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判别油墨各种性能的过程.doc_第1页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判别油墨各种性能的过程.doc_第2页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判别油墨各种性能的过程.doc_第3页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判别油墨各种性能的过程.doc_第4页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判别油墨各种性能的过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判别油墨各种性能的过程。1 色、颜色 colour 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a. 观察者可用以区分大小、形状和结构相同的两个视场间的差异的视觉现象或可见辐射的特性。b. 产生以上感觉的光刺激的特性。例如:红光、白光等。c. 能引起光刺激的物体的特性。例如红纸的红、黑布的黑等。2 彩色 colours 是指除消色以外的各种颜色,各有不同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3 消色(无彩色) achromatic colours 是指从白到黑的一系列中性灰色,只有亮度的差别,没有色调和饱和度的特征,当物体对可见光谱的光波的反射率在80%以上时则呈现白色,在4%以下时,则呈现黑色,在这两者之间的,是具有各种亮度的灰色。4 孟塞尔颜色系统 Munsell colour system 是用立体模型表示出物体表面的亮度、色调和饱和度作为颜色的分类和标定的体系方法。5 色调(色相) hue 表示红、黄、绿、蓝、紫等颜色特性。颜色的三属性之一。6 饱和度 saturation 是指色调纯洁的程度。色越纯,在人的感觉上就感到越浓艳。7 明度 lightnessa. 物体表面相对明暗的特性。b. 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以白板作为基准,对物体表面的视觉特性给予的量度。颜色的三属性之一。8 CIE颜色系统 CIE colour system 是国际照明委员会表达和测量色彩体系的理论和方法。9 三刺激值 tristimulus values 在三色系统中与待测光达到色匹配所需的三种原刺激的量。10 彩度 chroma 用距离等明度无彩点的视觉特性表示物体表面颜色浓淡的量度。颜色的三属性之一。11 色度 chromaticity 是指色调和饱和度的综合量。故以色度描述颜色时,是不考虑明度的。12 色度坐标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是指颜色反(透)射色光的刺激量在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的总刺激量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多以x、 y、z表示之。13 色差colour difference 是指两个颜色之间的差别,以E表示之。 131 色差仪 colorimeter 是利用仪器内部的标准光源照明来测量反射色(或透射色)光电积分的测色仪器,可以直接测得物体色的三刺激值X、Y、Z,色度坐标x、y、z,三维直角坐标系统的坐标值L*、a*、b*和总色差E等。14 反射密度仪 reflection densitometer 是具有标准光源及可变换的红、绿、蓝三原色滤色片以测定三色或四色油墨印样密度值的仪器,可用公式分别计算出被测油墨颜色的强度、色偏、灰度和效率作为油墨颜色质量的评定。15 色偏 hue error 亦称色调误差,是指油墨色样通过反射密度仪的测定与计算用来表示油墨颜色与理想三原色的偏差值。16 灰度 grayness 是指油墨色样用反射密度仪测出的低密度值与高密度值之比,用来表示油墨颜色的相对纯度。17 效率 efficiency 是指油墨色样通过反射密度仪测定用来表示油墨应用在三色或四色印刷上的色彩效率。18 色强度 colour strength 是指油墨色样用反射密度仪测出的最大密度值,用来评价油墨套印后所产生颜色的范围和深度。19 原色 primary colour 在颜色匹配实验中所采用的特定颜色。 