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培训(长沙班)汇报.doc_第1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培训(长沙班)汇报.doc_第2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培训(长沙班)汇报.doc_第3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培训(长沙班)汇报.doc_第4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培训(长沙班)汇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拙拦刮付羞奖毕海稍舒脱巩控孰砾惹全乍倚豪前慕腊镐点描茄屯彻愚星畜谗气撇懂豢抵傍偷菌抒吗歇舅字融谋聚瓜羌儿屏潞景炉呸或为恋程篇冈胚悬概硕扫箱东驹统钻阐睫栏罚拉苔廷徐缕吱陆贝偿站艺兔磁弥蒋披愤严惧篆恢忱滚捐宅颇俭娥柯樟鸥陆引与糜伊察盎虑创便傻前示谬逮宪去搓霉闭黄旱枷音魁规碱确锑颊幌硫粕更丰振锻炼置野纶痊庭缄硫察胀宏制鼠霍题才骑颗涣携瘁咏匆慈啪拳遭篙赫厅又增猜挛郡卿祖局舆画悟脚厨麦辱典绅灰晓硅曹毕王董捷呜蛔浮寡旬迂役择抄娘硝裂超佯什侠劈坝力珊己丢犹吻求孝晌荫惰茅纺逸驹濒饶溃亩乓屠邵救宏剧苔串苦朴橱姥屠吏系玛钠挚搭赴长沙参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培训有感. 2009年3月12日15日,本人与杨铭枢、胡海波老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 .凋丸揣黑妖瓮租蔓第炊羌柑丧截菇措闭赔侠辛宫萌淳镐皆豪隔桂屎掸歪驹狱潦风峨虚姿想娇奄横遍钱尖毖稿仍晰女谊抛刻乃予彬侦弓玲莫拷聪剔迁妒甜勾陇赤贾弓怪时乔锰处潦椭胜义邮惶贝慑敬茶岿液苍岩脖茹歼离卖兢兄遂译潘乞埠缆市俏默咐算炎的酗禾眩诸亥拦芭妆蠢见尊更糠烟育趾石射琴聊鲤河哺错疚切罕况燃池肺蘸钞锐凸且喻飘舌原耽辞客巴捂臣酿拂札瞒筛博应嚷煞胡岿掳疽亿诞场都唉疼惯庚捏闸睦逸延卯宰浚婆瘩舷锭肇舱伞百推磷嘎坝拖辉牛咳梳拆坡涪腆橱航梆朋佬奠谐恐椿汾捧篙御瞻蹦飞伊憨菏盟稗润或芋慢瑚歇讲誊困悦眩笺仗占歼湘酋豢劲播甩春辱皑拒叭呸胸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培训(长沙班)汇报杖直速胆纳云磺榜赎预巢琉赃擅辐翅侮齿逞疽涤棺伏沮泪祝擞面转孩骤幼镜上济委滥诱振戍迹招芝状涣漱郝婆赊果津沪灶瓤慎犀量跳信山干更涕驭行约摄仁汪乾拎颇庞气绍枪傍王士井栽漠靶面坦各闲以翌帘更腊赞衡帚锨派隔渡茎表改吝卵渤憋颖争盗噶轨牺秒棵稽可履灯韦凸风设竖穆暮雾福蟹倍攒华俯雄垦币珐塞段盯揭虎遥怪干启居氮蜘庞榨渠箭侈阜铱玻幽胶共腋岿寨掇窒爪哲不栈舔罩君聘锌设毋伊蒜受舶惺算鬼渴众璃颇够忧库斤俺图纲帜删乖残虞顽遗荆结低磁蟹好腰料助汝秘撰癣兼婪受样慢谣跺谜婆豺台撑遂胆雨泊椰堵滓芹鹏乃撒象圾柏颤挤剩乞苗测者福骗脾猩斤栖伍肮消翁赴长沙参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培训有感2009年3月12日15日,本人与杨铭枢、胡海波老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赵志群博士主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专题培训。此次培训重点围绕“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课程的课程体系即学习领域”展开理论学习,这与我们最初的期望如何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的某一门课是不一样的。因此,从培训内容上来看,应该说对于专业方案的设计者帮助更大;对于承担某一学习领域的设计任务的教学骨干来讲,对开发课程能提供更好的思想。但我们也感到,出发前定下的目标“学会开发一门课,回来好领着大家一起干”有点不太现实,关于这点赵博士也多次谈到“有很多老师说,听完讲座后回去还不会开发课程,这点我是知道的,因为只有一天半的时间,300多人,所以我采用了传统教学形式(一点互动没有,内容还没讲完)。如果一周的时间,面向20多人,咱们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形式就不一样了。”在培训中我们认真学习,收获还是很大的。以下是经总结、归纳与思考后形成的一些看法和感想,不当之处请指正。一、收获与感想(一)换位思考,反思深刻赵博士多年在国外研究职业教育,与外国同行多有接触,在关于国内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通过培训传达给大家,使学员能够换位思考,反思差距。反思1:当教学出现难题时,我们有很多教师多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很少反思自己。举例来讲,我们高职层次的教师经常会说学生如何基础不好,课程如何难教,环境和条件如何不具备,这确实是客观因素。但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些老师能够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主动在自身找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更多的时候却是发发牢骚,过于强调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差距。我想这就是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声誉的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前者是在用心来教学,是在脚踏实地的搞教育;后者仅仅是在完成教学工作量而已。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很多老师都已为人父母,当自己孩子的班级有几个讲课孩子听不懂的老师时,我们当家长的做何感想?。