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1页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2页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3页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4页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党锢列传前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2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3。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4;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5,至于陶物振俗6,其道一也。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出论语阳货。意谓: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各人的习气却相差很远。2迁染之涂:指为世俗所浸染的习气。3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刻意,克制己意,即严格要求自己。肆,放纵。牵物,为外物所牵制和诱惑。流,流宕忘返。意谓:严格要求自己,则行为就不会放纵;为外物所诱惑,则志气就会流宕变坏。4裁抑宕佚:裁抑,削除和抑制。宕佚,放荡淫逸。5情品万区,质文异数:情品,情趣。万区,万种。质文,本指内容和形式,这里引申为行为表现。异数,不同、各种各样。6陶物振俗:陶冶性情,整顿风俗。孔子说“人性本来都相接近,习染不同才渐渐区别。”说的是人的好恶本来相同,只是变化的途径不同罢了。约束意念行为就不放纵,玩物成癖志向就会丧失。因此圣人引导人修养性情,控制约束人的放纵,谨慎选择他结交的人物,节制他的偏爱。虽然人情事物有种种区别,内容形式也不相同,但是说到陶冶性情匡正风俗,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叔末浇讹,王道陵缺1,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举中于理,则强梁褫气2;片言违正,则厮台解情3。盖前哲之遗尘有足求者。 霸德既衰4,狙诈萌起,强者以决胜为雄,弱者以诈劣受屈。至有画半策而绾万金,开一说而锡琛瑞5。或起徒步而仕执珪,解草衣以升卿相6。士之饰巧驰辩,以要能钓利者,不期而景从7矣。自是爱尚相夺,与时回变;其风不可留,其敝不能反8。1叔末浇讹,王道陵缺:叔末,本为长幼次序,这里借喻为叔世、末期,指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浇讹,指社会风气浅薄伪劣。王道,古代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陵缺,衰败。2强梁褫气:强梁,强暴之人。褫,夺;褫气,夺气、丧气。3厮台解情:厮台,指从事贱役的奴仆。解情,放弃对某人的支持和同情。 4霸德既衰:指春秋争霸结束之后的战国时代。5画半策而绾万金,开一说而锡琛瑞:绾,系,引申为获得。锡,音c,同“赐”。琛瑞,宝玉。意谓:战国时代的策士们只要贡献小小一点策略或主张,就能获得国君极厚的赏赐。6起徒步而仕执珪,解草衣以升卿相:执珪,楚爵名,因楚国功臣赐珪,故称。意谓:战国策士可由平民一下子就升任高官。 7景从:景,音yng,通“影”;景从,如影随形,比喻纷纷响应和追随。8其风不可留,其敝不能反:留,遏止、阻止。敝,通“弊”,弊端、弊病。反,通“返”, 扭转。 春秋末年世风轻浮多诈,仁义道德衰败,但还藉着仁德名义来扩充自己实力,靠着忠义的旗号来建立自己的功业。行为符合义理,强大的敞手也会心虚气短;一句话不合正义,卑贱的奴仆也能说出道理。大概是前辈圣贤遣留下风范,能够让人们效法追求吧。战国时期仁德忠义已经衰败,奸邪诈伪盛行成风。强大的凭着武力获胜而称雄,弱小的因为奸诈不够而被欺辱。以至有人谋划半个计策就获万金酬劳,提出一种主张就被赏给珠宝。有的徒步走来就当官掌了权,脱掉了草衣升任了卿相。士人花言巧语极力桅辩,因为根本的一点是能获得私利,所以大家没有约定却像影子紧随物体一样都跟着这么做。从此人们的爱好崇尚相互取代,随着时代来回变化,那种风起不能保留,那种弊病不能恢复。 及汉祖仗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1,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2。轻死重气,怨惠必雠3;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4。至有石渠分争之论5,党同伐异6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7,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8。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9,重于时矣。 1宪令宽赊:谓法令宽缓。2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绪余,残留。四豪,指战国四公子,即魏信陵君魏无忌、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田文。烈,余业、遗风。陵,侵犯、欺凌。上,指天子。3怨惠必雠:怨,怨仇;惠,恩惠;雠,报。谓恩怨必报。4怀经协术,所在雾会:协,通“挟”,挟藏。所在,到处。雾会,像雾气一样会集。意谓:士人纷纷怀藏儒家经典和学术,到处游学问义,会集论经。5石渠分争之论:石渠,指石渠阁,汉未央殿北藏书的地方。按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会集诸儒于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评议,然后奏上宣帝亲自裁决。6党同伐异:谓同己者朋党之,异己者攻伐之。7耻见缨绋:绋,通“绂”;缨绋,冠带和印绶,借指官职。意谓不愿入仕做官。8荣华丘壑,甘足枯槁:荣华丘壑,谓以居处丘壑为荣华,即隐居的意思。甘足,甘心满足;枯槁,指贫穷憔悴的生活。9去就之节:去,指弃官离去;就,就任官职。