一般采用三原色,三原色中任何一个原色都不能由其他两个原色相加混合出来。20 三原色three primary colours 在油墨工业中是把一定范围主波长的黄、品红、青三种有色体称为三原色。 201 二次色 secondary colour 指三原色中任两色混合而成的中间色。21 复色 compound colour 是指由二个或二个以上颜色混合而成的颜色。22 补色 complementary colour 任意两色混合能成为消色的颜色称互为补色。23 面色 toptone 是指刮在刮样纸上的薄层油墨所显示的颜色。24 底色 undertone 是指把刮有薄层油墨的刮样纸在光照透视下所显示的颜色。25 墨色 masstone 是指刮在刮样纸上的厚层油墨的颜色。26 着色力 tinctorial strength 表示油墨样品与标样之间颜色浓度的差别。27 标样 master standard 是油墨生产控制及质量监督检测的对照样。28 墨性 the properties of ink 在油墨工业中习惯把反映到印刷适应性上的许多油墨性质总称为墨性。例如油墨的身骨、流平、丝头等。 281 身骨 body 是指油墨的软硬、松紧、稀稠和弹性等。 282 流平 levelling 是指油墨流干的速度及流平后接触角的大小。 283 丝头 stringing 是指在用小墨刀的头部轻按油墨后拉起,油墨从拉起的小墨刀上流下时所成绵延的细丝。29 粘性 tack 是指油墨薄层在两接触面之间抗拒扯开分离的阻力,此种阻力一般采用粘性仪测定。 291 粘性仪 ink-o-meter 是指测定薄层油墨抗拒扯开阻力的仪器,用以测定油墨粘性、粘性增值和飞墨等项目。30 粘性增值 increasing value of tack 是指油墨在印刷时的相对粘性的稳定情况,多以油墨粘性仪测定。31 飞墨 misting 是指油墨微粒从运转着的设备(印刷机、粘性仪等)飞溅开来的现象。32 斜率 slope 是指用平行板粘度仪测定油墨,其100秒和10秒时的铺展直径之差,称为油墨特性线的斜率。 321 平行板粘度仪(铺展仪) parallel plate viscosimeter(spread-ometer) 是一种在两块平行板之间使油墨受压流动以测定油墨铺展特性线的斜率、截距和流动值的仪 器。33 截距 intercept 是指用平行板粘度仪测定油墨,其10秒时的铺展直径与斜率之差,称为油墨特性线的截距。34 屈服值yield value 是指使流体开始流动所需的最小切应力。多采用落棒式粘度仪测定。 34. 1 落棒式粘度仪fall rod viscosimeter 是一种加力滑动时测定棒与套筒间流体粘度的仪器,可测定油墨的粘度与屈服值。35 触变性 thixotropy 是指流体由于受力运动(例如搅拌)而引起粘度变化但静置能复原的性质。多采用锥板旋转式粘度仪测定。 351 锥板旋转式粘度仪 cone and plate viscosimeter 是一种由旋转垂直锥体与静止平板组成的传感式粘度测定仪,多用以测定流体的粘度、触变性、屈服值等流变特性。36 粘弹性 viscoelasticity 指流体的粘滞性及弹性的综合性质。37 粘度 viscosity 是指流体在流动时抗拒其位置变化的力量,它等于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比,多以“”为代号。38 牛顿流体 Newtonian fluid 是指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即能流动的流体。作用在流体上的力越大,则其流动速度也越大,并成正比例关系,而其粘度并不因剪切速率变化而变化。39 塑性流体 plastic fluid 是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并不立即流动而要待外力增大到某一程度时才开始流动的流体,具有屈服值及触变性的特性。40 假塑性流体 pseudoplastic fluid 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其粘度会因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变稀薄的流体。41 膨胀性流体(胀流型流体) dilatant fluid 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其粘度会因剪切速率的增大而上升的流体,但在静置时,能逐渐恢复原来流动较好的状态。42 流动性 flow property 是油墨在外力作用理改变形态的性能。