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doc_第1页
古代汉语.doc_第2页
古代汉语.doc_第3页
古代汉语.doc_第4页
古代汉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词义流变)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5、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6怎样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1) 依靠可靠的字典辞书 2)熟悉专家的研究成果3)自己研究 科学的方式、历史上的观点。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1单音词单音词指的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现代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山水花草人等。在上古汉语书面语和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中,单音词一直占主导地位。即使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很容易被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词,而是单音词的组合。2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单纯的复音词。这类词包括: 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 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 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2)合成的复音词。从构词方式上看,包括: 联合式,如,社稷、旌旗、婚姻、殷勤、首领、干戈、倾覆等。 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横行等。 附加式,如,阿母、森然、率尔等。2) 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缓急”(谭嗣同)中的“冀缓急或可救助”)偏指“急”,“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3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单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至到来 以认为 视观看 殆危险 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成为一个复音词:“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 虎老虎 果果子 石石头4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例如:地方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句中“地”指“土地”,“方”指“见方”(“方千里”即“千里见方”),与现代名词“地方”不同。知道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句中的“知道”是动宾词组,意为“懂得道理(事理)”,与现代双音动词“知道”不同。正确地区分和理解古汉语中连用的单音词,对于正确掌握古书的含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5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例如: 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例如,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6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主要通过同义词之间的相互对比相互辨别来解释同义词的词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郑玄注:“居卖物曰贾。”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哭、泣、号、啼这四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史记高祖本纪:“汉王闻之,袒而大哭。”“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段玉裁注:“哭下曰:哀声也。其出涕不待言,其无声出涕者为泣。此哭、泣之别也。”“号”的本义是高声呼叫,引申指带着言词诉说的呼号,汉书刘向传:“而号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颜师古注:“号,谓哭而且言也。”颜氏家训风操:“礼以哭有言者为号。”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弔之,三号而出。”“啼”指放声大哭,悲痛之声甚于“哭”,庄子骈拇:“枝于手者,龁之则啼。”(“枝于手”指大拇指旁歧生一指,成六指;“龁”是“咬”、“咬掉”之义。)(3)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杀、弑这两个词都有“杀死”之义,但“杀”重在叙述事实,是中性词;“弑”是臣子杀君,儿子杀父,重在“正名”,古代是贬义词。说文:“杀,戮也。”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说文:“弑,臣杀君也。”段玉裁注:“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春秋,正名之书也,故言弑不言杀;三传,述实以释经之书也,故或言杀、或言弑。”周易坤卦:“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4)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 疾、病这两个词都表示病和生病,但“疾”一般指轻病,“病”则指重病、重伤。说文:“疾,病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论语秦伯:“曾子有疾。”说文:“病,疾加也。”玉篇:“病,疾甚也。”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5)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 躬、身这两个词都有“身体”和“自己”、“亲自”的意思,但词义范围不同。“躬”的词义范围小,只表示人的身体,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躬胝(,手脚掌上的厚皮、茧子)无胈(,大腿上的细毛)。”司马贞索隐引张揖曰:“躬,体也。”引申表“自己”、“亲自”,如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身”的词义范围大,其本义是人的身体,如楚辞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引申表示物的身体(主体、主干),如尔雅:“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引申表示“自己”、“亲自”,如楚辞九章惜诵:“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洪兴祖补注:“人臣之义,当先君而后己。”墨子非儒:“取妻身迎。”“身”还表示“怀胎”、“身孕”,如正字通:“女怀姙曰身。”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毛亨传:“身,重也。”郑玄笺:“重,谓怀孕也。”孔颖达疏:“以身中复有一身,故言重。”“身”还表示“终身”、“一辈子”,如史记李将军列传:“终(李)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6) 认清同义词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的不同适、往这两个词都有“到”、“去”之义,但“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史记项羽本纪:“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等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7古汉语多义词的词义类型1) 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比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道”的本意是“路”。