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入其门,升其阶,登其堂,窥其全貌,方能入其室,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譬之宫墙,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具课“五.四”是古今汉语的分界点,“五.四”以上汉民族使用的语言为古汉语,“五.四”以下为现代汉语。1、上古时期:指汉代以前,即先秦时期。2、中古时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3、近代时期:指宋、元、明、清。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包括两个系统:1、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称“文言”。2、 从六朝开始产生,到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称“古白话”。书当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三坟: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时文献。五典: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文献。八索:八卦所记文献。九丘:九州之志。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六朝是文言和古白话的过渡期,其代表文献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灭此朝食”这条成语的意思应是“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表示一种决心,信心。(成语出自左传: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望洋兴叹、不毛之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陈澧东塾读书记: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之声之迹也。音韵、文字、训诂、语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见教材:124页)东汉以后,为左传作注者众。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的春秋左传注疏。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文字正式把文称文字,起于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时刊立的琅邪刻石:“书同文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 序上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礼:制度。保氏:教官名。国子:王公贵族的子弟。周礼规定,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保氏就先用“六书”教育他们。“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第一叫指事,指事这类字,一看便可识别,仔细观察就了解其意义。如上、下就是这样。“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弯曲也。 第二叫象形,象形符号是画出那事物,要求与实物委曲毕肖。如日、月就是这样。“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为名:造字。譬:譬况。 第三叫形声,形声是指按事物种类造字,另取一字音来譬况这个形声字的读音。江、河二字就是这样。“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比类合谊:比,组合也。类,字类、字群也。合,同“比”。谊,义也。指撝:撝即:挥。指向。第四叫会意。会意字是组合两个以上形体,会合其含意而指示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转注:转相为注。建类:建立字类。一首:同一部首。相受:受,注。相互注释。 第五是转注,转注是指,分别建立字类,按类造部首统率同类之字,这类字可以相互注释。考、老二字就是这样。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托:通“讬”,寄也。 第六叫假借,假借指,本来没造那个字,借一个同音字来代替那个字。令、长二字就是这样。 以上为第二段:谈“六书”,阐释文字条例。1、指事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现代话翻译:六书的第一类叫指事,指事字就是:看到它可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观察后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了。例如上、下就属这类字。可见:指事是一种指出事物的特点来表示词义的造字方法。 上、下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明显表示,聪明的祖先就用一横线作为座标,用另一线段来代表方位,在座标上画一线段就表示“上”,在座标下画一线段则表示“下”。的确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造字方法。 另外:“亦”、“本”、“末”2、象形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即:第二类叫象形。象形字是把事物的形态描绘下来,其书写特点是随事物体形不同而曲折变化。日、月两字就属这一类。 先民在造日、月二字时,就是用象形的方法,把他们所看到的太阳、月亮的形态描绘下来。甲金文的日,就是画的一个太阳的外形,圆圈中加一点(或说是“日之精”,或说是“太阳黑子”);月,画成一个半月形状,因为月亮缺时多,圆时少,故以半月形以显其外形特点,并与日相区别。 另外,“鸟”、“鼠”、“羊”3、形声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事,指事物的类别、特点。 为,造。 名,字也;我们现在把书写单位称作字,而先秦时称为书,称为文,也称为名;称字是较晚的事。 