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为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doc_第1页
以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为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doc_第2页
以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为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doc_第3页
以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为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doc_第4页
以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为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解读,让我们向教学的更青处漫溯 以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为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熏陶,这将是多么求之不得的好事。为了使语文文本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我们教师首先必须对文本进行反复解读。所谓的文本解读,在我认为,就是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从语言、细节、篇章结构到文化背景等都努力做出独到的解读。 本文试以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为例,谈谈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一、涵咏文字,关注结构,品味语言艺术。具体地说,就是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用了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模仿。由此我们不难悟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价值。1、语言文字文本解读的起点是文章的语言。文本的语言承载着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本着对文本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以细读文本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如从“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春、夏、秋三季不同的特点,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读懂“语言艺术”的内蕴,对文本“庖丁解牛”而不是“大卸八块”。 季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这篇课文除了结构严谨,感情真挚之外,语言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在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具体真实地地写了夹竹桃的形象。 略举一二:“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夹竹桃花期之长,生命力旺盛。“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这里巧妙地将花比喻成了火与雪。“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地绽放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一个反问,肯定了夹竹桃的可贵等等。2、文章结构 进行有条例的文本解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在解读夹竹桃的结构时,我们发现其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比衬托的写法。作者要赞美夹竹桃,但是却用了整整一个小节的文字描写了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这些花都有如下的特点:1.花期不长,最多不过一季。2.开得风风光光,争奇斗艳。如文中的“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等词语即可证明。作者为什么要集中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它们呢?这其实是一种“对比”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别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特点平凡而有韧性。教学时通过反复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可贵。二是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分成了三个部分介绍夹竹桃。先概括介绍夹竹桃是最值得作者留念、回忆的花。接着从夹竹桃花的颜色、花的韧性、花的香气以及由花影引起的想象来介绍夹竹桃。最后作者对夹竹桃发出由衷的赞美。二、关注背景,对比研究,实现高效解读1、写作背景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决定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的。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因此,考究作品创作的背景,需联系与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具体而细微的情境,解读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含义。1959年,季羡林作为民间外交的使者,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50周年研究大会,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并发表在1963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上。散文的后半部分写缅甸的夹竹桃,写它的象征意义,这都是他的真实经验和感觉。而散文的前半部分,则是朝花夕拾,写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入选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的内容正是散文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因此,从以上背景的研究来看,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是季老深深思乡情怀的寄托,在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载了沉甸甸的乡情。如课文中具体讲了三个幻想:地图,荇藻,墨竹。透过朴素的文字,我们能从“地图、亚洲、非洲、大海、海轮、墨竹”等想象中触摸到他那颗火热的爱国心,浓烈的思乡情。人随影动,影牵人心,优美的语言,美妙的幻想,真挚的情感尽在其中。读着这一段,我们似乎看到了季老那平和慈祥的面容,见到了他那守望故土的双眸。2、研读原文 一些名家的作品选入教材,常有删减改动。在文本解读时,采用对比研究往往更能发现文本的妙趣。在母本意境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课文教学,则教学空间比较大,也易于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课文一开头便写道:“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到底是什么让季老对这种很普通的花情有独钟呢?