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的未来.doc_第1页
人类语言的未来.doc_第2页
人类语言的未来.doc_第3页
人类语言的未来.doc_第4页
人类语言的未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只要偶尔想起,这个世界座落在一个旋转的星球上,就不难意识到,世间万物正在千变万化。新东西来得目不暇接,旧事物走得无声无息;看得见的是忽如其来的结果,看不见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人类的语言当然也在变。本来没有语言,后来有了好几千种:有些语言一分为二,有些又合二而一;旧语法渐渐无人知晓,新词汇忽然街流行那么,人类语言将向何处去?到最终,世界上会剩下几种语言?这些语言又将是什么形态?这个话题饶有趣味,有如一个智慧的花坛,任人们栽种五颜六色的猜想。一、消亡语言文字的悲剧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语言?专家们的估计是40008000。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数字:5561种。但这只是现有的语言,在这之外,已经有很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上消失了。比如著名的哥特人和玛雅人的语言文字,以及赫梯语、卢维亚语、达尔马提亚语、苏默语等等。以中国的语言文字为例,各民族的57种文字中,17种已经消亡,它们是突厥文、回纥文、察合台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粟特文、巴思巴文、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东巴图画文字、沙巴图画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书、吐火罗文。中国各民族的80种语言中,至少12种已经消亡,它们是和阗语、粟特语、吐火罗语、哥巴语、西夏语、东巴语、契丹语、女真语、于阗语、巴思巴语、察合台语、鄂尔浑叶尼塞语。消亡的难以复生,现存的却又如何?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各民族现有语言60多种,文字40种,大多数处在消亡的前夜。很简单,使用这些语言的人越来越少,门巴语只有6000人,京语5000人,保安语5000人,鄂伦春语4000人,赫哲语1000人。这些数据是80年代公布的,而今,还有多少人在讲这些语言?在故宫,高悬的金匾上都写着满文,但除了少数专家,已经没人认识它们。这个盛极一时的皇族,已经全部使用汉语。中国大百科全书载,只有“爱珲和富裕两县还有少数农村的满族老人会说满语”,但该书是1980年编的,15年过去了,这些老人可还健在?在5561种语言中,很多语言都面临消亡的危机。比如北欧的几个小国,虽然都有自己的母语,但英语已经像中国的普通话一样普及,长此以往,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英语会越用越多,母语却越用越少,几代人之后,难免满语一样的命运。每一种语言,不仅有着自身的美妙,还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录,一旦消失,全告湮灭。玛雅文字使用了1500年,16世纪“由于西班牙入侵而毁灭遗忘”,于是,玛雅石柱的铭文成了读不懂的天书。中国的西夏文,13世纪还在使用,而今成为“死文字”,各种古籍碑文无法破译。这既是语言文字的不幸,也是人类文化的遗憾。二、统一人类文化的进步语言消亡虽是憾事,但平心而论,是否恰是好事?在这小小的星球上,五千多种语言,似乎太多了。人类为什么有这么多语言?圣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事实上,语言的纷乱是因为隔绝。各种语言诞生的过程应该是近似的:随着人类的进化,发音器官逐渐完善;随着工具的发明,出现了群体劳动和用语言指挥群体劳动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群和部落间的交流,语言渐渐发展成形。然而,由于高山大海甚至河流的隔绝,人们只能“自说自话”。比如“妈妈”这个词,有些语言是指母亲,格鲁吉亚语却是指父亲,满语中又是指婶婶。语言之差异可见一斑。如果画地为牢,倒无所谓妈妈爸爸婶婶,但而今,人们已经跨过了高山大海,语言障碍就成了大问题。打开中国大百科全书上的“世界语言分布图”,几十种颜色分割了五大洲。“绿语言”不晓得“红语言”,“黄格格”听不懂“蓝条条”。有个小故事,一个会画画的人,自称不怕语言障碍。有一次走进一家异国的饭馆,他想吃蘑菇,就自作聪明地把蘑菇画在了纸上。小姐热情地把他要的东西送来了不是蘑菇,而是一把雨伞。蘑菇雨伞还是小事。各种重大的国际会议,翻译费要占去经费的一半。每届欧洲年会都搞同声传译,每个到会者要配一个翻译。