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胡国强.doc_第1页
44胡国强.doc_第2页
44胡国强.doc_第3页
44胡国强.doc_第4页
44胡国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论 文(设 计)论文(设计)题目: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姓 名 胡国强 学 号 10090101044 院 系 教育科学系 专 业 心理学(师范) 年 级 2010级 指导教师 宋桂支 2014年4月23日目 录摘 要1ABSTRACT2第1章 研究综述31.1 问题提出及意义31.2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31.3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5第2章 研究方法62.1 研究对象62.2 研究工具62.3 数据处理6第3章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73.1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73.2小学生同伴关系基本情况分析93.3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的相关性10第4章 分析与讨论124.1 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124.2 小学生同伴关系特点分析124.3 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相关性分析13第5章 结论和建议145.1 结论145.2 建议14参考文献16附 录17致 谢21新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揭示出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部分原因。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参加问卷调查并且有效的被试共203人。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具有显著的相关,父母温暖与理解因子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呈正相关,即父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父母拒绝与否认因子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呈负相关,即父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采取拒绝与否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降低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he different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hig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reveals the high grade pupils in part due to the impact of peer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rvey and there are 203 subj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hig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eer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factor and high grade pupils peer related, namely take the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of parents of high - grade pupils education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 better, improve the ability of high grade primary school pupil and companion communication. Parents refused to deny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factor and high grade pupils companion, parents take refusal and denial, parenting style of high grade students, will develop different extent prevented high grade pupils peer relationship, reduce the ability of senior students and peer interaction. Key words:family parenting way; senior primary school pupils; peer relations第1章 研究综述1.1 问题提出及意义儿童教育问题是目前社会最热门的问题之一,儿童的社会化可以说直接关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最先接触到的场所和群体,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良好的同伴关系将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积极地影响。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结构、情感气氛、父母教养模式都会对儿童的个性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其中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在儿童同伴关系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同伴关系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同伴关系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无法取代的,儿童间的相互作用更经常、更亲切、更丰富多变。儿童在同伴关系中能够学会交友方式和沟通、自卫和合作等技巧,能够让儿童获取更多在成人那里得不到的信息,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未来有能力应付种种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在教学生活中,正确的认识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有利于老师培养小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及时对小学生不良的同伴关系进行干预,让小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谦虚、学会宽容、学会相处,拥有和谐健康的同伴关系,向着培养良好的人格目标迈进。1.2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1.2.1 家庭教养方式定义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很多,有学者将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言行风格1。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时经常性、习惯性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它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是父母在教养儿童行为方式上的概括。Darling 和 Steinberg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它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国内张文新将父母教养方式概括为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达的组合方式,能够反映父母子女相处的实质2。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一词,有的学者用“抚养方式”一词,还有的学者用“养育方式”一词1。其实,儿童作为生命的个体,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成人照料和呵护。一般情况下,这一责任是由父母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的会由生命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个体。如果从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来看,都是将儿童赋予社会化的属性。因此,将Parenting pattern这一英文短语中表述父母教养行为特点的含义,翻译成“教养方式”最恰当。国内学者缪小春在他的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较早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3。本文的家庭教养方式采用第二种定义,即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时经常性、习惯性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它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是父母在教养儿童行为方式上的概括。