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索。对照原文,细读课文,我略知一二。首先,季羡林在原文中这样说:“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可见,夹竹桃一直陪伴着季羡林长大。从幼年、童年到少年,夹竹桃见证着季先生童年的成长历程,感情深厚自然不言而喻。其次,在文章中他也表达得十分明确:“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季老喜爱夹竹桃的韧性,喜爱夹竹桃引起他丰富而充满情趣的幻想。另外,在初读课文第二小节的第一句“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教学时有同学感到疑惑: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也有”,而不直接说“我们家的大门内就有两盆夹竹桃”呢?学生的质疑使得我去读了原文,这才茅塞顿开,课文中这里删去了一小节,本来是介绍作者的家乡几乎家家都种夹竹桃的情景。3、作者生平“言为心声”。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不容忽视。如果能联系作者生平来解读文本,这样可以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实现高效解读。在执教夹竹桃一课,我采取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找来季老的生平介绍、人生故事以及有关2006年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宣传资料仔细阅读,一次次被这位大师所震惊着,感动着。夹竹桃的平凡与韧性,其实也是季羡林先生高尚人格的写照。“文革”十年,季老遭遇不幸,但却笑对人生,翻译了280万字、8卷本的罗摩衍那。季老就像那夹竹桃一样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放,开放新的时代,他尽管被人们尊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但他却始终将自己看成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三辞桂冠。2006年,季老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如果我们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放在更宽广的情感背景中,就会发现,在这普通的夹竹桃身上,寄托了季先生可贵的人生追求:坚韧与执著、宁静与淡泊。夹竹桃 “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沈与求)的妙趣横生的景象和坚韧的品格正是季老的一种写照。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研读作者生平,将这样的理解传递给我的学生们,引领他们感受夹竹桃充满情趣景象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作者人格魅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附:夹竹桃教学片段师:为什么季羡林先生对有韧性的夹竹桃情有独钟呢? (师出示季羡林坎坷而始终顽强不屈的生平简介,生静静地看。)生:读了季羡林写的文章,又看了他一生的简介。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季羡林和夹竹桃的经历十分相似。生:季先生喜欢夹竹桃这种普普通通的花,是因为它有一种默默无闻的、始终如一、花开三季的韧性,这也正是季先生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生:季先生不仅仅在写夹竹桃,也是在表明自己面对困难的坚定与坚忍不拔,以及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师:所以开头季先生饱含深情地说生:(饱含对季先生的尊敬之情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师:夹竹桃开在了季先生的心中,愿它开在你的心中,开在每个人的心中。三、整体把握,形成体系,建立结构意识1、横向单元整体把握,形成单元教学的结构意识苏教版每组课文都围绕一个专题编选,从课文、语文知识到练习,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活动,前后联系,互相照应,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往我们一般处理教材的时候,没有对教材进行整体的规划,忽略了单元的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只着眼于篇的练习,就课文讲课文,忽略了篇与篇的练习,忽视了单元训练的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建立起整体的概念,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单元整体教学。首先在教材解读的时候,就把一篇文本放在一个单元的结构背景下进行解读,寻找其在单元内的独特定位。也即从本册课文教学的目标出发,通览全组课文,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十二册教材的第六组课文是“咏物抒情”,这一专题,安排了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课文。广玉兰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文章,可以说是学生很好的习作例文。作者因闻到了那淡淡的幽香,而对这花产生了好奇,进而走近广玉兰,细细地端详花瓣的色彩与质感,饶有情趣地欣赏了花开时的各种形态,被花外在美折服的同时感受到花的生生不息,感受到那内在的、独特的美,并留意到那衬托着花的叶片,它们终年不败、装点自然,最后才由衷地赞叹“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让学生习得了抓住事物特点抒情的方法。相比广玉兰,夹竹桃只用少量笔墨描写花的颜色的奇妙、有趣,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突显其可贵的韧性。同时,又细腻地描写了月光下的夹竹桃让人产生许多的幻想,让人遐想不已。读花见人,夹竹桃寄予了作者的追求和情志。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咏物抒情”的写法,在学习此类文章的时候,都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联系背景资料,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品味语言、鉴赏表达技巧,欣赏散文的美,受到美的熏陶。2、纵向关注年段特点,形成此类文章教学的结构意识苏教版教材的整体性是非常突出的,纵观12册教材的统筹整合,可谓是层次明晰,前后呼应,循序渐进,如十二册第一单元“壮丽山河”,与前面各册中台湾的蝴蝶谷、庐山的云雾等文,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但同类的文章在不同的年段出现,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状物的文章从小学低段开始就有,但是与低段仅仅是状物相比,高阶段的夹竹桃等状物类散文在背景、内容、情感等方面都在深度、广度上有大的拓展。教这样的状物类散文,我们更要关注年段特点,依据文本的独特之处,对照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思考学生的能力提升点。如三年级的石榴,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一种事物的特点。而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时候,则要求学生能品味文本的语言表达,感悟夹竹桃“奇妙有趣”、“可贵韧性”以及引起的“浪漫幻想”,除此之外,更要求学生通过走进季羡林,真正了解作者爱上夹竹桃的缘由,从而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