以事为名,即照事物的类别来造一个符号,并用它作为新造字的一部分,也称作形旁。 譬,譬况。 相成,相互配搭组成。 取譬相成,即再用一个字譬况发音并用它作为新造字的声符(也称作声旁),形旁与声旁相互搭配组成一个新字。 江、河二字就属这类字。江与河都属水的类别,故而用水作其形旁。但人们会问,为什么“工”与“江”,“可”与“河”读音并不相同呢?这主要是由古今语音变化造成的,在造字之初,它们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我们切不可用后代的读音来看形声字的声符。 另外,“松”、“问”、“物”、“里”4、会意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比类,即把两个相类相关的字放在一起。 合谊,合即组合,谊即含义(古代把意义的义写作友谊的谊)。 撝,即今天指挥的挥;指撝,即所指的意思。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意思是:把相关的两个字的形、义合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武和信就属这类字。许慎认为武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止戈”即停止战争,停止战争就是勇武,这是战国至汉代人们厌战思想在“武”字形体结构上的反映。其实,这并非“武”的本义,甲金文告诉我们,“止”是脚的象形字,一只脚,一件戈(兵器),表示外出征战。“信”字由人言两字合成,“人言为信”,这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传承的一种诚信观念。 我们前面讲的“章”字,即会意字。另外,“步”、“逐”、“莫”、“牧”5、转注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对这个定义的理解,争论最大。我们认为根据定义并结合两个例字应作如下理解: (1)、所谓“建类一首”,是指在形体上共用一个部首。在说文解字里,老考即同部。 (2)、老与考是同义词。说文解字:“考,老也”。 (3)、老和考声音相近,它们的韵部相同,今天也仍属叠韵的字。 结合以上三点来理解许慎在六书中所谓的转注字,是比较公允的。6、假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假:即借。假借:就是借用。 本无其字:即本来没有这个字; 依声讬事:是说找一个声音相同的字来替代表示某一个词义。 这是说,在语言文字的交际使用中,有许多表示极抽象概念的实词,和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对它们是无法用象形指事等办法来造字的,于是,人们在使用中不得不借用别的字来表示。 借用什么字呢?只有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因为语言是靠语音来表示的。例如,上面讲的指事字“亦”,原本实词表示腋下,后来语言中出了个虚词,即“不亦乐乎”的亦,但这个意思太抽象了,无法造字,便借用了声音相同,但本为腋下意的亦字,后来才又新造了一个腋字。 许慎在定义中举的两个例子“令、长”是不妥当的,因为它们是属于字义的引申,是一个字在其意义范围内的使用问题。而假借是借用一个字来表示另一个字,是两个音同音近字之间的借用问题。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 1、古文字阶段 指从甲骨金文到小篆这一阶段,时间从殷商开始,到秦统一。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可认识的汉字中,它是最古的文字体系。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小篆又叫秦篆,是秦代时在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2、今文字阶段 指从隶书到楷书这一阶段,时间从秦至现代。 隶书开始于秦,通行于汉。隶书使汉字脱去了象形的意味,为楷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隶书是汉字由古文字最后发展为楷书的一个过渡阶段,是汉字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从魏晋以后,楷书就通行了,这标志着汉字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从此,汉字形体结构也就基本稳定下来。词汇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见教材第170页)古今词义的异同(见教材第85页)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联绵词、偏义复词语法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1898)世说新语身无长物 德行 “王恭从会(kuai)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有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王恭从会稽回到京城建康,王大特地去看望他,王大看到王恭的坐席上有一条六尺长的簟,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会稽回来,所以一定带回了会稽特产簟席,可否拿一领簟席送我。(1)王恭,东晋时大官僚,出生于东晋四大世族王、谢、庾、桓之一的贵族世家。王大,名王忱(chen),小名叫佛大,王恭的族叔。(2)会稽,古代郡名,今绍兴。(3)坐,坐席。东晋时尙无桌椅,人们坐在席上。(4)注意:可以,是两个词,可:助动词;以:介词,它的宾语是:一领。不要把它等同于现代的“可以”。(5)及,到;这里引申指:给。“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去后,他马上拿他坐下的簟席送给了王大。王恭己经没有多余的簟席,便只好坐在草垫上。(6)去,离开。举,拿起来。(7)既,己经。荐,草垫子。“后大闻之,甚驚,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来王大听说了这种情况,非常吃惊,说:我本来以为你簟席有多余的,才索求一条啊。王恭回答说:你老不了解我王恭,我的生活原则是,添置东西仅够一时之用就行了,从不备份。(8)谓:认为;这是“谓”在古代的常见用法。(9)耳,语气词,表“仅此性”。(10)丈人,古代对长者的尊称;不同于现代的丈人。悉,熟悉,了解。(11)长物,当前用不上的东西,多余的东西。长,读zhang,去声,即涨,东西多出来即涨出来;古代用“长”表示,现代用“涨”表示。