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一单元.doc_第1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一单元.doc_第2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一单元.doc_第3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一单元.doc_第4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一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第一课童年的朋友 学法导引 课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精彩细致的外貌描写,刻画了自己童年时的朋友外祖母的形象,她温和善良,温暖了作者一颗冷漠黑暗的心,使他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学习本文,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研读文章,品味文章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精彩之处,体会细致传神的词语和新鲜奇妙的修辞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最后,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运用的细腻、饱含感情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归纳外祖母的形象特点。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镶()银: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2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小声说话。 3发绺():注意“绺”勿写成“辔”()。 4惩罚:严厉地处罚。 5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来泛指咒骂。 6马鬃():注意“鬃”勿写成“鬓”。 7丰润:丰茂滋润。 8敏捷:(动作)灵敏而迅速。 文学常识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太阳的孩子仇敌等。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外婆的外貌。 第二部分(第26段):通过祖孙俩的对话进一步描写外婆。 第三部分(第7段):通过抒情式的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教材赏析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思考1文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描写外祖母的?这些描写表现了外祖母怎样的性格? 2仿写。 例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3作者写到外祖母“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其中“一根不断的线”指什么? 4请在原文中找出能够揭示“外祖母”对“我”深刻影响的语句。 5外婆在孩子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却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1描写了外婆的眼睛。表现了外祖母乐观而又慈爱的性格。点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描写外婆的眼睛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 2略点拨做仿写这一类的题目,要注意看清句式特点。就本题而言,则要看出例句是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 3指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 4是她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5“我”所以视外婆为“朋友”,是因为外婆把“我”从黑暗中唤醒,给予“我”无私的关爱,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点拨理解文章的中心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课外类文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记得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道:“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名人,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泛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层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天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能找到她,我相信,她对我的爱,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为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天下的母亲。 思考1根据段的内容,分析“我”和“母亲”的性格特点。 2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_ 3段中“何等刚决”照应段中的_。 4段是_描写,这个描写的特点可用原文中的_来概括。它的表达作用是_。 5读了童年的朋友及本文之后,请你就“亲情”这一话题谈一下自己的感受。(40字左右) 解析1“我”:天真幼稚;“母亲”:温柔善良。点拨“言为心声”,分析人物的性格,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2我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重重障碍。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和重点语句的理解。 3不迟疑。 4景物;万象纷乱。烘托母爱的永恒。点拨此题主要考查景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亲情无价,真爱没理由等。言之成理即可。第二课一面 学法导引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的思想感情也渗透其中了。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先点出见面时的时代背景,再重点记叙与鲁迅见面的动人情景,同时写了内山完造的热情和友好态度,互相映照,主次分明。 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学习本文,首先应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的前提下,找出文中精彩的外貌描写的语句,在比较鉴别中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反复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最后,我们要注意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在文中的运用。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赫然:文中是显眼的意思。注意“赫”勿写成“赦”。 2窘():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 3摩挲():用手轻轻地摸了又摸。 4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5颓唐:精神不振。 6抖擞:振作。 7虐()待:对待他人粗暴无礼,引发他人痛苦。 8恣情:放纵感情。注意“恣”勿写为“姿”、“咨”等。 文学常识 关于毁灭和铁流两个译本 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在西伯利亚地区同反革命匪帮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来说,真好比是“雪中送炭”。 铁流描写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红军队伍,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跟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锻炼成为具有铁的纪律的队伍的故事。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本文按空行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8段):回忆四年前与鲁迅先生偶见一面的情景。 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2段):交待“一面”的时间、地点、作者身份和“一面”的起因。 第二层(第316段):记叙内山老板热情的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第1738段):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 第二部分(第3943段):写四年来“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四年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 教材赏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思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颓唐: 抚摩: 2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3在语段“”中依次加上标点符号。 