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茶与文学艺术.doc_第1页
第十章茶与文学艺术.doc_第2页
第十章茶与文学艺术.doc_第3页
第十章茶与文学艺术.doc_第4页
第十章茶与文学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茶与文学艺术茶与文学艺术,是指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以茶为主题而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包含了作品中的主题不一定是茶,但是有歌咏茶或描写茶的优美片段,都可视为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具体地讲,就是所有和茶有关的茶诗词、茶散文、茶楹联、茶小说、茶戏曲、茶音乐、茶歌舞等等。第一节 茶与诗词中国最早的茶诗大概就是晋代左思的娇女诗了: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执素,口齿自清历。 有姊字惠芳,眉目粲(音灿)如画。 弛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倏(音书)忽数百适; 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历。 脂赋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沈水碧。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家喻户晓,咏茶诗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等名句。李白也写过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之见,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从唐代以后茶诗随着茶文化的兴盛而层出不穷,陆羽的好友释皎然在他的茶诗中首次提出了“茶道”一词,卢仝以一首“七碗茶歌”奠定了他在茶坛的亚圣地位。历史上爱茶的诗人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如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大诗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茶诗有近500首。其中著名的茶诗,有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生卒年不详)是唐代湖州妙喜寺的和尚,俗姓谢,是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陆羽的好友,比陆羽年长十多岁,有诗僧之称,写了许多诗,其中反映与陆羽交往的诗有好几首,如九日与陆处士饮茶等。 饮茶歌,歌是古体诗的一种,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可用七言,五言,杂言。音节,格律比较自由,不受局限,一首诗可长可短。诮,是戏说的意思。崔石是一位地方长官,使君就是对地方长官的尊称。这首诗中的几句是非常经典的,常被后人传诵。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涤昏寐,就是把昏昏欲睡之意荡涤干净。这两句是说,饮了第一碗茶,把睡意全驱散了,觉得全身心和整个天地都神情爽朗。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清我神,就是令我神清,气爽。飞雨洒轻尘,意思是飘飘洒洒的细雨消除了尘埃。非常清净,与心神相吻合。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得道,就是可以得升仙成佛之道。苦心破烦恼,是说苦心修炼,以求破除尘世间的烦恼,以便得以超升。喝了第三碗就不用苦心修炼了,完全可以达到这种意境。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了茶的确具有这种功效。 诗的最后两句是“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说只有茶道可以使人保持真率的本性,但茶道不是常人可以掌握的,只有来自仙境的人才能得到如此的感觉。丹丘,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的就是神仙。全而真,保全你的真实本性之意。这两句很重要。茶学家们论证茶道起源时经常引用,以此为证,被认为是“茶道”一词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并说明自唐代陆羽皎然时期就出现了茶道,所以说茶道是日本最早创立的观点是错误的,日本不是创立了茶道,而是将中国的茶道引进到日本并加以发展的。唐朝有许多日本的和尚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将中国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后来,荣西和尚两次来中国,回去时带走了中国的茶种,茶树和陆羽的茶经手抄本,逐渐在日本兴起了茶道。还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诗名气很大,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甚至卢仝因此而得到了茶中的“亚圣”的尊称。诗中除了“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句被人们广为传诵外,最重要的就是下面的“七碗茶”歌了,“七碗茶”歌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这首诗写了一连气喝了七碗茶的感受,每一碗都有不同的感觉,是一个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的升华过程。“一碗喉吻润”,是物质享受,只是起到了解渴润嗓的作用。“两碗破孤闷”,看似直浅,实际含义很深刻,一语道出了封建统治时代知识分子的愤世嫉俗,深感压抑的心情。“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喝了第三碗茶,会使人才思枯竭的人千思百虑,写出五千卷的诗文来,这比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还有气魄。“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看起来轻松,实际上说明了卢仝满腹忧患,但通过喝茶,使心中的不平化为乌有,这就使喝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饮茶解忧,比借酒浇愁要好,借酒浇愁愁更愁。