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鹧 鸪 天(北宋)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注】取次:随意。1作者在词的上阕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塑造了什么样的杜鹃形象?(4分)2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答案】1采用拟人、对比、烘托(衬托、反衬)、借代的手法,(2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塑造了一个善解人心意、亲切的杜鹃形象。(2分)2词的下阕,词人因杜鹃不停啼叫催归,内心变得烦躁不安,最后抱怨杜鹃不解人意,(2分)抒发了词人羁旅在外,有家难归的无奈与伤感。(2分) 【解析】1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诗中的形象。答题的步骤:首先点明技巧,然后分析技巧,总结形象特点。“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青翠的山色,此处指青山,是借代的手法;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烘托(衬托)。 “殷勤白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流莺漫不经心地随意飞鸣,唯有杜鹃善解人意,不惜“殷勤”相告,这里用了对比,将杜鹃与黄莺进行对比,同时“殷勤”二字又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运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题干问的很明确,“下阕”提示考生本题应关注下阕内容。下片“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直译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无奈: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南宋胡铨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酒欲醒时,兴在卢全碗。【注释】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诋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3词句“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4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4分)【答案】3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抒发了诗人无法锄奸复国的满怀激愤之情。(2分)4词的下阕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2分)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诗人形象。(2分)【解析】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及词人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上阙,根据“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的大意,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分析,由关键词“恨银蟾”“向愁人满”可知,面对明月满,词人却用一个“恨”字来表达内心的情绪,从表面看,词人怨恨明月,从该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来看,词人因上书力诋和议被贬,内心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明月虽本无情,是客观的,但作者只不过是借助明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怨愤与忧愁而已。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手法和人物形象。可结合着词的注释,从作者的身份、词中的言行举止来分析。由注释可知,词人因上书力诋和议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故得出词人是一个爱国主义形象;“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这里的“伴”,当指那些不畏权奸,主张抗金,遭到迫害,有志而不得伸的志同道和之友,当然也包括词题中的张伯麟。这几句词人用白描手法极写饮酒之狂态,写出了诗人招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发泄忧愁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最后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事。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除夕九江官舍【明】欧大任饯岁浔阳馆,羁怀强笑欢。烛销深夜酒,菜簇异乡盘。泪每思亲随,书频寄弟看。家人计程远,应已梦长安。5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6试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案】5虚实结合。(2分)前六句描写眼前之景,是实写。除夕夜中,诗人在异乡宴饮度岁,不由思念亲人,只好含泪给弟弟写起家书。(1分)最后两句诗人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情景,是虚写。(1分)。6诗人强颜欢笑迎除夕,尽管眼前有美酒佳肴,却难以抑制内心对亲人的思念,只能含泪给弟弟写信,想象着家人思念自己的情景,心情更加悲伤,(2分)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思亲念亲之痛。(2分)【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等角度思考。本题所考查诗歌,最为突出的手法就是虚实结合,所以在解答时应首先点出手法,然后分别指出诗中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再结合诗句稍作分析即可。本诗从题目可知,诗人此时客居异乡,恰逢除夕之夜,诗的前六句写出了诗人客居异乡官舍辞旧迎新的情景,这是眼前所见、所历之景,是实写。除夕夜本是团圆的时刻,而诗人此时却独居在外,无法与家人团聚,内心不免悲伤,最后两句写到了“梦”,则属于典型的虚写。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因题干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所以解答时需要结合诗句,从诗句中所反映的人物行为入手来组织答案。从题目来看,诗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独自客居在外,这种情形之下,诗人内心是悲伤的,虽是除旧迎新的日子,恐怕也只能是强颜欢笑了。诗人面前有烛、酒、菜,虽然有迎新的举动,但难掩内心的凄楚。从人物行为看,诗人不贪恋眼前的酒与菜,而是只想给家人写信以寄乡思,表达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四、【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夜思中原(南宋)刘过中原邀邀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注释】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人,尚气节,以功业自许,多次进恢复中原之策,不为时所用。屡试不第,漂泊于江湖间。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衣冠:指士钟、世家大族。天阊:即天门,指朝廷。剑气:语出晋书张华传,他夜观天象,见牛斗间紫气冲天,派人到江西抢到被埋的宝剑。7请赏析诗歌首联的妙处。