43 流动度 fluidity 油墨在流动度测定仪上测得的辅展直径,即为油墨的流动度。 43.1 流动度测定仪 spread-o-metter 是一种在两块平行的圆玻璃片间加入定量油墨并在定温定时条件下测定油墨铺展直径的仪器。44 固着 setting 油墨印在纸上后,纸张吸收油墨组分中稀薄部分,颜料固体组分瞬间凝固形成不蹭脏纸背墨膜的过程。 44.1印刷适性仪 printability tester 参照印刷设备原理设计的,可设定各种特定条件,对油墨印刷性能进行综合试验的仪器。45 干燥 drying 是指油墨薄层转变成固态墨膜的整个过程。 45.1氧化结膜干燥 air drying 是指(一定厚度的)油墨由于氧化聚合转变为固态薄膜的过程。 45.2 挥发干燥 evaporation drying 指溶剂型油墨在其溶剂挥发后由流态凝固成固态膜的过程。 45.3 渗透干燥 penetration drying 指油墨在其液体组成部分渗入纸张后由流态转为固态的过程。 45.4 紫外光固化干燥 ultreviolet curing 指油墨在紫外光照射下在瞬间由流态转为固态的过程。 45.5 热固干燥 stoving curing 指油墨在烘烤的条件下转为固态的过程。46 流平性 levelling property 指油墨在承印物上流平均匀呈现足够光泽而无针孔的性能。47 透明性 transparence 指油墨能透过光线而反射出所遮盖油墨颜色的性能。48 光泽 gloss 指在光照下油墨印样使光线向同一方向反射的程度。 48.1 光泽仪 glossmeter 是具有标准光源及可变角测定探头用以测定被测物表面光泽的仪器。49 细度 fineness 指油墨中的颜料、填料等粉状物质被研细分散在连结料中的程度,以微米表示之。 49.1刮板细度仪 grind-o-meter 指具有梯形深度的单槽或双槽钢板,用以测定油墨细度的仪器。50 初干性 initial dryness 溶剂型油墨在规定的温、湿度和时间下利用刮板细度仪的梯形槽进行挥发干燥时,其不出现转印印迹的槽深,称为油墨的初干性。51 附着牢度 adhesion 指油墨印迹在承印物上的附着力。52 粘胶牢度 tape adhesion 指用粘胶带粘在没有吸收性承印物上油墨印迹表面,然后再剥离时,未被粘下的程度。53 热粘连 blocking under warming 指凹版塑料油墨印品对折接触后在规定的压力、温度及时间中的粘连程度。54 冷冻牢度 toughness after freeze 指凹版塑料油墨印品经过30冷冻24 h后在室温中的耐揉搓程度。55 耐光 light fastness 指油墨印品在日光下或在曝晒机内曝晒一定时间后的颜色变化程度。56 耐蜡 wax resistance 指油墨印品在热熔的石蜡中浸泡后的颜色变化和渗色程度。57 耐热 heat resistance 指油墨印品在规定的时间及温度烘烤后的变色或褪色程度。58 耐摩擦 rub resistance 指油墨印品受摩擦后的损伤程度。59 耐蒸煮 steam resistance 指印铁油墨印品在高压蒸气中蒸煮后的附着牢度、光泽和颜色的变化程度。60 胶化 livering 指油墨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的变稠或结块程度。笔者多年替各大印刷厂安装及设计油墨配色系统,在油墨配色领域,虽然不敢自认专家,但却敢承认对油墨配色系统十分内行。不过前九个月,笔者如常替客户安装及设计油墨配色系统时,客户忽然问了一条令人摸不著头脑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计算在实际生产时要预备的油墨用量?若预备的用量太多,在生产后往往会剩余大量废墨,既浪费成本,又增加废墨库存。若预算过少,员工又要重新配制,甚至停机等待,以致影响生产进度。听罢问题,笔者全然不懂回答。但经过与客户多番相讨及试验,却发现一个效果尚算准确的计算方法,现在此与各同业讨论。首先,我们要知道有何重要因素会影响油墨用量。基本上,油墨用量会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印刷机的最少上墨量当油墨放进印刷机时,并不是所有都会被转移在纸张上的。油墨会经过很多不同的滚筒,并分散及转移其上,最后印刷在纸上。所以,有部分并没有用於印刷,并损耗在印刷机上,覆盖滚筒。再加上墨斗亦要预留一定的油墨量以稳定供墨,因此滚筒上及墨斗内的油墨应要计算在使用量内。这个用量可以理解成印刷机的最少上墨量。特别要留意不同品牌及型号的印刷机,其最少上墨量会不同。