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doc_第1页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doc_第2页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doc_第3页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doc_第4页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一、 课标要求:1.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2. 实验探究中和反应和中和热的测定。二、 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2.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4. 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三、 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四、 设计思路: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结合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从能量变化的不同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五、 活动设计: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创设情景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仔细观察贯彻实验现象,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是有何感觉?判断并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体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活动探究提问: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他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回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么样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小组讨论,举例说明。(燃料的燃烧石灰石的分解,缓慢养化等)总结生活经验,提取已有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小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学生分组做课本p29 实验2-1。(金属与酸的反应)亲身体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活动探究演示课本p30 实验2-2。(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体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注意:当用玻璃棒搅混合物呈现糊状是停止搅拌,静止2分钟后再用手拿起小烧杯。总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特点,给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总结,思考。引导学生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利用分类方法对讨论的反应进行分类演示课本p30 实验2-3(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温度计的读数的变化,思考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尝试从定量的角度考虑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测定。总结酸碱中和反应中能量变化化为放热,介绍中和反应的概念。总结,思考。知识拓展提问: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你准备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呢?讨论,交流,得出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对结果进行分析。尝试从定量的角度设计实验。阅读课本p31“科学视野”。结合图片。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课堂总结总结评价,整合概念。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两类: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总结,思考六、同行评点: 化学能与热能是从能量的角度对化学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均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想,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教学的主线,以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探讨对象,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能量角度进一步认识和分类化学反应,初步建立“化学反应中伴随能量变化”的化学思想。教师能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三个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在这节课中均有一定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定位基本合理。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定量测定用问题的形式进行适度的拓展,既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实验为基本手段展开课堂教学,既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体会了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节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课程理念,克服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训练题目为主的教学方式,值得鼓励。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 )。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既是吸热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D都不是2 “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 C生石灰 D蔗糖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 A生石灰 B固体NaCl C无水乙醇 D固体NH4N03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物H20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02具有的能量相等5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0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03分解是吸热反应6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7有关下列能量转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太阳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B人类使用照明设备是将电能转化为了光能 C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在能量转化上比在体外发生的一些能量转化更为合理、有效 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了热能8近年来,广州市的大部分公交车及部分出租车已采用LPG(液化石油气)作为汽车的燃料,其主要目的在于( )。 A防止石油短缺 B降低成本 C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D加大发动机的动力9下列情况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燃烧液化石油气 B燃烧管道煤气 C燃烧氢气 D燃烧木材10“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外观像冰。1体积“可燃冰”可贮载100200体积的天然气。下面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B“可燃冰”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 C“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D“可燃冰”的主要可燃成分是甲烷二、填空题1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形成化学键要 。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 。12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 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 反应。13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03)制生石灰(CaO) 燃烧木炭取暖 炸药爆炸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z反应 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2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以现成方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该反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力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 电能是一级能源 (2)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可行的是( )。 A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气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高效催化剂,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D寻找特殊催化剂,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3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10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起氧化剂作用二、填空题42 g H2燃烧时约放热286 kJ,而每千克汽油燃烧时约放热46 000 kJ。氢气被公认为21世纪替代矿物燃料的理想能源,试简述氢气作为能源的三个主要优点: (1) ;(2) ;(3) 。5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的混合气体,它有煤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放热)。 (2)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其充分燃烧后产物为C02和H2O,试比较完全燃烧等质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