“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是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飘飘欲仙的感觉,第七碗则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要从现实生活中飞翔到理想的仙境中去,整个身心得到净化和升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喝完七碗茶后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他想到了那些辛勤的采茶人,“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巓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这是在为民请命,关心民间的疾苦。所以说,卢仝的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评价极高,甚至认为是在陆羽之后,唐代文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又一巨大贡献,奠定了卢仝在茶中亚圣的地位。另外,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山泉煎茶有怀(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等等,也都是唐代著名的茶诗。如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唐代的茶诗还有很多,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诗僧齐已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宋代,大诗人苏轼是爱茶的代表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精通茶道,不但善于品茶、烹茶,还亲自栽种过茶。对烹茶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平常饮茶时爱用一种石铫,铫就是壶。他为此作咏石铫诗一首:“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在苏东坡看来,烹煮泉水用铜质的壶有腥气,铁质的壶容易苦涩,唯有石质的壶最好,水开滚烫后壶柄还凉,说明隔热性能好。在宜兴还设计过一种提梁紫砂壶,被后人称为东坡壶,流行至今。苏轼的咏茶诗词流传千古。像“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等名句就出自这位才子。请看他写的茶诗一首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音容)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再看另外一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散文岳阳楼记名闻天下,他还写过一首在茶文化史上与卢仝饮茶歌具同等地位的茶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章岷是范仲淹同事。“斗茶”又称为“*战”,是一套品评、鉴别茶叶优劣的办法,它最先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宋代贡茶的基地在福建建安的北苑,斗茶也盛于此。而后经蔡襄的介绍,朝中上下相偕效法比斗,成为一时风尚。每年到了新茶上市时节,茶农们竞相比试各自的新茶,评优论劣,争新斗奇,竞争激烈。范仲淹的斗茶歌,对当时盛行的斗茶活动,做了很精彩生动的描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末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诗的内容分三部分。首先写这些斗茶的生长环境及采制过程,并点出建茶的悠久历史:“武夷仙人从古栽。”中间部分描写热烈的斗茶场面,斗茶包括斗味和斗香,比赛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所以茶的品第高低,都有公正的评价。因此,胜利者很得意,失败者觉得很耻辱。结尾多处用典,衬托茶的神奇功效,把对茶的赞美推向了高潮。认为茶胜过任何美酒、仙药,啜饮后能飘然升天。第二节 茶与散文中国是散文大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的茶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散文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从晋代杜育的荈赋开始,中国古代留下大量茶散文,古代散文的概念是广泛的,凡是韵文以外的作品都可以称为散文。茶经、大观茶论等等,说是茶书,其实不过几千字,而且语言流畅,优美,说它是散文也可以。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的中国散文选就收录了陆羽茶经中的篇章。大观茶论也是,语言生动、形象、充分展示了茶的美好,如:“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至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对于今天品茶所追求的开阔胸襟、心境平和、淡泊高洁、雅致宁静等精神享受仍然还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王敷的茶酒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茶与酒的对话,究竟是茶的功劳大还是酒的影响大,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最后是水出面调和:从今以后,切须和同。酒店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宋代苏东坡的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茶。还有元代杨维桢的煮茶梦记、明代田艺衡的煮泉小品、张岱的陶庵梦忆里的闵老子茶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茶散文。古代茶散文举例:晋代时,有一首重要的茶赋,就是杜育的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 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苏轼在叶嘉传中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叶嘉形象。叶嘉,“少植节操”,“容貌如铁,资质刚劲”,“研味经史,志图挺立”,“风味恬淡,清白可爱”,“有济世之才”,“竭力许国,不为身计”,可谓德才兼备。叶嘉传通篇没有一个“茶”字,但细读之下,茶却又无处不在,其中的茶文化内涵丰厚。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虚实结合等写作技巧,对茶史、茶的采摘和制造、茶的品质、茶的功效、茶法,特别是对宋代福建建安龙团凤饼贡茶的历史和采摘、制造,宋代典型的饮茶法点茶法有着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叶嘉其实是苏轼自身的人格写照,更是茶人精神的象征。