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规定1.doc_第1页
江西省农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规定1.doc_第2页
江西省农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规定1.doc_第3页
江西省农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规定1.doc_第4页
江西省农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规定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农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做好全省农网建设和改造工作,统一和规范江西省农村配电网建设标准,将农网建设成安全可靠、技术进步、维护方便、节能高效的电网,让农民用好电,特制订本规定。第二条 建设改造后,农村配电网电能质量达到国家标准,10千伏综合线损率(含变损)在5%以下,低压线损率在9%以下。第三条 本规定依据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kV及以下架空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3-9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5118-2000)、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4992001)、国家电网公司农网完善工程技术要点(国家电网农2009378号)及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标准制订。本规定若与国家有关规程、标准相抵触,应以国家有关规程、标准为准。第四条 配电网中选用的设备必须是经过国家或行业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鉴定通过的产品,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项目。第二章 10千伏高压配电线路第六条 10千伏配电线路布局应符合农村总体发展规划,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县城的配电线路供电半径一般控制在4千米以内,农村地区控制在15千米以内,在保证电压质量和线损率指标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供电半径。第七条 配电线路的路径和杆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与配电网规划协调,与电网改造相结合。2、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等因素。3、不占或少占农田。避开洼地、冲刷地带以及易被车辆碰撞等地段,避免引起交通和机耕困难。4、避开有爆炸物、易燃物、可燃液(气)体和生产厂房、仓库、储罐以及腐蚀性严重的地区等。第八条 高压配电线路应首选钢芯铝绞线和架空方式。导线截面按不低于15年发展规划和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县城、集镇和负荷较重地区,主干线宜采用185、240mm2截面导线,次干线宜采用120、150mm2截面导线,分支线宜采用95、120mm2截面导线;低负荷乡村地区主干线宜采用120、150mm2截面导线,次干线宜采用70、95mm2截面导线,分支线宜采用50、70mm2截面导线。城区高压配电线路特殊地段可选用架空绝缘导线,电缆应控制使用。第九条 高压配电线路的导线应用三角排列或水平排列。双回路线同杆架设时,宜采用三角、水平混合或采用垂直排列。城镇地区配电线路的档距一般取4050米,郊区及农村地区配电线路的档距一般取6080米,高差较大的地区取60150米,线路耐张段长度不宜大于1千米。导线弧垂应符合规程的规定。第十条 主干线与分支线交接处应有分段开关并有明显的可分断点。在区域内适量安装分段开关。第十一条 高压架空线路一般选用砼杆,特殊杆位可控制使用钢管塔或铁塔。电杆应标明线路名称和杆号,并于终端杆、转角杆、分支杆等处标明线路名称和相色标志。第十二条 禁止广播线、通信线等与10千伏线路同杆架设;严格控制电力系统光纤(缆)与10千伏线路同杆架设,确需同杆架设的,其杆塔、拉线的机械强度,与带电导线距离、光缆对地距离必须满足规程规定。第三章 配电变压器及配电装置第十三条 配电变压器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或重要负荷附近,也应便于更换和检修,三相负荷应基本平衡。配电台区按“小容量、短半径、密布点”的原则建设,动力、排灌与照明负荷应尽可能分开。第十四条 配电变压器的选择1、配电变压器应选用新型节能、环保型配变。2、安装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室内的配电变压器及有特殊防火要求的配电变压器,应采用干式变压器。3、首选柱上配电变压器模式。4、非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应在2010年退出运行。5、新建、更换或调整的配电变压器其容量应根据5年负荷发展规划预测结果选择。第十五条 配电变压器台1、变压器的进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或电力电缆,其截面按不低于该变压器台规划最终容量的额定电流选择。引线间距:高压不小于300毫米,低压不小于150毫米。2、变压器的高压侧应装设熔断器和避雷器。3、高压熔断器的装设高度对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宜小于4.5米,各相高压熔断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45米。4、各种配电变压器台均应在醒目位置挂上“高压危险!