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概述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认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通过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揣摩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2揣摩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诗意,感悟诗情。 2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突破方法:内联(已学过的诗人的其他作品或他人的同类作品)、外延(课外补充诗人作品或他人的同类作品),力求对诗人的诗风,思想感情有一个较全面、较系统的整体了解。然后以此指导对个体的解读。强化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 2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四、研读使至塞上 1导人情境。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 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意,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 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作业设计 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3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三、研读赏析 1思考下列问题: (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i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四、研读登岳阳楼(其一)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写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诗人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2)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指名l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价。 3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 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明确: (1)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而后再写举目所见,这样的渐变,是一种 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 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 (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4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 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明确: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 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 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 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 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 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 5教师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后人留下 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五、作业设计 背诵这四首诗,并准确默写。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吟诵。 (一)抓住“诗眼”和“警句”,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兴味。 在诵读的全过程中必须加以“强化”,即切实把握统摄全诗的炼词秀句,“由字而句而篇”,进行分析体味。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领悟诗歌的艺术境界,引起审美关注,启动诵读兴味。 (二)表情朗读。 语言的音乐美是诗歌的突出特点,表情朗读是创造诗歌课堂气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美的感染,产生喜悦、激昂、悲愤的强烈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感情也就朗诵不好诗。只有运用恰如其分的声调和语调进行表情朗诵,才能准确、完整、动人地展示出诗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朗读时一定要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加以点拨。满含感情恰如其分的语调是准确完整地展示诗歌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满含感情的反复吟诵,往往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三)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促使其获得完整的美感。 有关资料 一、平淡的言辞诗意的躬耕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乐趣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其三)与另一首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涵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吗?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么?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砟于陇亩之间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尽管耕作让人四体疲劳,可没有外界特别的忧患干扰,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安宁。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其一),“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西田获早稻)在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里,诗人就不仅不言春作苦,而且还写了他在种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悦。 文人士大夫对于耕作,还有两例可以与陶渊明相对照,从中更可以看出陶的个性特点。汉代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曾作有歌诗,也言及种豆。陶诗首二句可能受到杨的启发,也可能根本未受杨的影响,二人所言之事类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我们都能够看出他们对种豆所持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被废为庶人之后,“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过着以财自娱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亲自参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报孙会宗书中却说:“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知何者为是。杨自云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歌呼其诗日:“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他也在南山种豆,但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为他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享富贵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由此看来,杨恽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发泄悲愤而沉沦的情感罢了,与陶渊明耕种以求食的朴素目的,在耕种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态度截然不同。 陶诗中谈及“理荒秽”,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从屈原的诗作中,我们看不到种豆的事情,不过他有对种植的表述。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自云栽种了百亩香草,并对这些香草寄予了厚望,希望它们长得枝叶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断绝,他不会为之悲伤,可是香草却变得芜杂污秽,改变了自然的芬芳高洁的品质,这让诗人哀叹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种植过香草,但诗q-并非重在写植草种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此事以象征意义,指的是诗人曾培植教育过一些弟子,可是,他们却和政治上的反动者同流合污,失去本来的贞正品格,使诗人深感痛心。 与杨恽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恽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卓越之处。与诗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较,就能够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获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此诗则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荒秽”所说行动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体多了,而且“带月荷锄归”一句不仅有形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有此警句,全诗生辉。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这样的措辞,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流露出人物的风神,流露出人物对周遭景物的喜爱,虽然这欣喜是那样的淡,让人几乎不能觉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这首诗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诗的语言平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近体诗中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些词语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结构而言,不断的转折是本诗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种了吧,可诗人还津津有味地早起晚归去整治。言及归来,似乎已经无话可说,诗人转而言说道上草木长,晚露打湿衣裳。沾湿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背心志就行。就在这不断的转折中,诗人完成了一幅他心灵的风景画。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本来就平和,如果不是语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于雪棠) 二、使至塞上分析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很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在王维的诗集中,这一类诗篇并不多,而同时代的诗人高适、岑参和王昌龄,却以写边塞诗著名。 王维这首诗是许多唐诗选本都选的名作。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有人以为这个“使”是王维自己。因为王维曾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出使塞上,在凉州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这样,题目就应当写作“奉使至塞上”。现在没有“奉”字,可见这个“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诗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写法,没有表现作者自己的语气,也可知此诗不能理解为王维的自述。 第一联中的“单车,属国”,都是“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够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讲明白这三个名词,这一联诗就容易懂了。两句十个字,意思只是说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胡地。上下两句,实在是重复的。既用“单车”,又用“属国”,“过居延”就是“问边”。两句只有一个概念。在诗学上,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这种诗病,唐代诗人都不讲究,宋以后却非常注意,不做这种联语。杜甫诗日:“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今欲”就是“即将”,“东入海”就是“西去秦”,两句诗只说了一件事。白居易诗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咏草的诗,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诗:“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送别钱起)“不可听”就是“岂堪闻”。这些都是被宋代评论家举出过的合掌的例子。 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还把随风卷地而来的尘土叫作“蓬尘”。“出汉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这种对法也是死对。 颈联两句,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晴好,无风无云,也是沙漠上的气候特征。 结尾一联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唐时是防御吐蕃的军事重地。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时大将军窦宪征伐单于,曾进驻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纪功的铭文。都护是汉代窟名,西域都护是守卫天山南北两麓的最高军官。 王维这曹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过了居延,已经出了汉代的边塞,可是现在却还是大唐的领土。再向前走,到了萧关,才知都护(当时是节度使)的驻扎地还很远呢。这样看来,唐代的边塞比汉代向西扩张了几千里。但是,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错误。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王维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云:“时为监察,塞上作。”此诗第一句就说:“居延城外猎天骄。”可知他曾到过居延,不知为什么这里却说过了居延,才出萧关。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节度使的开府之地,王维用这个地名,恐怕只是对当时的节度使恭维一下,比之为窦宪。这最后一联,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这两句诗,根本不是王维的创作,他是抄袭虞世南的。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诗云:“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在楼兰倒是符合地理形势的。王维此诗本来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这一句,但为了韵脚,只好改“楼兰”为“燕然”,这一改却改坏了。 三、渡荆门送别赏析 开元十三年(725),25岁的诗人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的长江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对句是在平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非常自然清新,而且贴切入微。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色,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版,何国治) 四、悲绪无尽,家国沉恸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诗赏析 读北宋与南宋之交著名诗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一诗,只感觉悲哀满卷、愁绪弥漫,再仔细品味深意,竞还发现诗人的哀痛不只是家乡沦陷的悲伤,更是国家遭遇大难的沉恸。 品读该诗,我们可以从诗人生平、语言角度、时空界面去理解,还可以从选登的楼台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角度去把握。 首先,诗人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这样的生平际遇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北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兵掳走,中原沦陷,生活在洛阳的陈与义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