在国际交往中,语言障碍带来的麻烦、造成的误会,已经数不胜数。语言文字的减少,无疑在缩小交流的障碍。人数不多的印地安人,曾经有1000多种语言。西班牙的入侵使这些语言只剩下很少的几种。语言学家为此嗟叹,印地安人谈话却一定方便多了。很多人旁证博引,说圣经上记录的都是真实的历史。设若真是上帝故意制造混乱,让我们言语不通,我们就更该携起手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混乱!三、种族融合与语言融合讲着5561种语言的人们,最终完成语言的融合,似乎是天方夜谭。谁能强迫越南人民放弃越语改说英语?我们也无法命令朝鲜人民忘掉朝语而说中文。但我们展望的不是两三代人,而是语言融合的终极状态。千万年后,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民族吗?还有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英国人民吗?种族的大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大融合。这就引出了又一个天方夜谭:民族和种族怎么可能融合呢?且不立论,让我们看中国其“小周天”,以观世界之“大周天”。中国人惯常自谓“炎黄子孙”,既见其悠久,又显其纯正。但翻开中国通史就知道,炎、黄不仅不是亲人,而且曾是死敌。本来,黄帝族与黎族人在黄河边比邻而居。姜姓的炎帝是西北山区放羊为生的蛮族,他们发现黄河流域环境优越,就举兵向那里侵略。留下的牧人继续在山地生活,就是后来的羌族人。“姜”和“羌”都从“羊”,读音也相近,足以说明炎帝的渊源。炎帝先进攻黎族人,被打得惨败,只好转而向黄帝进攻。我们的两位祖先在涿鹿战场殊死搏斗,最后,炎帝被打垮,两族合为一族。黄帝一定考虑到管理的需要,让炎帝做了副职。炎帝则一定提出了投降的代价,那就是,进攻黎族,报仇雪恨。因而两家合并之后,很快去和黎族决战。经过残酷的厮杀,炎黄取得了胜利。少数顽固的黎族人不肯投降,逃上了海岛。直到今天,他们还生活在那里。大多数黎族人则被兼并,时至今日,下层人民还被称为“黎民”。从黄、炎、黎三族的融合足以看出,今日中国人,是华夏大地千万年来众多民族的共同后代。1987年2月24日解放日报报道,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汉族和华夏各民族的细胞中,都有上古四大族属即炎黄、苗蛮、百越、东夷的基因群。世界各民族无不是如此繁衍而来。在未来,民族与种族的融合,也将依照这样的模式。交通越来越方便,“世界变得像个村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异族异国通婚极为常见。开放以来,已有几十万炎黄子孙和外国人通婚。他们生下的孩子,已不能算炎黄子孙,这些孩子的孩子,就更说不清是哪个民族的子孙,而是人类的后代。经过漫长的潜移默化,人类必然走向融合。就像每个汉族人身上都流着黄、蛮、越、夷四个民族的血,未来人的身上也将渗透黑、白、黄、棕四个种族的血。如果未来人的身上,集中了黄种人的和谐与柔韧、黑种人的修长和矫健、白种人的优雅和明亮,这有什么不好呢?随着种族的融合,5561种语言的时代将成为历史。那么到最终,人类将使用几种语言呢?无论按照圣经的说法,还是按照一般的概念,似乎都应该使用一种语言。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四、二律背反的难局语言应该如何发展?似乎谁也不能说清。因为生活对语言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施加了完全相反的拉力。这就使语言陷入了二律背反的难局。一方面,生活要求语言越来越规范,表达意思明确、详尽,没有歧意,不易混淆。唯有如此,才能说明性质、描述定义、界定概念、传递信息,才能在科学、教育、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中有效使用另一方面,生活又要求语言越来越丰富多采,概念范围开阔,意义层次多样,结构形式活泼、跳跃,富于启示性和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描述内心、表达思想、说明体验、透露暗示,诉说爱与恨、痛苦与幸福,完成批评和赞美、讽刺与幽默,才能借助语言进行思考,并从事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活动。生活对语言提出的两种要求,都非常强烈,又完全背反,语言究竟向何处去?其实,语言的两难处境由来已久。早在魏晋,学者们就进行过一场关于语言的争论,名曰“言义之辨”。“言尽意论”相信,语言完全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这一派观点的首倡者欧阳建认为:物本无名,为了区别它们,才确立了不同的名称;理本无称,为了表达出来才诉诸言辞。物一旦变了,名谓就会随着变;道理变了,说法立刻跟着改。就像形体变了影子就追随一样,生活变了语言也跟着变,语言为什么不能尽意呢?这一派学者,既然认为语言完全能够尽意,对语言的要求自然是规范、明确、严谨周密、一丝不苟。