叶嘉传是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的结合的产物,是茶文学中的一篇奇文杰作。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赵佶大观茶论称茶“冲淡闲洁”,茶味淡泊,故称“其味恬淡”。蔡襄茶录认为“茶色贵白”,“建州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大观茶录亦记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点茶之色以纯白、青白为佳,故称其“清白可爱”。茶可养生祛病,利国利民,故称其“有济世之才”。 太平盛世,不仅人得以尽其才,茶作为草木之灵者,也能为世人所用。正如他的诗句所言:道德方今喜造兴,万邦从化本天成。还有元代杨维桢的煮茶梦记、明代田艺衡的煮泉小品、张岱的陶庵梦忆里的闵老子茶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茶散文。到了现代,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的散文中都写过茶。当代茶散文的书籍出版了许多。如清风集爱茶者说茶之趣一壶天地小如瓜、品出五湖烟月味天心月在杯中圆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煎茶日记茶人茶话煮茶与品茗文人品茗录等等,收录了许多作家和茶人的茶散文。在当代作家中,很多人都写过茶散文,而且不止一篇。我们从以上介绍的茶散文选集中可以读到。老舍、冰心、秦牧等老一辈作家都写过茶散文。李国文、叶文玲、陆文夫、贾平凹、张抗抗等这些我们熟悉的中青年作家也都写过茶散文。他们品茶之意并不在茶,而在于人生的感悟,通过品茶来感悟人生百味。作家写茶散文有自己的优势,有比较高的写作技巧,主题思想突出,结构布局严谨。虽然他们很多人茶瘾很大,为提神喝很浓的茶,而且能够经常喝到好茶,但他们有很多人并不太懂茶。喝茶不太讲究,鲁迅就说他喝茶没有什么细腻、敏锐的感觉,喝两角一两的好茶和两角一斤的粗茶味觉差不多。梁实秋在喝茶中说:“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第三节 茶与书法古代留下的与茶有关的书法作品较多,怀素的苦笋帖是现存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书法作品。其文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寥寥十几个字,清逸狂诡,古雅淡泊。怀素是爱茶的僧人,与颜真卿等人有过论书之事。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古代茶书法作品还有苏东坡的啜茶帖:“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米芾的苕溪诗帖:“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等。杨万里在那首著名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开篇两句“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一诗里,直接以“注汤作字势嫖姚”来把茶道艺术比喻为书法艺术。还有(煎茶七类一书。徐渭曾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过该文的内容,这本帖的刻石现藏浙江上虞市文化宫,为天香楼藏帖的一部分,此帖带有米芾遗风,又融入了隶书笔法,自由奔放,独具一格。第四节 茶与绘画茶画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画过。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派出的监察御使萧翼化装成书生模样从越州僧人辩才手里骗走,唐代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了幅萧翼赚兰亭图,画面的左下角画了一老一少烹茶的场景,炉火彤红,茶烟袅袅。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以绘画形式表现饮茶的作品。唐代的以茶事活动为题材的画还有宫乐图、调琴啜茗图卷等。宋徽宗的茶画文会图描绘了文人聚会饮茶的盛况。现代画家中也有不少人善于画茶画,齐白石老先生就画了不少茶具与花卉图,当代画家范曾也画过陆羽品茶图。黄永玉在谈到茶与画时说:“茶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画画也应该这样,应该像茶,达到一种茶的境界,其味深长。”五、茶与戏剧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曾经从事国戏剧活动,演过参军戏,表演诙谐生动,活灵活现,还当过“伶正之师”(相当于现在的导演),也编过脚本和唱词,写出了数千言的谑谈三篇和研究戏剧学的教坊录,令人惋惜的是书已亡佚。如果不是陆羽迷恋于茶学,说不定会成为戏剧大师呢。后来以陆羽为题材的戏不少,唐代就有演绎陆羽故事的陆参军。据周贻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分析,陆参军系演陆羽故事,可能之点有五:(1)其出生及成长,带有传奇性;(2)多闻,辞逸,足供发挥;(3)诙谐谈辩,若东方曼情之俦;(4)太和时老僧讽歌,与罗唝曲韵律近似;(5)曾作优人,并署伶师。明代戏曲明珠记 煎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作了改编。其中那句唱词:“看一缕茶烟香缭绕。”真让人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白是“卖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昆剧茶访写的是宋朝范仲淹在茶馆中微服私访,通过茶博士了解当地土豪横行霸道的罪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代几位戏剧大家都曾在作品里描写过饮茶的情节。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任浙江遂昌知县时勤政爱民,劝农耕作。在牡丹亭里有劝农一折,“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生动地描写了农家女“采茶胜如采花”的情景。老舍的话剧茶馆把北京老裕泰茶馆搬上了舞台,通过王掌柜两代人的惨淡经营,展现了清末至民国五十年间茶馆的变迁,反映了老北京茶馆的习俗。老舍在谈到茶馆的创作时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他还说:“茶馆是社会的缩影,自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老舍的茶馆深受人们的喜爱,乃至后来为纪念这位人民艺术家,有人还开了一家“老舍茶馆”,生意红火得很。郭沫若的四幕历史剧孔雀胆写的是元朝末年云南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场戏:王 妃 (徐徐自靠床坐起)哦,我还忘记了关照你们,茶叶你们是拿了哪一种来的?