4这个语段对鲁迅先生集中进行了_次外貌描写,着重突出鲁迅_和_的特点,意在表现他_(用鲁迅的一句诗概括)的精神品格。 5画线的a、b两处分别对“我”进行了_描写和_描写,传神地刻画出“我”当时_、_的心理状态,对表现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起到了_作用。 6这篇文章的选材是很平常的,但却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品格,这里运用了_的写法。 7读了这篇文章,你在写作上得到什么启示?有几条写几条。 解析1颓唐:精神不振作。抚摩:用手轻按着来回移动,这里表现的是鲁迅关心帮助进步青年给“我”带来的温暖和鼓舞。点拨解释词语,要注意看语境,辨清是表层意思还是深层含义。 2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鲁迅先生送“我”一本书,并低价卖给“我”一本书。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概括记叙文的段意,最重要的是要理清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尤其是后四个要素。将记叙的要素加以浓缩,提炼成一句话便是段意。 3?:,;“”;,点拨此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 4两有精神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点拨此题主要考查“根据外貌描写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并探究作者多次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目的和用意”这一知识点。 5心理语言疑惑难堪衬托点拨做本题,要善于根据描写的侧重点辨别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6以小见大 7写人物要突出特征;要善用动词。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认真研究选文的写作特色,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来谈。 课外类文光线幽暗的棚屋里,一个年轻的妇人穿着灰迹斑斑的旧工作服,手持一根和她身高差不多长的铁条,不停地搅动一大锅沸腾的溶液。她的动作熟练,像一个习惯于辛苦劳作的女工。屋外正在下雨,雨点打在玻璃棚顶上,发出清脆而杂乱的微响,让人听得心烦。雨水渗过屋顶,漏得满屋子都是水。日复一日,她一直在做这件艰苦而枯燥的事情。住在娄蒙路上的人们都熟悉她,熟悉这间简陋的棚屋,还有从棚屋里飘出的气味辛辣的白烟。若是晴天,她会把铁锅搬到棚屋外的院子里,在那棵榉树的绿阴下工作,她的头发随风扬起,和溶液的白烟一起飘动。 她是谁?她在干什么? 这位年轻妇人,是居里夫人。 思考1把文段中加“”的“凝视”换成“注视”好不好?为什么? 2这段文字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3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谈谈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这段文字先写人物的事迹,然后再交代她的姓名、身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1不好。尽管“凝视”和“注视”都含有认真、注意看的意思,但“凝视”比“注视”更显得聚精会神,目光专注。点拨准确地使用动词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侧重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刻画:肖像描写:穿着灰迹斑斑的旧工作服;头发随风扬起,和溶液的白烟一起飘动。动作描写:不停地搅动一大锅沸腾的溶液;动作熟练,像一个习惯于辛苦劳作的女工;双手重复着摆动铁条的动作。神态描写:凝视着在铁锅里翻滚气泡的溶液;目光沉着平静。 3“屋外正在下雨漏得满屋子都是水。”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实验条件的简陋,反映出居里夫人争取实验成功的毅力和决心。点拨此题旨在考查“景物描写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 4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第三课我的老师 学法导引 本文抒写了作者对温柔敦厚的蔡老师的挚爱,他告诉读者,对于教师这崇高的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 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点是我们必须理清的。同时,我们要仔细研读课文,分析课文中运用的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反复诵读中找出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的语句,总结归纳蔡老师的精神品质。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品味体会文章充满感情的语言。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榆()钱:注意“榆”勿写为“渝”。 2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3察觉:发觉,看出来。 4占据:原意是强力占有,这里是大词小用,表明这件事在孩子心中占有的分量太重了。 5卜()问:通过占卜询问吉凶。 6劝慰:劝解安慰。 7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文学常识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中间,解放战争时期,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文章主要内容,直接点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9段):从正面具体描述蔡老师的外表美和心灵美。 第三部分(第1015段):记叙“我”是怎样依恋老师和思念老师的。 教材赏析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所述事件。 2所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3文中加点的词语“占据”有什么作用? 4写这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老师为我排除纠纷。 2起因: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有音信,不知死活。 经过:“我”与母亲替父亲卜问凶吉,“我”的小“反对派”们说父亲吃了炮子儿,“我”很悲伤。 结果:蔡老师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写信劝慰我,纠纷排除。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记叙文的“六要素”。 3说明事情小却分量重或意义重大。 4热情赞颂了老师公正、无私、慈爱的品质,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切思念。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概括主旨”的能力。 课外类文我的“藤野先生”(节选) 遥望中学,已时隔20年,可是我的语文老师龚汉城却如在眼前。我无需再另费笔力去描绘他的音容,因为有一幅现存的肖像画最适合他,那就是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除了没有一撇八字须,其他可谓惟妙惟肖,连朗读课文时抑扬顿挫的声调怕也毫无二致。 20多年前的语文课本实在像政治读本,老师教得平淡,我也学得无味。可有一节语文课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龚老师那天一反常态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藤野先生,这是文学作品,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这个黑瘦的、衣着模糊的藤野先生远远地从异国他乡走近我,我分明感觉到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博大的爱,当他得知他的学生要远他而去时,他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他,背面还写上“惜别”二字。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竟不能自已。我抬头望着正在上课的龚老师,他镜片后的眼睛似乎亮了些,他黑瘦的脸庞似乎有些红晕,他的声音高低起伏,又戛然而止,怔怔地望着我们。我凝视着他的目光,我明白,他就是我们的藤野先生。 厌倦了大批判的文章,我开始写散文,写老师,写同学,写亲人,写自己,写一切能抒发我情感的文章。好像龚老师评语一次比一次长,分数一个比一个高,龚老师在语文课上经常念我的作文,后来又把我的作文抄在大白纸上,先贴在教室门口,后贴在校园里。一张张大白纸上用毛笔抄着我的作文,字迹工整而清秀,我仿佛觉得他就是我的藤野先生。 后来,我也成了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向我的老师汇报我的教学成绩,比如获得了教学比赛一等奖,出书了,评上高级职称了。他总会很高兴,黑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思考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好处? 2文中第自然段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3龚老师的哪些方面,使我明白他就是我们的藤野先生? 