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教育改革-胡卫清胡卫清内容提要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教育改革提出过各种方案与构想并进行了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些方案与活动实际上是对世俗殖民主义的一种回应,传教士们力图影响乃至控制中国教育改革运动,希望通过中国政府的力量来最大限度地传播基督教文明,并建立以基督化为统一底色的公立教育模式。关键词传教士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胡卫清,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521041关于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关系,学术界已有所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地分析了基督教中国教育会本身的运作及其出版物对中国新式教育的影响1。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希望较为全面地评述传教士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构想以及具体的实践活动。一传教士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参与与推动最集中地表现在清末20年,即从1890年传教士大会开始到1909年中国教育会第六次“三年会议”为止。这以后传教士们渐渐明白他们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极其有限,而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如何协调基督教教育与政府教育的关系上。19世纪90年代以前传教士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的教育改革,不过他们的着眼点集中在向中国介绍西方的教育现状及其制度上,也有人批评中国的旧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这个时期较有影响的论著有花之安(ErnstFaber)在1873年发表的大德国学校论略,该书“略言书院之规模,为学之次第”2,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德国的各级学校制度。次年他又发表教化议,批评中国旧教育制度,同时将教化与教育等同起来,希望中国教化以耶稣之道为本3。丁韪良(W.A.P.Martin)应总理衙门之要求在考察了欧美之教育体制后于1883年出版了西学考略4,此外中文报刊万国公报也有一些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文章。尽管这些文章和论著也包含着影响中国教育改革的意图,但由于此时清政府并没有建立一整套新式教育制度的打算,中国社会也没有产生完全废除旧式儒学教育体制的强大压力,因此传教士们关于教育改革的思想也大多停留在文字宣传阶段,尚168历史学研究没有具体的行动。这种状况到19世纪80年代末有了改变,反映传教士心声的教务杂志关于教育的文章突然多了起来,其中李安德(L.W.Pilch-er)的中国的新式教育的长文竟然是连载三期方才登完5。这说明相当部分传教士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发生了兴趣。1890年传教士大会上,早年(1877)成立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教育会”,首任会正为狄考文(CWteer),总干事为巴修理(WTABaber),该会的宗旨是“促进在华之教育兴趣及所有从事教育者之间兄弟般的合作”6。但是从该会的工作来看,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积极推进中国新式教育以及政府教育改革为主要目标的。其名称本身就体现了它的野心与目标。它将中国新式教育的建设完全视为自己的份内之事,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它的所作所为将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正是这种反客为主的心态促使它在1891年5月18日成立了一个五人委员会,由巴修理任主席7。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起草制定一项“公共考试方案”。巴修理认为如果能将原有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扩充为考试部,由考试部与那些被选举出来的政府学校的教授们进行合作,在进行充分讨论之后确定教材,公布考试大纲,对全国的西式学校进行统一考试,则可以解决当时新式教育的标准化问题8。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拟定中的考试方案其适用对象不仅包括全部教会学校,而且包括政府的洋务学堂,凡是教授西学的学校其学生都应参加统一的考试,并要被授予层次不同的证书与文凭。传教士拟定这种考试方案,的确有建立统一的西学标准,使新式教育学制规范化的意愿,但也包括有以传教士为主体,垄断中国新式教育的企图,因为毫无疑问这个方案从制订到落实都是由传教士进行的。随着1892年巴修理离开中国,“公共考试方案”被耽搁下来。甲午战后亡国灭种的塌天大祸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入学习西学的愿望,这使传教士们很受鼓舞,于是在1896年第二次“三年会议”上又将这一问题提了出来,并且考试方案委员会成员也增加到七入,委员会的报告一方面对推行统一考试方案抱有信心,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教育会给予它以权利,使它能够先制定两门乃至更多的中学和大学课程的具体方案,这样,考试的基础才能确定下来,而一个统一的一般标准也能得以贯彻9。