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1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2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3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2.将试卷答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以前,春联是用毛笔书写的,稍为讲究的用上好墨汁,书写出来的春联字体光洁明亮,还散发出墨香。那时,在一个村的大门或者祠堂所张贴的春联,无论是内容还是书写都颇为讲究,多数由该村具有文化且毛笔字写得好的族人来,因为张贴在村门口或祠堂的春联是代表该村或家族是否有文化的象征。村与村之间书写的春联内容地形成一种竞争,串门走亲访友看到那些春联,书写内容和字体都是不拘一格,如同看当今的书法展一样,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上文方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清淡 操刀 心照不宣 b清新 主笔 不约而同 c清淡 主笔 心照不宣 d清新 操刀 不约而同2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分)( )a为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文明排队、有序乘车、遵守公共交通的习惯,现长期面向社会招募站台引导志愿者。b国际民航组织处提议设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以便民航客机及时回避并了解在飞越交战地区时可能遇到的危险。c在这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温馨的乡村人际关系难见踪影,传统的乡村文化几乎毁坏殆尽,令人不禁感慨系之。d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弟子不必不如师b古之学者必有师c小学而大遗d圣人之所以为圣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旅居国外已三十年的刘老先生思念故土亲人。最近,他写信给家乡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b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19时,备受瞩目的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此前呼声很高的村上春树榜上无名,而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则铩羽而归,最终获奖。c生活中遭受不如意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善于化解,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要争取做最好的自己。d二十一世纪初这里还是大片农田,如今这里已经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人工湖水光潋滟,商业区人流如潮,给人以面目全非之感。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对于散文作家来说,超拔而自在的心态实在是太重要了。_。_。_,_。_,_,才能真正进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可是,这对于一个现时代的写作者来说,谈何容易!只有具备自由、自在的心态因为散文是与人的心性距离最近的一种文体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秘密最为自由的显现方式这是回归文学本体,抵达人性深处的一个前提条件具备不依附于社会功利的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超越世俗的固定眼光作家自由丰富的心性发育程度、心灵自由的幅度,直接关系到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a bc d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檀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隋书于仲文传)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b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逼近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最终d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7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分)( )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 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贼兵穷追不舍,大部分骑兵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c于仲文可谓深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道理,在城武一役中,他乘贼兵将士松懈的时候,挑选精锐骑兵,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于仲文功勋卓越,朝廷在泗水边上,刻石种树为他记功。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3分)_ _(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3分)_ _(3)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4分)_ _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这首诗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加以简析。(3分)_ _(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加以分析。(4分)_ _(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哪些人生哲理,请概括表述。(3分)_ _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故不积跬步, _。(荀子劝学)(3)_ 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4)孔子曰:“三人行,_ _。”(韩愈师说)(5)驾一叶之扁舟,_ _。(苏轼赤壁赋)(6)_ 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7)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8) ,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5、 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12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_ _13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4分)_ _14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_ _15“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作者懂得了什么?试结合全文探究。(6分)_ _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人总得有一点锋芒陈鲁民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都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所以几千年来培养出无数玲珑圆滑、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唐朝人苏味道,处世圆滑,模棱两可,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还是唐朝,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做官的弟弟: “假如人家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这两位之所以能一路顺利,位极人臣,大概就与从不露锋芒有关。相反,敢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点也不客气,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武将锋芒太露固无好下场,文人太露锋芒也难成善果。李太白潇洒飘逸,恃才傲物,终因锋芒太露而难以见容官场,纵是明皇赏识,也无法弄个一官半职。只好一生浪迹天涯,与酒作伴,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苏东坡一生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不仅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就是在文化圈里,也是非议四起,竞相攻讦。何以如此,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又一个锋芒太露的牺牲品!锋芒,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于是就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明代有个官员叫张干,四朝元老,人称“不倒翁”。有人向他请教,怎样平息诽谤?答曰:无辩。又问,怎样制止怨恨?答曰:不争。再问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保之术,不争不辩,无怨无怒,玲珑圆滑,与世无争。果如此,官运不衰、荣华富贵都是可以预期的。可是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前进?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 16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教入题有什么作用? (6分) _ _17文章第3、4段所举事例,论证的角度有何异同?(6分) _ _18. 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6分)_ _七、写作(7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来,多地街头来来往往的许多小孩子、青少年戴着“头上长草”的发卡,这种发卡一经推出即受到某类群体的喜爱,这些卡通发卡有小草、小蘑菇、玫瑰等花花草草造型,到处刮起流行旋风。对此,有人欣然接受,认为此举可以舒缓压力和焦虑;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头上插草有点不吉利,许多人表示“至少我不会戴”。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鲜明(除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班级_ 姓名_ 学号_ 考试号_ 座位号_装订线2015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答题纸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计24分)题号12345678答案二、文言文阅读9(1) (3分)翻译: (2) (3分)翻译: (3) (4分) _ 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1)(3分) _ _ _(2)(4 分) _ _ _(3)(4 分) _ _ _四、名家名篇默写(8分)11(1) _ _ (2) _ (3)_ (4)_(5)_ (6)_(7)_ (8)_ 五、12、(4分)_13、(4分)_14、(6分)_15、(6分)_六、16、(6分)答: _ _ _17、(6分)答: _ _ _18、(6分)答: _ _ _2015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识能力。应根据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清淡:清明恬淡;不热烈不浓郁;清新:清爽而新鲜。一般指空气。文中对春联墨香的描写,清淡更符合语境。故排除bd。操刀:执刀;比喻做官等;主笔:旧时指报刊编辑部中负责撰写评论的人,也指编辑部的负责人。现在主笔只是一种宽泛的称谓,此处应指写春联的人。故选排除a。2 d(a成分残缺,应为“遵守公共交通规则”;b语序不当,应为“了解并回避”;c语义重复,应去掉“几乎”)3 d解析 古义:a.不一定;b.求学的人;c.小的方面学习。今义:a.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b.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答案c 解析a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b项,“铩羽而归”比喻遭受失败或不得志、沮丧失意地回来。d项,“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5答案b 解析这个语段强调的是“超拔而自在的心态”对于散文作家的重要性。中的“只有”要和横线后的关联词“才能”呼应,“具备”表明和的语意关系密切;阐述的对象都是“散文”;中的“这”指示代词要理解它的指代内容。6c(卒:突然,立刻。)7c(只是交代战况;写于仲文死里逃生;写于仲文日常事务。)8d(勒石纪功:刻石记功,树立在泗水边上。)9(1)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评分建议:“悉”1分,“伪北”1分,句子通顺1分,共3分。(2)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加速)前进。评分建议:“简”1分,“伪建”1分,“倍道”1分,共3分。(3) 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建议:“乘”1分,“死”1分,补充主语“洙水”1分,“为”1分,共4分。10.(1)(3分)“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3分,每点1分)(2)(4分)运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的手法(2分),描绘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风光美好的自然景色,表达诗人舟行水上复杂的心理感受(2分)。(3)(3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人生道路会遇到坎坷,需要有信心,才能享受胜利的乐趣。(每点1分)四、11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无以至千里(3)吾师道也 (4)则必有我师(5)举匏尊以相属 (6)取之无禁(7)挥斥方遒 (8)近乡情更怯12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每点1分)13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