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体”与“制”的矛盾.doc_第1页
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体”与“制”的矛盾.doc_第2页
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体”与“制”的矛盾.doc_第3页
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体”与“制”的矛盾.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体”与“制”的分离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官体制是战国秦汉以来逐渐完善起来的一套严密的制度,主要包括官吏选拔制度、行政监察制度及任职回避制度等等,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的一大创造,也是东方文明的巨大成果。它对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构建,对华夏文明远播世界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种文官制度的管理下中国曾经一度走在世界前列,而明朝以后中国历史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呢?本文尝试使用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进行分析。关键词:文官制度 文官集团 “体”与“制”的矛盾一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黄仁宇先生“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明史研究历来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显学,黄仁宇的学术源头即为明代财政史,并以此为基点进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探讨,这是黄氏治学的灵魂,“大历史观”也由此而来。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对历史研究探讨中国现代化问题时,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社会的联系和整合方式。强调现代先进的国家以法律作为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的联系,落后的国家以旧式农村的习惯和结构作为行政的基础,他将资本主义理解为一种技术,说自己的“大历史”观点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从制度的层面解释历史。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在于,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有形的、确定的、技术上可操作的、能够量化管理的方式来整和整个国家,而传统中国以无形的软约束,不凭借技术手段的、不能量化的道德来整和国家与社会。这后一种方式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礼治或德治。黄仁宇的结论是走出以意识形态至上为基本特点的礼治,他认为实现依靠技术治国的法治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探讨从1840 年向前推进几百年,以拉长的视界来探讨历史,强调“历史上长期合理性”,即凡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必有后面的背景,只要它能与以前或以后的人与事相互印证, 就取得它在“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历史研究必须通过宏观的视界,将过去的历史踪迹同今日联系起来,并作一番有意义的因果解释,因此很多历史不能片面处理,必须在这个意义、脉络上找寻当今人们的位置,进而探索未来可能的进程,因为很多目前所面对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将历史往后推三、五百年才能看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唯有如此,视界才能纵深宽广,也才能为中国寻找出路。从拉长的视界和技术的角度观察明代晚期上层人物,他们限于时代格局的框架,个人的努力最终都只能落得蜉蚁撼树,改变不了大局。因此在万历十五年中登场的每个人物几乎都变成悲剧性的人物,个人的能动性无从展现,最后只有以挫败收场,贲志以终。二中国文官制度的构成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官制度的形成,是秦汉以来封建甲央集权制建立并得到巩固的政治成果。它是中国社会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动导致的政治改革在行政管理制度上的产物,又促进了以皇帝制度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的普遍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的高度发展。中国的文官制度主要包括选官制度、检察制度、回避制度。1 选官制度: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过多种选拔官吏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任子制、纳货(捐纳)制、恩荫制以及科举制等,影响最大的是世袭制、荐举制和科举制。世袭制是宗法奴隶制社会的选官制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是它的主要形式。以察举、征辟为主的的荐举型的选官制度,是西汉至魏晋四百多年间主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个人荐举在选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带有浓厚的个人好恶偏向, 主观意志起决定作用。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因不考虑血缘和家族门阀等优越性而被一直沿用。2. 检察制度:封建制本体的制衡机制封建政治体制下各级官吏都分掌着一定的权力,权力是一种政府行为,具有主体的强制性和客体的服从性。权力可以利国利民办好事,也可以扰民害民干坏事。因此治吏和治国不可分离。不受制衡的权力会导致权力的腐败和瓦解,危及整个统治架构的稳定。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有来自民众和舆论的监督和分权的权力制衡机制,只有通过封建文官体制内部的监察制度实行有限的自我制衡。只要封建统治没有在下坡路上滑行,这种自我制衡机制就能起一定的作用。它起始于秦代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到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设十三部州刺史,代表皇帝以“ 六条问事” 的职权对诸郡国实行监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成熟的标志,对后代有深远影响。中国古代封建政治体制下的文官监察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监察官的品级不高,却授以重任,“以小驭大”“秩卑权重”。(2)、监察官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支撑,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3)、监察与防止地方的离心倾向和官吏的擅权腐败,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是文官监察制度的重要任务。(4)、监察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监察制度的执行。3. 回避制度:抑制宗法社会负效应的行政管理机制回避制度属于官吏管理制度的一个内容,也是任用官吏的一个原则。