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石油工业与中俄双边合作.doc_第1页
俄罗斯石油工业与中俄双边合作.doc_第2页
俄罗斯石油工业与中俄双边合作.doc_第3页
俄罗斯石油工业与中俄双边合作.doc_第4页
俄罗斯石油工业与中俄双边合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俄罗斯石油工业与中俄双边合作冯春萍(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摘要: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比邻大国,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中国则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近年来,俄罗斯石油工业稳步发展,并在石油市场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不断增长的出口量,正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两国石油领域的合作是“双赢”之举。尽管目前合作的基础十分薄弱。该文在对俄罗斯石油工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石油供需形势作出客观评估,进而针对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提出了若干措施。关键词:俄罗斯 中国 石油工业 双边合作1 俄罗斯石油工业1.1 石油生产俄罗斯产油历史悠久,自1864年在北高加索阿纳普附近打出第一口油井起,已经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石油产量始终稳步上升,1987年达到顶峰,为569.50 Mt,一国产量独占世界四分之一以上1。但此后便处于下降态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石油工业迅速实现了私有化,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石油工业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中后期,俄国内石油业经历了频繁的资产重组过程,产量一路下滑,石油产量从1991年的462 Mt下跌到1996年的301 Mt,几乎只是顶峰期的一半。1997年后出现回升,近年来,受国内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改善等解决因素影响,石油产量节节攀升,2000-2003年,产量年均增长9.3%,2003年俄罗斯石油产量为420 Mt,增长11%;出口210 Mt,增长12%;出口创汇达363亿美元,增长了26%,成为能源部门中增长最快的行业2。在俄罗斯石油业经营中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即大型石油公司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苏联解体后不久,大量与石油业有关的部门和机构不断进入地区性或技术性的石油领域,它们逐渐控制了原来属于政府掌管的石油资产并最终完成了石油业私有化的过程。1992年,俄罗斯约有300家从事石油业的公司,经过连续的资产拍卖和重组,形成了10来家大型的石油公司,它们的业务覆盖上下游,但主要集中在原油和成品油领域,构成了当前俄罗斯石油业的基础和支柱,代表并影响着俄罗斯石油业未来的走向。按照所有权和经营范围的不同。可将俄罗斯十家最大的公司划分为三类:私营大公司(尤科斯、鲁克、苏尔古特、秋明、西西伯利亚和西丹科)、国有大公司(俄罗斯和斯拉夫)及地方性大公司(鞑靼和巴什基尔)。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依据石油储量、天然气储量、石油产量、天然气产量、石油炼制能力和油品销售6项指标综合计算的排序,2002年在世界50家最大的石油公司名单中,俄罗斯有8家名列其中。目前俄罗斯十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国内90%以上的石油生产,其中六大私营公司独占鳌头,占72.8%、两大国有公司占8.9%、两大地方性公司占8.7%3。1.2石油加工俄罗斯的炼油工业论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目前全国共有炼厂42座,其中26座设施比较完备,2003年一次加工能力为271.9 Mt/a,相当于1990年的80%。炼油厂一般都分布在原油产地和油品消费区附近,年生产能力在10 Mt/a以上的大型炼油中心有9个,乌法是最大的炼油中心,拥有3个大型炼厂,年总加工能力为42 Mt/a。俄罗斯的炼油厂运转已有3040年历史, 大多设备老化陈旧,其油品主要通过蒸馏获得,较少使用裂化或其他转化工艺,二次加工手段落后,2002年,二次加工能力仅占一次蒸馏能力的68%,催化裂化能力仅占6%。俄罗斯采用的二次加工装置主要为加氢处理与催化重整,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催化裂化或加氢裂化工艺。由于复杂系数低,原油加工深度相应亦低,油品质量差,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原油加工深度只有63%,近年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已提高到71%左右,但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见表1)。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年来俄罗斯炼厂的产量有较快的回升,俄罗斯炼油能力仍然严重过剩,即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升级改造,仍有一些炼厂难逃关闭的厄运1,4。表1 2002年俄罗斯二次原油加工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比例 %原油蒸馏二次加工能力*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焦化催化重整加氢处理沥青生产10067.46.16.40.71.613.838.83.5 * 不包括沥青生产。原油加工量在1980年达到历史高峰,为325.2 Mt。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与石油产量相对应,原油加工量大幅度下降,1998年降至最低点(162.9 Mt),此后止跌回升,2003年上升到225 Mt,2001-2003年,原油加工量年均增长12%。长期以来,由于转化装置有限,炼油产品主要由燃料油、汽油和柴油构成,2002年三者分别占31.7%、20.1%和29.8%。俄政府也试图通过一系列官方现代化计划来解决炼油工业布局不平衡和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但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都未能如愿。