竹头木屑 政事“陶公性检厉,勤于事。”陶侃的性格仔细认真,对政事勤勉努力。(1)公,本指翁,原为尊老之词,后泛指尊称;即不管年老年轻,尊敬他,即可称某公;如张公、李公。(2)检厉,即认真严格;检:有法度的意思,引申为认真;厉:严格,仔细。“作荆州时,敕(chi)船官悉錄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作荆州刺史时,命令管船的官收集造船时的所有锯木屑,大家都不了解陶侃此举的用意。(3)荆州,代荆州刺史;这是古人的一种表述习惯。(4)悉,副词:全部。咸,副词:都。“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厅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后来某年正月初一,碰上连日大雪后放晴,刺史厅堂前的台阶雪后积水,在这时,就全部用木屑覆盖在台阶上,人们行走便无任何妨碍了。(5)正会,正月初一。值,碰上。积雪,连日下雪;不等于现代“堆积着雪”;注意:积:接连。雪:名词动用,下雪。(6)听事,本为治事,即治理政事,这里引申指治理政事的大堂;听通厅。除,从阜余声,表台阶。注意:不要把“除雪”连在一起理解为现代的扫除积雪。“官用竹,悉令錄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官府使用的竹子,要求全部留下靠根部的粗头边料,这些粗头边料堆积如山。后来桓温讨伐后蜀时,需要装配战船,这些边料全用来作了装船的竹钉。(7)官,本义即官府。“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又听说,曾经征调他所管辖地区的竹子,有一个官员把竹子连根挖出,才够作撑船所用竹篙的长度,于是,陶侃越两级提拔了这个会办事的官员。(8)仍,通乃:才也。当,相当,适合;足,足够,够长度。诗词格律“诗律”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钟皓传“(皓)避隐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 近体诗格律萌芽于南北朝,形成于初唐。诗体分类(1)古诗:指汉魏乐府古辞,六朝乐府民歌及文人诗。(或指:从诗经、楚辞到六朝诗)(2)唐以后诗体:包括古体诗(又称“古风”)和近体诗(又称“今体”、“格律诗”)。两者区别:受格律限制与否。(3)古体诗包括:一般古风(含:“五古”、“七古”)和古风绝句。两者区别:句数。“古绝”只限于四句。(4)近体诗包括:律诗(含“一般律诗”五律、七律与“长律”),律绝(含“五绝”与“七绝”)。两者区别:句数。古诗、古风的“格律”1、古诗:无固定的格律,不受格律束缚。具体而言: 不讲平仄,句式自由,用韵亦相当自由。例如:(1)平声一韵到底: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p:1391)(2)一韵到底,平仄通押:汉乐府 “上山采蘼芜”(p:1389)(3)句句入韵:曹丕 “燕歌行”(p:1394)2、古风(古体诗):基本符合古诗要求。但由于受唐代格律诗影响,格律诗的平仄、对仗己或多或少渗透其间。故,这种仿古只是“形似”,犹如今人作文言文。这在七言古风中甚为明显。(1)不同于七言古诗以句句入韵为常,而是以隔句入韵为常。如:杜甫 “岁晏行”(p:1434)(2)转韵,基本上是平仄对转。如:白居易长恨歌(p:1437)(3)邻韵相押。如: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1417)注意:古风除平、仄对转外,其他一般要求单独押韵(上、去、入亦然)。所以:凡用仄韵者通常是古诗或古风,因为近体诗一般不用仄韵(少数例外,如:柳宗元的江雪等。)蜀道难(p:1428)1、作为唐人仿古之作,此诗的主要特点在:句法参差,节奏自由。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长短错落相间,声韵旋律铿锵,气势磅礴盘郁。诗中句法竟有用散文句法者,如“上有下有”等,非但不为近体诗格律所束缚,也突破了七古乐府诗之樊篱。2、作意:见注(1)。补充:或曰为讽刺严武镇蜀时的放恣横行;或曰是讥评玄宗幸蜀的失策。3、结构:可分五层。“噫吁钩连”为第一层,叙蜀道之来历。“上有长叹”为第二层,描写蜀道之高峻。“问君来哉”为第三层,叙蜀道之危险难行。“剑阁如麻”为第四层,具体指出剑阁之险峻,以之逼出“所守匪亲”的正意。“锦城咨嗟”为第五层,告诫人们蜀地不可久居;乃沿袭乐府诗往往有向人告诚或提问的惯常写法。4、补注(1)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鳧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尨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2)成都记:“秦惠王讨灭蜀王杜宇封公子通为蜀侯惠王二十七年以李冰为守蜀人始通中国”长恨歌(p:1437)1、作为唐人古风,此诗在格律上的突出特点在:用韵上的平仄通押(详见教材注)。2、著名悲剧长诗,千古绝唱。全诗突出一个“情”字,将帝王生活人性化,真情化。7、文本分析(1)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A:“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陈鸿)B:唐诗三百首:此诗主旨在首五字“汉皇重色思倾国”,批判重色者。历史传统(女人祸水论)是批判杨玉环,如司马光等史学家与诗人大杜、小杜、李白历史上也有“赞扬派”如:清袁枚称玉环为“善女人”;白居易是“同情派”的代表。白氏素来尊重女性,有诗:“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岁辛苦由别人”;最有名的诗是:妇人苦、瑟琶行及长恨歌C:白诗主题是:小揭露(对李初时耽乐误国的讥刺),大歌颂(美化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杨虽生死相隔、仍苦苦相思之情的怜悯、同情和赞赏)。2)、艺术手法1、情节曲折生动。此既缘于李扬悲剧本身的离奇,更由诗人精心构撰使然。2、人物形象塑造丰满,心理活动描写细腻。3、辞彩绚丽,自然流畅;抒情深挚、婉腻缠绵;叙事有致,张驰自如;上下贯通,前后钩连。堪称古代长篇诗歌中之绝唱。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是针对古诗而言的,因其出现较晚,故称为近体或今体诗。因其有严整的格律,故又称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四点:1、字数合律:五言40(或20)字,七言56(或28)字。2、平仄合律:每句平仄合粘对。