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巩固测试(学生版).doc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巩固测试(学生版).doc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巩固测试(学生版).doc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巩固测试(学生版).doc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巩固测试(学生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后巩固测试(教师版)四川汶川继“512”大地震后,余震不断,2009年1月15日又发生5.1级余震,震源深度约22千米,给灾区重建带来一定影响。据此回答1-2题。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余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解析】第1题,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汶川地震区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区,地壳厚度较大。【答案】1.a2.d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3-5题。3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 b3个 c4个 d5个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解析】3.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4.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5.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答案】3.c 4.b 5.b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为地壳 b.为岩石圈 c.为软流层 d.为下地幔7.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解析】6.圈中为大气平流层,为地壳,为软流层为外核,为内核。平流层(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7.层横波能穿过;外核(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答案】6.c 7.b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8-9题。8.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解析】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 平均深度范围内。【答案】a9.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解析】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答案】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0-11题。10.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11.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a. b. c. d.【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答案】10.d 11.d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据此回答第12题。12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a拉萨 b成都 c上海 d北京【解析】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地壳越厚,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越迟,故a项正确。【答案】a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1315题。1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14图中甲和乙的数值应分别为()a42、38 b44、38c42、36 d44、3615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解析】第13题,结合等值线图分析可知,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第14题,甲处位于四川盆地,地壳较周围地区薄,故取小值42;乙处位于大别山区,地壳较周围地区厚,故取大值38。第15题,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应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面。【答案】13.c 14a 15c16.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和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之中;生物圈占有_圈的底部、_圈的全部和_圈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相互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及大气圈、水圈;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的地壳厚度不均,从图中也可一眼看出,这是由于大陆地壳往往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而大洋地壳常只有硅镁层所造成的结果。【答案】(1)略。(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氮氧循环运动大气水岩石联系制约(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16.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13秒,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高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2)此次地震,理论上姚安县居民感觉到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3)云南所在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云南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其研究原理是 。【解析】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云南所在的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答案】(1)a(2)b(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4)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能力提高*】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解析】结合等值线分布可知,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答案】1.c 2.c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解析】石油属于液体,地震波的纵波能够通过,但波速降低,横波不能通过,从波速图上看减小为0。四图只有a图符合。【答案】a4.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震源深度为1020 km,属超浅源地震,此后又相继发生100多次余震。这是中国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地震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阅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汶川地震发生时,在太平洋上() a只测到横波 b只测到纵波c同时测到横、纵波 d均测量不到(3)结合上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b为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的特征为_。(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de_,fg_。(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解析】第(1)、(2)题,地震发生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主要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由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性质可知,在海洋中,只能测到纵波。第(3)、(4)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答案】(1)a(2)b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4)地壳地幔地核(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拓展冲刺*】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的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解析】图中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大于52 km,内蒙古高原厚度次之,东北平原地壳平均厚度低于40 km,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答案】d2.下到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a外围等值线为42,而其两侧分别为42和44,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这一判断规则,a处地壳厚度应小于42 km;同理b处大于38 km,故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图是a图。【答案】a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乙_。(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级。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其原因是_。(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解析】本题考查地震及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内部结构可判断甲为莫霍界面,乙为古登堡界面。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e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级,由a到b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