在原油加工领域,同样呈现出石油大公司称霸天下的局面,10家最大的公司占据87%的比重,其中尤科斯石油公司以超过1/5比重的绝对优势名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鲁克、巴什基尔、苏尔古特、秋明和西西伯利亚等私营石油大公司,上述六大私营石油大公司的原油加工量总计占75%,而两大国有大石油公司仅占10%(见表2)。 表2 2003年俄罗斯主要石油公司原油生产和原油加工量公司名称原油产量/Mt比例,公司名称原油加工量/Mt比例,尤科斯石油公司80.7519.16尤科斯石油公司47.1520.94鲁克石油公司78.9118.73鲁克石油公司36.7516.32苏尔古特油气公司54.0312.82巴什基尔石油公司19.418.62秋明石油公司42.9610.20苏尔古特油气公司18.918.39西伯利亚石油公司31.397.45秋明石油公司17.447.74鞑靼石油公司24.675.85西伯利亚石油公司14.936.63俄罗斯石油公司19.574.64斯拉夫石油公司13.726.09西丹科石油公司18.614.42俄罗斯石油公司9.514.22斯拉夫石油公司18.094.29中央能源公司9.424.18巴什基尔石油公司12.052.86下卡姆斯克石化公司8.573.80十大石油公司小计38.1090.42十大石油公司小计195.7986.93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1.022.62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6.142.73其他生产企业29.336.96其他生产企业23.3010.33全俄总计421.38100.00全俄总计22.52100.00资料来源:根据俄罗斯能源部2003年统计资料计算。1.3石油出口近年来,俄罗斯石油的出口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03年原油出口量为210 Mt,占其产量的一半,比上年增长12%;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增长了26%。俄罗斯也是油品的出口大国,2002年油品出口量为75 Mt,其中燃料油和柴油一直在出口中居主要地位,分别约占出口总量的40%。但俄罗斯原油和油品的出口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俄政府的政策变化一直在变,其中经济原因是最直接的因素。由于原油出口的收益高于油品出口,石油公司更愿意出口原油而不是油品。但俄政府部门从长远利益出发,仍支持增加油品出口。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也同样高度集中在十大公司,合计占总出口量的83%,其中六大私营公司占居67%,仅尤科斯、鲁克二大石油公司就占了1/3的份额。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分布较广,但由于历史原因,欧洲和独联体是其传统的出口地区,其中欧洲是最大的进口地,2003年的原油进口量近130 Mt,占俄总出口量的60%以上,其中德国,荷兰和意大利的进口量都超过2000万吨;其次是独联体国家,合计进口34.59 Mt,占16.5%,最大的进口国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口量分别18.25 Mt和13.93 Mt。出口到东亚和北美的比重相对小得多,如日本和韩国的进口量都在0.72Mt上下,仅占0.038%;美国和加拿大则分别为2.47 Mt和0.71Mt左右,合计只占1.5%;同年通过铁路出口到中国的原油为4.27 Mt,仅占其出口总量的2%左右(见表3)5,6。但值得一提的是亚太地区尽管比重较小,但却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表3 2003年俄罗斯原油出口流向国家和地区出口量/Mt所占比重,%欧洲127.0460.6独联体34.5916.5中国4.272.04日本、韩国1.430.07美国、加拿大3.181.5其他国家和地区39.2918.7总计209.80100.01.4 俄罗斯石油工业发展趋势由于俄罗斯GDP增长的90%来自于能源产业,俄目前的国情决定了其国民经济必须高度依赖能源部门的出口收入和税收,因此,加快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其坚定不移的政策。根据2003年5月22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稳定连续地满足对石油及其制品的内外需求;保障国家预算有稳定的高收入的来源; 保障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政治利益;形成对相关产业(加工业、服务业、运输业)的支持等。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下列因素: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国际油价、运输基础设施、税收政策、科技进步等。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2003年探明储量为82亿吨,居世界第七位。根据俄罗斯能源规划,2003-2010年,俄罗斯要完成3 400 Mt石油和凝析气以及41012 m3天然气的储量准备,必须完成1.83107 m的油气钻探工作量。到2010年石油生产设计为高、中、低三个不同方案:高方案是到2010年石油产量达到490 Mt,2020年达到520 Mt;中方案是到2020年石油产量为450 Mt;低方案是到2010年和2020年石油产量相应减为360 Mt和315 Mt。这一多方案不仅充分考虑储量结构、地理分布及国内石油消费量等因素,同时也考虑到了俄罗斯石油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后代的利益。另据俄罗斯2000-2015年石油发展规划,在此期间俄至少投产新油田242个,到2015年,新油田的产量要达到72.10 Mt,充分显示了俄罗斯石油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稳定保障国家对石油加工产品的需求,2010年原油加工量须达到200210 Mt,到2020年须达到220235 Mt。其中清洁石油产品的生产(汽车汽油、柴油、航空燃油)达到110 Mt,2020年达到130 Mt。到2010年,俄罗斯的石油加工深度要达到75%,2020年达到80%,同时,要大大提高油品质量。石油已成为俄罗斯重振世界大国可资利用的一张王牌。俄罗斯梦寐以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俄罗斯迫切要求开发世界上最重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以中、日、美为主的亚太市场。俄罗斯东部油气田的开发对于开辟亚太地区油气出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地区缺乏管道输送干线,制约着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前景油气田的开发。