“言不尽意论”观点完全相反。这一派学者认为,语言根本不可能详尽地表达意思。早在战国时代,这种观点就已经提出。周易系辞写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庄子曰:“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不尽意论”并不否认语言的表达功能,但认为它不能“尽意”,指出了语言的某种永恒的局限。正如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摘引的黑格尔的话:“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得意忘言论”是“言不尽意论”的深化。既然语言不能尽意,就不必在语言本身去求解,而应该“忘言”,在语言之外找答案。这一观点也是庄子首先提出。庄子外物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认为,语言就像钓鱼用的竿和打猎用的马一样,只是表达意思的工具。只要得到了“意”的鱼和兔,就可以忘掉“言”这个筌和蹄。显然,这两派观点,与“言尽意论”对语言的要求完全不同。语言这个难局,古人争论不休,现代人也无能为力。未来人会有办法吗?五、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从魏晋至今,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学者的分歧终无定论,社会生活却在深化。语言的任务日益艰巨,它只好按照相反的拉力,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既虚,且实;尽量简明,又力求详尽;既单纯,又丰富;既要确切,又得模糊。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大略地分出了“虚”和“实”两个系统。不妨设想,一对男女,在定情的那个温馨的夜晚,和离婚时分割财产的清冷的白天,使用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一次正义的战斗,战前进行部署,和胜利后举杯狂欢,用的语言当然也是两样。这两套相反的的系统并存在同一种语言中,彼此进退两难,又容易互相干扰。如何使用两种语言呢?在未来,人的思想感情会更丰富,科学会更精微,艺术会更神妙,人类对语言的两种要求都会愈加强烈,而这两种要求又互相背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言大融合之后,人类使用的语言将不是一种,而是两种,源于不同民族、经过明确区分、功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对语言提出虚、实两种要求的,恰恰是社会生活的“虚”“实”两大方面。“言尽意论”认为语言能够尽意,是着眼于“实”的一面,概念、定义、法则、公理,当然能够说清。“言不尽意论”则着眼于“虚”的一面,思想、感情、灵感、体验,当然难以尽述。那么,根据人类生活“实”与“虚”的分野,以“双轨制”的语言,服务于立体化的生活,很可能是必然趋势。我们姑且把这两种语言叫做“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科学语言足以“尽意”,清晰、确切、规范,用在“实处”:科学、外交、经济、军事、法律。张贤亮的小说黑炮事件,写一个企业从德国进口了一套机器设备,翻译发现,德文说明书中要求“给子弹加润滑油”,他觉得这套设备和“子弹”无关,就让机器投入运转。结果,整套设备全部报废。说明书是让“给轴承加油”,而在德文中,子弹和轴承是同一个词。未来的科学语言,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漏洞。另一个故事,富人把穷人的妻子拐跑了,这个妻子也想抛弃自己的前夫。断案的县官决心帮助穷人,他让前夫跪在后面,让后夫跪在前面,然后问那女人“要前夫还是要后夫?”无论女人怎么回答,他都可以把她判给跪在她身“后”的“前”夫。县官虽然聪明,人类语言却实在杂乱。当使用科学语言,这样的故事将不复出现。专家们正在研究一门新兴的学科,“计算机语言学”,即让电脑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人类语言。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具有一套科学语言。有一个笑话,一个酒店老板买来一个智能机器人“玛丽”,让她坐在酒吧里卖酒。玛丽能说会道,无所不知。一个小伙子爱上了她,拐弯抹角向她求爱,可玛丽就是听不懂。最后,小伙子绝望已极,倒了两杯毒酒,邀请玛丽“到另一个世界里相会”。玛丽对这种模糊语言不知所云,就和小伙子欣然举杯。结果,小伙子死了,柜台前的玛丽还在莫名其妙的微笑。未来的科学语言,没有这种模糊不清的表达,所以,任何一个“玛丽”都能准确的理解。再说艺术语言。它和科学语言相反,不是直白地表达意思,而是借用成语和典故,运用形容、比喻、夸张等手法,利用语言的启发性与暗示性,调动人的理解和想象。