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20.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20.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20.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20.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20.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福建专用】高三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课时提能演练 20.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济南模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原叙)对材料中“以夷款夷”理解正确的是( )它具有一定的近代外交意识它是运用非武力的和平外交手段它反映了要联合一国或数国以达到制止敌对国侵犯我国主张它体现了运用经济手段来抵制外国侵略的外交主张a b c d2.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片胡言”。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c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d“中体西用”的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3.“康有为认为,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大学里的平天下等说法,都是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的具体表述,所以,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a.康有为将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b.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c.康有为认为孔孟学说中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d.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渐进变革4.早期维新派认为:“欲张国势莫若设议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b. c. d.5.(2012上海模拟)“天演”、“物竞”、“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于中国各种大报小刊,喧腾于各派人物的口中,成为最流行的字眼,这个时代应是(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末6.(2012淄博模拟)近代某思想家说:“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据此,该思想家应是( )7.(2012北京模拟)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侮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8.(探究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c.民主科学 d.共和革命9.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的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变革思潮 c全盘西化思潮 d民主主义思潮10.(易错题)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b评价孔子前后矛盾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11.(2012温州模拟)“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12.(预测题)1919年3月,林纾在上海新申报发表短篇小说妖梦:一人梦游阴曹途见一城市广场上有一所“白话学堂”校中容貌丑陋、长喙如狗、似欧西之种的“鬼中三杰”校长元绪、教务长田恒和副教务长秦二世,最后被能啖食月亮的阿修罗王攫食并化为臭粪。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表述是,林纾( )a强烈主张在文体上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b客观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政治、文学等领域的作用c作者的立场是完全拥护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d用文学的形式发泄他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贤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摘自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05年邓实先生发表古学复兴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8分)(2)材料三中康有为对儒学是何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点。(8分)14.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材料二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8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a。“以夷款夷”表明用西方礼仪对待西方国家,故正确。“师夷长技”的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清王朝统治,故正确。材料反映用军事手段抵制外国侵略,故不符合题意。【变式备选】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b.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c.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解析】选c。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他已经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但并不主张以西方的政治制度取代清王朝的君主专制。2.【解析】选d。材料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a正确;仿造近代军舰的主张反映了他已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b正确;统治集团对林则徐的反对只能说明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当时尚未出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所以谈不上统治者的重视问题,c正确,d错误。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紧密结合材料,d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渐进变革从材料中不能得到有效反映。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试图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材料中涉及孔孟学说中充满自由、平等、仁者爱人思想,这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同时这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因此康有为将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思想。4.【解析】选a。“议院”就是“议会制度”,正确;“上效三代之遗风”说明正确;“闾闾自饶”说明正确;在材料中无体现,选a。5.【解析】选b。“天演”、“物竞”、“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体现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严复在1898年翻译出版了天演论,将其传播到中国。据此可知,选b项。6.【解析】选b。依据材料“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可知,其反映的是改良思想。因此,该思想家应是康有为。7.【解题指南】抓住题干中几个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及主要观点,寻找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解析】选a。“引西救儒”与“西儒对立”本质上反映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力图通过思想宣传,实现救亡图存,故答案为a。b、c、d不是共同的主题。8.【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中的对象是“青年人”,号召“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说明从思想上进行变革,属于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应选c项。a项属于经济号召,b、d两项属于政治改革。9.【解析】选c。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中的“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的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认为输入西方学说后,国家各项生活变乱了,实际上是否定全盘西化的思潮。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材料中“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等语句可知,李大钊认为孔子学说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故选c。11.【解析】选b。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题干“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说明发源的国家地理位置靠近北极地区,处于近东,“民国七年”是指1918年,由此判断应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选b项。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把“白话学堂”中的校长、教务长都说成“鬼中三杰”,并最终化为臭粪,可见林纾在发泄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满,故选d。13.【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及魏源和张之洞学习西方的主张和目的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康有为思想宣传的特点和原因概括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四信息及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概括回答。答案:(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不同点: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倡导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传统才是大祸。(2)态度:利用儒学宣传维新思想。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减少变法阻力。(3)同:反对儒学独尊。异:邓实:倡导国粹(传统文化)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14.【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无论是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信息概括四次运动的指导思想。第(2)题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较易得出现代化启蒙这一结论。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