3、对仗合律:中两联必对偶。4、用韵合律:平声韵一韵到底。有关律诗平仄的名词术语对:指各联内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对者,对立也,相反也。即是说每联的对句和它的出句在平仄上必相反,或是相反的类型(指首句入韵者第一联平仄不能完全相反),反之,则称之为“失对”,是不允许的。粘:指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粘者,粘合边。即把首颔颈尾各联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具体而言:下联的出句的平仄必和上联对句的平仄相同(第七字除外。王力说,只要第二字相同即可。),平粘平,仄粘仄,于是各联便形成一个整体。反之,叫“失粘”,是不允许的。 粘、对的作用:使平仄安排多样化,有助于诗歌节奏之优美,以达到:于整齐中见错落,以避免单调;在变化中见匀称,以避免杂乱。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也。“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即:律诗每句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不说第七字,是因其己固定平仄。但在避“三平”、“孤平”时此口诀便不适用了。调配平仄调平仄,即指:使格律诗(也包括词、赋以及骈文)中所用的字调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以合乎平仄格律。(1)固定的平仄格式(又称“平仄谱”)分为四种:A:凡入韵的句子未一字肯定是平声,不入韵的句子未一定肯定是仄声。B:开头两字平仄在平仄谱上应相同。C:三平、三仄相连者只能出现在七律的最中位置(即三、四、五字)。D:独平、独仄者只能出现在最未一字。(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仄收) (仄起平收) (仄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即等于七律的四种格式分别减去首二字。五律的平仄格式是允许三平、三仄在首位的。近体诗的对仗(教材p:1536) 对仗:指骈文和近体诗按字音平仄、词语性质和句子结构形式所构成的对偶句。1、近体诗对仗的特点(1)句型相同:即句子结构形式相同。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2)字面相对:即词类词性要相同。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2、对仗的种类(1)正格:指颔联、颈联用对仗者。如:李商隐 七律 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2)变格A: “贫的对仗”:指仅用一联对仗者。一般用于颈联,主要表现在初唐尚未定型的律诗。如:被誉为初唐七律中之佼佼者,崔颢 七律 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妻萋鹦鹉州。B:“富的对仗”:指用三联对仗以上者。一般用于首、颔、颈联。相对而言,五律用富的对仗较多。例如:王湾 五律 次北固山下排律,首尾联不对仗,中间各联全部对仗。例如:韩愈 五言长律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教材p:1455)绝句,是任意截取律诗的两联,故,有两联全对仗者,有一联对仗者,有全不对仗者。例如:教材p:14691474,五绝、七绝。工对、借对、流水对、隔句对、正对、反对3、对仗的避忌合掌、同字相对、对仗方式雷同四、近体诗的用韵(教材p:1517)我国最早论及“韵”是刘彦和。“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中国现存的韵书以广韵为最古、最完整。广韵的特点:体例,“同音类聚”。分韵,“以四声为纲,以韵目为经。”分为: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载于五卷之中。近体诗用韵的基本格律韵脚固定、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律 选本 代赵崇祚选的花间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水龙吟”是这首词的词牌。“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词题。“次韵”:就是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消防安全知识测试题目
- 2025年美容美发技术实操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 七颗钻教学课件
- 中国功夫音乐教学课件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测试题库及解析
- 2025年中级操作工考试必-备知识点炼油工艺原理及设备结构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解析与练习
- 2025年初级电工电路基础知识和实操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焊接工艺面试通关秘籍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企业级SOA实施方法论的研究与探讨
- 风系统平衡调试要点
- JG/T 272-2010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
- 仙居两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酶及辅酶环评报告
- 货运平台代扣代缴协议书
- 日本所有番号分类
- T/CATCM 026-2023中药液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指导原则
- 过程稽核培训
- (高清版)DG∕TJ 08-7-2021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
- 2025景观园林设计合同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人教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 7《单元写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