(4分)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7运用夸张的手法(或,开篇紧扣题目“思中原”)(1分),写出咫尺中原仿佛远在天边,讽刺南宋朝廷畏敌如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软弱及定都临安后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颓废。(2分)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壮的基调(1分)。8对故土中原的深切思念,对南宋朝廷的失望,怀才不遇的怨愤,对中原百姓的关切与忧虑,对朝廷无力恢复中原的伤感,抒发了坚定的报国之志。(一点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一般要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本诗首联从手法上看,从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到淮河南岸重镇淮阴,不过千里路程;从淮阴渡淮河,进入中原,可以朝发夕至;如从荆州、襄阳一带北上中原,轻骑兼日可达,显然这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内容上看,“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开篇点题,紧扣题目中的“思”字,把笔势展开。中原邈远,道路绵长;礼乐典制、世家大族所聚的汴京,天各一方。沉痛地表达了对中原的思念之情。另外还要考虑到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作者这种沉痛之情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8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沉郁悲壮的爱国诗篇。首联破题,诗人遥望中原,怀念汴京,思绪绵长,感慨深沉。“路何长”,“天一方”尤其令人黯然销魂,流露了对故土中原的深切思念;颔联追怀当年自己以及辛弃疾、陈亮上书陈述恢复之策不被采纳,于今“万马齐喑究可哀”,更令人感到悲愤,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怨愤;颈联借景抒情,以“冰霜重”含无力恢复中原的感慨,以“草木荒”写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凄凉景象,流露出对中原百姓的关切与忧虑,以及对朝廷无力恢复中原的伤感;尾联表现出诗人“忠君”“报主”的精神始终没有泯灭,气壮神完。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小题。乙亥岁除渔梁村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年)十月,秦桧去世,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9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赏析。(5分) 10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答案】9运用拟人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汕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的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运用对比手法,以彤云密布的残冬和柳树发芽、桃花盛开的春景对比,突出表现出虽然如今仍是冬天景象,但毕竟春天将要到来的情状。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的彤云密布,天欲大雪;虚写春回大地,桃柳盎然的美景,使二者互相映衬,突出表现大地即将回春的景象,给人以心喜之感。(写出具体手法2分,结合作品具体分析3分,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0首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岁月流逝、年华老大、几经飘零的沧桑之感;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作者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颈联情景交融,以彤云密布表现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以“柳眼桃腮”的美丽春景表达出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及对未来的憧憬;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每条2分,答出其中三条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手法的题目,此句最明显的手法就是“拟人“修辞的运用,答题时答出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试题分析:公度在这年十二月奉诏回临安。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山下的渔梁村黄公度先生诗笺(今浦城县西北)。逆旅逢佳节,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开头写自己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阅历很多,仿佛是谙练世情,老马识途,却又觉得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未免有茫茫身世之感。当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就,老大无成,又有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除夕夜本该是合家团圆的夜晚,但这时诗人客居他乡,只好到梦境中去寻求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在漫漫的长夜中,诗人独自伴着昏暗欲灭、摇曳不定的灯光,听着窗外传来的辞旧岁的爆竹声,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叫人心碎,又添新愁。在诗句中,“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环境的凄凉,从中我们不难悟出诗人旧愁添新愁的内涵。接着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又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柳眼”指初生的柳叶,“桃腮”指桃花,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时间上有一个大的跨度,但诗人却用对偶的手法,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诗的结尾展开想象,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着自己,这比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要生动深切。全诗以情出景,以景喻情,情景相生,虚实结合,其用词鲜明,质朴真切。诗人入朝后,因秦桧党羽仍然把持朝政,只得了个考功员外郎的闲职。此时他才48岁,本是大展宏图的年华,却饱受精神催残,变成一个满头疏发、浑身残伤的人,不到半年就赍志以殁,所以他所憧憬的春天没有来临。他死后朝野痛惜,皆曰:以公度之才识,造福邦国,当有一番成就。朝廷赠二品正奉大夫。其墓在莆田枫莲山,此山因名状元山。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3分) (2)请赏析“一时放春入”一句。 (4分) 11“葱葱”指“郁郁葱葱”,写溪树之茂密;“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盛。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答案】11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的景象(1分),表现作者的欣喜(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解析】试题分析: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梅花落鲍照(南北朝)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注咨嗟:赞叹。