4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解析1顺叙,开门见山,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本文述写的对象。点拨此题旨在考查记叙文写作的顺序及其表达效果。 2语言描写 3龚老师黑瘦的脸庞,读课文的声调,对待学生作业的态度等。 4略。点拨要注意体现人物的特点。第四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学法导引 课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学习本文,首先要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其次要研读课文,讨论交流并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能具体说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课文选材精当、详略结合的艺术特色。再次,与同学合作探讨课文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说明以及议论等多种表达方法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最后,通过讨论“探究练习”二、三题来体味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此外,学习了本文之后,相信你对贝聿铭的建筑艺术会有所感受,可在同学之间畅谈一番。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气质:(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风格和气度。 2榀():量词,一个屋架叫一榀。 3剔透:明澈。注意“剔”勿写为“赐”。 4聘用:聘请任用。 5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6头角:比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7跻()身: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 8赋予:这里是给予的意思。 9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10变幻莫测:变化奇异无法预测。注意“幻”勿写为“幼”。 11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12萦()系:记挂,牵挂。 文学常识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全文除开头语以外,共分三个部分。 开头语描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点明文章描写的对象。 正文以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小标题就是该部分的中心思想。 第一部分: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这一部分共两段,写贝聿铭早期在建筑公司获得的成就。主要用概述的方法进行记叙。 第二部分:在非议之中屡创建筑奇迹。 这一部分写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突出成就,重点写他三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第三部分: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这一部分写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材赏析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其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这座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建筑同样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的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罗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的风格,“既毁了罗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同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如今,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而且如是称赞:“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这就是他的成功所在。 思考1为什么有人认为贝聿铭的设计“既毁了罗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2“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为什么说“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这反而是“他的成功所在”呢? 4贝聿铭的设计总是独具匠心,别有风格,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特色。 解析1当时的人们认为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既破坏了罗浮宫的整体风格,“而且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又破坏了人们心目中古埃及金字塔的形象。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暗指整个建筑外表是由玻璃组成,熠熠生辉,而且也显示出这个建筑在罗浮宫群体建筑中的显著地位。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略 4整座金字塔由玻璃构成且金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点拨要注意概括的语言中能够体现“特色”,也就是要抓住特征。 课外类文 在居里的帮助下,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搬进了自己的实验仪器。实验证明,铀射线与化合物的含铀量成正比;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她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解释为是量子的一个特性。可是,为什么别的化学元素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呢?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不,应该检查已知的所有化学物质。不久,钍元素的射线就被她发现了。居里夫人把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在检验铀沥青矿石的时候,一种奇异的现象使居里夫人惊愕不已:测量表明,这里有一种比纯铀强大得多的放射性。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唤!一定是!居里夫人这样判断着,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居里。居里也感到这一发现的重要,决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同自己的妻子合作,捕捉这个未知的放射性元素。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理科博士学院报告,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很强的两种元素中的一种,为纪念玛丽的祖国,取名为“钋”。紧接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又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为“镭”。 思考1解释词语。 惊愕不已: 2“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一句中“十分简陋的棚屋”的作用是什么? 3居里夫人“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4居里夫人热爱祖国的具体行动是什么? 5请概括出居里夫人是一位具有什么思想品质的科学家。 解析1非常惊讶。 2(1)说明玛丽工作环境简陋;(2)衬托她的伟大发现更加可贵。点拨此题旨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状态。 4把她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5居里夫人是一位为科学而奋斗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的科学家。第五课赵普 学法导引 本文是一篇人物特写,全文仅用142个字就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习文章,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然后研读课文,从“晚年手不释卷”、“读之竟日”等语句来认识赵普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处决如流”来认识他学以致用的精神;从他“四奏”荐人的传神的细节描写中体会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此外,我们要牢固把握重要文言词的用法、含义。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