2) 引申义: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一个应该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引申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比如“道”字,它的本义是“路”,蒹葭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3) 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假借义不同于本义和引申义。例如“令”, 本义是“命令”、“号令”,可是古人说令闻令望,令”是“善”的意思。“善”是假借义。又如 “诞”是“大言”、“妄言”的意思,可是又有“诞生”、“生育”的意思,那也是假借义。假借义是否另有它的本字往往不可考。8如何辨析本义(1)分析字形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2) 引证文献用例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比如“涕”,从水,弟声。是个形声字,“涕”有“眼泪”和“鼻涕”两个意思。哪一个是它的本义,从字形上是无法直接看出来的。如果我们参证于古代文献,就会发现先秦文献里的“涕”只作“眼泪”讲,汉代以后才表“鼻涕”义,所以“涕”本义应该是“眼泪”。“悲愁垂涕”“涕零如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参考文化背景9 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人们一般从两个角度来探讨词义引申的方式: 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 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直接引申。所谓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与本义发生直接关系。例如: 基本义是“墙基”,从土,其声。说文:“基,墙始也。”王筠说文句读:“今之垒墙者,必埋石地中以为基。”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两个引申义: 1) 根本,基础。这个含义比较抽象,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毛亨传:“基,本也。”盐铁 论 非鞅:“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 2) 开始,起头。国语晋语九:“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韦昭注:“基,始也,始更修之于身,以能复其光。” 间接引申。所谓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即前人所讲的“展转为他训”,引申义和本义不发生直接关系,只发生间接关系。例如: 露本义是“露水”。说文:“露,润泽也。从雨,路声。”桂馥说文义证:“润泽也者,玉篇:露,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露水只出现在室外,“露”因而引申出“露天”之义,如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露天”之义又引申出“显露”的意思,如论衡对作:“文露而旨直,辞奸而情实。”由“显露”又引申出“洩露”之义(使不该显露的事情显露了,就是洩露),如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秘密被洩露了,往往招致失败,因而又引申出“败坏”义,如庄子渔父:“故田荒室露,永食不足。”郭庆藩集释:“荒露谓荒芜败露。” “露”的词义引申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露(露水)露天显露洩露败坏 可见,除“露天”同本义有直接关系外,其余含义都同本义无直接关系,是引申义的引申义。展转引申的次数越多,所产生的含义与本义的联系越弱,但不论多弱,联系总是存在的。 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举例。在实际语言中,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中心的辐射关系,和以本义为起点的传递关系,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也表现了词义引申的复杂性和汉语词义的丰富性。 (2)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分析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来看,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由具体到抽象。由具体到抽象,是指本义所指的事物十分具体,人们凭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能够直接感觉到,而发展出来的引申义,所指对象则概括、抽象,一般只能靠理性思维去体会。例如: 网本义是用绳线结成的捕鱼鳖鸟兽的工具,如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引申泛指网状之物,如五代毛文锡虞美人:“蛛丝结网露珠多,滴圆荷。”由此又引申为法网、法律,如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史记酷吏列传:“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由本义还引申出“收容”、“搜罗”之义,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由个别到一般。由个别到一般,是指本义所指的是个别事物,具有特殊性,而引申义所指的是一般的同类事物,具有普遍性。例如: 匠本义是木工,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引申为各种有专门技术的工人,如瓦匠、陶匠、冶匠、皮匠、鞋匠等,段玉裁说:“匠,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史记孝文本纪:“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又引申指在某一方面造诣或修养很深的人,如杜甫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诗中“哲匠”指唐代著名诗人陈 子昂。 由实词到虚词。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词义引申、虚化发展而来。例如: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向”是朝北面的窗户,引申出“方向”、“趋向”之义,如国语周语上:“明利害之向。”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壑圆而峡长,南北向皆有脊中互。”又引申出“朝着”、“对着”之义,为动词,如庄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战国策燕策三:“北向迎燕。”又由动词义引申虚化为介词,或表示动作对象,如世说新语雅量:“后有人向庚(子嵩)道此,庚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或表示动作方向,如李白赠崔郎中宗之:“日从海旁没,水向天边流。”等等。 10 词义引申的主要规律 词义是以词的语音形式所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的使用范围中所产生的意义。词的意义内容包括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所指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主要指词义的特征、范围、性质等,后者主要指词义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和社会文化意义。 词义的引申,实际上是在上述词的意义内容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派生出新义的过程。 词义的引申,主要有条规律,即: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下面,我们就对此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比喻 “相似比喻”反映了由词义特征所产生的引申现象的规律。所谓词义特征,是指词的意义内容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种引申,是通过比喻即打比方的方式产生的。本义和引申义代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例如: 肉“肉”的本义是鸟兽之肉,引申指中间有孔的环状玉器的体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晋郭璞注:“肉,边;好,孔。”“肉”的这个引申义,是由比喻产生的:鸟兽肢体的横切面呈圆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