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doc_第1页
古代汉语语法.doc_第2页
古代汉语语法.doc_第3页
古代汉语语法.doc_第4页
古代汉语语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动词义,命令。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 齐使田忌将而往。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 降龙伏虎 汗牛充栋 洁身自好 惊天动地 祸国殃民 严阵以待 惊心动魄 正本清源 汗马功劳 独善其身 沉鱼落雁 腾蛟起凤 富国强兵 丰衣足食 闭月羞花 大快人心 兴风作浪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没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词,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促织:“成以其小,劣之。”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词,含义是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作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意动用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苏轼前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柳宗元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汉书张耳陈余传:“外黄富人女甚美,佣奴其夫。”3.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比较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具有主观性。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 比较下面的句子: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成语中的意动用法举例 不耻下问 不远万里 幕天席地 羞与为伍 是古非今 友风子雨 千金一刻 食不甘味 草菅人命(说文解字:“菅,茅也。”) 自惭形秽三、名词用如动词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廉蔺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斥之。”触龙说赵太后:“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后汉书张衡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聊斋志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庐山草堂记:“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梦溪笔谈:“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不毛之地 不翼而飞 春华秋实 不蔓不枝 衣冠禽兽四、名词作状语我们火车站见面。咱们操场集合。他们明天爬泰山。他太感情用事。 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复西走。” 山海经:“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史记甘茂列传:“赵襄王郊迎甘罗。”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史记魏公子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史记陈涉起义:“失期,法皆斩。”3.表示行为动作的身份或态度史记屈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虏使其民。” 4.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表示比喻)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冯婉贞:“及敌枪再起,寨中人又鹜伏焉。”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举例 蚕食鲸吞 口诛笔伐 烟消云散 土崩瓦解 星罗棋布 珠联璧合 海阔天空 冰清玉洁 神出鬼没 狼奔豕突 鹅行鸭步 狼吞虎咽 龙腾虎跃 鱼贯而入 灰飞烟灭 街谈巷议 风餐露宿 道听途说 穴居野处 颐指气使 车载斗量 刀耕火种 拳打脚踢 耳闻目睹 言传身教 三足鼎立五、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辨别词类活用)关键:从动词的功能和语法特点为出发点来辨别。1.两个名词连用韩非子五蠹:“遂王天下。”史记陈涉起义:“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史记陈涉起义:“置人所罾鱼腹中。”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晁错论贵粟疏:“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3.名词、形容词放在 “能、可、足、欲”等词语后(状语修饰动词)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史记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晁错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带宾语)晁错论贵粟疏:“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6.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只有动词后才可以带补语)国语勾践灭吴:“请勾践女女于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用于连接谓词性词语)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六)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表义手段。我看你。 比较: 你看我。好书。 比较: 书好。形态语言中语序一般不重要。例如俄语中名词有主格宾格等不同形态,用主格表示主动用宾格表示受动。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是宾语的位置问题,表示动量时数词的位置问题。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现象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最为明显。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疑问代词作宾语句子是疑问句 宾语是疑问代词动词宾语例: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敢问何谓也?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介词宾语前置例: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也要放在介词的前边。例如: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论战)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一直遵守宾语前置规则。如: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偶有例外:子夏云何?(论语子张)固定结构 “何如”、 “如何”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又说成“若何”、“奈何”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三)“如何”、“如何”、“奈何”中间可以插入代词“之”或名词。如: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汤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句子是否定句,宾语是代词。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如: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后代仿古例: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今有成语“时不我待”保留宾语前置现象。3.宾语用代词复指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惟(唯)是(之)”形式: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今有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4.为强调宾语而前置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今有成语“夜以继日”保留宾语前置现象。关于宾语前置现象的有关理论解释:王力汉语史稿: 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 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从此以后,凡是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那只是仿古,而并不反映口语。三、古汉语表示行为动作数量的词序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行为数量。如:去三回,看两遍。古代汉语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1.数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现代汉语成语有“百战百胜”、“千变万化”等。2.数词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1.不用判断词“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直接作谓语构成,靠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构成判断。