1.2.2 国内外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在家庭教养方式问题的研究上,国外学者进行的较早,也提出了许多相关理论。在日本,有很强的集体价值取向,母亲一般会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孩子要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法国和美国是有较强的个人价值取向的,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在母亲那里没有较为明显反应。还有的西方学者的研究证实,在白人中产阶层中,孩子的父母较多地对儿童使用解释和建议,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更多地应答,而且更加经常地提供一些积极反馈;而在较低阶层的白人父母当中更倾向于较多的使用权力和强制介入,对儿童自由限制的更多一些。还有的学者是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她从成熟和控制的要求、父母的教养以及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四个角度来分析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分为宽容型、权威型和专制型三种4。Schaefe提出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三个方面区分家庭教养方式。还有的美国学者将全美的家庭教养方式调查量表进行归纳,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保护、严格、放纵和拒绝四种类型。国内的研究人员也有从理论上把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溺爱型、启发型、放任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严加规范型。淘沙等从溺爱、忽视、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几个方面看待家庭教养方式5。学者林磊选择了专制性、溺爱性、放任性、不一致性、期望性、民主性、拒绝性等七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6。通过测试,把母亲在有关教养方式方面填的数据进行量化,按照得分的不同进行分类,归纳出五个类型与母亲有关的教养方式分别为:成就压力型、极端型、溺爱型、严厉型、积极型。淘沙等人研究了母亲对36岁儿童的教养行为的不同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有关母亲对孩子的教养行为包括六个方面:敏感性、交往指导、接触与参与、认知发展指导、消极情感的表达、积极情感的表达等5。本文采用国内常见的分类方式,即将家庭教养分为:溺爱型、专制型(专断型)、放纵型(纵容型)、以及民主型。1.3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1.3.1 同伴关系定义同伴关系属于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是指年龄相近的儿童之间进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协作的关系,也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7。现有研究一般将同伴关系分为2种:第一种指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被接受性或受欢迎的程度,即同伴接纳;第二种是指朋友之间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即该研究常说的友谊。两种研究取向揭示了同伴关系的不同特点:前者是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后者是指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亲密与否8。在本文中,采用的是第一种界定方式即同伴接纳来进行研究的。1.3.2 我国同伴关系研究现状 陈欣银等九十年代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友善、合作、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有正效应,而个体的攻击、破坏行为与同伴接受有显著负效应9。受同伴拒绝的个体,常常会否定自我,对社会产生敌意,这又会导致个体更具攻击性和破坏性,不利于同伴交往健康发展。林崇德认为个体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可能导致同伴关系障碍,而同伴关系障碍也可能会使个体逃避或敌视同伴,恶化彼此的同伴关系10。俞国良认为,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体同伴接纳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同伴接纳有显著的正相关。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学生同伴关系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同伴关系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同伴交往是学生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伴交往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发展、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伴交往是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同伴交往对学生走向社会、发展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2章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新区小学五、六年级小学生。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23份,回收率为92.92%。其中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84.58%。本研究将目标定在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首先,小学生高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儿童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其次,选择高年级的小学生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化表现有了一定的习惯性,同时还具有可塑性。再次,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对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有很好的理解能力。2.2 研究工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宁宁于2011年编写。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从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中抽取5个,分别是: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共包括53个项目;从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素中抽取4个,分别是: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共包括52个项目,经过整理后编为61个项目。问卷采用14四点计分法,其中五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量表总信度为0.89。问卷施测后将各个维度分别求和,分值越高表示该维度越典型。2.3 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第3章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3.1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调查得到的有效问卷中,男生为92人,占总人数的45.3%;女生为111人,占总人数的54.7%。3.1.1 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表1 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情况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与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惩罚与严厉母亲过干涉与过保护母亲拒绝与否认M61.6015.0317.667.0211.7258.4512.1229.1810.45SD10.744.824.212.513.149.364.865.874.06表1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惩罚于严厉因子上平均得分高于母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方式在拒绝与否认因子上平均得分低于母亲教养方式。