当然,印刷数量愈多,印刷机的最少上墨量便会变得无关重要。印刷面积印刷品的专色面积与墨量成正比。专色面积愈大,油墨用量愈多。因此,印刷品专色面积会用作计算墨量。如果印刷面积的图案较规则,当然可以很容易利用数学的不同图形公式计算面积,否则,则可用以下方法计算:1)先把图案复印在复印纸上;2)然后把图案从复印纸剪出来;3)把剪出来的图案放在天秤计算重量;4)再把空白的复印纸剪成10cm x 10cm的方块;5)把10cm x 10cm (100cm2)的方块放在天秤计算重量;6)图案面积便可以透过以下公式计算:图案面积cm2=(100x 图案重量)/方块重量印刷品数量印刷品数量最直接与油墨用量有关。印刷数量愈多,油墨用量亦会增加。油墨损耗率一般印刷过程,除了部分油墨会损耗在滚筒上,亦有些会在机头作测试印刷效果时损耗。此外,因油墨损耗率亦可用作调节计算墨量的误差,操作员亦可自行决定是否要就此作评估。印刷油墨厚度印刷专色油墨厚度,并不直接代表印刷密度,故不能用一般密度计Densitometer计算。由於油墨厚度相当薄,在不能用密度计及尺量度厚度时,可借助油墨定性仪或展墨机用间接的方法计算。利用这些设备计算专色油墨厚度当中大有学问,笔者日后再与读者探讨。专色油墨愈厚,则油墨用量会增加。故在印刷前要先决定油墨的印刷厚度,以便计算油墨用量。笔者在此亦忠告读者,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油墨用量而减少油墨厚度,因为某些颜色要在特定厚度下才能印刷出来,而且油墨过厚,亦会产生其他印刷问题。油墨比重(Specific gravity)油墨比重即是每一立方厘米的油墨重量。此参数亦可利用油墨定性仪或展墨机计算。现在我们可开始讨论如何计算油墨用量。首先要知道每张印刷品的基本油墨用量。利用专色图案的印刷面积及油墨厚度,便可知道一张印刷品的油墨用量体积,接著再利用油墨的比重,把体积用量换算成重量,便可算出一张印刷品的油墨用量。读者亦可参考以下公式:一张印刷品油墨用量(g)=印刷面积x 油墨厚度x 油墨比重计算出一张印刷品的油墨用量后,便可计算整个印刷订单的油墨用量,然后再加上油墨损耗率及印刷机最少油墨用量,便可计算生产时的油墨用量。生产油墨用量=一张印刷油墨用量x 损耗率x 印刷数量+最少油墨用量读者可利用以上公式,尝试计算印刷生产的油墨用量,验证此理论是否对生产有帮助。包装印刷中,印数在几千至1万份的短版活不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实地印刷活件。在调配专色墨时,调多了,造成浪费;调少了还要再补调,不仅费时,还很难保证前后所调墨色的一致性,产生色偏。因此如何准确控制专色油墨调配量很关键。 根据印数确定调墨量 本人根据多年经验,得出控制调墨量的经验公式,可帮助调墨师准确掌握调墨量,也为管理人员进行材料成本管理提供了依据。1kg油墨1令纸的满版实地墨量(正度对开) 涉及到其他不同开度的纸张和不同面积的实地块,可根据印件的具体情况,按照上述公式进行换算,注意在调配油墨时,所调油墨墨量要比换算得出的结果多0.5kg(如印书版,1kg油墨大约可印16令大度对开纸)。 色油墨的余墨处理 对于短版实地印刷用专色油墨的余墨处理,目前很多厂家都是将其长期放置,以致日久结皮积尘,甚至氧化变质,直至报废。其实我们不妨采取以下2种方法处理。 一是在进行另一批次深色实地专色墨的调配时,根据其组分及其色相的差别,与原有的专色余墨掺合,但不能改变所调油墨的色相。 二是将长期存放的各色余墨(俗称杂墨)按照油墨色料三原色的呈色原理,将其混调成 黑墨。如果黑度不够,可适当加入原色黑墨。用这种方式调出的黑墨,可以用于书刊印刷和一般的铜版纸彩色印刷。众所周知,在四色印刷中,黑版只对图案的中暗调部位起勾勒和强调的骨架作用,不会影响到图案的基本色彩。但因为杂墨墨皮较多,印刷过程中会给实地条块部位带来斑点,而且杂墨黑度有限,会使实地条块部分呈现灰色相,所以不能用来印刷黑色实地条块的图案。墨辊、橡皮布或树脂版材使用U.V.油墨或U.V.上光油可能导致一般的印刷墨辊、橡皮布或树脂版材肿大,肿大更严重会产生脱皮或表面碎裂,选择适当的或采用指定U.V.专用橡皮布和树脂版是很重要的。许多U.V.油墨供货商会推荐一个标准范围,如橡皮布采用硝化或丁碁硝化处理的材质可能可以配合油性、U.V.油墨或上光油。而天然橡胶和聚合乙烷材质的会肿大,不能适用于U.V.油墨和上光油。采用EPDM材质的橡皮布特别适合U.V.油墨和上光油,但也可能不适合一般Oil-based的油墨。EPDM橡皮布特别不能使用石油提炼的洗剂,应购买专用的洗剂。同样的,选择印刷机的墨辊也是根据这个原理。不能常常变换交替使用U.V.