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0.1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0.1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0.1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0.1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0.1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福建专用】高三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课时提能演练 10.1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探究题)诗经中的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2.(2012福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体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3.(2012福州模拟)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4.(易错题)“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人们经商意识强 b远距离长途贩运盛行c珍奇珠宝是主要交换产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人烟稀少 耕作技术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 贫富分化的程度低a bc d6.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7.(2012湛江模拟)伏尔泰曾说:“能吐丝的蚕原产于中国,很晚以后,蚕才跟织造丝绸的技术一道传到波斯。”目前所知,人工育蚕技术始于新石器时代的(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c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8.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9.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b.生产方式落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10.(2012昆明模拟)南江县志棉布谣:“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据材料分析,该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1.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 b耗费大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12.(2012福州模拟)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 ( )a民营作坊兴盛b已采用大机器生产c实行工官制度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下列诗句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情况: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宋)范成大注:“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糠核”指米麦的粗屑。这句说的是:农民每年两钟粮,就得忍痛另外输献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给孩子吃。请回答:(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一句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4分)(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一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试分析自耕农经济的利与弊。(8分)(4)据你看来,作者写作此诗的用意是什么?(4分)14.(预测题)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漂世界各地。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10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10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由材料中“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可以看出在奴隶社会时期,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另外诗经是成书于春秋末年的,且材料内容并没有记载a、b、d三项所描述的现象。故选c项。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渐使用并得到推广,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土地逐渐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在此基础上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加上土地可以买卖,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兼并土地。地主阶级又是古代专制严正声明的阶级基础。故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都无法解决土地兼并。4.【解析】选d。材料主要的意思是,从事农业耕作完成后,牵着牛载着耕作收获得来的东西,换取必需品,回家孝敬父母。材料中虽然提到了交换,但是不能理解成是商品交换的特点。因为在当时交换只是附属,是换取生活必需品,不是用来换取钱财。综合分析这主要是反映了古代经济中自给自足的特点。【变式备选】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解析】选b。本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出,由于天灾人祸不断,土地常常荒芜,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5.【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材料中“地广人稀”说明正确;“火耕”是原始农业的体现;正确;“不待贾而足”说明商人较少,体现了;“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能够温饱但是没有富人,人民生活差距不大,正确。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用牛来耕地,人们指责这种行为不符合常规,把祭祀用的牛用来耕田,说明这种现象还不能普遍被人接受,还不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牛耕技术在社会上还不普遍。7.【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概况。根据所学,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可见,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由此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浙江属于长江流域,本题选d项。8.【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灌钢法是把生铁与熟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锻造的技术,材料中“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即是体现的这种技术。9.【解题指南】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根据材料逐一分析选项。【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特点。材料说明农户自己完成生活资料生产,成本较低,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不是材料的侧重点,b、c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b、c三项。【变式备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明显反映了是私营纺织作坊发展初具规模。材料未体现官营手工业及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的信息。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材料中提到妇女织布,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价格还是比较高的,说明这种生产方式不是官营的,而是私营的,而且纺织棉布,据此判断本题选d项。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可以看出是规模大;由“一岁费数钜万”可以看出是耗费大;由“工官官费”可以看出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因此a、b、c三项均正确,但是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它也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12.【解析】选a。明朝中后期私营工商业开始成为手工业的主体形式,工商业获得发展。材料表明苏州和杭州丝织业作坊很多,说明了民营作坊兴盛。b项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主要表现为雇佣关系。故选a。13.【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二麦”、“耕”等信息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诗歌中“昼出耘田”、“夜绩麻”、“各当家”等信息归纳总结;第(3)题联系注解得出农民生活的困苦;第(4)题从诗人对农民同情的角度进行理解。答案:(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复种制。(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虽然农民日夜劳作,异常辛苦,但在封建剥削之下,仍不得温饱,生活十分艰难。利: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弊: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4)反映农业技术水平、农民生活困苦、希望进行政治改革、关注民生的重民情怀等。14.【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