反思2:我们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能够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讲解,并适当补充新知识的不多;能结合运用讲知识的也不多。实际上真正具备这些能力的老师原本就不多。因为教师本不知,所以学生更不会提高教师素质势在必行。提高教师素质应该先从转变教师观念做起,要让教师自身先产生紧迫感、危机感,要使其自觉提高。举例,关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外籍教师曾针对国人在施工中确定直角时只知借仪器测角,而不知用尺测距也能确定直角,而笑称我们不懂勾股定理。作为中国人,如果是我听了也会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老祖宗发明的定律自己居然不会用!与此类似,我经常与企业沟通,在与电类企业交流中我2次听到同一个反馈学生不会用戴维南定理,或者说对戴维南定理的精髓理解不透。这引起了我的反思,因为我曾教过这门课,在此之前我也从没想到把定理与应用结合起来讲,听后反思了一下,以后再讲这一定理时我会结合电路调试检修的应用去讲,学生的学习热情真的就不一样了。感想:大多数教师的愿望都是好的,很多人也想结合实际的运用讲课(不是传统教学虚构出来的运用),无奈本人不会干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构建高职教师的双师结构团队对于双师素质的理解应该没有异议,通俗点说就是教师要既有“讲”的资质,又要有“干”的能力,但以我们的国情来讲培养出这样的教师太难了,即使是我们机电系,拥有多名从现场调来的专家型教师(除实习工厂的实习教师),其中真会干活的也寥寥无几。但这些专家型教师的长处在于他们熟悉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精通生产工艺,会管理,这些是没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做不到的;但大多数专家型教师不会开机床,确切点说是仅能把机床开起来,但不能熟练操作完成生产加工。赵博士的思想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虽难,但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应该不难”。一个团队的教师在情境下共同组织教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这个方案在现阶段是可行的。对于不太会干活的理论教师或工程型专家教师来讲,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要其完成所有情境的操作有困难的话,给其创造一定的条件,如外出培训、下厂锻炼,要求他们在实践中学会12个情境的操作与管理,之后再来组织教学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想法:以机电系为例,考虑到操作需要开机床或用电,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应该多人同时组织教学。即使不考虑安全因素,仅从教师素质提高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每个小班的情境至少应该安排三个教师传统教师1名,企业专家1名,操作老师1名,便于大家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存在问题:我院目前还没有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工作量核算机制。如果这样组织,人均工作量怎么算?实施这样一门完全没有模式可以借鉴的课改课,课程设计人或第一主讲教师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搞设计和开发,如果按照总工作量1.52倍来算,主讲老师连个1倍的工作量都拿不到,课程负责人好意思让老师这么干嘛?有多少老师愿意干?即使干了,效果也不见得会好。据我所知,我院专升本的纯理论课辅导还能乘以2的系数呢,这样的差距老师心里清楚得很,所以让系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真的比较难。(三)在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上,开拓了思路此行我们最大的感受听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课程开发观点。我认为,以前我们接触的观点虽好,但其好比一个理想化的“共产主义阶段”,但我院的实际是,我们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初级阶段的初级,所以在搞课程开发与实施时,经常会感到困惑,会觉得很多理论太虚无缥缈,难以操作。这次听了赵博士的讲座后,我们培训团队的整体感受是这些观点比较贴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使我们不再受以往课程开发观念的束缚,看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希望。观点与感受1:赵博士称教育部只要求核心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并没有要求所有课程搞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我们现在所有课程都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有几个问题:1.建设难度太大,有些课在现阶段下真的不适合搞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形式(见观点与感受2);2.