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读报节目的特征和发展探析.doc_第1页
电视读报节目的特征和发展探析.doc_第2页
电视读报节目的特征和发展探析.doc_第3页
电视读报节目的特征和发展探析.doc_第4页
电视读报节目的特征和发展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读报节目的特征和发展探析影视传媒学院 摄影(电视制作)专业 2005级 施越指导教师 周晶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态势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老媒体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趋势。电视媒介选取、整理报纸媒介的新闻信息,以电视化的传播形态进行解读、点评,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深度和理性的不足,同时也拓宽了报纸新闻的传播范围。本文将以两档代表性的栏目为例,从电视读报节目出现的缘由、特色、不足、对策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入手对电视读报节目进行观察和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当今一线读报类节目进行全面的剖析和分析,达到认知和了解的目的。关键词:电视读报节目;纸质媒介;特征;发展趋势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d media competi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fferent kinds of media trend in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Television media selects and organizes the news and information from paper-based media, analysing and commenting them by spreading on TV. It closely combines the depth and abstract of paper-based media with the visualization of television media, making up for its lack of depth and rationality to some extent and also broadens the scop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papers. In this paper, I chose two representative programmes as example , doing research on the TV reading programmes based on its appearance, features, disadvantages,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 will also analyse some popular TV reading programmes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previous researches, aiming to knowing and learning something from it .Key words :TV reading program;Paper-based media;Features;Development trends一、引言电视读报节目前些年可谓异军突起,成绩不俗。有人用“荧屏传来朗朗读书声”形容读报节目在各地电视台的频频亮相。网罗报刊精华,聚焦话题,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成就了一批优秀的电视读报节目。然而,电视与报纸的速配,泛滥式地克隆,又让观众忧虑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在当前年轻受众大肆被网络“蚕食”的大背景下,在如今经济疲软草根文化崛起的大环境下,面对受众视听智商的不断提升,面对花样繁杂冲击下的审美疲劳,看似沦为明日黄花的电视读报节目现在的处境十分尴尬。本文通过解读节目个案,用以归纳总结出电视读报节目的特征以及共性间的关联,综合主持人、策划、道具、包装等诸多因素分析电视读报节目如何将报纸介质中最有吸引力的信息以视听形式传递给受众,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实现了报纸与电视媒体的共赢。将报摘、报评引入电视,用声画语言来解读报章,这种新型的电视读报节目,前些年可谓是异军突起,成绩不俗。2003年1月6日凤凰卫视开播,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收视率挺近凤凰前三名,被评为“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视节目”,一时间“电视读报”节目成为各个电视台的新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有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湖南经视综合频道有T2区。还有一些插播在各栏目间的读报板块,比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上海卫视看东方的早报早知道和读家新闻,浙江经济生活频道的经视新闻中的峰言峰语,广东卫视财富早晨中的早报亮点等,北京卫视的第七日和早间节目北京您早中也有报摘报评板块。电视读报节目的推出,不仅仅是电视新闻形式不断创新的体现,另一方面使电视和报纸不同的媒介打破了原有的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报纸介质中最有吸引力的信息,通过电视媒介以视听形式专递给受众,更有利于增强新闻信息的张力和强度,满足受众的需求。2、 电视读报节目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电视读报节目作为一种跨领域(纸质媒体)的特殊的新闻资讯节目,并不是一夜之间出现,凝聚着很多新闻工作者辛勤策划,更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完善。现在的读报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运用大量多媒体声画手段,节目个性化。节目的口碑和观众群也并非一朝一夕培养出的,因此分析其吸引受众原因和产生、发展及现状对于归纳电视读报节目特征、探析其发展趋势很有必要。(1) 电视读报节目深受受众喜爱的原因:1. 电视读报在第一时间满足了观众对新闻的渴求央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媒体广场”读报,汇集了各家媒体的新闻资讯;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就是马斌读报;浙江卫视的新闻早点,在全国第一时间播报当日各类证券报刊资讯和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当地近十张报纸的新闻。