油墨和一般油性油墨,如果需要变换油墨必需清理非常干净,去除一切可能残留的化学品。U.V.灯管多少的U.V.灯数及强度足以使印刷品的U.V.油墨或上光油完全干燥,必需看印刷速度、墨膜厚薄程度和油墨颜色的明暗而定。一般安装U.V.灯者都会考虑印刷机的型式和印刷的成品去安装适合的U.V.灯。BASF的U.V.油墨和上光油设计上,使用适合的标准为“工业用中压力水银灯”或是“微波H灯泡”。如果以第一个单色(如青色),印刷标准墨膜厚度(1.20-1.40g/m2)在速度100米分的下,应使用2支120W/cm的中压力水银灯泡。如果把色浓度高、较暗的颜色印在一、两个叠色上,特别会增加整体干燥的困难度,这是由于U.V.光很快被深重的油墨的色素所吸收了。一般四色U.V.油墨干燥的困难度依序为洋红、黄、青、黑色。因此作U.V.彩色印刷时的顺序应为黑色、青、黄色、洋红。有些调配色也是非常困难干燥,如绿色由黄色和青色调配而成的;不透明色也是很困难,因为它把U.V.光都反射回去了。同样的金属色,金色、银色也有同样问题。U.V.水银灯的寿命有限制的,通常说明书会告诉我们它的保养及寿命,以及更换时间。过于衰老的灯管无法干燥U.V.油墨或上光油会造成印刷上困扰。U.V.灯的说明书上大多指示约1,000小时必需更换U.V.灯,事实上如果你觉得正常印刷速度下不能干燥印刷品则必需考虑更换U.V.灯泡,以免影响印刷整体作业。反射罩如果没有按装反射罩大约有80%的U.V.光线,因漫射而没有作用到印刷物上,因此U.V.灯必需装设灯罩反射并集中焦点于印刷物的方向,反射罩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反射罩是必需清洁及保养的,最好能维持和新的一样的功能。一些纸张的粉屑或是喷粉的灰尘附着于反射罩上,都会影响U.V.灯反射的的功效,适常在不使用U.V.灯时间,应将U.V.灯罩关上以防止灰尘。前语:我是做商标印刷的,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顺便贴上来,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帮助。也希望有从事此行业的同行们能多交流交流,大家共同发展!问:印刷车间环境对标签印刷油墨性能及印刷质量有何影响? 答:印刷车间环境对油墨性能及印刷质量有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印刷车间的温湿度对油墨性能的影响。油墨黏度和干燥性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温度升高,油墨黏度降低,干燥速度相对变快;反之,则油墨黏度升高,干燥速度变慢。另外, 环境湿度对油墨的干燥性也有影响,车间内湿度太高不利于油墨的干燥; 相反,如果车间内太干,容易产生静电,从而引发一系列印刷故障。因此,有条件的话,最好在印刷车间内安装空调和调湿设备,以使车间内的温湿度保持恒定,以利于印刷工艺的稳定。一般来说,印刷车间的温度控制在1825、湿度控制在5565为宜。(2)印刷车间的卫生状况也相当重要,如果车间内的卫生条件比较差,大量的灰尘粒子或各种杂质粒子就可能落入油墨槽中或者吸附在标签材料表面,从而影响印刷质量。因此,印刷车间要保持清洁、无粉尘,且通风排气良好。问:在使用标签印刷油墨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答:在印刷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油墨附着牢度差、油墨干燥性差、墨层粘连、气泡、糊版、干版、油墨转移不良、色偏等问题。对这些故障分析如下。(1)油墨附着牢度差。原因:承印材料表面张力太低、油墨类型与承印材料类型不匹配、油墨性能差等。解决办法:对承印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加入润湿剂降低油墨张力、更换油墨。(2)油墨干燥性差。原因:油墨溶剂配比不当、印刷速度过快、环境湿度过高等。解决办法:调整溶剂配比、适当降低印刷速度,提高干燥温度、降低环境湿度等。(3)墨层粘连。原因:油墨干燥不良、油墨太软、印刷压力过大、环境湿度过高等。解决办法:调整油墨溶剂配比、加入适量防粘剂、提高干燥温度、减小印刷压力、降低环境湿度等。(4)气泡。原因:油墨中含有空气、油墨的表面张力过大、油墨黏度太低、印刷速度过快等。解决办法:加入适量消泡剂、调整油墨黏度、适当降低印刷速度。(5)糊版。原因:油墨颜料颗粒太粗、油墨黏度太高、上墨量过大、印刷压力过高等。