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中的动与静.doc_第1页
浅谈绘画中的动与静.doc_第2页
浅谈绘画中的动与静.doc_第3页
浅谈绘画中的动与静.doc_第4页
浅谈绘画中的动与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绘画中的动与静 易心淋内容摘要:本文借用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中的“视知觉”原理对动与静的画面形态进行辅助研究。运用比较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研究方法,以视知觉问题作为基点进入动与静,深入研究绘画中生成的动与静,以此来说明绘画中动与静的运用,从而实现指导绘画创作实践的目的。绘画中的动与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是这么自然而和谐!绘画艺术正是遵循着动中的极静,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 关键词:动 静 视知觉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psychology of art in modern Western visual perception theory o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images of morphology of secondary research. Compar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Western painting methods to the problem of visual perception into the dynamic and static as the base, drawing in-depth study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generation,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painting in the use of dynamic and stati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uidance painting practical purposes. Painting dynamic and static high view of the universe is so natural and harmonious! Painting is very moving to follow the static, static in a very dynamic, static and dynamic Fuji, the origin of rediscovering the life.Keywords :Dynamic and static, visual perception一、视知觉中的视觉思维 1、视觉思维 视知觉是什么?视觉是眼睛对所看到景物的一种反映,难道视觉只是对观看到的事物照搬、复制吗?“格式塔学派美学家阿恩海姆得出结论: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我们的视觉能够捕捉事物的本质,具有选择性、持久性,能够把对象简化、组合、抽象、结合、分离。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的“观看”,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知觉和思维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着的:知觉中包含着思维成分,思维中也包含着知觉成分。应该把视觉活动视为一种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绘画是诉诸于知觉,而本身又是一种思维。西方心理学为我们证明了“看”与“思”的关系:在中国画中也讲究“心”、“手”、“眼”的统一。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有这样一句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逐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也,化机也。独画云呼哉!”中国画中的立象正是眼中之象、胸中之象、手中之象的柔和。绘画实际上是一种把感性形象与一般普遍性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认识陈述中的理性活动。视觉与心灵本来就是在一起的,无论观看阶段,还是艺术创造阶段,都无法割裂它们的关系。2、视知觉的感情与精神 “视知觉原理还告诉我们,眼睛所感受到的对象,其本身就具有表现性,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对象形体的情感化是由人的“联想”、“感情移入”或“拟人作用”使然。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视知觉在对事物的表现性会在第一时间感知,表现性,是视知觉式样本身的天然性质。那么说,我们的眼睛在看到物象的时候,视觉式样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感情和精神因素。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形神兼备理论不谋而合。顾恺之讲“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要具有神韵,要具备精神的、心灵的属性,而不是纯表面形式化的。对神的把握更需要心灵的体悟,绘画要“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如果视觉式样在知觉的一开始就具备了物质与精神,那么绘画的形神兼备需求则变得在自然不过了。二、视知觉中的动与静1、动 绘画中我们不可能做到物理运动,中国画中的仙女飞升图中,并没有画出任何飞翔的工具,也没有任何文字,但是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升和飞动,中国画中常看到湖上有船,岸边有柳,然而你看你这样一幅画你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泛舟湖上、微风轻轻的吹动柳枝,然而我们就能体会到画中之意,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在都拥有相机,我们就可以用画和照片相比较,中生活中的照片给我们的是什么感觉?照片带我们的是静止的不动的感觉,绘画就不同,艺术能表现“动”,照片不能够表现出“动”。“动”是自然的“真相”,“动”是宇宙的真相,为什么说动是宇宙的真相,那是因为时间,时间是流动的永远不会静止的。