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 古 学—水下考古.doc_第1页
考 古 学—水下考古.doc_第2页
考 古 学—水下考古.doc_第3页
考 古 学—水下考古.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 古 学题目:水下考古内容摘要:考古除了常见的陆地上的发掘外,更让人惊喜的便是水下的打捞与发掘。本文便是通过介绍水下考古和结合“南海一号”的发掘,把神奇的水下考古展现给读者关键词:水下考古 南海一号 发展现状正文:通过一次考古学课上的影像了解到考古除了陆地考古,还延伸到水底,发展成水下考古。查阅资料明白了“水下考古“的神奇。一 水下考古定义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二 水下考古的发展史自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发生以后,随着瑞士湖上居址的确认,并进行了水下古代遗迹的科学调查和发掘,标准着水下考古学的确立。潜入水下进行调查和发掘工作,成为考古学家的一个梦想,但在潜水技术发展起来前,这个梦想终难实现。到了1943年法国海军发明了水中呼吸器,人们在水下才有了较多的自由,获得了进行水下考古的基本条件。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George Bass)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学家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水下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6年9月,国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了这项国家任务,为此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1987-1990年,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培训了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目前我国的水考古事业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而且已从开创阶段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从世界范围来讲,水下考古的历史也并不长。19世纪30年代,因为潜水面罩的问世,人类向水底世界跨出了重大一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人发明了“水肺”,解决了10米以下的水下呼吸问题,考古学者终于摆脱了对职业潜水员的依赖。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沉船遗址进行发掘,陆地考古的方法延伸到水下,这被认为是水下考古学的里程碑。 中国的水下考古是被逼出来的。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华莎不止一次听自己的老师耿宝昌讲起当年的失落。1984年5月,英国“职业捞宝人”哈彻用了10周时间探测到一艘沉船,并最终打捞出15万件中国瓷器。一年后这些精美的中国瓷器被摆到了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拍卖前后进行了9个月,实现了2000万美元的成交金额。当年耿宝昌曾拿着3万美元前往荷兰,结果空手而归。1985年4月,一份我国陶瓷专家建议重视水下考古工作的报告引起了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1986年11月,“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立,就组建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进行了讨论。著名考古学家、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教授承担起了这项任务。1987年底,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由此诞生。三水下考古的特点首先,与陆地相比,水下需要克服很多的自然的风险。水下的不便利性,需要考虑氧气的供给和各种操作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次,便是要克服水压带来的冲击,身体适应环境的改变。还要考虑台风、水下的鱼虫等。最后,还要保证团队的合作的默契。水下的工作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的是团队。四,水下考古的技术在技术方面,水下考古队员,都拥有“国际三星级”潜水员证书,能在30米以内的水深工作。其中一些队员曾赴菲律宾培训,可以在60米水深内工作,这将我国水下考古的领域又拓宽了30米,在国际上属于较先进的水平。除此以外,由于中国沿海污染严重,能见度极低,通常只有半米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能见度为零。与国外相比,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具备在更为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在设备方面,目前我国水下考古领域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价值三百万的多波束水下声纳探测仪具有很精确的海底成像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水下考古的工作效率。 2007年“南海一号”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简介“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南海一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即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十里银滩”上,占地13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水晶宫”是一个巨型玻璃缸,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通过“水晶宫”的透明墙壁,还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示范表演。五水下考古的保护原则对于水下文物的保护,这里引用国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的一段话来更好地阐明原则:“ 按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总方针,应该是就地保护,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海洋遗产水下保护公约都非常明确地指出:首先年代界限为一百年以上的人类活动的各种遗留物,第二保护原则就是不要加以干扰,应该在原地保护。这是对文物保护的尊重和尊敬,这应该说就是水下文物保护的理想状态,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但是目前中国整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物质的也好,非物质的也好,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少数人类的贪婪行为、破坏行为的威胁是共同的。我们碰到一些实在无法进行原地保护的文物,由于被盗捞就只能抢救了。所以目前为止我们所做的工作,包括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它们之所以能发掘也是在抢救,因为他们都面临被盗的危险,不然也不会批准我们去主动发掘。这是我们国家文物局的原则,要想做一条沉船,主动打捞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面临威胁和破坏的情况下才能开始打捞,如果不抢救这个东西就没了。”总结,“南海一号”的发掘不但为中国的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线索,更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相信在中国绵延的海岸线上,海底一定还沉睡中着无数的没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