解决办法:更换油墨、适当降低油墨黏度、减少上墨量、降低印刷压力。(6)干版。原因:油墨干燥速度太快、干燥温度太高、印刷速度太慢等。解决办法:调整油墨溶剂配比、适当降低干燥温度、提高印刷速度。(7)油墨转移不良。原因:油墨与承印材料的类型不匹配、油墨黏度太高、有静电等。解决办法:更换油墨、调整油墨黏度、添加抗静电剂。(8)色偏。原因:油墨色相有偏差、油墨干燥速度不合适、油墨稳定性差、承印材料的性能发生改变、印刷工艺发生改变等。解决办法:更换油墨,调整溶剂配比、调整印刷工艺参数等。(9)静电。原因:油墨太稀、印刷速度太快、环境太干燥等。解决办法:添加抗静电剂、提高油墨黏度、适当降低印刷速度、调整环境湿度等。问:在标签印刷油墨的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在印刷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1)尽量使用同一油墨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牌的油墨,避免将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油墨混合使用,以防引起印刷故障。(2)油墨在使用前要充分搅拌,在印刷过程中也要经常搅拌,保证油 墨体系分散均匀。(3)每次调配的油墨不宜过多,应遵循少加、勤加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油墨性能的稳定,又能有效避免浪费。另外,对于专色油墨,还应做好调配记录。(4)在印刷过程中,为了保证标签印刷品的质量以及生产的顺利进行,可能会向油墨中添加某些助剂,比如抗静电剂、消泡剂、撤黏剂等,注意添加量一定要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否则可能会引发质量事故。问:目前市场上的标签印刷油墨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油墨色相偏差问题。一方面表现为不同油墨厂家生产的同种油墨的色相不同,比如同是原色红墨,有些厂家的色相偏红,而有些厂家的色相却偏黄,而且色偏程度也各不同。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种油墨,批次不同,则色相也会有偏差,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偏差。为此,标签印刷厂经常要停机进行调整,这对印刷质量的稳定性十分不利,而且也给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并严重妨碍了印刷品质量的提高。 另外,国产油墨跟进口油墨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高档产品市场内更为突出,因此,国内油墨厂家应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并带动整个油墨制造行业总体 水平的提高。标签印刷油墨的储存与管理问:如何正确储存标签印刷油墨?答:一般来说,为了达到较好的保存效果,应当在常温、阴凉、干燥、避光、通风的环境下用密闭容器来保存标签印刷油墨。问:在标签印刷油墨的储存和管理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答:应当注意下面一些问题。(1)安全第一,储存油墨时应尽量远离火源、热源、以防发生意外事故。(2)油墨库房内最好能够保持恒温,与印刷车间的温度差不能太悬殊。如果两者的温差较大,应提前把油墨放到印刷车间内,不仅有利于油墨性能的稳定,还能保证生产的高效率。(3)在北方一些地区,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应避免将油墨存放在户外,防止油墨在低温下发生胶凝现象。如果油墨发生胶凝现象,可以将其转移到温度较高的库房内,或者置入热水中,使不溶物恢复原状即可。(4)在油墨的存储和管理中还应遵循先入先出的原则,即先购入的油墨最先使用,以防油墨由于存放时间过长而影响其使用。(5)油墨也有一定的保质期,如果存放太长,油墨配方中的各种成分可能会发生分离、沉淀现象。因此,油墨不宜长期保存,一般保存期限以1年左右为宜,否则可能影响印刷质量,甚至引起印刷故障。(6)印刷后剩余的油墨必须密封存放在阴暗处,在今后的生产中可以再利用。在重新使用之前必须先用100目以上的过滤网过滤,充分搅拌之后再与新墨混合使用。