略了“陽貨”“孔子”“陽貨”。例(2)的括弧裏都承上省略了主語“孟子”有時相連的兩個句子的主語不同,而又分別承上文省略,這種情況需要認真分辨。例如: (3)楚人爲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左傳定公四年)(4)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左傳文公十七年)例(3)“奔”的主語是“楚人”,“食而從之”的主語是“吳人”。例(4)“德”的主語是“大國”,“其人也”的主語是“小國”,“不德”的主語又是“大國”,“其鹿也”的主語又是“小國”。主語探下省略例: (5)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在戶,十月( )蟋蟀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七月) (6)(孟子)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孟子梁惠王上)例(5)的括弧裏探下省略了主語“蟋蟀”。例(6)的括弧裏探下省略了主語“吾”。主語省略在對話中最爲常見,有時需要仔細分辨才能搞清楚對話中的言語主體,甚至會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上引例(1)的下文按楊伯峻論語譯注的標點是: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該書在第一個“曰”後加注釋說:“自此以下的幾個曰字,都是陽貨的自問自答。說本毛奇齡論語稽求篇引明人郝敬之說。”但是這段話也有另外一種理解。中華書局所出新編諸子集成本朱熹四書章句對這段話的標點是: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朱熹解說這段話的意思時說:“隨問而對者,理之直也;對而不辯者,言之孫(遜)而亦無所詘也。”按他的說法,這段話是陽貨與孔子的問答,其中第一個“曰”前省略的主語是“陽貨”,而第二第三個“曰”字的主語都是“孔子”。“好從事”句和“日月”句前面不僅省略了主語“陽貨”,而且省略了謂語“曰”。 2、賓語省略賓語省略一般都是承上省略。例如: (7)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 )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8)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萬章上)例(7)的後一個謂語動詞“好”後承上省略了賓語“衣紫”;例(8)的“不告而娶”後分別承上省略了賓語“父母”和“妻”。介詞“以”“與”“爲”的賓語省略比較常見。例如: (9)曰:“牛何之?”對曰:“將以( )釁鐘。”(孟子梁惠王上) (10)豎子不足與( )謀。(史記項羽本紀)(11)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例(9)的介詞“以”後省略了賓語“牛”;例(10)的介詞“與”後省略了賓語“豎子”;例(11)的介詞“爲”後省略了賓語“我(項羽)”。 “使”“令”等使令動詞的賓語也往往省略。例如: (12)請京,使( )居之。(左傳隱公元年)(13)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爲難。(韓非子初見秦)例(12)“使”後省略了賓語“共叔段”;例(13)“令”後省略了賓語“荊人”。3、謂語省略。謂語省略不如主語和賓語省略那麽常見,有時謂語連同其賓語一起省略。例如: (14)且告以族,不( )以名。(左傳宣公十年)(15)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16)昔者,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於響者,不()於響,( )於聲;善影者,不( )影,( )於形;爲天下者,不( )於天下,( )於身。(呂氏春秋先己)(17)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於中軍矣,()”曰:“合謀也。”“張幕矣,( )”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曰:“將塞井、夷竈而爲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左傳成公十六年)例(14)“不”後省略了謂語“告”;例(15)“以力”後省略了謂語動詞及其賓語“綏諸侯”;例(16)的幾個括弧裏省略了謂語動詞“治”;例(17)的幾個括弧裏都省略了詢問原因的判斷謂語“何也”。4、體詞向心結構中中心語的省略。體詞向心結構有時會保留定語而將中心語省略掉。例如: (18)魏惠王爲臼里之盟,将復立於天子。彭喜謂鄭君曰:“君勿聽。大國惡有天子,小國利之。若君與大()不聽,魏焉能與小( )立之?”(韓非子說林上)(19)夏后氏五十( )而貢,殷人七十( )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孟子滕文公上)(20)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隨侯( )之重哉!(莊子讓王)例(18)的兩個括弧裏承上省略了中心語“國”;例(19)括弧了探下省略了中心語“畝”;例(20)括弧裏承上省略了中心語“珠”和結構助詞“之”。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之”之後,整個結構就變成了一個與一般的體詞向心結構相類同的結構,所以這種結構將“之”及其後面的成分省略掉,與一般的體詞向心結構省略中心語是一樣的。例如: (21)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告子下)此例意思是“我(丹)治理洪水比禹治理洪水更出色”,全句本應是“丹之治水也,愈於禹之治水”,“禹”後省略了“之治水”三個字。 5、句子的省略。句子的省略指省略複句的一個分句。例如: (22)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 )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墨子尚賢中)般,通“頒”。(23)毋妄言,( )族矣!(史記項羽本紀)(24)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爲將軍,( )吾豈憂匈奴哉?(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例(22)括弧位置承上省略了一個表示假設的分句“得賢人而使之”;例(23)括弧位置承上省略了表示假設的分句“妄言”;例(24)括弧位置承上省略了表示假設的分句“得廉頗、李牧爲將軍”。除了以上幾種情況外,語境省略有時可以同時省略多個成分。如前面舉到的論語陽貨例中有同時省略主語“陽貨”和謂語動詞“曰”的情形;前面謂語省略的例(4)中有幾個句子不僅省略了表示詢問原因的判斷謂語“何也”,前面還省略了主語和謂語“王曰”。再舉一個例子: (25)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都)(不過)五(國)之一,小(都)(不過)九(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此例後兩個句子都同時省略了中心語“都”“國”和謂語“不過”。語境省略雖然主要是承上省略和探下省略,但不僅僅是這兩種情形。有時在交際的具體時空環境中一些事物是不言自明的,也可以省去不說出來。例如: (26)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例中“亡無日矣”省略了主語,這句話是先軫對晉襄公說的,主語顯然是國家,是不言自明的。(二)常識省略常識省略指句子的某種成分表示的是一種常識性的或經驗性的事物,或者對於某種行爲來說,這種事物是唯一的主體或對象,從而省略不說。例如左傳中“雨”作動詞是“天上降下雨(雪、雹)”的意思,如果是下雨,則一律 祇說“雨”,而不說“雨雨”,如果是下雪或下雹子,則說“雨雪”“雨雹”。例如: (1)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左傳僖公三年) (2)庚辰,大雨雪。(左傳隱公九年) (3)秋,大雨雹,爲災也。(左傳僖公二十九年)這是因爲下雨是最常遇到的,是常識。另外,古人認爲“雨”是天下的,左傳莊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吊?”可證。但是古代典籍中一般不說“天雨”,這是因爲“天”是下雨的唯一主體。但如果說出來,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 (4)會天大雨,道不通。(史記陳涉世家) 再舉幾個例子:(5)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詩經大雅卷阿)(6)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詩經小雅正月)(7)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左傳隱公元年) 例(5)“自南”後省略了謂語動詞“至”;例(6)“自口”後省略了謂語動詞“出”;例(7)“娶”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