俄罗斯正准备实施一系列管道干线建设项目,以开辟俄罗斯油气向远东、亚太以及北美地区新的市场。2 中俄石油领域的双边合作2.1 中国石油供需形势基本判断中国是目前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252 Mt,比去年增长10.2%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净进口量逐年上升,10年间增加了10多倍,2003年为原油和油品进口达创记录的97.39 Mt,对外依存度为38%,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从中国石油储、产、消费格局来看,近10年来原油的消费量每年增长速度约6%,而同期产量增长仅1.67%,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美油气杂志资料,我国2002年石油探明储量为2 500 Mt,仅占世界的1.5%,同年产量为169 Mt,消费量为231 Mt,石油的保证程度为73%,按目前的储产比,现有的储量仅能维持10多年。据我国石油工业的“十五”规划,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的速度发展,预计原油需求以4%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前后,我国石油进口量将超过100 Mt,对外依存度达到40%。考虑能源利用率提高、节能、替代能源等综合因素,未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速度即使有所下降,但绝对消费量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外依存度到2020年将达到一半(见表4)8、9。表4 中国未来石油供需平衡表年份2005201020152020原油需求量/Mt258293333378国内供应量/Mt170180200190缺口量/Mt88113133188自给率,%66626050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确保我国石油安全供给,是我们明智的选择。从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地区和国家来看,突出表现为高度集中: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最多的地区,仅从近5年的情况分析,2002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3439万吨,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在进口构成中始终占一半或更多。但这一地区的风云多变不仅牵涉到国际市场的油价的走势,而且威胁到我国石油供应体系的安全问题;其次是非洲,占进口构成的22.8%; 第三位的是亚太,占17.1%,三者合计占到进口总量的进90%。而且,我国从以上地区进口石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得这一石油通道十分敏感,一旦风吹草动,后果不堪设想;再从进口国家看,沙特、伊朗、阿曼、苏丹等中东、非洲国家名列前茅,俄罗斯只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4.4%,如此小的份额对地缘相邻的两大石油进出口国家实在很不相称(见表5)。因此,加强与俄罗斯石油领域的合作应视为实现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重要步骤。表5 19982002中国石油进口来源 Mt年份199819999200020012002中东16.6716.9036.7533.8634.39非洲2.197.2516.9513.5515.80亚太5.476.8310.618.6811.85其他2.855.063.582.404.34俄罗斯0.140.571.481.773.03总计27.3236.6170.2760.2669.41资料来源: 海关总署相关年份统计数据。2.2 中俄未来石油合作中中国的应对措施 面对国内严峻的石油供应短缺形势,我国已将寻找石油的眼光投向国外,并将俄罗斯中亚确定为“十五”期间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三大战略区之一。中俄是地缘相接的两个世界大国,两国能源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意义十分重大。对中国而言,可以促进我国油气进口源的多元化,增强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系数;对俄罗斯而言,大规模的投资和石油外汇收入有利于加快其经济的快速复苏。中俄两国一个有油,一个有市场,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所以是“双赢”的合作。设想一波三折的中俄油管能如期建成,那么从2005-2030年俄罗斯将给中国稳定地提供2030 Mt/a原油,届时我国20%30%的原油进口来自俄罗斯,这将直接改变我国石油大部分进口自中东的现状,国家的石油安全问题也将得到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双边合作因各种变数远没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良好愿望的实现有待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对我国来说,必须采取以下措施:2.2.1 建立互信观,加强和巩固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过10年发展的中俄关系已到达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在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对中俄关系发展作出了长远战略规划,中俄之间经济合作的一系列大项目开始启动。在近年来两国高层的会晤中,一再强调要加快经贸合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自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确立以后,建立起经贸、能源、核能、运输、科技、航天、银行和信息等八个分委会,经过几年的实践,正不断走向完善与成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中俄双方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和立场,彼此间增加投资和贸易有助于加深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2.2 开展能源外交,强化石油领域的合作毋庸置疑,中俄两国国情决定了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俄罗斯是东北亚唯一的油气出口国,在欧洲原油市场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俄罗斯针对欧洲的“友谊”、“阿蒂亚”等管道流量已经开始减少,而经济发展迅速从而带动油气资源发展的中国和原油等资源几乎完全依靠进口的日本都是俄罗斯难以放弃的市场。