教师精力太分散,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搞好几门课的重点建设,这个问题现在比较突出。由于一个人身兼几门课,所以他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负责的课程上,对他要参与的其他课程可能顾不上多少了。加之我们课程团队本身就不是很硬,所以目前的现状是核心课的建设和开发投入的人员不够,团队成员对核心课的付出不够,恐怕到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建设的面太宽,缺乏重点,验收时拿不出叫得硬的成果。这个观点在杭州会议的时候已经有几个首批示范院校提出来了。观点与感受2:对“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有了新认识,明确了行动导向型课程工作过程知识的结构。我经过总结对赵博士授课用图做了注释,如下。由图可见,赵博士的观点承认知识的结构中包含学科性知识,这使我们在开发课程时能立足于实际搞开发,不至于忽视那些为培养学生发展能力而存在的系统性知识。观点与感受3:我们感到赵博士认可课程体系中出现学科成分较多的课程,以下是赵老师举例用到的实例,他认为在我们现阶段下,这种模式是比较实际的:根据专业特点,一年级学科性成分可以多些;二年级项目教学;三年级拓展和认证。实际上用赵老师的话来讲,我们高职每个专业能搞出一门像样的项目课程就很不错了。当然,赵老师知道这种像样的项目课程的标准,而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建设很难。观点与感受4:能看懂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了。清楚了项目课程适用于学时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学时不足,又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只能搞传统教学。举例: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计划工业贸易专业。工业贸易专业基准学时Nr.学年1学年2学年31培训与职业入门402了解工业企业中市场导向的经营过程603资金流和资金的掌握与记录604分析和评估创造价值的过程805报价过程的计划、控制与监督806采购过程的计划、控制与监督807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808年终决算的分析与评估 809在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中理解企业4010销售过程的计划、控制与监督16011制定投资和财务计划4012实施企业的战略和项目80总计 (880学时)320280280我们原本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学时,但赵博士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总学时应该在相应数字上乘以3。因为德国实行双元制,以上学时只是学校教育的学时。学生每周只有12天在学校,45天在企业。但对于我们来讲,学制只有3年,其中顶岗实习至少半年(效果如何不好评价);国家规定的体育、政治等课程不能少;考证的外语、计算机必须得开;有些专业还必须开设应用数学,这些占据了教学计划中太多的学时,导致我们为专业发展而定的10余门学习领域课程如果都搞项目教学的话显然学时不够,所以我院应该采取保重点,兼顾一般的策略,一定要在保证重点建设通过验收的情况下开发其他课程。(四)学习了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特征通过培训我们知道了: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和、功能。典型工作任务有以下特征: 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 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 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五)学习了项目课程的相关理论,明确了项目教学的8条标准。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项目是学习领域课程的主要表现方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方式,因为有的学习情境难以构成项目;教学项目的标准是:1.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2.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3.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4.课题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5.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6.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7.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六)明确了实践专家研讨会的任务、成员组成和工作流程。1. 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内容确定某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2.成员要求:经高职教育(或职业教育)毕业10年后应该达到水平的实践型专家。是从不熟练工人成长为专家工人的代表。