81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5分)913明代钟惺说这首诗“似稚似老,妙妙”。所谓稚就是稚拙,老就是老练。这个评语颇有见地,也很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加以理解。(6分)【答案】812对比。(1分)将杂树和梅花进行对比,杂树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终没有耐寒的品质;而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2分)对比突出了梅花骄傲独放的高贵品质。(2分)913“稚”体现在: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2分)语言朴实无华,无雕琢,只是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1分)确有几分“稚”趣。“老”体现在: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1分),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1分)“零落逐寒风”的“杂树”,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象征。(1分)这一点又显示出它的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解析】8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格法甚奇。一诗的构思新颖、巧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中的深刻含义得到形象的体现,象征色彩浓郁。假象见义,借此言彼,以生动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诗歌耐人咀嚼的韵味。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13试题分析: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鲍照“家世贫贱。, (鲍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饱受压抑。他痛恨门阀土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申明确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陕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14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5分)15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6分)【答案】14(5分)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15(6分)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题干问的是“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要关注每一句。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故此处使用了典故。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使用反问,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这里借景抒情。第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赢, 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做了概括。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试题分析: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以了提示“张养浩在另一首曲子中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由此可以知道,考生应重点关注本曲的最后两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而输和赢的对象都是统治者,由此可以确定角度,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6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 17词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6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位驻守边疆、保家卫国、洋溢着青年时代意气(意气风发)的爱国诗人形象。(2分)上阕通过“朱颜青鬓”的肖像描写塑造诗人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的形象;通过“气吞残虏、夜举狼烟、拥戈西戍”等动作描写塑造了诗人驻守边疆,保家卫国,充满豪情壮志的形象。(1分)表达了诗人对从戎生活的期待,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1分)17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情达意。(1分)词的上阕回忆往昔,追忆壮年时期从军,驻守边疆的经历,充满豪情壮志。词的下阕感怀现在,写罢归后的闲居生活,充满失落失望。(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并不因衰老而有所减损的情怀。【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时要抓住“曾是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与“笑儒冠自来多误”这几句仔细揣摩。“曾是气吞残虏” 与“笑儒冠自来多误”可品味出豪情壮志,“拥雕戈西戍” 可品味出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情怀。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由下阕“伤怀吊古”与“叹流年又成虚度”再结合上阕内容不难鉴赏出对比这一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展开分析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十、阅读下面的这首南朝古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8分,每小题4分) 别范安成 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注】易:看得轻易。前期:来日重见之期。难重持: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18诗中的“易”与“难”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变化?(4分)答:_19此诗虚实结合,哪一句是虚写?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答:_【答案】18对比的手法(2分)。写出少年与暮年不同人生阶段对离别的感受。少年时,不知离别的愁苦;暮年时,方知离别的愁苦,担忧难有再会的机会了。诗人以前者衬托(或反衬)后者,表达此时与朋友离别的凄伤之情。(2分)19虚写的是“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句,(2分)它表达的意思是: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了。这强化了全诗的感情,深化了诗歌的主旨。(2分)【解析】18试题分析:第一联说“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可见他们少年时代就已相知相识了。