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导论-概述.ppt_第1页
物联网工程导论-概述.ppt_第2页
物联网工程导论-概述.ppt_第3页
物联网工程导论-概述.ppt_第4页
物联网工程导论-概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联网工程导论 第1篇物联网技术概述 目录Contents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 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属导学课程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对物联网相关技术有较全面 系统的了解 明确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具备专业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认知能力 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初步明确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 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物联网 国际电信联盟曾描绘 物联网 时代的图景 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 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 衣服会 告诉 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的定义 InternetofThings IOT 物物相联的互联网 物联网是通过使用射频识别 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 RFID 传感器 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 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 定位 跟踪 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三大特征 目标 全面感知利用RFID 传感器 二维码 定位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可靠传递通过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给用户 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 数据挖掘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 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如何发展而来 物联网作为一种模糊的意识或想法而出现 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1995年比尔 盖茨在 未来之路 一书中就已经提及类似于物品互联的想法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 ID中心研究人员提出将RFID与互联网结合 实现在任何地点 任何时间 对任何物品进行标识和管理 并首次使用了 InternetofThings 这个短语 以互联网为基础 以RFID为手段 物联网如何发展而来 2003年物联网方面第一个国际会议 EPC决策研讨会 在芝加哥召开 全球90多个公司的大力支持 物联网相关工作开始走出实验室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了题为 ITU互联网报告2005 物联网 的报告 物联网概念开始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从此以后 物联网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美国 中国 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纷纷将发展物联网基础设施列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 物联网的内涵不断完善 物联网发展历程示意图 Ubiquitous泛在无处不在 E社会 与 U社会 E社会 ElectronicSociety U社会 UbiquitousNetworkSociety UNS 来源于泛在计算 UbiquitousComputing U社会 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 UbiquitousNetworkSociety UNS 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任何人 任何事物 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物物互联 E社会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任何人 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重要特征任何事物的支撑技术 物联网发展历程示意图 物联网发展历程示意图 2011美国政府将信息物理系统 Cyber PhysicalSystem CPS 项目列为扶持重点 2013欧盟通过了 地平线2020 科研计划 2013 04德国发布了实施 工业4 0 战略 2013韩国发布了 信息通信技术浪潮计划 2014 03AT T IBM Intel等成立了 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2015 0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 互联网 行动计划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 提出 感知中国 的概念 2010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 此后 我国官方对物联网的多次提议和众多规划表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大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 智能电网 智能交通 智能物流 智能家居 环境与安全检测 工业与自动化控制 医疗健康 精细农牧业 金融与服务业 国防军事开发应用前景巨大 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我们要学什么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信息技术的4个组成部分及信息链相对应的物联网的4个组成部分及信息链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注意 三层架构 感知控制层 网络传输层 应用服务层 与四层架构无本质差别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感知层 实现对外界的感知 识别或定位物体 采集外界信息等 主要包括二维码标签 RFID标签 读写器 摄像头 各种终端 GPS等定位装置 各种传感器或局部传感器网络等 网络传输层 负责感知信息或控制信息的传输 物联网通过信息在物体间的传输可以虚拟成为一个更大的 物体 或者通过网络 将感知信息传输到更远的地方 传输层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组网技术 接入互联网的网关等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管理服务层 对感知层通过传输层传输的信息进行动态汇集 存储 分解 合并 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等智能处理 并为应用层提供物理世界所对应的动态呈现等 其中主要包括数据库 云计算 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软件等技术 应用层 实现物联网的各种具体的应用并提供服务 物联网具有广泛的行业结合的特点 根据某一种具体的行业应用 应用层依赖感知层 传输层和管理服务层共同完成所需要的具体服务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传感和识别技术 RFID 条形码 传感器 EPC和定位等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 低速近距离无线通信 自组织通信 M2M通信 异构网络融合接入和认知无线电等技术 海量信息智能处理 高性能计算 人工智能 数据库和模糊计算等技术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ervice OrientedArchitecture SOA 松耦合的软件组件技术 提高物联网架构的扩展性 提升应用开发效率 物联网的支撑技术 微机电系统 支撑传感器节点微型化 智能化的重要技术嵌入式系统 可以按照不同应用定制裁剪的嵌入式计算机技术 是实现物体智能的重要基础 软件和算法 是实现物联网功能 决定物联网行为的主要技术 电源和储能 支撑物联网设备与系统的工作的关键技术 新材料技术 应用于传感器敏感元件的实现技术 物联网的共性技术 物联网架构技术 目前处于概念发展阶段 物联网需具有统一的架构 清晰的分层 支持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性 适应物联网的业务特性 标识和解析技术 物联网标识和解析技术涉及不同的标识体系 不同体系的互操作 全球解析或区域解析 标识管理等 安全和隐私技术 包括安全体系架构 网络安全技术 隐私保护技术 安全管理机制和保证措施等 网络管理技术 包括管理需求 管理模型 管理功能 管理协议等 我们要学什么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 物联网专业主要涉及的专业有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电子与电气工程 电子信息与通讯 自动控制 遥感与遥测 精密仪器 电子商务等等 物联网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传感技术 RFID智能识别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 IPv6技术 云计算技术 物联网安全技术等 课程介绍 课程内容5大部分17章课程安排课堂教学48学时3 0学分 课程介绍 教材 魏旻王平 物联网导论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8月第1版参考资料 1 杨埙罗勇 物联网技术概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第1版 2 胡四泉王新平王志良王宏 物联网组成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10月第1版专业网站 中国物联网 物联中国等 物联网目前最大的问题 观察目前市面上的物联网产品可以发现 百货公司 网站甚至大卖场都可以看到跟生活面相关的产品 不过标准林立也使产品之间信息共通困难 严重阻碍市场接受度 物联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标准无法统一 如果可以整合资源 推动制订兼容性规格 甚至开放源码 那么未来数十亿的设备 包括设备 手机 计算机 工业设备以及应用等都能得以互通 物联网标准化组织有哪些 物联网包括应用 网络 感知三个层面 每一个层面都会涉及到一些标准化组织 目前已经包括了24个标准化组织 大概可分为几类 一类如ITU 根据物联网整体架构做出规划 传统的电信标准化组织围绕网络层研究如何适应物联网 感知层面 如ISO制定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等方面标准以及RFID协议 我国也相继成立了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 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 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等标准化组织 例 RFID技术标准 RFID应用牵涉到众多行业 相关标准非常复杂 可分为四类 技术标准 数据内容与编码标准 性能与一致性标准以及应用标准 物联网的应用 360行都需要物联网 健康与健身 XBox360Kinect利用3D体感摄像技术捕捉玩家动作 通过相应游戏软件达到健身目的 Nike 智能运动鞋通过嵌入鞋内的感知设备采集跑步数据 通过IPod接收 存储并转发数据 通过Nike 网站备份 分析数据 设置目标 并能够与朋友分享成绩 紧急救援 智能景区 智能防灾 平安城市 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未来 全球物联网应用将朝着规模化 协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