宫女甲 (回身)我们拿来的是福建出产的武夷茶呢。王 妃 对了,那就好了。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喝很酽的茶,差不多涩得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宫女甲 记是记得的,不过最好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王 妃 你把那茶具拿来。宫女甲起身步至凉厨前,移就之。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别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纳一小盘。宫女乙亦走近王妃侧。王 妃 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宫女甲 记得的。把这茶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的(提壶作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在这些茶杯上画圈子。大概元朝末年紫砂壶还没流行到云南,于是用“苏壶”代替,然而剧中武夷茶的饮法却和现在工夫茶无甚区别。郭沫若写孔雀胆的时间是1942年,可见乌龙茶饮法很早以前就有了“岩泉初沸”、“悬壶高冲”、“重洗仙颜”、“春风拂面”、“关公巡城”等传统程式。曹禺的话剧北京人,剧中人物有个叫曾文清,称得上是品茶高手,经常围炉而坐,手里拿个宜兴泥的水罐。请看他妹夫江泰的这段台词:譬如喝茶吧,我的这位内兄最讲究喝茶。他喝起茶来要洗手,漱口,焚香,静坐。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还是柴火。曾文清鉴茶、辨水的本领如此高超,若是生活在现在,简直就是一位出色的茶艺大师呢,可惜在曹禺剧中的那个年代,只能是寂寞时徘徊赋诗,心境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悠忽中度过。老舍先生把茶馆搬上了舞台,这已载入史册了。今天我们能不能反过来把舞台搬进茶馆呢?如今受影视艺术的冲击,话剧是不大景气了,要想找到出路,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有没有人愿意尝试一下,把茶艺馆作为实验小剧场,以厅堂为舞台,让演员融汇在散座茶客中间,剧情就如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还可以让茶客参与进来。这样的戏演多了,兴许还能在话剧界形成个“茶艺馆派”呢,明代剧本创作中不就有个与茶有关的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六、茶与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里有大量描写饮茶情形的章节或段落,如水浒传、金瓶梅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见多识广,才气纵横,身世离奇的小说家。他用一生的血泪凝结成的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风俗,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和名物衣着等,洋洋大观,五彩缤纷,是研究红学的专家们,终生钻研不尽的宝藏。就以“茶”而言,据专家统计,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中,写到茶的地方共有262处之多,几乎在读每回中都闻得到茶的清香。所以,民间有谚语说:“读了水浒思饮酒,读了红楼想喝茶”,诚非虚言。 在红楼梦中出现的茶类,品目繁多,有西湖龙井茶、普洱茶、普洱茶中的珍品女儿茶、安徽的六安茶、洞庭湖的老君眉(现在称君山银针)、福建建安的团饼茶“凤髓”、暹罗国进贡来的暹罗茶。此外,还有一些无从查考的茶名,如:要沏了三四次后才出色的枫露茶,这是宝玉最喜欢喝的茶,他在祭奠晴雯姑娘时,供的就是这种茶;还有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千红一窟”,是以仙花灵叶上所之宿露烹煮成的。虽说这是梦中的仙茶,但应该不是毫无根据所杜撰出来的茶。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上至老祖宗贾母,下至宝黛钗凤诸人,几乎人人都爱喝茶。茶既是生活中的事,也是风雅的事。贾府的人,一早起来,先用茶漱口,之后才开始其他的活动,吃完饭后,也是先用茶漱口,再换成喝下去的茶。第三回写林黛玉离别父亲进京城,在贾府第一次吃饭的情景,“寂然饭毕,各有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至于客人来,当然要敬茶,来什么样的客,敬什么样的茶,有时还伴有果品。第三回,黛玉初到贾府,王熙凤和黛玉一面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第八回,宝玉、黛玉探望生病的宝钗,“这时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 生病时,茶又可当药饮。第六十三回:林之孝的老婆查夜时经过怡红院,问宝玉怎么还没睡。宝玉忙笑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顽一会子。”林之孝的老婆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盅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碗,都是现成的。”可知贾府的人习惯用普洱茶来助消化。 茶又是奠拜祭祀时的必需品。如荣、宁二府的冢庙铁槛寺,每天晚上和尚做完功课后,都要奠晚茶。而晴雯死后,宝玉在芙蓉花前祭吊晴雯,宣读“芙蓉女儿诔”。读毕焚烧诔文,祭奠香*,以茶供来寄托自己的情思。陈夕之时,贾府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阖府老少按辈份排列行礼,并奠以菜、饭、汤点、酒、茶,都一一传完,才拈香下拜,完成典礼。至于公子、小姐们读书、写诗、下棋时,更是要有茶相伴。第七回,迎春、惜春姐妹在窗下下围棋,迎春的丫环司棋,惜春的丫环侍书,手里捧着茶盅前去伺候。第廿一回,宝玉看了一回南华经,有丫环在一旁剪灯烹茶。第廿八回宝钗、湘云作东,请贾母、太太们到园里赏桂花吃螃蟹,也有茶。“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那边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边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第四十一回品茶拢翠庵 小尼姑妙玉,是大观园内“槛外人”。本是姑苏宦官小姐,只因为势家不容,不幸落入空门,带发修行,每日里面对青灯古佛,伴随晨钟暮鼓。有一天贾老太太带人饮酒之后来此吃茶,妙玉已经用去年蠲的雨水烹了老君眉让她老人家在东禅堂吃着,有那俗不可耐的刘姥姥陪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