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doc_第1页
六国论.doc_第2页
六国论.doc_第3页
六国论.doc_第4页
六国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胶州一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议论) 六国论(苏洵)【复习目标】1.背诵全文并准确默写。2.掌握率、视、亡、兵等重点文言实词。3.熟练掌握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4.落实翻译,积累名句。5.学习论证方法,积累作文材料。回扣课本一、解释加点字词,翻译加【】的句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知识梳理一、默写课文1.六国论作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 _ _,_,_,_。2.六国论一文中苏洵用比喻来论述子孙对待祖辈土地的一句是:_,_ ,_ _。 3.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名言“_,_ _ _,_,_”来论证诸侯国用土地贿赂秦国必然自取灭亡。4.在六国论一文中苏洵认为未尝贿赂秦国的齐国也最终跟着五国灭亡了,其原因是:_ _。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沉痛的心情,警告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吸取的教训是:_ _ _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贿赂 六国互丧 丧权辱国 丧家之犬 丧服 丧葬 丧门星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暴秦 暴晒 奉之弥繁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 百战不殆 贻笑大方 懈怠 饴糖 春风骀荡 胜负之数下咽 咽喉 哽咽 为国者三、一词多义1.率率彼淮浦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将率不能则兵弱 子路率尔而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2.视目不能两视而明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子孙视之不甚惜 回也,视予犹父也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3.亡 2 胶州一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议论)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今刘表新亡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4.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斯用兵之效也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穷兵黩武 四、虚词“以”(一)写出下列句子中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趋于亡 苟以天下之大(二)“以”用法归类A.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2表示凭借或凭借的身份。译为:凭借,凭,靠或凭借的身份。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凭借的身份)3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6. 表示时间。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传)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8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B.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修饰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或者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表示目的或结果,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目的)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目的)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注意:如何判断翻译为“因为”时是介词还是连词?当“以”的后面跟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则为介词,当后面跟的是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句子时则为连词。C.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张衡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D.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E.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的确)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F.副词,通假 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輮以为轮(劝学)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三)文言文虚词小故事 解释“以”的用法“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五、学以致用(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B.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C.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D.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译文:(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