唯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生命的运动是最生动,最合理,最自由,仿佛是宇宙之动的最精辟概括,与宇宙之动最合拍。绘画所要表现的动,正是生命的动、既是眼睛又是心灵的灵动。2、“动”与“静”结合 其实在任何一种绘画中都存在动与静的因素。美在动中,这是整个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只不过在中国美学和中国画论中动的概念是用“气”来表示。此外,“神”、“形”、“韵”、“意”、“思”都与动相关。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下,最美最成功的画要超越视觉,使心灵和自然界中的精神相融唯一体时,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动态的,比如飞翔的小鸟,微风吹动的花草树木流动的溪水,都让我们感觉到动,有动才会有生机有生命,完美的绘画是画面中带有生命,难道动中就没有静了吗?生活中有很多的静止的事物,比如大山、石头、房屋甚至连土地也是静止的。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会静止那就是时间,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是有事物的存在都会有流动的时间。所以静是在动中也有静。很早以前中国就有时空观,起源于易经和先秦道家,宗白华说:“虚”,宇也,空间也。“动”,宙也,时间也。由此可见,“动”是中国时空观的根本。它决定了古典绘画的空间不是凝固的,静态的空间,而是熔铸了时间意味的时空同体。画面之中的虚、空、白也并非“无有”,而是宇宙生命的绵延与生气灌注其间的灵动的生命空间。宗白华先生对禅宗的动静观做了精辟的解释:“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因此,“动”“静”结合成了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的山水画家喜欢以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变化。因为,“远”可以使画者与观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身感,历史感。另外,他们还用阴阳起伏、开合照应的构图形式营造一种势;以潇洒自如,酣畅淋漓、充满人情味,体现着天地万物,生死刚正的个性化线条的组合,暗示着物象的骨格、气局、运动与生命之韵律。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动的。山水画,边走边看。“搜进奇峰,打草稿”,表现的是一个流动的、奇幻的世界。创作形象也是动的。所画的形象大多来之于“目识心记”,表现是贮藏在心中的活的花草树木,动的鸟、兽、昆虫,形神兼备的各种人物。 西方绘画虽然指向对客观的精确摹写和逼真的再现,但是同时也注重画面效果的艺术处理,其中“动静结合”是其追求画面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方绘画的“动静结合”体现在选景上、用笔上、构图上、以动、静形象的结合,形象与形式的动静搭配,用笔方向的总体趋势来具体表现。3、静与动态平衡 苏轼有首诗,诗里的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其实任何一种事物,都是运动能量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减少最终达到的状态。总之,所以事物都在向一个平衡状态发展。 在很多优秀绘画作品中,所读出的平衡,是一种心理体验与心理需求,“海德格尔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宁静绝不是排除了自身运动的那种对立,而是包含着自身运动的对立。唯有动荡不安的东西才能安静下来。宁静的方式随运动的方式而定。在物体单纯的位移运动中,宁静无疑只是运动的极限情形。要是宁静包含着运动,那么就会有一种宁静,它是运动的内在聚合,也就是最高的动荡状态假设这种运动方式要求这种宁静的话。而自持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宁静。因此,当我们成功地在整体上把握了作品存在中的发生的运动状态,我们就接进这种静了”。 艺术品中各种动与静相互支持和抵消所形成的整体的平衡,基于这些力感关系的复杂性,也造就了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马蒂斯在谈到自己的自画像时讲得最生动:“应该是鼻子看上去像是在脸上生了根似的,耳朵应该看上去像是向头颅内部盘旋而入,下颚应看上去像是悬置着似的,两只眼睛应看上去像是同时落在鼻子和耳朵之间,要表现出眼睛凝视时的张力,并且要使它在所有的线条画中都具有一种一致的强度”。绘画中的动与静,均源于对形式美的追求,画家的心灵以及对人生感悟的体现和追求绘画艺术的完美。结论:本文借用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中的“视知觉”原理对动与静的画面形态进行辅助研究。运用比较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研究方法,以视知觉问题作为基点进入动与静,深入研究绘画中生成的动与静,以此来说明绘画中动与静的运用,从而实现指导绘画创作实践的目的。绘画中的动与静,包含了从画面形态到精神指向两个层面的含义,必须很好的运用和掌握才能够体现出作品的神韵。绘画中的动与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是这么自然而和谐!绘画艺术正是遵循着动中的极静,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 注释: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48年版,第56页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48年版,第619页宗白华译:海德格尔:林中路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马蒂斯:费城艺术博物馆的编目,费城版,1948年版,第33页参考文献:1李锦胜: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与“道”J,国画家,2003年第6期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宗白华译:西方美术名著选择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7于民:气化和谐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M,东北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8马蒂斯:费城艺术博物馆的编目M,费城版,1948年版9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