谓弃官的气节和做官的原则到汉高祖凭藉武力平定天下,勇武将士大量出现,国家法令宽松随便,礼制条文简单松弛,大家继承战国四君子的遣风,人人怀有僭越君主的心思,轻视生死看重义气,怨仇恩惠必定回报,法令在个人家中制定实施,权力落到卑贱平民手中,豪侠仗义的行为,形成当时的风气。从武帝以后,崇尚儒家学锐,怀揣经书身携经典的人,到处都能大批碰见,以至出现石渠阁的纷争论辩,流派之间的袒护攻击,舞文弄墨的人,盛行一时。到王莽刻意伪装,最终篡夺了政权,忠正仁羲义的人,把被任命做官当成耻辱,于是就把流浪隐居深山看作荣华,把清贫穷困生活当成富贵。即使国运注定重新振兴,刘汉再次执掌政权,人们却还是保持洁身自好的行为,相互仰慕学习愈演愈烈,拒官不做的节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孔子论大同和小康之世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归宿。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宋云、惠生西行取经闻义里内有敦煌人宋云的住宅。宋云是与惠生一起出使西域的。神龟元年(公元五一八年)十一月,时值冬季,胡太后派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前往西域取经,共获得一百七十部佛经,都是玄妙的大乘经典。从京城出发,西行四十天后,到达赤岭,也就是西部国境。大魏的边防关卡正设在这里。之所以叫赤岭,是因为这个地方不生草木。这个山岭有着鸟鼠同穴的现象。十二月初进入乌场国。北接葱岭,南连天竺,气候温和,领土有数千平方里。人口多,物资丰富,可以与古都临淄匹敌。田野肥沃,不差于咸阳的上等土壤。这里是鞞罗将亲子用作施舍、菩提萨埵投身虎口的地方,虽然是古老的习俗,但在当地的民风中依然得以保留。国王精进不怠,素食洁斋,在早晚向佛礼拜的仪式中,击鼓吹贝,琵琶、箜篌、笙箫等乐器也应有尽有。中午以后,开始处理国事。对于罪该偿命的人,不实行死刑的处罚,只是流放到荒山中,与鱼鸟为伍。断案如遇真伪难辨时,让当事人服药,谁是谁非就可验出。不论事务轻重,都是当下作出决断。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富饶,五谷丰登,百果繁熟。夜间梵钟传响,在天地之间悠然回荡。这里的土质适宜许多奇花异卉的生长,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被出家人和在家人采来供佛。见宋云自称“大魏使者前来”,国王应声膜拜,接受诏书;听说太后崇信佛法,国王于是面东合掌遥致敬礼。安排通解魏语的人向宋云询问:“你是日出之地的人吗? ”宋云回答说:“我国东临大海,日出其中,诚如你所设想的那样。”国王又发问:“那个国家出圣人吗?”宋云为他一一介绍周公、孔子、庄子、老子的德行;接着叙述蓬莱山上的银宫金堂,神仙与圣人同在其中;关于管辂善于占卜、华陀精于治病、左慈神于方术之类的事情,也都分别加以介绍。国王说:“如果是像你所说的情形,那正是佛国。当我生命完结的时候,愿转世再生于那个国度。”于是宋云与惠生出城外,寻找如来传教的遗迹。河东有佛晒衣处。当初如来在鸟场国传布佛法时,龙王发怒,风雨大作,佛穿的夹层法衣里外湿透。雨停后,佛在石下朝东而坐,袈裟凉晒于石上。年代虽然相隔甚远,可是袈裟的痕迹还焕然如新,不但直的线缝相当明显,而且细细的针脚也清楚可见。乍看上去,似乎未受过多年风雨的剥蚀;如果稍加刮削的话,表面的图纹就变得分外清晰。佛坐处及晒衣处,都有塔记。河西有池,是龙王的住处。池傍有一所寺院,僧徒五十多人。每逢龙王作怪,国王都作祈祷,将金玉珍宝投入池中。其后,这些东西浮出水面,让僧人捞取。这所寺院就这样靠龙王而维持生计。世人称它为龙王寺。王城向北八十里,有印着如来足迹的石头,建塔加以笼罩。石头上的足迹,好像踩过泥水。测量起来,或长或短,没有一个确定的尺码。现已建寺,约有七十多位僧人。塔南二十步,有泉石。佛本来清净,所嚼的杨柳枝,插入土中立即成活,现已长成大树,梵语称之为婆楼。城北有陀罗寺,这里佛像最多。佛塔高大,僧房相接。围满了金佛像,共达六千尊。国王的年常大会,都在此寺举行,国内所有的沙门云集于此。宋云、惠生目睹那些比丘戒行精苦,对于他们的风范尤为崇敬。于是留下两名奴婢,以供洒扫之用。离开王城向东南方山行八天,到达如来投身饲虎的苦行地。高山耸立,峰柱入云,山峦上嘉树、灵芝丛生,林泉秀丽,花色鲜亮。宋云与惠生割舍旅资,在山顶造了一座塔,用隶书刻石,铭记大魏的功德。山中有收骨寺,寺内有三百多位僧人。王城南一百多里处,有如来过去在摩休国剥皮为纸、断骨为笔的场所。阿育王建起十丈高的塔,将古迹维护起来。折断骨头的地方,因流出的骨髓沾染在石头上,表面的光泽看上去还是滑腻如新。王城西南五百里处,有善持山。有关甘泉美果的记载,已见于有关经籍。山谷气候温和,草木经冬犹绿。当时虽正值正月,却已吹送暖风;鸟鸣春树,蝶舞花丛。宋云身在遥远阻绝的异域他乡,因为目睹这一片芳菲的景色,内心深处受到思乡之情的煎熬,竟至旧病复发,病魔缠体历时一个多月,后来求助于婆罗门咒术,才得以康复。山顶东南,有太子石室,一个进口内分作两间。石室前十步,有大方石,据说太子经常坐在上面。阿育王造塔铭记此事。塔南一里处,是太子草庵。距塔一里,从东北方位下山五十步处,发生过太子的儿女将身体缠绕在树上,不肯随婆罗门离开,遭到婆罗门的鞭打,以至流血洒地的事情。那棵树至今还在,而血洒过的土地,现已变成泉水。太子石室西侧三里,是天帝释化为狮于、当路蹲坐以阻挡妪抵返回之处,石头上残留的毛、尾、爪等痕迹,至今还很清晰。另外,阿周陀窟与闪子侍奉双目失明的父母之处,都有塔记。过去的五百罗汉的禅床也在山中,排列成南北两行,依次相对而坐。有大寺,寺内僧徒二百人。太子饮用过的泉水之北,也有寺,通常用几匹驴马运粮上山,无需人赶驾,而是自动地往还。寅时出发,午时送到,常常不误午餐。据说这是护塔神湿婆仙的神力所致。从前,这所寺内有沙弥,常常扫除灰尘。一次,当他进入禅定境界时,被维那推拉,没料到竟然导致皮连骨离。因而湿婆仙代替沙弥扫除灰尘。国王在此处为湿婆仙建庙,画出他清扫的形象,并贴上金箔。隔着山岭,有婆姧寺,为夜叉所建。寺内有僧徒八十人。据说罗汉、夜叉常常前来供养,或是洒扫,或是拾柴。那时世俗人和比丘一律不准逗留寺内。大魏沙门道药来到这里,致以礼拜后就转身离去,不敢停留。惠生当初从京城出发的那天,皇太后诏令赏赐给他一千杆五色的百尺幡、五百只锦香袋。从王公卿士那里,也接受了两千杆幡。惠生从于阗到干陀罗,凡有佛像的地方,挨处都献上幡和香袋。到这里为止,已全部用完,只留下一杆太后所赐的幡,准备奉献尸毗王塔。宋云将两个奴婢奉送给雀离塔,永远充当洒扫之务。惠生也就割舍旅资,精选能工巧匠,用铜做成一个雀离塔模型以及释迦四塔模型。于是向西北行进七天,渡过一条大河,来到如来为尸毗王救鸽之处。也建有塔和寺。