3.1.2 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性别上的差异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父母会使用不同的教养方法,而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父母也会使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表为父亲对不同性别小学生的教养方式差异:表2 父亲教养方式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性别上的差异性别MSDt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男女60.9510.2362.1511.17-0.79父亲惩罚与严厉男女15.965.3714.254.182.53父亲过分干涉男女18.244.5917.173.821.77父亲拒绝与否认男女7.452.746.672.262.22*父亲过度保护男女11.923.2011.543.090.86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下同)表2结果显示,父亲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方面对男孩儿和女孩儿没有明显的区别。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方面对男孩儿和女孩儿有明显的区别。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男学生在父亲惩罚与严厉因子,拒绝与否认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小学女学生。表3 母教养方式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性别上的差异性别MSDt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男女57.689.8859.098.90-1.06母亲惩罚与严厉男女12.915.6811.463.972.07*母亲过干涉与过保护男女29.576.2528.865.540.86母亲拒绝与否认男女11.084.789.943.281.94表3结果显示,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干涉与过保护,拒绝与否认方面对男孩儿和女孩儿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就是说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对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教养方式没有明显的差异。3.1.3 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父母在教育五年级和六年级孩子上的差异也存在,通过以下分析来看一下父母在对待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的教养方式的区别。表4 父亲教养方式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年级上的差异班级MSDt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五年级六年级61.5310.8861.929.84-0.26父亲惩罚与严厉五年级六年级14.754.3115.575.60-1.15父亲过分干涉五年级六年级17.173.7718.164.84-1.62父亲拒绝与否认五年级六年级6.942.357.162.83-0.58父亲过度保护五年级六年级11.363.0912.303.18-2.06*表4结果显示,父亲对待五、六年级小学生教养方式在父亲的过度保护上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父亲的过度保护行为不断减弱。表5 母亲教养方式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年级上的差异班级MSDt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五年级六年级58.849.4558.268.540.44母亲惩罚与严厉五年级六年级12.184.8311.954.790.33母亲过干涉与过保护五年级六年级29.076.0629.215.80-0.16母亲拒绝与否认五年级六年级10.423.8910.374.290.07表5结果显示,母亲对待五、六年级小学生教养方式上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由于在子女教育上女性普遍受言传身教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3.2小学生同伴关系基本情况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同伴关系上的得分差异不大,在各个因素上的得分也没有明显的差异。表6 小学高年级学生交往意愿调查及交友数量交友的主观意愿交友数量喜欢不喜欢无所谓1234569个以上人数18431671934143所占比例90.6%1.5%7.9%3.4%9.4%16.7%70.4%表6显示,从交友的主观意愿上看,喜欢和朋友一起学习或者玩游戏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数为184人,所占比例为90.6%,说明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喜欢和朋友一起学习和游戏;从交友数量上看,绝大多数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交友都在5-6个以上,符合本阶段小学生处于同伴团体,与前人相关研究结果相似。表7 高年级小学生交友范围调查同班同学我家周围的同龄人父母同事的孩子同校不同班的或校外兴趣班同学人数13432433所占比例66%15.8%2.0%16.3%表7显示,从交友的范围上看,高年级小学生在交友的类型上开始具有选择性,交友范围不再局限在同班同学。表8 小学高年级学生交友性别取向及孤独感调查交友的性别取向孤独的感受全部同性全部异性大部分同性大部分异性同性和异性差不多总是有很多时候有偶尔会有没有人数6838134815179873所占比例33.5%1.5%39.9%1.5%23.6%7.4%8.4%48.3%36%表8显示,从交友的性别取向上看,小学高年级学生交友的性别取向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是大多数(大约73%)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同性的朋友,异性朋友的数量相对少一些。从主观心理感受上看,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有相当数量同学存在孤独的感受, 而没有孤独的感受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6%。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各种情况,所选择的小学生群体具有代表性。其中大部分高年级的小学生主观上喜欢和朋友一起学习和游戏而且朋友数量比较多,大多数的小学生会选择同性别的朋友,偶尔有孤独感的小学生占有很大比例。3.3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的相关性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交友主观意愿、交友性别、孤独的感受等方面有深刻的影响。3.3.1母亲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的相关性表9 父亲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的相关性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与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交友主观意愿0.16*0.03-0.17*0.060.09交友性别0.11-0.50.100.050.06孤独的感受-0.26*0.15*0.110.27*-0.11交友数量0.090.04-0.01*0.020.10交友范围0.04-0.06-0.09-0.030.02 表9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交友主观意愿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孤独的感受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与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拒绝与否认因子呈非常显著负相关。交友范围与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3.2母亲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的相关性表10 母亲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的相关性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惩罚与严厉母亲过干涉与过保护母亲拒绝与否认交友主观意愿0.15*-0.16*-0.17*-0.21*交友性别0.14*-0.000.020.04孤独的感受-0.25*0.21*0.060.20*交友数量0.15*-0.060.05-0.05交友范围0.05-0.04*0.00-0.09表10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交友主观意愿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惩罚与严厉、过干涉与过保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拒绝与否认因子呈非常显著负相关。交友性别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孤独的感受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非常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交友数量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交友范围与母亲惩罚与严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第4章 分析与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同伴关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本身存在差异性,同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儿童会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很大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很大。