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点系列7:《从粒子到宇宙》.doc_第1页
题点系列7:《从粒子到宇宙》.doc_第2页
题点系列7:《从粒子到宇宙》.doc_第3页
题点系列7:《从粒子到宇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点系列7:从粒子到宇宙【例1】下列现象中 ,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糖块放入水中,水变甜了B洒水车将水喷洒在地面上C扫地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D沙粒放入水中,水变浑浊了解析:注意区分宏观物质的一些细小微粒与微观粒子的一些区别。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10-10m,因此选项中的水滴,灰尘和沙粒都是我们肉眼就能观察到的,它们应该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而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选项A中,糖块放入水中,水变甜了,是属于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选A【例2】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排斥力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解析:分子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快。而腌菜是在常温下进行,分子运动缓慢。选D【例3】把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这个现象说明(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是有质量的C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分子是可以再分的解析:通过宏观上物体体积的变化来探究分子间是否有间隙,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这也是研究微观现象最常用的方法。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即两种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例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B香水瓶盖子打开后,满屋充满香味C卫生球放在箱里,过几天整个箱子充满了樟脑味D把一块方糖投入一杯开水中,隔一会整杯水变甜了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但是分子的运动可以通过一些宏观的现象表现出来,例如扩散现象。香水瓶盖子打开后,满屋充满香味;卫生球放在箱里,过几天整个箱子充满了樟脑味;把一块方糖投入一杯开水中,隔一会整杯水变甜了,这些都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在太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是一些小的灰尘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在日常的现象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无法通过眼睛直接看到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宏观的现象来判断。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如果能够看到颗粒的额运动,都不是分子的运动。选:A。【例5】中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解析:分子动理论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往往与文学的诗词成语相渗透。分子的运动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但是分子的运动可以通过一些宏观的现象表现出来,例如扩散现象。选:D。【例6】春天梅花绽放的时候,距离梅花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这种现象说明了 ;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 。解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或斥力也是通过一些宏观看得见的现象来说明的。生活中闻到的味道、泡菜变咸等扩散现象,都能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着。而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或斥力,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荷叶上两滴水珠靠得很近时,引力起主要作用,使它们结合在一起。解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间有引力的作用。【例7】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有较大的引力B液体很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只有斥力C液体很难被压缩的主要原因是液体分子间只有斥力D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其分子作用力大解析: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正确认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理解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特点的关键。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理解。本题是考查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正确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它们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平衡时的分子间的距离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分子平衡时的分子间的距离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选:D【例8】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B分子是物体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C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分子是人们认识物质微观世界的第一道大门,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一种最小微粒。而分子则由更小的微粒原子组成。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组成。选C【例9】1mm3的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充分扩展后面积最大为3m2,则估测一下油分子的直径约为( )A3.310 -6dm B3.310 -10 m C3.3108m D 3.3106m解析: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测定微小分子直径的方法,设油分子的直径是D,且油分子是单个紧密排列成的,则有SD=V, 所以D=V/S=1mm3/3m2=110-9 m3/3m2=3.310-10m。选 B【例10】某中物质分子的直径为210-10m假设将这种物质的分子一个个仅挨着排列,则在1mm内可以排列多少各分子?若将这么多的乒乓球(直径为4cm)用线沿直径方向串起来,那么这根线至少要多长?解析:模型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处理方法,把分子当作球体就是一种模型分子的大小一般用“直径”来表示1mm内可以容纳的分子数为n=(个),这根线的长度为l=51064cm=2107cm=2105m=200km【例11】物质的状态改变时体积发生改变,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上发生变化B固体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C气态物质的分子的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D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下的微观结构固态物质中,分子间的排列十分紧密且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因此,固体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有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选D【例12】把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它们会结合在一起,而两块光滑的玻璃贴在一起,不会合成一块的原因是( )A玻璃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玻璃的分子间距离太大,没有力的作用C玻璃太硬,斥力大于引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所以选项A、C都错。之所以不合成一块,是由于两块玻璃接触面间的分子距离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太小的缘故,而选项B没有指明是什么位置的分子间的距离大,所以B选项错,只能选D。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距离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处于平衡状态;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以上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选:D【例13】下列关于摩擦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双手相互摩擦也可以使两手带电B摩擦起电实质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C相互摩擦的不同物质带等量的同种电荷D毛皮与塑料棒摩擦后带正电是因为它得到了质子解析:解答此类题型,一要做到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实质;二要做到理解相互摩擦的不同物质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的原因。摩擦起电要求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它就会失去一些电子而带上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它就得到等量电子而带上负电。所以相互摩擦的不同物质总是带等量的异种电荷,正电荷集中在原子核的质子上,不能自由移动。摩擦起电实质是核外电子的转移。从能量转化角度看,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选:B【例14】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A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B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D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解析:由原子的核式模型知识即能选择正确答案。选:C【例15】原子核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 ( ) A质子和电子 B质子和中子 C中子和电子 D质子、中子和电子解析:本题考查对微小粒子的结构层次的了解。即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实不仅要了解它们的层次结构,了解它们的带电性,还应知道它们的发现人。选D【例16】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及原子核结构情况的示意图。由此图提供的信息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 组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 (选填“有”或“没有”)更精细的结构。解析:本题用层次分明的图示方法显示物质结构的层 次性,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和质子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们又是由夸克这种微粒构成。不要错误的认为质子和中子是最小的微粒。夸克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要有未来的科学实验事实去证实了。解答:电子,有。【例17】用带正电的物体去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验电器( )A、得到电子带负电 B、得到质子带正电 C、失去电子带正电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质子的转移。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质子的转移。物体带负电是由于得到多余的电子,当与验电器接触时,这些多余的电子就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验电器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物体带正电是由于失去电子,当与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上的电子就会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因此验电器就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选:C【例18】有三个通草球,用细线把它们系好后两两靠近,发现它们都相互吸引,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个通草球都不带电 B这三个通草球都带电C只有一个通草球带电 D只有一个通草球不带电解析:本题考查物体带电的概念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根据题意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正确答案。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又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相互作用规律,所以题设任何两个通草球靠近都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一是两球带异种电荷;二是一球带电,一球不带电。如果三个小球都带电,则必有两个球带同种电荷,这两个球只能相互排斥,所以不合题意,因此只有一种情况:其中两球带异种电荷,而另一个球不带电。解答:D【例19】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D物体内原子核的正电荷数与一个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解析: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而电子和原子核都是带电的,所以任何物体内部都有电荷。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一般是不等的,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由于质子与电子所带电的电性相反、电量相等,且中子是不带电的,所以原子是不带电的。故一般情况下,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选C【例20】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解析: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原子核的体积虽小,但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