从受众群来看,传统的个人读报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却无法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纵览天下大事。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细细翻阅各家报纸,也不可能每人手中都订有如此之多的报纸。而如今电视报摘类节目对各家报纸的信息进行整合、浓缩,向观众传送,观众便可以在不太多的时间内了解到天下新闻,这也是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2. 电视读报投入成本低,资源取之不尽每一类电视节目的开办,都不得不考虑制作成本,如能找到低投入高效益的节目形态,自然为媒体所青睐。据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2000多种,是个用之不竭的传媒信息库,它为电视读报节目提供了坚实的后援。也正是这个用之不竭的“金库”,决定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性质是个“半成品”,不必投入大量的采编人员和采访投入,自然也降低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成本。3. 读报电视化传播,节目形式通俗易懂报纸新闻是静态传播、平面传播的,无法倾注视听感受。报纸通过电视传播,就增加了视觉、听觉特征,调动了观众多维空间、多感官的参与,变得直观而生动。电视读报节目使受众避免了个人读报时的单调模式,电视人挖空心思,在画面处理上,既有报纸版面的展现,也有主持人的生动形象,还能利用电脑连线在所读的文章上圈圈点点,引导观众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2) 电视读报节目的发展及现状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即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2003年初,凤凰卫视开播的有报天天读栏目凭借被戏为“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型太胖、样子太老”的杨锦麟特有的主持风格,短短半年世界栏目收视率挺近凤凰卫视前三名,并一举成为“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视节目”。然而凤凰卫视在国内的影响力毕竟有限,中央电视台对这一节目形式的迅速跟进,满足了更多观众对电视读报节目的收视需求。2003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率先开播了媒体广场。栏目通过电视手段为报纸新闻进行了“提速”,使观众不用出门就能得到一份可口丰富的信息套餐;通过对报纸新闻资源的“二次开发”,把中央电视台没有采访到的新闻“拿来”传播,加大了频道信息种类和含量,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制作样板;信息来源于权威和主流报刊,可信度和公信力强;消息、评述、言论、导读、数字、图片等多品种结合,提升了新闻的表现力,改变了一味“画面轰炸”造成的受众“心理疲劳”,找到了受众“读早报”和“看早新闻”的最佳契合点,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媒体广场成为国内众多新闻读报栏目中影响力最大的栏目之一。在媒体广场后,国内的新闻读报节目开始蔓延开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开辟了读报的板块,东方卫视看东方中骆新的早报早知道,北京卫视的第七日和早间节目北京您早中也有报摘报评板块。城市电视台同样纷纷效仿,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中孟非读报成为该栏目收视率最高的板块,山东有线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读报,青岛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新闻读报,石家庄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天天读报等电视读报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播热潮。 3、 电视读报节目的特征分析(1) 读报节目的优势亮点1主持人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全盘照搬,人云亦云。它并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它更应该融入自己的观点。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则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有报天天读突破了以往新闻节目以内容和事实为核心,追求主持人客观、公正形象,无明显个性风格,“千孔一面”的传统模式,而以知识型的成熟男性取代“城府不深”的“俊俏小生”,突出了主持人的知性气质。节目的重点放在了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解读上,创造出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新闻评论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主持人对新闻的评价和分析成了吸引观众收看的关键因素,甚至连杨锦麟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和不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唐装形象,也成为这个节目的卖点。与凤凰卫视主持人相比,马斌在节目中更显幽默风趣、庄谐结合、联想丰富,与杨锦麟相比,马斌没有老报人的经历,也不能像杨那样纵论时事,所以他常常在嬉笑之余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列出,让人听了回味无穷。2节目内容平民化平等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平民的态度,是读报类节目有别于其他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出个性。在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主持人中,杨锦麟的平民主持风格别具一格。例如,在网络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在100名白领中调查最喜欢的新闻类节目中,很多白领会说是有报天天读节目,并且喜欢这个节目的大多是白领女性;又例如在2003年时,节目开播四个月之际,有报天天读获得了第一笔赞助广告。近千万元的赞助费使这位深谙凤凰卫视商业属性的老报人,在节目一开头,他就说有报天天读从今天起有广告了,真实、直爽,毫不造作。