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与练习.doc_第1页
咏物诗鉴赏与练习.doc_第2页
咏物诗鉴赏与练习.doc_第3页
咏物诗鉴赏与练习.doc_第4页
咏物诗鉴赏与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物诗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2006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二、特点归纳: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鉴赏方法、步骤鉴赏方法(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欣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不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如: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解说: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春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鉴赏步骤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即品味诗人将什么感情寄托于物,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即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四、鉴赏示例:蝉虞世南垂绥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诵读解意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手法:托物言志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1、诵读解意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高考体验1、(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2010全国卷( I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分析】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注意动词“绕、隐、争、归、见、飞”等。(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分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3、2010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五、咏物诗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2)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3)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参考答案】(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春夜喜雨 杜 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2)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3)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1)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得分点:空间、立体感、浩然正气;写突出正气充满天地也对。不陈述理由不给分。说秋后好,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面问题。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2) 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画 鹰 杜甫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可摘, 轩楹势堪呼。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注:素练:白色的生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绦:丝绳。 镟:铜环。轩楹:堂前廊柱。诗人主要以哪些手法来表现出鹰的什么形象?【参考答案】首联“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尾联想象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突出了鹰的飒爽英豪之气。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陂(b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什么品质?【参考答案】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