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现代汉语也有不用“是”字的句子:老张北京人。明天星期一。2.主语后常用“者”,谓语后常用“也”。“者”是代词,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起提示作用,舒缓语气;“也”是语气词,表示肯定和确认语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肯定判断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上主语后有“者”,谓语后有“也”。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也”字可以不用: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者”字也可以不用: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者”、“也”都可以不用: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2.否定判断(谓语用“非”否定)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指示代词,常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是”与“此”的比较: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的过程 古汉语判断句的前面如果有先行词,主语“是”则只起复指作用。因其指代的内容前面已经出现,所以作用降低,意义虚化,从而演变为判断词。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史记中就已经有了判断词用法,汉代以后逐渐多起来。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是是帚慧。(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性质和作用1.为“为”是动词,意思是“成为”或者“作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劝学)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借用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的“是”,但不是专职的判断词。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2.惟(维)语气词,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引出谓语。多见于先秦。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尔惟旧人。(尚书大诰)陈述句用例: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3.乃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胜起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4.即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五、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的活用”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 。1.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表达条件关系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3.说明原因(教材所举的下面几个句子,形式上很像判断句,其实并不是,因为判断句的谓语都是名词性的)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托),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一、主动句与被动句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姜氏欲之。( 郑伯克段于鄢)齐侯陈诸侯之师。(齐桓公伐楚)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古今相同。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大楼建好了。 信寄走了。 黑板擦干净了。 鸡杀了。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上一般用“被”引出主动者,如: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二、古汉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1.“于”字式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于”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放在动词后面作句子的补语。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传)“于”是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引出对象。可以是主动者,也可以是涉及的对象,还可以是比较的对象。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可以引进各种宾语,是否主动者,有时不容易确认。如: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屈原在楚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2.“为(wi)”字式(为所,为所) 用介词“为”引出主动者。 “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放在动词前,作句子的状语。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动词前还可以加上“所”字, “所”字也可以不出现。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约在战国末期。“所”本是指示代词,在被动句中词义虚化。“为”字本义是动词“做”,引申出“成为”义。介词义由动词虚化而来。最后一例也可以解释为“卫太子成为了江充败坏的人”。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字本是动词,虚化为介词后,可以引出主动者,也可以引出其他对象。如: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3.“见”字式(见于) 在动词前加“见”。“见”不是介词,不能引出主动者,必须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弥子瑕见爱。(韩非子说难)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燕剌王旦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用法的“见”是副词(或称为助动词),作状语。 南北朝以后,“见”字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这种句子不是被动句。动词前用了“见”,动词后不能再出现宾语,所以有的语法书上把这种用法的“见”叫做代词或指代助词。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同类例“相”: 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回乡偶书)现代汉语中表被动义的仅残留“见笑”、“见怪”等说法,具有指代意义的仅残留“见教”、“见谅”等说法。4.“被”字式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也可以出现主动者。即:主语被(主动者)谓语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被” 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原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商君书慎法)表示被动,并不出现主动者。如: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如: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九) 副 词概说1.副词的性质及分类副词主要用来修饰谓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等。程度副词:很、略微 范围副词:都、只时间副词:已、正在 情态副词:简直、偏偏否定副词:不、别 表敬副词:请、惠2.副词的虚实问题实词说:马氏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 陈望道文法简论:“汉语里的名词、代词、动词副词都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都是实词。”虚词说: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半实半虚说: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副词虽可认为半实词,然而它和纯粹的虚词是有密切关系的。”现代汉语中把副词归入实词。主要依据是,副词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古代汉语中把副词归入虚词。主要依据是副词的意义较虚。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程度的副词。1.少形容词,古今相同。古代还可用作副词,稍微、略微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2.稍现代:稍微(程度副词)古代:逐渐(时间副词)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项羽本纪)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秦始皇本纪)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梁孝王世家)大约唐代时,“稍”产生了“稍微”的含义。