实施回避制度的直接原因和作用,是为了使各级官吏在行施职权的过程中,不因血缘亲属和地或籍贯关系而结党营私、祖护包庇,以致影响中央集权在全国各部门各地区职能的有效发挥。行政官员的任职回避是回避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场回避、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和特殊职务回避。三、明朝文官集团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代开国之君无不处心积虑以求巩固和扩张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其立法创制往往以前朝兴亡为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亦不例外。他在总结前朝治国经验尤其是元朝统治九十年的成败教训之后,深知皇权倾覆无非是由子以下几股政治势力、派别或集团的威胁:阉宦为祸;后妃干政,外戚擅权;藩镇割据;权臣跋启。故朱元璋在位期间竭力遏制这些势力的膨胀。为了避免以上原因对皇权的危险,朱元璋及以后明代皇帝大量任用文臣,健全文官制度,强大的文官集团在明朝正是成立。明朝文官集团的特点可以明代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和明代文官集团势力的膨胀两个方面来概括:1.明代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关于明代文官集团的特点,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明代文官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阴”“阳”两面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阳”面的性格,这是明代文官们精神层面上的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明代文官们一再口头上所标榜的克已奉公的人生理想。明代的文官都是读书人出身,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中所标榜的“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天下为公”,为明代文官们耳熟能详。这些熟读儒家经典的文官们以仁义道德相标榜,以治国平天下为政治抱负,并以能够自我牺牲相自诩,从而为自身赢得了别人不容质疑且不能反击的一个道德制高点,便于其在明代的政治生态和体制结构发挥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阴”面的性格,这是明代文官们现实层面上的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明代文官们实际的以升官发财为个人私欲的现实取向。尽管明代文官中不乏海瑞这样的清宫典范,但从根本上而言,明代文官的私欲取向是体制性的,“要消除文官中不愿公开的私欲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社会都认为做官是一种发财的机会,不少的小说和笔记都写到,一个人得中进士,立即有人前来出谋划策,如何买田放债,如何影响诉讼,如何利用权势作额外收入的资本。至于官员本身,向这种社会风气投降的程度则各有不同。大多数人觉得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间取得一部分额外收入,补助官傣的不足,以保持他们士大夫阶级的生活水准,与情操无损。另有相当数量的官员,则声名狼藉,其搜刮自肥的劣迹令人愤慨。”在黄仁宇看来,正是这种“阴”“阳”两面的双重性格,使得明代文官集团在明帝国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2.文官集团势力的膨胀:明代的文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使得明代的文官很自然地形成了具有共性特征的一个群体:首先是相同的成长经历。明代的科举考试,由宋儒朱熹校点、注释的“四书”,既是官方钦定的文本,也是读书人应对科举的必读书目。明代建立了各级学校,学生所学的主要科目就是“四书”。尽管明代的读书人学习“四书”有应对科考的实用目的,但通过对“四书”的长期学习,特别是经宋代大儒朱熹的注释后,他们对四书的思想主旨是深信不疑的,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日趋一致。这种共同的思想渊源成为明代文官群体的思想纽带。最后是各种各样的友“谊”。明代的读书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自身的现实利益,有意识的围绕着科考,编织出了名目繁多的社会关系网,并美其名曰“谊”,比如,“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年谊;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就像学校里的同班一样,在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他们的考官则不消说是终身的恩师。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婚谊。”这样,在相同的成长经历、思想渊源和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下,明代文官就成为一个独特的极易分辨的官员群体,也即学界通常所说的文官集团。随着文官集团的不断发展,文官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甚至出现了威胁君权的情况,如明初的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四、中国文官制度“体”与“制”的矛盾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达2000多年其间,文官体制所起的维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个别优秀的文官或文官集团限制君权为民谋利的情况,清朝的文官更是引导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可是这样的制度为什么会随着封建制度寿终正寝呢?这是“体”与“制”无法化解的矛盾。封建专制主义政体的“体”,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中处于主导的决定地位。这个“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国体,我们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制度,专制权力的代表是皇帝。皇帝利用文官体制来制约整个官僚机器,但他自己却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最高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似乎分离,但最后都集中于皇帝一身。皇帝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独断性。文官制度严密而有序也有效的“ 制” 的编组与运行方式, 只能从属于“体”的主干。中国历史上的“体” 与“制”成两极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央集权主义的政治体制,自秦汉建立到明清时代, 以帝王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性质越演越烈。作为王权附属工具的文官制度日趋细密,功能完备,不愧为世界政治制度史上的创造,却与王权的绝对化组成为统一体。这种政治制度上的“ 两极” 现象,是东方社会政治体制的特点。“体”决定了“制”的运行,“ 制” 的完备只能服从专制主义的皇权统治。统治者创造文官制度的本意,是在于用严密有序有效的行政制度保证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结果却是专制皇权的家长制严重地抑制了文官制度的功能。最后只能以不间断的周期性的改朝换代的破坏方式,换取封建制的重建,却无法保证一家一姓的王朝宗法统治的长存。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体制运行的这一规律,表明封建专制政体的“体”是决定性的;包括文官制度在内的各项严密完整的“制”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