传教士们的心情是十分急迫的,他们认为自己“不仅要组织教会的教育工作,而且要为全国建立一套教育标准”10。经过反复酝酿,基督教中国教育会和广学会终于在1900年制定和公布了“学习课程及考试方案”,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章,详细规定了考试时间、地点、申请考试的条件,考试级别、分数以及授予各级文凭之条件;第二部分,是具体的考试方案,分英语和中文两种;第三部分是指定的中英文教科书11。这一份方案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整个方案没有一句提及中国政府,或者请求政府予以承认之类。一个面向全国的考试方案居然将中国政府完全撇到了一边!二是中文考试科目和教科书中赫然列入了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的五洲教务问答和韦廉臣(AlexanderWilliamson)的古教汇参等明显属于宗教内容的书籍。这表明传教士所向往和追求的统一新式教育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基督化的教育体制。尽管关于“公共考试方案”讨论持续进行了十几年12,但最终并没有出现一个由传教士主宰的面向全国的考试部。梦想终归是梦想。二公共考试方案只不过是传教士从外部入手,直接管理和控制中国政府之新式学校的构想,但是传教士们也明白即使这个方案能够成功地实施,他们所控制的范围也极其有限,因为时至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新式学堂仍屈指可数,这些学校在整个政府的教育体制中处于依附地位。传教士如果想控制和引导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就必须推动中国教育制度的整体变革,必须为发展新式教育提供合乎基督教思想的方案。正是出于这种动机,传教士们对于中国未来可能采取的教育体制问题显得非常“热心”。李提摩太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位,他在1894年169江苏社会科学就拟定了一个全国的学校计划13。李佳白(GilbertReid)接受英国驻华公使的建议也制订了一项计划,并呈送给清政府14。傅兰雅(JohnFry-er)则提出,在每一个省会都应有“一所外国大学”,在每一县设一个学院,每一区设一高中,每一镇、村设一小学和幼稚园15。应当指出的是,傅兰雅这个方案是在加利福尼亚教师协会上提出的,其目的显然是想引起国际教育界共同关注中国的教育改革。如果说李提摩太等人所拟的方案还只代表了其个人的看法的话,那么潘慎文(AP.Parker)在1896年三年会议所作的中国普通教育运动与中国教育会的关系报告则反映了一种群体的倾向。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教育会应当指派一个委员会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进行透彻的研究,搜集西方几个先进国家以及日本、印度已经出版的公立学校报告,从中找出一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折衷体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中国公立学校制度的计划,并将该计划的报告通过驻华公使和领事呈送给北京政府和各省督抚,同时通过当地报刊,通过传教士和圣书小贩以小册子形式将之广泛地分发到文人阶层,潘慎文提出,“作为一个基督教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协会”,中国教育会“要运用各种方式去控制这个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16。潘慎文的意见得到了与会者的响应,结果组成了一个“教育改革委员会”,其成员有狄考文、李佳白、李提摩太、花之安、仲钧安(A.G.Jones)、谢卫楼(D.Z.Sheffield)、林乐知(YongJohnAllen)、施美志(G.B.Smyth)、诺伊斯(H.V.Noyes)、文书田(GeorgeOwen)17。基本上晚清那些最活跃,与中国政府联系最密切的传教士都被网罗到这个协会之中,其目的显然是想通过这些入的个人影响来积极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1899年该委员会进行了改组,新组建的委员会打算做三件事,一是与广学会合作准备一套全国通用的学习课程,二是拟定一套考试方案,三是向中国政府递交一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声明18。但是这个委员会后来也是不了了之,第四次三年会议时,我们没有见到它的有关报告及决议,这说明它没有做什么工作就自行解散了。传教士们的各种教育改革方案有两个相同点。一是它们均主张在中国马上建立一整套“公立学校体制”19。这一点令人有点费解。在十九世纪西方所有的公立教育无不对教会及其它社会团体的教育构成冲击,国家在与教会争夺对教育领域的控制权时步步紧逼,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传教士此时提倡“公立学校体制”岂不是自找麻烦吗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传教士认为只要他们能影响和左右中国的教育变革,那么新式的公立教育体制至少可以与基督教教育体制和平共处,而不会象旧式的儒学教育体制那样完全排斥基督教教育。第二他们都主张马上设立教育部20。不过他们都相当直率地表明希望由外国人来控制该部,李提摩太说,如没学部,“应请德入某某,美人某某”,说“此二人名望甚高,才德具备,可与中国大臣合办”21。林乐知则要中国政府“敦请英美等国之学部大臣来华专掌其事”,只有这样才能“核定规模,不致紊乱”22。这种明目张胆地攘夺我教育主权的主张自然不可能被清政府接受。在所有为清政府的教育改革而开具的“药方”中,以福开森(JohnC.Ferguson)的“药方”最为明确。福开森认为,中国应采用什么样的教育这是由其“民族特点决定的,并且必定与过去的教育保持某种联系”,他认为,中国的旧式教育体制除了考试是固定标准外,在教学科目和教学方法是自由的,另外宗教团体也能自由地施教,他希望中国的新式教育体制继续保留这些长处,显然,福开森这里是从基督教的利益角度来选择教育体制的。