尽管以前俄罗斯的主要市场目标是欧洲,但是现在已经悄悄向亚太地区转移。在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分布中,西伯利亚油田集中70%的产量和尚未开发的新油田储量的75%,然而至今还没有东向出口的石油通道, 期待外来投资是解决其石油开发和出口的关键因素。虽然中俄石油管道项目一波三折,但并不影响两国在石油领域未来合作。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理应从地缘政治角度利用“近水楼台”之利,加强能源外交,争取主动,促进石油领域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2.3 知己知彼,追踪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动向俄罗斯自经济转型以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外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法规,同时设立了一些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政策法规随形式变化不断在调整。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发展对俄关系,但实际上我们对俄罗斯宏观和微观的投资环境以及俄罗斯出现的独特转型模式缺乏深入的、客观的研究。今后必须全面加强对在俄罗斯投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跟踪研究,及时掌握俄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战略包括金融、税法等最新动向,知己知彼,降低风险。由于中俄经贸合作正经历结构性转型,俄罗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正日益成为与俄合作的主体,因此对俄利益集团在中俄关系的作用要有全面清醒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评估。在深入了解与我相关的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构成、倾向、需求和关系网络的基础上,与它们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以争取主动。2.2.4 走出去,实施境外石油直接投资 俄罗斯为了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必然会在国际上充分地利用“石油筹码”。俄罗斯与欧洲保持着传统的合作联系,近年来与美国的石油资源合作进展幅度也比较大,同时又在与日本进行比较密切的能源合作。从战略上看,俄罗斯正在谋求其能源出口的多元化结构框架。面对我国石油资源日益突出的接替矛盾,充分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是保证我国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战略。从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的能源发展战略看,利用国外资源来满足本国供应缺口是各国发展的普遍原则。利用国外资源,一是通过国际贸易购买的“引进来”方式;二是到国外去勘探开发或通过合作收购的“走出去”方式,我国总体上以前者为主。随着经济和矿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都已具备“走出去”的实力,现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都在这方面已有所作为,如中石油公司已在海外石油投资中标和签订项目11个。及时总结经验,在已有的国际化经营的基础上,拓宽跨国经营与投资的领域、途径和方式,运用独资、合作、收购、参股等多种方法,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开发的竞争与合作过程,并把重点放在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与合作方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参 考 文 献1 冯春萍.透视中俄石油管道“路线图”风波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1)2 马文勇等.世界产油国-独联体地区R.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研究所外事局,19983 刘倩如,王建勇.俄罗斯油气工业J.国际石油经济,2004,12(3)4 (俄)B.格里波夫.俄罗斯油田开发与2015年前景预测J. 国际石油经济,2000,8(7)5 廖健,朱和.俄罗斯炼油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国际石油经济,2004,12(1)6 冯玉军等.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J.国际石油经济,2003,11(9,10)7 李文.从“管线”与“拍卖”风波看中俄油气合作的形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石油经济,2003,11(3) 8 国家经贸委.中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J.国际石油经济,2001,9(7)9 李小池.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确保石油安全J. 国际石油经济,2002,10(3)10 钱伯章.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业绩和部分竞争能力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20(1)11(俄)阿普格尔金.俄罗斯地理M.莫斯科,1998Russias Petroleum Industry and Sino-Russia Bilateral CooperationFeng Chunping(Research Center of Russia,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ABSTRACTChina and Russia are two large neighboring countries. Russia is one of worlds largest petroleum producing and exporting country, while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worlds lar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