禁止攀登!”警告牌。第十六条 配电装置1、现有配电间应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整改。2、配电装置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必须与接地装置有可靠的电气连接。3、配电装置的进、出线控制(保护)电器按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要求配电装置的出线安装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的配置和安装、配电屏及母线的安装、屏内电气设备、仪表的选择应严格按照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4、户外低压配电装置应选择低压综合配电箱。5、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的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可按变压器最大负载自然功率因数为0.85、补偿到变压器最大负荷时,其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进行无功优化计算后确定。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的无功补偿容量宜按变压器容量的8%-25%配置。容量在100kVA以上配电变压器宜采用无功自动补偿装置。6、用户侧电机功率大于等于4kW时,应要求用户加装电机无功补偿装置。第十七条 配电变压器熔丝的选择应与负荷电流、运行电压及安装点的短路容量相配合,并按下列要求进行:1、容量在100kVA及以下者,高压侧熔丝按变压器容量额定电流的2-3倍选择。2、容量在100kVA及以上者,高压侧熔丝按变压器容量额定电流的1.5-2倍选择。3、低压侧熔丝应按负荷电流的1.5倍选择。第十八条 配电变压器的安装1、柱上配电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400kVA,变压器和低压综合配电箱应牢固安装在支架上,变压器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小于2.8米,低压综合配电箱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小于1.8米。2、容量在400kVA以上的变压器宜采用箱式变。第四章 低压配电线路第十九条 基本要求1、低压电网损失率:农村居民生活用电(混合同用)损失率9%。2、电压质量:220V用户电压允许偏差7%10%。380V用户电压允许偏差7%。第二十条 农村低压电力网宜采用TT系统,城镇低压电力网宜采用TN-C系统;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可采用IT系统。同一低压电力网中不应采用两种保护接地方式。TT系统为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配变低压出线侧应采用漏电保护,其后中性线不得有重复接地。第二十一条 低压配电线路和布局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结合,要考虑村镇住房和建房规划,一般为单回辐射。以多层、联排建筑为主,居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大于110千瓦时,其主干线宜选择绝缘线,供电半径不宜大于0.4公里;以联排、分散建筑为主,居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大于70千瓦时,其主干线宜选择绝缘线,供电半径不宜大于0.5公里;以分散建筑,居民生活用电小于70千瓦时和有特殊需要的供电区,其主干线可选择裸导线,供电半径不得大于1公里。同时低压配电线路路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运行维护方便,路径短,跨越、转角少,少占农田。2、应尽量避开易受山洪、雨水冲刷的地方,严禁跨越易燃、易爆物的场院、仓库。第二十二条 主干线线路导线截面应按15年农村电力负荷发展计划确定对低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应认真计算且留有一定裕量,县城主干线路截面不得小于95mm2, 农村主干线路截面不得小于50mm2。导线型号选择钢芯铝绞线LGJ型、铝绞线LJ,对于县城或集镇可采用绝缘导线或集束导线。禁止使用单股、破股(拆股)线和铁线。第二十三条 低压架空线路的安装1、线路档距:集镇和村庄不大于50米,田间不大于60米。2、导线排列一般宜采用水平布置。3、禁止广播线、通信线等与低压配电线路同杆架设。4、有条件的农村在低压线路建设改造时,应当尽可能做到照明、动力、排灌分线装表,以利管理。第二十四条 接户线严禁从高压引下线间穿行,严禁跨越铁路。接户线宜采用绝缘导线,导线截面按以下方式考虑,但铝芯绝缘线最小截面不宜小于10 mm2,铜芯绝缘线最小截面不宜小于4 mm2。1、居民用电容量一般按每户不小于4kW计算。2、经济发达地区按每户不小于8kW计算。3、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户可不小于2kW计算。接户线两端均应固定在绝缘子上。接户线应使用低压蝶式绝缘子。不同金属、不同规格的接户线,不应在档距内连接。跨越通车街道的接户线不应有接头。接户线与导线如为铜铝连接,应有可靠的过渡措施。接户线、套户线对地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米,否则应加装电杆。接户线的相线和中性线应从同一基杆直接引下,其档距不应大于25米;超过25米时,应加装接户杆。第二十五条 进户线宜采用防老化绝缘线。进户线和表后线的截面,按允许载流量选择,每户用电容量按28kW计算,最小截面不宜小于6mm2。进户线进户后应加装刀闸和家用漏电保护器。进户线与通讯线、广播线必须分开进户。进户线穿墙时应套硬质绝缘管,硬质绝缘管在户外应做滴水管。滴水弯距地距离应大于2米。