4.1 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分析显示,父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父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惩罚于严厉因子上平均得分为61.6和15.03,高于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惩罚于严厉因子上58.45和12.12的平均得分。父亲教养方式在拒绝与否认因子上平均得分为7.02,低于母亲教养方式拒绝与否认因子上10.45的平均得分。这种差异多来自性别差异。母亲多具有女性的细腻性格较多的使用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则多数更加容易使用惩罚与严厉和拒绝与否认的教养方式。 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父母会使用不同的教养方式。通过对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教养方式在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方面对男孩儿和女孩儿有明显的区别。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对男孩儿的态度更加的严厉,也就是说父亲在教育男孩儿时较多的用到了惩罚与严厉和拒绝与否认方式。相反的父亲对女孩儿的教育方式用到的惩罚和拒绝相对较少,教养方式相对温和一些。而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对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教养方式没有明显的差异。母亲对男孩儿和女孩儿使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多受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通过对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父亲教养方式的过度保护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弱。母亲教养方式随着小学生年龄增长并没有太大变化,这也说明本论文中关于母亲的教养方式研究与传统的研究结果相符。4.2 小学生同伴关系特点分析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各种情况,所选择的小学生群体具有代表性。其中大部分高年级的小学生主观上喜欢和朋友一起学习和游戏而且朋友数量比较多,大多数的小学生会选择同性别的朋友,偶尔有孤独感的小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造成上述结果的首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当下的父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重视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从前,父母不再只片面追求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是渴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例如父母能够意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端,经常会花时间陪小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主动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成绩状况。其次,学校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小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生活较以往更加丰富多彩,小学生通过游戏与活动互动更多,这些都有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再次,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性别认同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对自我有了新的理解,更加倾向于与同性之间交流互动,因此大多数的小学生同性朋友多于异性朋友。4.3 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相关性分析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教养方式中惩罚与严厉因子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这与国内的许多学者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国内的许多学者研究表明父母在教养孩子时表现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较多时,孩子很少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情绪,孩子能够更多的感受到父母的亲情。这对孩子的对立性格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儿童融洽地与人和谐相处、能够学会关心理解他人;这样的孩子就能够更快的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相反的,如果父母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很容易是儿童心理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产生抑郁寡欢、固执焦虑、甚至是敌对的情绪。易使孩子很难相信他人、粗暴的态度对人,甚至会出现逆反的心理;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很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心、缺少主见、表现盲从,往往不能经得起挫折的考验。这样的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多数表现不佳。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也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与严厉和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与小学生同伴关系相关性不显著。主要原因是:该校年轻女教师数量多,年轻女班主任数量也相对较多,对小学生的关怀比较多,从而减少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本校几年前开始积极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有心理实验室,学校每周为小学生安排至少一节心理健康课。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亲子活动,使家长更多的关注、参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5章 结论和建议5.1 结论通过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采取温暖与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会促进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提高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相反,父母对小学生采取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降低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父亲对男孩的教养方式过多的使用了惩罚,对女孩则过多的使用了过度保护,这些都阻碍了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降低了小学生的交往能力。母亲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养方式,不能及时对成长中的小学生的教养方式做出改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不利于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5.2 建议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家庭中如果父母采取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使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恶化。因此,父母如果多了解小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知识和方法对孩子教育,将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培养。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要多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赖、民主、和谐的,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环境。