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1(2014江西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梭伦改革中不分配农民土地,而是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材料二反映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两者所产生的影响应从政治发展角度分析归纳。第(2)问,雅典是海洋文明,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依据教材知识归纳自然地理环境;两者改革都成功并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两者对农业的态度的不同,说明改革应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答案:(1)政策不同:商鞅变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奖励耕织,抑制商业、商人(重农抑商)。梭伦改革让失地农民转行从事其他行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并使其逐步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地理因素:雅典近海多山,缺少耕地,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海外贸易;秦国位于黄河中游、汉中平原上,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业发展。认识:改革必须立足国情,符合客观实际(因时因地),才能取得成功。2(2014江苏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庚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民;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理解评价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以从制贵、控官、强军、重农等角度归纳。第(3)问,需要结合商鞅变法的目的回答,重点突出富国强兵的效果。第(4)问,要结合前三问,从转变民风的重要性、措施和作用等角度思想。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取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3(2014大连双基测试)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即历史的看待商鞅变法,不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的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答案:(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2)评价: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4(2014西安模拟)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观点并归纳出其理由;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不同观点的评价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赞成。理由: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反对。理由: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百姓水土不服,导致人口死亡率升高。(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导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观点二: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政策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若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5(2014淄博模拟)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摘自临川先生文集(1)依据材料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指出在变法中是如何实践的?(2)上述理财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鉴?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独费出之无节”“生天下之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回答。第(2)问,紧扣在今天有益的体现,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答案:(1)思想:反对增加赋税;提倡节俭省财;发展天下生产(生财、聚财、用财)。实践:市易法、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任答3点)(2)注意减轻民众负担,关注民生;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重视财富创造,增加收入;放眼天下,广开生财之道。(其他言之有理者也可)6(2014湖南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秦以后中国历代的变法大致可以分为征农、征商和农商并征三种类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最典型的是北魏均田制颁布条文中有“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之规定,租调制以“一夫一妇计”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都是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特别是“摊丁入地”因法律上先已宣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即将舍地税人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征商型变法,西汉的桑弘羊变法是其典型。盐铁官营盐铁的生产和运销,一由国家包揽古人云“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材料二典型的农商并征型变法,是王安石变法。在征农方面他首先推行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 “贷谷于民,立息以偿”,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在征商方面王安石推出了市易法,“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以上材料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征农型变法的演变趋势。如何理解“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征农、征商方面措施与材料一中同类措施的主要不同点。解析:第(1)问“演变趋势”依据材料“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到“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理解”依据材料“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得出国家垄断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表面上是征收商业税,实际上对人口众多的农民实现了间接征收了农业赋税。第(2)问依据材料进行比较概括:均田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农均与土地直接相关,而青苗法和免役法避开土地占有问题而征农;盐铁官营是对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进行垄断经营,而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