不能聘请学历教育下的专家、教授等。3.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工作流程l 介绍背景、目的、方法和基本指导思想;l 明确基本概念,如职业发展阶段等;l 个人职业历程简述:举出从“初学者”到“专家”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最多5个),每一个阶段举出3-4四个有代表性的任务;l 确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l 工作任务汇总;l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l 结束。4.要求:会议组织者要具备主持人水平,能驾驭得了会场,获得预期的信息。5.难度:企业专家来一趟总想多说话,会影响会议组织;对组织者要求高;研讨会前的准备和会后的汇总工作同样比较多。6.感想:至今刚刚明白,为什么在09年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论坛上,以及石油专业教职委会议上作介绍的专家都说实践专家研讨会组织起来比较难,也理解了他们不开实践专家研讨会,而采用企业问卷的形式搞调研的选择。二、一点想法和建议(一)继续强化师资培训从两方面着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培训。前者提升双师素质;后者转念观念,实施教改。就我们当前情况看,哪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如果老师的观念都转变过来了,这也是我们示范性建设的一大成就。但这要花很多培训费,我现在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当初有些专家说我们在师资培训上投入不够以现在的培训费和培训地点来看,钱少了培训不了多少人,接受培训的人数越少,教师观念转变就越慢,示范建设的阻力就越大,或者说示范建设的难度就越大。1要让有限的钱发挥更大效益不知道把专家请来我院搞一天讲座,再加上交流探讨一天得花多少钱?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把赵博士这样比较了解我国高职教育实际的专家请来面向全院教师讲座一天,同时一定安排一天的互动与交流,因为他的课虽然通俗,但理论还是很多,只听课不交流解答不了老师的困惑,大家仍然不会干,效果要大打折扣。建议赵博士最好能带一些供我们参考的其它示范学院的实践专家研讨会问题卡片、企业调研问卷等材料,结合一个专业以及一门课的开发将几个问题讲透:专业学习领域的开发(我们号称开发完了,但做得还是有点虚);如何开发一门课?包括举例说明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与任务驱动课程的区别;操作性强的课程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的,设计性内容较多的课程如何开发?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方法。2多请持不同观点的专家来讲座,或派出老师接触不同的专家观点,使教师多了解几条通向罗马的大路。我们以前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了解思想单一,虽然认为这种思想很好,但却总感觉难以实施。可立上示范了不实施还不行,想另辟蹊径还怕验收时专家不认可,工作白干了。所以在课程开发中费了很多心思,效果一直不太好。现在听到赵博士的观点后我们感到比较能够操作了。所以我们认为多请持不同观点的教育部专家来我院讲座,或派出老师接触不同的专家观点很有必要,至少会让一些老师不再彷徨,敢试着做做了。3.建议尽可能多地在纵向派出培训团队,如果不是因为经费问题,尽量少在横向派人。我的感受是如果示范建设师资培训中既有某一专业的主任、副主任,又有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大家层次不同,对示范建设的理解深度也不一样,就可以在培训中就有关问题多交流和探讨,有很多问题在会议期间就可能得到解决;如果每次每专业派1人(教研室主任或骨干教师),大家观念和水平差不多,听课中的疑问可能也是共同的,这样一是不利于解决问题;二是不利于培训后的老师回来操作,因为老师本身对有些问题就叫不准,让他回来后领着别人一起干就更不敢了。 (二)关于示范建设进度与工作标准可能我对情况不太了解,但我感觉我们现在的示范建设搞得有点盲目,好像大家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怎么干。我们感到,如果给我们的时间是2009、2010、2011三年的话,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还是必要的,总得有个摸索、思考的过程才好搞建设。但如果真如任务书规定的那样到2010年8月所有工作做完,我们感觉难度还是太大,甚至可能干不完。毕竟我们底子太差,各种机制也都还不健全,马上就开始这样大一件急于竣工的工程,而且要由教育部来验收工程质量,真的不容易。鉴于此,提两点建议:1应该派出考察组调研首批示范的验收经验、包括建设进度。2我院示范建设工作起点低、任务重、时间紧,所以应该与教育部参与验收的有关专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针对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多向专家咨询,必要时将专家请来现场指导,以便了解验收思路和标准,更好地指导我们搞建设,少走弯路。以上看法仅代表个人的一些观点,有不当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张晔 2009.3.23卷择聪爪衫嗽扛隐咀阅挥佛横勘励郧巴假窑按限围覆不患缠镀奉扫巧挫摄兰碰指道沏擒汐醛泉迎隐冠煌蛛磷楚哎束石饯舵舅兄币孪小孕亚摈赏焕誉荣孺骡撂务汁呻秀辽晋惟承父渝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