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3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军行知识卡片1作者名片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擅长五律,他的边塞诗,雄浑刚健,颇有气势。从军行便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2文题背景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犯唐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3文本赏读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当,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藐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则形象地刻画了唐军迅猛抄袭顽敌的气势,使人顿觉雄兵有如从天而降,伏兵四起,敌人插翅也难飞越金刚铁桶。这两句看起来好像“景语”,但实际上却饱含感情,读后让人豪气荡然满胸。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重点勾勒的是唐军将士不畏苦寒鏖战疆场的图画。长风急雪的环境中战斗激烈地进行着。大雪飞扬,遮天蔽日,旗帜上的彩画在风雪交加中变得模糊难辨,但是,将士们尽管冰雪凝甲,仍然顶着呼啸的北风擂响战鼓奋力拼杀,勇往直前。诗歌从视听感官两方面来渲染血洒疆场的困苦,来烘托战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难抑的报国热情。浅层次来看,这一联的画面似乎有些冰冷,其实,如果拂去外表景色的遮盖物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感触到诗人炽烈的赤子之心,凸显出诗人借景喻情的高超手段。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首尾遥相呼应,言志抒怀。本来,诗人少年得志,仕途青云,生活优裕无忧,可是他不以功名利禄之事为己念,而欲展鸿鹄之志,报效国家,脚踏实地干一番保国安邦的赤诚事业。诗人觉得假如真能从戎报国,御险杀敌,即使只让担任一名低级军官,也胜过埋首于故纸之中、老死于蓬窗之下的愚腐儒士。在这个选择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杨炯的人生观比之那些一味投机取巧、舍义逐利、置国家民族利益于己之下的人来说,的确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尾联是诗人胸臆抒怀的点睛之作,也将全诗感情的高潮推向了极致。至此,在全诗感情洪流的奔泻之中,一个血肉丰满、富于立体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随即呼之欲出。预习作业1字音识记牙璋()凤阙()铁骑()百夫长()答案zhnqujzhn2词语理解(1)雪暗凋旗画:_(2)牙璋辞凤阙:_答案(1)凋落,萎靡。(2)古代出兵用的兵符。这里借指将帅。3名句积累宁为百夫长,_。答案胜作一书生“心中自不平”是因为什么引起的?谁心中“自不平”?一个“自”字突出了什么品质?提示“心中自不平”是因为“烽火照西京”引起的。心中“自不平”的对象是“书生”。一个“自”字突出了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请求上前线的爱国品质。有人说“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写战斗场景,是别具机杼。请说说你的看法。提示这两句写战斗场景,的确是别具机杼。一是写景有声有色。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二是借景衬人,通过写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的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人说是议论句,有人说是抒情句,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提示应该是议论,因为有鲜明的观点,观点是“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但这两句议论也间接地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者:应该是抒情,因为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抒发感情,直接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古从军行(节选)唐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注】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歌曲名,多描写征戍和离别之苦。无那:无奈。(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_意象。(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答:_答案(1)边塞诗“烽火”(或“风沙”)(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的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造成的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途中注杨炯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注】杨炯因从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征讨武则天而受株连,于垂拱元年(685),被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途中作于前往梓州的路途中。(1)诗的开头两句中的“悠悠”“去去”有何表达效果?答:_(2)诗中说“客心殊不乐”,诗人为何心中“不乐”?请简要分析。答:_(3)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请联系赠从弟,赏析“亭亭山上松”一句。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