第二十六条 低压配电线路的施工、验收应严格按照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第二十七条 低压无功补偿应采取就地补偿原则。第二十八条 农户电能表一户一表,提倡电能表实行集装,采用集表箱的,每集表箱内户数原则上为26户。室外计量表箱宜选用非金属表箱。城镇推行远方集中抄表。电能表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电表应定期校验,必须有当地法定机构的校验合格证,校验合格的计量表应当加封。室外的计量表计必须有防雨、防潮、防盗措施,表前导线不能有破口,不能有控制刀闸。第五章 电杆、接线和基础第二十九条 钢筋混凝土电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的安全系数、强度必须符合国家及电力行业标准,严禁使用不合格电杆。第三十条 低压配电线路电杆长度应保证线路实际安全要求不应低于8米,电杆梢径不应小于130毫米。高压配电线路电杆长度不应低于10米,梢径不得小于150毫米。第三十一条 电杆立好应正直,位置偏差应符合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一个耐张段内直线杆超过10基时或风口地区适当加防风人字拉线。第三十二条 拉线盘埋设深度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拉线应根据电杆的受力情况装设。拉线与电杆的夹角宜采用45,如地形限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30。跨越道路的拉线,对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米,对路面边缘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4.5米,拉桩杆的倾斜角宜采用10-20。拉线安装后对地平面夹角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10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不应不应大于3度。承力拉线应与线路方向的中心线对正;分角拉线应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对正;防风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当一基电杆上装设多条拉线时,各条拉线的受力应一致。拉线应采用镀锌钢绞线,低压线路的拉线截面不得低于25平方毫米,高压线路的拉线截面不得低于35平方毫米。10千伏配电线路钢筋混凝土电杆的拉线宜不装设拉线绝缘子。如拉线从导线之间穿过,应装设拉线绝缘子。在断拉线的情况下,拉线绝缘子距地面不应小于2.5米。大于5的转角杆,分支、耐张、终端和跨越杆必须装设拉线。第三十三条 电杆基础应结合当地的运行经验、材料来源、地质情况等条件进行设计。当采用岩石制造的底盘、卡盘、拉线盘,其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第六章 防雷和接地第三十四条 接地设计遵照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实施,接地装置设计在实际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第三十五条 变电站10kV出线1#杆必须装设防雷接地装置。第三十六条 10kV线路钢管杆、铁塔均设接地装置,居民区、交叉跨越及变电站出线段的钢筋混凝土杆宜接地,接地体与铁塔接地孔或砼杆横担连接。接地体采用以水平敷设和垂直敷设两种模式。水平接地体宜采用圆钢或扁钢,接地引上线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欧姆。线路与高压电力线、低压电力线或其他弱电线路交叉时,应按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30-1997)的要求接地;在居民区应按10kV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5220-2005)的要求接地。第三十七条 10kV柱上断路器和户外式电缆头装置必须装设地网和避雷器,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与设备外壳相连,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第三十八条 配电变压器、开关设备的防雷装置应采用氧化锌避雷器。防雷装置应尽量靠近变压器、开关设备安装,其接地线应与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以及金属外壳相连接。接地体宜采用垂直敷设的角钢、圆钢、钢管或水平敷设的圆钢、扁钢等。第三十九条 变压器高压侧避雷器与一根接地引下扁钢(50mm5mm)相连接,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及其外壳和低压综合配电箱箱体三点在台架处与另一根接地引下扁钢相连接后,接入同一个接地网(采用扁钢50mm5mm和角钢50mm5mm)。两根接地引下扁钢在台架处用绝缘导线(不小于50mm2)连接。第四十条 在接户线上(即进入表箱前)必须每线(含零线)加装一只低压避雷器。集中成片安装的表箱,可以在前移至总进线处装设。第四十一条 容量为100kVA以上的配电变压器,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该台区的低压网络的每个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容量为100kVA及以下的配电变压器,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该台区的低压网络的每个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欧姆。第四十二条 在TN-C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