那时候,他们青春年少,踌躇满志,满以为一次离别算不了什么,天长日久,相聚的日子多得很。“前期”,即别后预定再会的日子,“易前期”,把分别后的再会看得很容易;第三句写老年离别之“难”,而络绎奔流在诗的底蕴的,则是“难”的深沉慨叹。诗人以“明日难重持”为感情枢纽,往前推移念及少年意气的“易前期”,不由充满了追悔和遗恨;往后瞻望遥想别后的相思,更增惆怅和哀伤之感。而且,惟有少年之“易”,才反衬、加重了老年之“难”的伤感;也惟有老年之“难”,才写尽说透少年之“易”的轻率。在这“易”与“难”的纷纭交错之中,一缕缕充满人生感喟的情丝,脉脉吐出,全诗也因而具有了丰富的涵载容量。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试题分析:本诗前四句写少年离别之“易”,后四句写老年离别之“难”,而络绎奔流在诗的底蕴的,则是“难”的深沉慨叹,诗人以“明日难重持”为感情枢纽,往前推移念及少年意气的“易前期”,不由充满了追悔和遗恨;往后瞻望遥想别后的相思,更增惆怅和哀伤之感。而且,惟有少年之“易”,才反衬、加重了老年之“难”的伤感;也惟有老年之“难”,才写尽说透少年之“易”的轻率。在这“易”与“难”的纷纭交错之中,一缕缕充满人生感喟的情丝,脉脉吐出,全诗也因而具有了丰富的涵载容量。因此,此诗在离别的哀愁之中,还含有对人生进行反思的意味。本题可据此回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咏草宋代 俞紫芝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注释:芊芊,草茂盛的样子。若个,哪个。离馆,别墅。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孙秀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金钗十二,指美女。20这首诗歌尾联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5分)21这首诗前三联分别从不同角度咏草,请就前三联分析其中有哪些写作特色?(6分)【答案】20行人想像着石崇离去,石崇枉费心思搜罗珍奇异宝,美女佳人,到头来人亡財空。诗人感叹争逐名利之场不过是荣华富贵转眼成空。运用直抒胸臆手法,或想象、虚写手法抒情。21首联与颔联是远近结合,近看野渡芊芊绿草随流水到达离馆,远望茫茫野草追着夕阳到达他洲。寓意,草到处蔓延,可到富贵之馆,也能达荒远之洲。首联与颈联结合是虚实相生,颈联从金谷园写到石头城下之草,金谷园、石头城下之草为想象,虚写,以草的衰败枯凋寓意荣华富贵的衰败不再。颈联本身也有今昔对比写作特色,石崇的奢富已为陈迹,石头城往日六朝的繁华不再,徒留衰草败叶。【解析】20试题分析:尾联从送王孙写到金钗愁。诗的前面部分围绕着草来写,至此始直触人事。“王孙”,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世这用于一般身份高贵的人,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中所用,乃指石崇,意为行人想着石崇离去。“买断金钗十二愁”,“买断”是招致来的意思。“金钗十二”指美女。古乐府有“头上金钗十二行”之句,留青书札说古人髻高,故能插金钗六双。这里的美女系指石崇的爱妾绿竹,她美而艳,善吹笛。石崇势败后,赵王伦派孙秀去抄他的家,向他要绿珠,石崇不肯给,孙秀杀了石崇,绿珠为石崇坠楼而死,这就是“买断金钗十二愁”的本事。诗的结尾点明石崇人亡财空,说明富贵一时,昙花一现,终不如草还能春风吹有生。诗收煞处才回应发端时提出的“不知若个解忘忧”的问题,争逐于名利之场,到头来只落得烟消云散。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1试题分析:首联从渡头草写到忘忧草。“满目芊芊野渡头”起句铺之以实景;蔓延都是茸茸碧草。开篇即触题,既精警峭拔,又平顺自然。野渡头,是野草蔓生之处,也是诗人立足之地。这渡头,为下文“绿水”、“别洲”的叙写立了基、开了源。继野草实景之后,诗人没有纵笔铺叙草的滋生和繁茂,或就此直接发一通议论,而是缘此提出一个问题:“不知若个解忘忧?”“若个”,方言藻解为“那个”,句意为不知道那个懂得忘忧。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这个草能使人懂得忘忧。古代有萱草可以忘忧的说法,诗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萱)草,言树枝背?”毛传:“同心谖草令人忘忧。”这里沿用其意。诗的开头统领全篇,为下文叙写开拓了境地。颔联从离馆写到别洲草。近看,芊芊绿草随着流水到达离馆;远望,茫茫野草追着夕阳到达他洲。“离馆”,即别馆,也就是别墅。颔联这两句说草到场蔓延,可到富贵之宅,也达荒远之洲。颈联从金谷园中槽写到石头城下草。金谷园是晋代石崇的离馆,石头城即金陵(今南京)。这两句写的是秋草。衰草凄迷,反衬了荣华已逝。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执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路之珍”(晋书石崇传)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金谷园中过去铺锦列绣,花奇草异,如今成了“荒映月”的凄凉景象。月是当年月,园是昔日园,离馆的奢华已付流水,石崇的奢富已成陈迹,只有草还在那里一岁一枯荣。石头城,这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龙盘,过去也是金粉膏泽,豪华相继,如今徒剩秋草迎风,败叶委地。这一联由金谷园写到石头城,以今日之败象暗衬往日的盛况,仍然以草为行文线索,课时概入了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而且对比的反差极为强烈。这两句以草枯凋托豪富的衰败,同时隐含着草枯还可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意蕴丰足,委婉曲折。这首咏草,不是以草为喻,或以草为景,而是借草抒情。写时又不是直抒其意,而是以对比尔显意。写作特色是,虚实结合:渡头之草为实,园中之草为虚;远近结合:离馆之草为近,别洲之草为远;今昔结合:渡头之草为今,金谷之草为昔;物意结合:写草为物,写人为意。意新语工,很足使人玩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11分)宿洞霄宫 林逋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22此诗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材料运输及回收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项目混凝土采购与施工合同
- 2025版艺术品居间交易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版特色苗木种植与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版电热水器销售与租赁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法律行业劳动合同律师权益保障与社保合同
- 2025版餐饮行业市场分析保密协议电子版
- 2025版离婚协议书专业起草与婚姻解除执行合同
- 2025版alc隔墙板产品绿色环保认证及推广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让与担保与股权激励执行方案合同范本
- 慢性疾病管理与健康指导手册
- 直播带货平台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高中音乐教师招聘考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主持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建筑施工员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 2025年储能运维面试题及答案
- 辽宁省大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版)
- 2025年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医疗卫生系统)
- 2025年公路交通运输技能考试-巡游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一百题单选合辑)
- 监理平行检查方案
- 喷塑工序作业指导书(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