福开森认为,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各省政府组织和控制的,因此英国和美国的教育体制均不能效仿,而日本由学部直接施行强有力控制的体制更不足效仿,他认为只有瑞士体制最值得推崇和效仿,因为瑞士是由每个州控制其所属之学校,各州根据其语言和生活方式决定其教育形式23。应当承认福开森的建议包含着某种合理性,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甚大,给予地方相当自主权以办教育,有利于各地的发展。但是福开森显然未能真正了解中国之国情,作为一个传统的大一170历史学研究统国家,中国不可能允许各地在教育政策完全各行其是,清末各省办教育不过是中央权威暂时旁落的结果,并不代表中国一贯的教育政策传统,至于允许宗教团体办学尤其佛教和道教办学,这是因为这两种宗教已完全融入中国文化,儒释道三教汇流,决定了它们与儒学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至于允许基督教在华办学并不是因为中国有自由办学之传统,而是迫于炮舰政策和不平等条约的压力。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国迫切需要通过某种文化和政策的纽带将全国凝聚为一个整体,教育体制正是能够为国家整合提供最强有力支援的政治资源,因此,地方自主的瑞士体制不适于中国,而恰恰是福格森所反对的日本式教育体制成为中国的理性选择。三传教士们不只是思想者,更重要的他们还是行动者。他们不仅仅要设计方案,提建议,而且还积极地直接参与中国的新式教育运动。传教士们参加中国新式教育运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任政府新式学堂的校长或教师,二是直接与手握重权的高级官员进行接触。事实上传教士到政府新式学堂任教并不是在清末二十年才开始的,较早的如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林乐知与上海广方言馆均是有名的例子,但是只有到了清末最后二十年,尤其是甲午战后传教士到政府学校任职任教才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因为新学肇建,中国人普遍缺乏经验与必要的西学知识,不得不求助于传教士。有的传教士甚至因此认为只要教会能为政府学校提供优秀教师,就能控制中国24。这个时期传教士到政府学堂任职较有名的事例有赫士与山东大学堂,福开森与南洋公学等。对于到政府学校任职任教一事,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的传教士都乐于接受,他们将其视为扩大基督教影响,控制中国新式教育的绝好机遇。潘慎文认为,中国需要西方的帮助,传教士熟悉中国语言自然能够提供更好的帮助,但受雇的传教士必须坚持传教第一的原则,“在接受政府的职位时不应当放弃传教工作”,不能给中国人留下福音次要的印象25。他实际上是想把基督教的私货悄悄带进政府学校,而这正是中国政府所明令禁止的。谢卫楼也主张传教士进入政府机构任职应当发挥基督教的间接影响,他认为这是伟大的机遇,可以影响中国的教育26。谢卫楼认为宗教与道德影响对于政府学校的非基督徒而言是最重要的。至于与清廷达宫贵人进行个别接触,以影响政府的教育决策更是传教士们所不懈追求且不断尝试的。李提摩太不仅遍交清廷开明官员,而且主张要真正使改革富有成效,传教士要接触各个不同派别与阶层,首先要相信文人与官员,其次也要与北京的保守人士建立信任感,他认为如果这些人没有希望的话中国就不会有更好的教育27。李提摩太是晚清来华教士中交游最广的一位,他先后与清廷数十位高级官员交往过。丁家立(C.D.Tenney)则不仅担任了李鸿章的家庭英文教师,后来更任天津大学堂总教习和直省督学。谢卫楼也与袁世凯积极交往,他还向后者递交了一份六年制的学习课程,不过他认为袁世凯并不了解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对西方教育知之甚少28。尽管传教士们既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又到政府的新式学校里去任职任教,还积极地与清廷官员交接往来,但我们却很难说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有多大直接的影响。他们的著作文章方案设计对开通中国人尤其是官员的视听有一定作用,但我们很难把一场极其复杂的历史变革运动的动因简单地归结为传教士的宣传鼓动,我们只能将之视为思想动因之一。我们可以说传教士为中国的教育变革提供了一些思想资源,但中国人是否采纳这些资源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决定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甲午战后林乐知编写的中东战纪本末在中国风行一时,但是该书的副刊集文学兴国策由于“具有明显介绍基督教的内容,在北京一问世就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官书局主管孙家鼐说:“书中提到改进中国教育的方法在于采纳基督教,这一点是这家官书局不能发行这本附录的原因。”29至于到政府学校任职任教,不仅影响有限,而且完全是一种雇佣关系,一旦政府觉得有必要,就会毫不犹豫地解雇他171江苏社会科学们。丁韪良及西教习被清政府从京师大学堂“恭送出门”30,而赫士(W.M.Hayes)也因为所谓“拜孔圣”问题而被迫从山东大学堂辞职31。这说明这些传教士最多处在外国专家和顾问的角色地位,他们必须严格遵守任职机构的规定。至于与官员交往的传教士,最多也只能起到客卿和顾问的作用,很多时候连这种效果也达不到,只是一种纯粹礼节性的往来。四传教士在晚清一直以中国新式教育的先驱者自居,在他们看来,由传教士推动并领导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是无可争辩的,因为他们都受过真正的西方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完全是现代型的,许多人并且还有在中国开办新式学校的经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无法相比的。但是,到了20世纪初年当中国真正开始全面进行新式教育建设时,他们却发现自己的处境甚为不妙。