而马斌读报的新闻内容多是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话题,社会新闻占了很大的比例,选取的报纸也是各地销量较大的都市报,再加之马斌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诵时而搞笑夸张的语言,使得节目有张有弛,兴奋点此起彼伏,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更为透彻。3资源丰富,博采众长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单凭一家之力穷尽天下新闻,传媒资讯是以共享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的。随着新媒体加速发展和传播分众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及国际媒体竞争的加剧,媒体联动是传媒市场激烈竞争形式下不可避免的趋势。跨联动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必然途径和趋势之一,是优势互补,实现多赢的有效途径。跨媒体联动主要有报纸与电视、报纸与广播、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联动甚至是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同时进行等形式。资源取之不尽也是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另一大优势之。报纸仍是当今的主流媒体之一,据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2000多种,再加上两岸三地乃至外文报纸,这真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媒信息库,它为电视读报节目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所以说多家媒体为节目本身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而多家观点有能让节目本身博采众长。4与观众互动,增加人气 在每期节目播出过程中,屏幕下方都会出现节目的联系方式和电子邮箱。在节目的最后,都会选取观众的来信进行交流,并且加以点评。受众此时不仅仅是在“读”报,而更像是与主持人进行交流,而主持人偶尔“你认为怎样”的互动,则给了观众亲身参与的感觉。例如,马斌读报节目在关于高考一条读报信息中说到:“高考是考学生?还是考家长?如果您有意见发表,请写信到屏幕下方的地址参与讨论,我们将在节目中和您进行交流。”5电视化包装,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节目的内容外,精心的编排包装必不可少。别具一格的演播室布局,匠心独具的环节设置,能赋予节目灵气和品格,使节目脱颖而出。例如把演播室布置成古色古香的书房,主持人手捧清茶,身着唐装,颇具古代说书人的意味。节目结尾处的主题总结和节目制作人员字幕,都用传统的毛笔书写在格调高雅的扇面上,极具古典色彩。节目中穿插空灵清雅的古典音乐,与节目氛围浑然一体。同时节目被分成几个小板块,层次分明,重点集中,有效地避免了节目单调而使观众产生疲倦感和注意力分散的情况。(2) 读报节目的“软肋”“通病”电视读报节目由于投入成本低,新闻内容选择面广,以及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而成为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自身“先天性”的缺陷,许多“读报节目”往往流于形式,完全是照搬照读,缺乏二次编辑,而且主持人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节目不仅逐渐失去收视群,而且面临生存危机。1.电视读报节目摒弃了电视传播的巨大优势-形式单调、简单重复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拥有了四种大众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在中国,电视以11亿以上的受众位居四种媒体之首,电视之所以能够赢得众多观众青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电视和其他媒体尤其是报纸和广播相比有巨大的传播优势:直接传播,现场感强;视听兼备、声画俱全;面对面传播,有人本化的感知特征。电视读报节目是对报纸内容的复制和克隆,不是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的采访获得的,因此电视读报节目无法体现电视传播的优势,这是电视读报节目最大的缺点。由于电视是线性传播,所以电视报道可以进行现场直播,电视工作者可以在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报道,这种报道形式现场感和真实感非常强,目前世界各大电视台都已经开始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尤其是美国的CNN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实现了24小时现场直播报道。电视读报是对当天或近日报纸内容的转述,因此无法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节目缺乏现场感,进而影响到新闻的真实程度。电视和其他媒介不同,它是一种全息媒介,它不仅传递的是动态画面,而且视听兼备、声画俱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羽君认为电视采访从生活中直接采集形象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反映生活、传播信息,这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大进步。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电视记者通过采访、拍摄,可以比较完整地记录新闻人物的言谈举止,较详细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较全面地还原新闻原始场景。因此,电视新闻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生动形象性和真实可信度。电视读报节目在这些方面显然是一种缺失,观众虽然也能够感受到视听一体的动态画面,但是这些画面记录的不是新闻人物、事件和现场,而是读报人的解说场景,人们通过读报节目无法直接看到新闻现场的原始情景,无法直接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另外,电视是一种面对面的传播,电视画面具有人本化的感知特征,可以更加详细地记录人们的交流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但有语言交流,而且有手势、眼神等体态语的交流。电视读报显然不能体现出电视传播的这一优势,观众从节目里无法看到活灵活现的电视新闻人物,无法置身于新闻人物用语言、手势、神态、眼神等等方式构建的信息场,他们接受的信息是相对单一和片面的。2. 素材来自其他媒体,相对缺乏及时性和新鲜性-缺乏深度,弱化新闻原创性电视读报节目的新闻素材不是电视记者自己通过采访获得的,而是对报纸和杂志刊登内容的二次提取,这就会影响节目素材的及时性和新鲜性。