从前,尸毗王的仓库发生火灾,其中被烧焦的粳米至今犹在,如果服下一粒,就永远不患瘧疾。这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在禁日才能取到这种米粒。道药传说:“到那迦罗阿国,发现有佛顶骨,直径四寸,黄白色,下部有很多孔,可容纳入的手指,形似蜂巢的底部。到耆贺滥寺,发现有佛的袈裟十三件,用尺去量,长短不定。有佛的锡杖,长一丈七尺,装在木筒中,木筒上贴着金箔。这根锡杖的轻重不定,当重的时候,百人合力都举不动;当轻的时候,一人之力足够举起。那竭城中有佛牙和佛发,各放置在宝函中,朝夕供奉。到达瞿波罗龙窟,是这样看到佛影:进入山窟十五步,朝西向洞口遥望,就能看出多姿的佛影;可是走近细看,反而一无所见,用手摸索,却祇有石壁。渐渐后退着走,才看得出佛的面相。那种超群特出的容颜,是世上所罕见的。窟前有方形石块,上面有佛的足迹。窟的西南百步远处,有佛洗衣处。窟北一里,有目连窟。这个窟的北边有山,山下有七佛亲手所造之塔,高达十丈。据说此塔一旦陷进地里,佛法当灭。与造此塔同时,还造有七个塔,塔南有刻石铭文,据说是如来的亲笔,胡字笔划分明,至今仍可辨认。”惠生在乌场国滞留两年,因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一一作具体记录。到了正光二年(公元五二一年)二月,终于返回神圣的大魏。衒之按:惠生行记所记事项大多不够详尽,今据道药传、宋云家记,将漏缺的部分一并载录,以备参考。艺文志序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来的祸患啊。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来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来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来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来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名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掌礼仪的官职。古代名号品位不一样,所用的礼节也就异等。孔子说:“一定要来端正名分啊!名分不端正,那么所说的话就不顺当;所说的话不顺当,那么所做的事就不成功了。”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喜欢攻击别人阴私的人来实行名家的学术,那么就只会卖弄一些屈曲破碎、支离错杂的言辞罢了。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这就是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来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荡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 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 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小官。(这一派)是大街小巷的谈论,马路上传说的人所造成的。孔子说:“虽然是小的技巧也一定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但想要推行久远恐怕滞泥不通,所以君子是不学的。”但是它也不会消灭。(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也要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要忘记了;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古代樵夫、狂放的人他们的议论一样(有参考的价值)。 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观赏的不过九家而已,都是起于王道政治已经衰微以后,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当时的国君,喜好厌恶的不一样,所以九家的学术纷纷兴起。各自引用他们的一种学说,推崇他们学说的好处,用这学说来奔走游说,迎合诸侯的心理。他们的言论虽然不一样,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消灭也是互相生长的;就像仁与义,敬与和,虽然性质相反却又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杂但是目标一致。”现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来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来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考绩第一段在治理国家的事情中,投有比知贤用贤更为迫切的。知贤、任贤的最简捷的途径,没有比考核贡献更好的。如把贡献、功劳确实考核清楚了,那么治和乱的情况也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人的品质好坏,能力高低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这样,就会贤、奸分明,人才也就不会被埋没,奸佞之徒也就不能藏身了。 宝剑不试,就不知它的利、钝;弓驽不试,就不知它的力大、力小;老鹰不试不知它是巧、是拙;马儿不试,就不知它跑得快、慢。这四种情况之所以分辨不清,混淆、杂乱,都是因为不进行考核、测试。现在,对群臣不进行考核、测试,它的灾难就不仅只是对人的好坏判别不清,而且会导致官吏的严重怠惰,欺骗君王,风气腐败。