1902年“三年会议”与前3届“三年会议”相比乐观的气氛大大减少,传教士们的发言中明显地表现出不满与担忧。福开森认为尽管外国传教士在政府控制着学校教学,但是他们对学校的道德与生活将没什么影响,“并且会发现自己被当作局外人对待”,他担心中国人能够引进西学科目并使用它们达到自己的目的32。谢卫楼则批评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解雇了外国教士,并说他玷污了这些人的名誉33。总的说来,传教士们预感到情况不妙,但尚处于观望等待状态。随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尤其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中国开始建立系统的新式教育体制,传教士们感到自己完全被冷落到一旁,这些自封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先驱者现在终于发现自己不过是该体制的旁观者。卜舫济(FLHawksPott)在1905年说,没有人能否认“我们在中国是引进一种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但是“充当先驱的日子在成为过去”34。以后他又反复重申这一看法35。师图尔(GeorgeA.Stuart)在稍后也认为,中国政府并不鼓励和承认传教士的教育活动。他指出,传教士没有理由再自命不凡,教会学校不能再充当作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先驱,也不能再被当作中国人效仿的榜样36,薛来西(C.M.LaceySites)指出,传教机构曾经控制了现代的训练有素的人才培养,传教士也曾成为政府新办学校的主要求助对象,但是现在情况在变化,政府自己派遣留学生,直接从西方获取第一手的西学知识,这些人将充当中国教育变革的领导力量37。从先驱到旁观者是一种很艰难的角色转换,其中的滋味也许只有传教士们自己才能体会得到。总的看来,传教士影响和控制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愿望基本上是落空了,但其影响和意义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承认传教士作为变革的一股推动力量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起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应看到,传教士始终是想将这种变革引向基督化的歧途,并由他们来控制操纵。传教士在中国教育变革中最活跃的时期正是中国面临最严重民族危机的时期,传教士的某些教育改革方案实际上是对世俗殖民主义政策的一种回应。注释1王树槐:基督教教育会及其出版事业,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王立新:晚清在华传教士教育团体述评,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2花之安:大德国学校论略,同治十二年(1873)羊城小书会真宝堂藏板,“自序”。3花之安:教化议,光绪元年(1874)羊城小书会真宝堂藏板,卷一,养贤能。4丁韪良:西学考略,光绪九年(1883)同文馆铅印本。5L.W.Pilcher,“TheNewEducationinChina,”TheChineseRecorder,Vol.XX(1889),pp.305-310,343-347,403-410.6TheChineseRecorder,Vol.XX111(1892),p.31.7JohnFryer,“FirstTriennialReport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ReportofGeneralSecretary,”TheChineseRecorder,Vol.XXV(1893),pp.268-270.8W.T.A.Barber,“APublicExaminationforWesternSchoolsinChina,”TheChineseRecorder,Vol.XXI(1890),pp.129-131.9“ReportoftheCommitteeonASchemeofExaminationsundertheSupervisionofthisAssociation,”RecordsoftheSecond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6172历史学研究-9,1896(Shanghai: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Press,1896),p.16.10Rev.D.Z.Sheffeld,“TheFutureoftheAssociation,”RecordsoftheSecond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6-9,1896,p.182.11“CourseofStudyandExaminationSchemeasarrangedby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andtheDiffusionSociety.”RecordsoftheFourth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21-24,1902(Shanghai: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Press,1902),AppendixC.V-IX.参见广学会益智会同人公启:推广实学条例,中西教会报,第63册(19003)。