如:唐语林:“稍不如意,相顾笑议。”3.颇 本义:头偏 现代:很 古代:稍微 很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王充论衡)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很)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颇字自古就是不足的表示。”又:“纵使这里的颇有甚字意,也只是个例外。”程度副词 (补充)殊:很。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孔:很。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弥:更加。 芳菲菲其弥章(彰)。(屈原离骚)愈:越。兹:更。益:更加。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尤:尤其、更。食饮被服尤节约。(汉书辛庆忌传)略:略微。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事物范围的副词。强调范围大 限定范围 表示相互之间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战国策楚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1.但“袒”的古字,本义是脱去上衣。现代:转折连词,但是 古代:只、仅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无他,但手熟耳。(卖油翁)2.徒、特、第(弟)、直徒 本义:说文:“徒,步行也。” 古代:只、仅仅(副词。今有“徒劳无功”。)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特 本义:公牛。说文:“牛父也。” 副词:“只”、“仅仅” 。 此特匹夫之勇也。(汉书韩信传)第(弟) “但”的通假字。 二字双声邻韵(第:定母脂部;但:定母元部) 词诠:“第、但一声之转。”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直 通“特”。(“直、特”都是定母职部字,双声叠韵)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3.独本义:独自。词义虚化,引申为副词,意思是“只”。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4.仅说文解字:“仅,材(才)能也。”限定范围,表示少。古今一致。如: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史记乐毅列传)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唐代诗文中“仅”可以表示多,有“将近”、“几乎”的意思。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某有中外亲族数千口,兄弟甥侄仅三百人。(唐语林)补充:范围副词悉:都、全。 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史记田单列传)咸:都。 外内咸服。(左传襄公四年)备:全都。 艰难险阻,备尝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胜: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今有成语“不胜枚举”,书面语常有“不胜感激”的说法。)举: 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八年)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俱:共同。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孙膑)偕:一起。能为是乎?与汝偕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俱”表示相同,无主次之分;“偕”表示伴随,有主次之分)三、时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等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情况的副词。1.曾 古今都用作时间副词,曾经。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古代还用作情态副词, 居然、竟然。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2.再 古代是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今“再”义古代用“复”)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后游修觉寺)3.仍频繁、多次。广雅释诂:“仍,重(chng)也。”现代汉语里有“频仍”一词。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吾仍见上,上甚聪明。(后汉书盖勋传)补充:时间副词业:已经。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垂:将要。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杜甫垂老别)(现代汉语里有成语“功败垂成”、“垂死挣扎”保留此义)素:平时。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梦溪笔谈)姑:暂且。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韩非子说林)鼎:正当。 天子春秋鼎盛。(汉书贾谊传)既:已经 骞既至乌孙。(汉书张骞传)方:正在 蚌方出曝。(战国策燕策)犹:还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答李翊书)且: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亟:多次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稍:逐渐 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秦始皇本纪)竟:最终 其所置侯王将相,竟亡秦。(陈胜起义)寻:不久。 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后汉书李膺传)四、情态副词必:一定 鸿门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盖:大概 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宁:难道 陈胜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且姑且、尚且(情态副词)先生且休矣,吾将念(考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将要(时间副词)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固本义:坚固。形容词。虚化为副词,义为“本来”。用来承认某种事实。(1)表示坚决的态度。有 “坚决”、“坚持”义。如: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史记廉蔺列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史记越世家)(2)表示确信无疑的态度,可译为“本来”、“当然”。如: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补充:情态副词一、乃1.加强语气。 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2.仅;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才。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4.于是。终不得入中城,乃罢而引归。(史记大宛列传)5.反而。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史记吴王濞列传)二、果:果然。 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三、宁:难道。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四、岂:表示反问或推测。如: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史记游侠列传)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庄子外物)五、无乃:表示推测。“恐怕;大概”。如: 出兵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荀子儒效)六、得无:表示推测。意思是“该不会如何吧”。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五、否定副词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1. 不、弗“不”的使用范围广,既可否定动词,又可否定形容词,既能否定及物动词,又能否定不及物动词。“弗”在先秦时期使用范围比较小,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何休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也。”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功成而弗居。(老子)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先秦时期,“弗”后面的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偶尔也可见到。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汉代以后,“弗”的使用范围逐渐放宽,也可以否定形容词。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太后本纪)由于用“弗”的地方都能用“不”,把“弗”理解成“不”是可以的。2. 毋(无)、勿一般用于祈使句中,相当于现代的“不要”、“别”。用法区别:“毋”后的动词可以带宾语,“勿”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左传成公九年)急击勿失。(史记鸿门宴)“勿”后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已不严格。