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过程.doc_第1页
最后一课教学过程.doc_第2页
最后一课教学过程.doc_第3页
最后一课教学过程.doc_第4页
最后一课教学过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小说层次结构。2.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3.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掌握生字新词,理清小说层次结构。 2.朗读课文,理解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感受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幻灯片展示)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二、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新词。2.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请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将全文分为四个阶段。(讨论后归纳)第一部分(1-6):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第三部分(11-24):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课上第四个部分(25-30):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三、合作探究找出每一部分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1. 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比分辞用法有趣多了。(幼稚,贪玩,不爱学习,怕提问,想逃学。)2.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3.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4. “我这些课本,语法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表现了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开始认识到祖国语言和历史的重要。)5.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表现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与老师的思想感情已经沟通。)6.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四、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无忧无虑,不想上课感觉出事,感到诧异难过、懊悔 忘不了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痛恨敌人 细心听讲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把握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1.小弗郎士市怎样一个孩子?2.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有是怎样呢?二、合作探究(幻灯片展示)1.小说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找出文中的语句。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这样穿戴?(明确: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明确: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怎样理解老师的举止?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使人民获得自由。只要不忘记自己的祖国语言,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语言、有强烈爱国之情的教师。(恪尽职守,道德高尚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些语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3、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三、总结1.小说主题: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了本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让我们记住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住血的教训!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幻灯片展示: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要完全征服中国,就必须使中国人成为“愚民”,其关键就在于学校教育。因此日军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就有针对性地破坏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首先,对中国的学校、图书馆等文教机关,采取轰炸、劫掠、关闭、限制等种种手段进行打击。日军所到之处,对中国的文教机关进行疯狂破坏。日军侵占东北地区之后,下令所有学校一律停办。其次,屠杀与迫害爱国抗日的师生,削弱师资力量。1932年我国东北地区尚有中小学教师24000余人,到1933年只剩下16000 余人,其余8000多人受到逮捕或杀害。中国的师资力量受到严重地削弱。再次,掠夺、焚毁文化典籍和进步书籍、教科书,为推行奴化教育进一步扫清障碍。据伪满文教部档案记载,仅1932年3至7月,日军在东北就焚书650余万册。 日本对中国的文教事业的摧残与破坏,是对中华文明的一场空前浩劫,同时也为其推行奴化教育政策奠定基础。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四、作业 集中营的课堂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地点情节主要事件学校开端看见沙宁老师被捕。集中营门发展(1)集中营门高潮(2)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答题格式:“”句为“”句埋下伏笔。交待了“什么”,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2分);(2)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或什么精神。(2分)】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答题格式:描写了赛夫怎样的神态(1分);表现赛夫怎样的心情(1分)。】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描写了沙宁怎样的神情(1分);表明沙宁怎样的心情(1分)。】 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题格式:字面上解释,什么课;怎样感人的课。】 ; 【答题格式:线索作用:一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二是突出主题。】 ; 1.【(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2分)。(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2分)。】2.【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2分)作用:(1)交待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1分);(2)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1分)。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的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2分)作用:交待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2分)】3.【(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1分);表现赛夫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