12AliceH.Gregg,ChinaandEducationalAutonomy:TheChang-ingRoleoftheProtestantEducationalMissionaryinChina1807-1937(NewYork,1946),p.22.13Ibid.,p.2314GilbertReid,“EducationReforms.”TheChineseRecorder,Vol.XXVI(1895),pp.476-477.15JohnFryer,“ChineseEdueation-Past,PresentandFuture,”TheChineseRecorder,Vol.XXV111(1897),pp.329-331.16A.P.Parker,“TheRelationoftheAssociationtotheCauseofGeneralEducationinChina,”RecordsoftheSecond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6-9,1896,p.44.17RecordsoftheSecond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6-9,1896,p.19.18“CommitteeonEducationalReform,”RecordsoftheThird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17-20,1899(Shanghai: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Press,1902),p.16.19A.P.Parker,“SomeEducationProblems,”RecordsoftheThird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17-20,1899,p.35.20李提摩太:论新学部亟宜设立,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21李提摩太:新政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第138页。22林乐知:治安新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第139页。23JohnC.Ferguson,“TheEducationalOutlookinChina,”RecordsoftheFourth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21-24,1902.pp.36-37.24RobertE.Lowis,TheEducationalConquestoftheFarEast(NewYork:FlemingandRevellCompany,1901),pp.206-207.25RecordsoftheThird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17-20,1899(Shanghai: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Press,1899),pp.42-43.26D.Z.Sheffield,“ChristianEducationinRelationtoEducationalReforminChina,”RecordsoftheFourth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21-24,1902,p.60.27Rev.TimothyRichard;“EducationalProblemsofChina,”RecordsoftheThird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17-20,1899,p.47.28Rev.D.Z.Sheffield,“ThePresentEducationalStatusinNorth-China,”RecordsoftheFourthTriennialMeetingoftheEducationalAs-sociationofChinaheldatShanghai,May21-2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水利机械运行维护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机械冷加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机械热加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热处理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机械冷加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电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焊工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公路养护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工程测量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北京-北京政务服务办事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T-CSAE 11.1-2021 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1部分:发动机润滑油的选用
- 2020年个人信用报告新版含水印
- 平武县光大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平武县水晶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环评报告
- 劳动仲裁财产保全申请书
- 2023年宠物用品公司简介(50个范本)
- 高中英语高考读后续写肢体动作描写(手、肩、胳膊、心脏、背、腿、膝、脚等细化描)
-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莞检测院招考【共500题含答案解析】模拟检测试卷
- 独股一箭2010年20w实盘
- 数控加工中心培训课件
- 智慧燃气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方案
- 学校及附属设施建设施工方案 (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