艺术语言可以使用范围窄小,小到一群人、两个人甚至只有自己理解;可以褒贬相错,用贬意词表示亲密和爱恋,用褒意词表达仇恨和轻蔑;可以是病句、错句,只要能够微妙的表达。为了说明艺术语言的这些特点,笔者写了一组小说。冰岛中文,写“我”在远离中国的冰岛,发现一对年轻恋人会讲中文。但可惜,只有一本小册子,他们学偏了,说的全是病句,诸如“请我热你的爱,非非常”。“我”为他们惋惜,却惊讶地发现,他们能使用这套病句,很好地交流思想,热烈地表达感情。护花机器人写某公园常有坏人骚扰女孩,一位专家做了一个强悍的机器人,为他输入了“请、您好、谢谢、你真可爱”等“好词汇”,和“小坏蛋、讨厌、该死的”等“坏词汇”,然后让机器人藏在树丛中,准备严惩歹徒。没想到,坏人都被他放过,被他痛打的都是女孩的男朋友。凑上前的流氓总是满嘴好话,姑娘说的“该死的小坏蛋”其实是她最爱的人。想想看,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胞之间,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之间,随时都在使用艺术语言;当交待思路、诉说感情、表达情绪、描述体验,我们必须借助艺术语言。让我们对比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差异。前者单纯,后者丰富;前者清晰,后者模糊;前者严谨规范,后者生动活泼;前者是弦内之音,后者是弦外之音;前者诉诸言内,后者寄诸言外。科学语言扫除外延,只要内核;艺术语言淡化内核,开放外延。形象地说,科学语言有如核桃除去外面的青皮,砸开里边的硬皮,只要中心的果仁;艺术语言则像桃子不管中间的核,只要外面的桃肉,而且不是直接吃,而是随心所欲地做成桃脯、制成桃酱、酿成桃酒那么,哪种语言会成为科学语言?哪种语言将发展为艺术语言?六、优选、成型与完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源于不同民族的两种语言,由于各自的优势,随着种族的大融合,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英语最可能成为科学语言。在16世纪,英语还只是本民族的语言,在文化影响上不如意大利语和法语,在使用范围上不如西班牙语。随着大英帝国的强盛,英语被帝国的无敌舰队推广到世界各地,当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语也成为最普及的语言。目前,世界上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本族语)的人口约有3亿,作为第二语言(即不是本族语,但为所在国通用语)使用的人口约2.5亿,共5.5亿。此外,把英语作为外国语使用的人约35亿。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它的完善和发展。古英语词汇只有5万6万个,现代英语大辞典收入的词条则多达65万75万。除了词汇在扩大,词的用法和语法结构也日益规范。英语科技词汇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术语,学术、科技论文则以英语为共同文体。以这样的趋势,英语成为科学语言自不待言。引人遐思的是,哪种语言将发展为通用的艺术语言?英语的确普及,但恰恰因此,共性增强,个性和文化特色却减弱,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这使它不宜再承担艺术语言的职责;而且已如前述,为了各领风骚,艺术语言必须是“他山之石”。这不能不让人立刻想到中华民族的语言汉语。不仅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不仅因为讲汉语的人超过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几千种语言中,汉语最符合艺术语言的特点。第一,生动。汉字起源于图画,又从图画扩展开去。“旦”是地平线上的太阳,“果”是树上的果实,还只是简单的图画;“”是月光照进了门槛,“悟”是“我的心”,“思”是心之田,就已经很有诗意也颇具妙悟。第二,乐感。英语也有起伏,但只是一种习惯,汉语的抑扬顿挫却是它的规则。不做起伏照样能把英语说清,没有顿挫却说不清汉语,比如中国人提醒胖人的四个字:“汤、糖、躺、烫”。根据汉语的韵律,古代诗人写出了“语言中的音乐”,现代汉语的佳作也都饱含音乐的美妙。第三,传神。富于启发性和暗示性的大量双关、引申、借代、讽喻,使汉语最让人心领神会。第四,简约。因为重“传神”,所以很精炼,同样一段意思,汉语的音节总比英语少;英汉对照的文章,汉语的篇幅总比英语短。第五,形象。几千年来的形象思维使汉语既微妙又逼真,兄弟乃是“手足”,学生叫做“桃李”,夫妻称为“琴瑟”。第六,丰富。大量的语言材料取之不尽。且不说一段神话便能抒怀,一个典故就能表意,一句古诗即可传情,况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