作为电视观众,他们获取新闻的首要心理是求新,他们要求新闻媒体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信息,满足自己及时获知新闻信息的心理需求。目前,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都在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上下足功夫,通过及时、快捷的报道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预发性的新闻事件,很多媒体已经可以通过现场直播或者滚动播报等方式实现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而对于突发事件,各大媒体也都在努力缩短新闻事件发生和新闻事件报道之间的时距,争取第一手材料,在第一时间报道。电视读报并不是电视记者自己到新闻现场去采访,而是由主持人解读当天的报纸,这就使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由于报纸的编排特性,它报道的新闻本身就比电视和广播慢了半拍,而现在电视主持人再拿着报纸解读,无疑是慢上加慢。电视观众另一个重要的接受心理就是求知,他们要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信息,由此也要求新闻媒体给受众提供最新鲜的报道,要满足受众求知的心理欲望。电视读报给观众提供的不是最新鲜的信息,而是报纸已经刊登过的,是“别人嚼过的馒头”。虽然通过主持人的解读,观众可以了解到一些新闻背景、新闻轶事等附加信息,但是,随着报纸和电视中深度报道内容的增加,电视读报节目的这些优势将被削弱。3.电视读报节目是二级传播,容易造成信息误读-太过主观,造成信息“变形”电视读报节目是一种二级传播。报社的新闻工作者将新闻素材采写成稿、排版刊登,这仅仅是完成了一级传播,电视主持人再通过自己的解读,将信息传递给电视观众,这构成二级传播。二级传播使信息传递过程更加复杂,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要经过两次编码和两次解码,再加上电视读报节目的对象是刚刚出版的报纸,因此留给电视主持人的准备时间很短,主持人只有靠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来完成解读,如果电视主持人没有很好的新闻素养就很容易造成信息流失或者信息变形。 有的人认为,“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杨锦麟读报时评述结合、生动诙谐,不时提供一些新闻背景或者逸闻趣事,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节目收视率很高。杨锦麟毕业于厦门大学,上世纪80年代末只身来到香港,先后担任过报社编辑、高级编辑、编辑主任、主笔、杂志主编等职务,是台海局势的资深评论员,有数百万字的作品发表于港台报纸和杂志。杨锦麟有大陆和香港不同的生活经历,而且他先后在报社和电视台供职,深谙两种新闻媒体的运作规律,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素养,这才成就了“有报天天读”的一鸣惊人。试看当今各电视台读报节目的当家主持人又有几个能够抵得上杨锦麟的学识和阅历?在现在的读报节目里,对新闻人物张冠李戴的有之,对新闻背景模糊混淆的有之,对新闻事件叙述不清的有之。更加严重的是一些主持人在节目里歪曲报纸新闻报道角度,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电视观众,形成了一种话语霸权。4. 主持人播报风格定位千篇一律,技巧有待提高-千人一面,难得创新电视读报节目的播报风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至少要避免过分的没有感情色彩的“播音腔”。播报风格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上,不妨向“说新闻”取经,多些口语化、个性化,把“读报”与“聊报”、“评报”相结合,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做到亦庄亦谐。同时,在定位风格的同时也要有所区分,不同的播出平台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受众群,风格定位当然不能千篇一律。不论是“评说”“戏说”还是“话说”,我们所看到的电视读报节目似乎都有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如何让节目在内容无二的前提下,更具可看性,成为了该类型节目所要思考的问题。4、 电视读报节目发展趋势探析(一).优化节目编排为了避免节目单调的弊病,节目编排应追求灵活性。“有报天天读”之所以看起来不呆板,功劳之一在于其多层次的节目编排形式。二十五分钟的节目被分成了六个板块,这些板块有机组合,避免了主持人从开始一口气“读”到结束,在紧张的节奏中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天天有话儿”、“天天浮世绘”结合音乐、书法、电脑动画诸多手段,给沉闷的节目吹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觉。优化节目编排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适配性原则,即节目形式应与节目定位、节目内容相适应;二是生动性原则,本来就先天不足的节目如果再加上呆板的编排,无异于自残。电视读报节目不能一味地“读”,要在节目中充分利用生动的电视手段,在结构编排中加入一些合适的音、画因素,让这些音画素材更好地诠释节目内容。(二).改善播报风格自从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开创了“说新闻”后,新闻的播报风格就变得更具个性和亲和力,无论学术界对此作何评价,值得肯定的是她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喜爱。电视读报节目的播报风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至少要避免过分的没有感情色彩的“播音腔”。播报风格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上,不妨向“说新闻”取经,多些口语化、个性化,把“读报”与“聊报”、“评报”相结合,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做到亦庄亦谐。这对主持人可能要求太高,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不同凡响的洞察力和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要求在主持人的挑选上要“人”符其“位”。骆新、杨锦麟在读报时这一点做得较好,能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表情丰富。(三).让评论恰倒好处每个读报类节目都有或多或少的评论,这是不争的事实。评论本身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读报类节目更应该注意评论的“度”,使之恰倒好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