问:在实际生产中,标签印刷厂是如何对标签印刷油墨进行有效管理的?答:在实际生产中,标签印刷厂一般都设立有专门的物料管理部门,负责对包括油墨在内的原辅材料进行统一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物料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进料、领料程序,执行严格的入库、出库手续,也就是说,由专人负责油墨的管理,对油墨产品分门别类地进行分区存储,避免误领、误用。此外,对油墨的种类、产地、批次、数量及领用等情况还要做详细的记录,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油墨领域中,液晶温变材料是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它主要通过晶格的变化而引起光学性能的变化。一、液晶的组成及特点一般固体物质加热至熔点就变成液体,然有些分子结构特殊的物质不是直接从固体变为液体,而是先要经过一种中间状态。这种不属於普通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任何一种中间状态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其外观是流动性的混浊液体,具液体的流动性及表面张力,同时又有晶体所特有的光学各向异性的双折射性。这种能在某个温度范围内兼液体和晶体二者特性的物质就叫做液晶,一般分向列型、近晶型、胆甾型和异型型。向列型。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许多类似丝状的光学图案。此种液晶仍然显示正的折射性,其黏度小,富於流动性。近晶型。棒状分子形成层状结构,分子之间均互相平行地排列。这种排列的分子层之间作用力比较弱,相互间容易滑动,故近晶型液晶呈现二维流体性质,具高黏度特性。胆甾型。大多数是由胆甾醇衍生而来的化合物,液晶整体形成螺旋结构,具双折射性质,是制造液晶油墨的主要类型。异型液晶。又分为重入液晶和圆盘型液晶。重入液晶是在相变过程中又再次出现相同相的液晶。圆盘型液晶是分子结构呈圆盘状的液晶。液晶是某些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於分子排列有特殊取向,分子运动也有特定规律,如湿度高於液晶相温度的上限,液晶就变成普通透明液体,失去光学性质,如温度低於液晶相温度的下限,它就会变成普通晶体,失去流动性。二、液晶油墨的组成及工艺液晶油墨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源於美国。后来随著其技术逐渐成熟和印刷市场的不断拓展,液晶油墨印刷便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液晶油墨从制作方式上看,属於微胶囊结构油墨类型,从应用上看,属於防伪印刷油墨上热敏性的温致变油墨范畴,但从液晶油墨的特点来讲,主要利用液晶感温变色的特点。液晶油墨主要由水溶性树脂、液晶胶囊、助剂、连结料、消泡剂组成,是将封闭在微胶囊中的液晶及助剂等分散在连结料中配制而成的。它是以墨层中的液晶感温而引起有序排列分子方向的改变,从而有选择性地反射特定波长的可见光,吸收其他波长光的光学特性呈现色彩变化,而不是以墨层颜料构成彩色图文的。液晶受自然光和人工白光,以及某波长的色光照射时,由於折射现象而加强反射,随著温度上升,由长波长的颜色变为短波长的颜色(即按红色绿色青色而变化),其液晶的成色机理是由於液晶对特定波长的光有选择性地反射而成的。液晶必须印在黑色或暗色的底色上,现在液晶能反映-100+700摄氏度。精度是0.50摄氏度。由於液晶分子的排列并不像晶体结构那样牢固,故很容易受电场、磁场、温度、应力及吸附杂质等外部刺激的影响,使其各种光学性质发生变化。液晶油墨下应用了液晶所具有的这种特性。由於液晶是介於液体与晶体间的有机化合物,它不能像普通油墨般,直接加入连接料中。为免液晶被其化物质污染,以保证呈色效果,故需将液晶包裹在微球状胶囊,再与连接料混合制作所谓;微胶囊;型油墨。液晶油墨中的微胶囊与发泡、香味油墨中的微胶囊不同。发泡油墨的微胶囊内是发泡剂(或低沸点液化气体),经加热,微胶囊内的发泡剂放出大量气体(或低沸点液化气体膨胶)使微囊体积增大起发泡作用。此外,发泡油墨中加有颜料,印刷成各色发泡图文,并具发泡成色双重功能。香味油墨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