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战国策楚策)3. 未、未尝“未”表示对“已然”的否定,意思是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的“没有”;“未尝”表示对“曾经”的否定,意思是过去没有实现过,等于现代的“不曾”、“没有过”。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膑)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未”否定的是现在的情况,包含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因而可以表示比较委婉的否定。如: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比“君不知战”语气上要委婉一些)“未尝”否定的是过去的情况,包含着现在已实现的可能性。4. 非(匪)“非”用于否定整个谓语。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左传僖公十五年)5. 否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用于假设的否定: 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与肯定对举: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6. 微相当于“若不是”;微独,相当于“不只是”。如: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昭公元年)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补充:否定副词1.莫:不要。由代词发展而来。如: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楚妃且勿叹,齐娥且莫讴。(陆机吴趋行)2.靡:没有。 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文帝本纪)3.罔:相当于“没有”、“不”、“不要”。没有。初并天下,罔不宾服。(史记秦始皇本纪)不。 罔罪尔众。(尚书盘庚下)不要。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尚书大禹谟)六、表敬副词 表敬副词是表示对人尊敬的副词。主要出现在对话或书信里。这种副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尊敬别人的词,抬高对方;一类是表示自己谦下的词,降低自己。不管是尊人还是自谦,它们的含义都比较虚,理解时要灵活一点,不能太机械。词义虚化是这类词的最突出特点。1.尊人的表敬副词请 含义是“请允许我怎样”或“请你怎么样” 。如: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请献十金。(墨子公输) 王请无好小勇。(孟子梁惠王下) 王请无疑。(孟子梁惠王上)敬 含义是“恭敬”。如: 太后曰:“敬诺。”(战国策赵策)谨 含义是“谨慎小心”。如: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幸 含义是“荣幸、幸运”。如: 愿大王幸听臣等。(史记孝文本纪) 现代汉语客套话还常用“幸会”一词。惠 含义是“恩惠”。如: 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国语晋语二)辱 含义是“对方因我而蒙受了耻辱”。如: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桓公伐楚) 这些词的意义都比较虚,只表示礼貌和尊敬,有时甚至只是一种客套话而已。嘴里说着“幸会”的时候,心里可能真的感到了幸运,也可能没有幸运的感觉,在特别情况下也可能甚至感到很不幸。可见词义已经虚化了。现代汉语:恭候,光顾,光临,垂顾,枉驾2.自谦的表敬副词 n 窃 含义是“私下里”。如: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n 忝 含义是“自己做某事不称职,有辱使命”。如: 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史弼传)n 猥 含义是“不合时宜或非分”。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n 伏 本义是“趴在地上” ,表示态度恭敬。如: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史记孝文本纪)n 敢 含义是“自己斗胆地做某事”。如: 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 现代汉语:拙著,鄙见,寒舍,蜗居这些词的意义也比较虚。用了“伏”,并不一定真的趴在地上。(十) 代 词代词概说能够指代其他的词或词组所表示的事物的词。 1.代词的虚实问题王力汉语语法纲要:“另有一类词,如我、你、他、这、那、这么、这么着等等,它们本身并不能表示实物或德行行为,然而它们却能替代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途。由此看来,它们本身是虚词,而它们所代替的却是实词。我们把它们称为代词,代词可认为半虚词。”语法作用 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是实词。词汇意义 指代不确定,含义比较抽象,如“这”、“何”、“者”。是虚词。2.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现代汉语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古代汉语除了这三类外,还有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魏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此教我先威众耳。(陈涉起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侍坐)“予、余”的关系: 假借音同的两个字来记录同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二字上古同为余母鱼部字。古籍中,尚书多用“予”,左传多用”余”,可见借“予”在前。如:予欲左右有民!(尚书皋陶谟)曰:“余病矣。”(左传鞌之战)朕、台、卬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邶风匏有苦叶)第一人称代词“我”古今沿用。2.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若、而、乃“女(汝)、尔、若”可作主、宾、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作主语,但不作宾语。如: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聊斋志异促织)“女”与“汝”的关系:二字古音相近,“女”泥母鱼部,“汝”日母鱼部。都是假借来记录第二人称的,先借“女”,因其本义使用频率高,又改借“汝”。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齐桓公伐楚)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句践灭吴)“而”与“乃”的关系:二字古音相近,假借来记录同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故二字用法相同。 现代汉语中“你”的来历: 通雅:“爾,又为尔。尔,又作你。俗书作你。” 大约唐代之后。“尔”增义符演变为“你”。 现在有人模仿“他”和“她”的分别,又使用“妳”字,其实古代有这个字,是“奶”的古字,意思是祖母。3.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采用两种办法:第一,重复前面的名词。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第二,:省略主语。如: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矣。(论语微子)指示代词“彼、其、之”在古代汉语中经常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彼”使用率不高,一般作主语。“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报任安书)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与“他(她)”的形成六朝时出现“伊”、“渠”: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传)唐代“他”演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词)五四时期刘半农仿西方语言造了“她”字,多此一举。现代书面语言中于是出现了“他(她)们”这样的奇怪写法。4.古汉语人称复数表示法古汉语人称代词形式上没有单复数之分。如: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代词用在名词“侪、曹、属、辈、等”前面表示人称复数。注意:它与现代汉语的“我们、你们”内部结构不同。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史记黥布列传)现代汉语中“们”的产生专表人称复数的词大约产生于唐宋时期。特遣我门来,你明日须早到。(宋戏曲张协状元)他每都恃着口强。(元曲玉镜台)你懑不敢领他,这件事干人命。(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5.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尊称和谦称都是名词,起代词的作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常见的谦称很多,如:寡人、孤、不穀(帝王诸侯用)臣、微臣、下臣、妾、仆、小人、不才、老夫、老朽、鄙人、在下、牛马走,等等。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是臣之大荣也。(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尊称代替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的作用。如:常见的尊称也有很多。如:子、君、陛下、阁下、殿下、大王、将军、卿、先生、足下、左右、执事,等。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足下事皆成。(陈涉起义)大王来何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