周易作者: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为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写作年代:“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基本资料 简介: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 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一说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一说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 主要内容: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古人用阴阳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称为“八卦” 。“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 “爻”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史学价值: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乃产生于不同时代,反映了哲学从神学中脱离出来的漫长演进过程,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古代人民运用八卦,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诗经作者: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的涞源,也许多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另一说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 写作年代: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主要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是直铺陈叙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 又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现存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其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史学价值: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有些诗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水经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隋书经籍志载郭成为作者。但新唐书艺文志称为桑钦撰,宋以后人的著作大多称为桑钦。水经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秦朝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水文地理知识,具体体现就是秦代有了一部水文地理著作,秦代的水经。 秦代水经,附在山海经海内东经末,全文近500字,描述26条水道的发源地、流向和归宿。所记水道分布范围,大体与秦帝国疆域相一致。它所包含的某些水道,如泾水、温水、白水,甚至连汉代水经都未著录。秦代水经中记载了26条水道,比起只记述了9条主要河流的禹贡篇来,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朝灭亡秦朝后,也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同时也出现了汉末水经这样的水文地理著作。它的写作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无定论。汉末水经以水道为纲,记述每条水道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地区、归宿、主支流的分布关系等,从而较完整地反映了全国各地的河流水系概貌。原书已失,所记水道,繁简不等,并有一些错误。水经为我国的古代的水文地理学留下了丰富的考证资源。礼记作者: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戴圣,字次君,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潜心钻研礼学,各有所得。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主要内容: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史学价值:礼记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 礼记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学者来说,是珍贵的文字资料。礼记中还有不少专篇是探讨制礼深义,这类文章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 当然,礼记中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消极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等。 总之,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洛阳伽蓝记作者:魏抚军府司马杨之衔撰。杨衔之,北魏散文家。元魏北平(河北满城)人。曾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等职。博学能文,精通佛教经典。写作年代:洛阳伽蓝记作于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534年)后,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主要内容: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创痍,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的施舍浪费,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