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doc_第1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doc_第2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doc_第3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doc_第4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情分析】本专题是世界现代史中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从考查题型上看,近几年考查的多数是选择题,而且多数是材料式的选择题,充分体现对能力的考查。有时从与西方国家或者中国的革命和经济建设相联系方面来出材料题进行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从题目的难易程度看,由于本专题专用名词、概念较多,题目难度较大。展望2012年高考,本专题仍是考查的重点知识之一。从考查题型看可能仍以选择题为主,但不排除出主观题的可能性。要注意本部分知识与中国政治经济及美国罗斯福新政相联系出题。从考查内容看,应特别注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经济模式与中国、美国发展模式的比较。难点释疑一、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身的失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全国性的饥荒和政治危机;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制,造成政府控制过严,卡得过死,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在反革命一边;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正常供应,经济上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工业生产的严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从实际生产力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要顺应国际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方法。但也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6.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三、斯大林模式与西方和中国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美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政协制度(以中共为核心)【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2012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总结道,“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之中 b.苏维埃政权受到内外敌人的围攻c.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存在科学性问题 d.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必要的经验4(2012年11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21题)“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513(2012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17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答案】:c6下表中美苏战略核武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美国和苏联1968、l978年在战略核武器比较表国家年份洲际导弹潜艇发射导弹战略轰炸机核弹头美国1968年 1054枚 656枚 545架4300枚1978年 1054枚 656枚 432架1100枚苏联1968年 858枚 121枚 155架1300枚1968年 1400枚 1015枚 135架4500枚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 石油危机的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a b c d7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8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9(2012年12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三月考)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 b c d 10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自身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自身价值。苏联政府采取这种价格机制的意图是( )。 a推动集体农庄的发展 b积累工业建设的巨额资金c加快农村商品化的进程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非选择题11(2012年1月惠州调研38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7002015表一:人口数据(百万)国别1700年1820年1900年1950年2001年2015年中国13838140054712751387美国11076152285323世界60310421564252161497154中国占世界比重(%)233726222119表二:gdp(10亿1990年国际元)国别1700年1820年1900年1950年2001年2015年中国83229218240457011463美国05133121456796611426世界3716961973532637148157947中固占世界比重(%)22331151220材料二:前苏联(俄国)和东欧国家年人均gdp增长率表现,19501998国别19501973年19731990年19901998年19982005年前苏联(俄国)336074686东欧国家合计379051006 (注:以上数据来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千年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材料三:(前苏联)的单位gdp所需要的钢铁消耗高达美国的四倍,而单位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却远低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苏联在军事和空间方面的支出大约占其gdp的15%,接近美国的3倍,西欧的5倍。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千年经济史(1)1700年到1820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