使小学生能在感受来自父母关爱的同时,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对他人负有一定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同伴交往中客观地对待同伴、关心帮助同伴,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进而是社会人际关系。父母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育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父母对小学生要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父母要尽量对孩子少批评、少指责、多鼓励、多爱抚。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最好不要当众批评或训斥自己的孩子,也最好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对孩子曾经说过的一些话或做过的一些事情进行嘲笑式的评述,使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多对孩子们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功都给予表扬和鼓励。(2)父母对小学生不要采取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父母要多于孩子沟通、多增加信任、少漠视、少怀疑。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向青春期发展中,加上现代的社会影响和家庭环境的变化,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许多问题。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努力和孩子成为朋友。尊重孩子的各种个性需求,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信任他们自己已经具有的能力,遇事多与孩子进行商量,多听取孩子的看法和意见,许孩子做一些适合这一年龄做的事情,允许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尊重孩子的一些观点,允许孩子与父母有不同的见解。还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自主空间,充分的信任孩子。(3)鼓励小学生参加各种课内外活动,拓展其交际范畴。同伴关系是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因此鼓励小学生参加课内外活动能增加小学生与同伴的接触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不论是积极地主动配合还是被动协调,都可以在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在一起解决难题时,大家会各抒己见,很多时候儿童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开拓了儿童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协作能力。(4)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里较多的出现这种情况: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结交同样水平的同学做同伴,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往往结交同样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做同伴。这无形中给小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正确的价值观能使同伴之间的交往更加经常、更加亲切、更加直接、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在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给孩子情感温暖,还要多理解和多了解孩子,使孩子获得轻松、温暖的良好成长环境,这样才能提高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参考文献 1李丽.家庭教养方式及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3,23.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年,2002,(2):1820.3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范大学.2002,67. 4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2025.5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2324.6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3032.7邹泓.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教学,2006,(5):54.8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9195. 9陈欣根.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3):1519.10林崇德,王耘等.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151154.附 录家庭教养方式量表指导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让你确切回忆小时候父母对你所教的每个细节是很困难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回到这一问卷,就是请您努力回想小的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1、2、3、4四个程度等级。请您分别在最适合您父亲和您母亲的等级数字上划“”。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亲和母亲对您的教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地分别回答。如果您幼小时候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问卷不记名,请您如实回答(这一点至关重要):基本情况调查1. 性别( )。A.男 B.女2. 班级( )。A.五年级 B.六年级3.我( )和朋友一起学习或者玩游戏。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4.我的朋友有( )。A.0个 B.1-2个 C.3-4个 D.5-6个 E.9个以上5.我的朋友主要是( )。A.同班同学 B.家周围的同龄人 C.爸爸妈妈同事的孩子 D.同校不同班或校外兴趣班认识的朋友6.我的朋友在性别上( )。A.全是同性 B.全是异性 C.大部分同性 D.大部分异性 E.同性和异性差不多7.我( )孤独的感觉。A.总是有 B.很多时候有 C.偶尔有 D.没有 程度大小: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1.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父1234母12342.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我。父1234母12343.我能感到父母对我的喜爱。父1234母12344.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我。父1234母12345.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使我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父1234母12346.我觉得父母允许我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父1234母12347.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平的、恰当的。父1234母12348.我觉得父母对我很严厉。父1234母12349.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子。父1234母123410.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它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我会出事。父1234母123411.在我小时候,父母曾当着别人的面打我或训斥我。父1234母123412.父母总是很关注我晚上干什么。父1234母123413.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我,使我得到一些安慰。父1234母123414.父母总是过分担心我的健康。父1234母123415.父母对我的惩罚往往超过我应受的程度。父1234母123416.如果我在家里不听吩咐,父母就会恼火。父1234母123417.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事,父母总是以一种伤心样子使我有一种犯罪感或负疚感。父1234母123418.我觉得父母难以接近。父1234母123419.父母曾在别人面前唠叨一些我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这使我感到很难堪。父1234母123420.我觉得父母更喜欢我,而不是我的兄弟姐妹。父1234母123421.在满足我需要的东西,父母是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