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注释之疑义辨析.doc_第1页
中学文言文注释之疑义辨析.doc_第2页
中学文言文注释之疑义辨析.doc_第3页
中学文言文注释之疑义辨析.doc_第4页
中学文言文注释之疑义辨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文言文注释之疑义辨析池晓敏摘要:中学生初涉文言文之河,但文言文对中学生来说是高处不胜寒,课本的注释就成了学生唯一的可循之据。教师只能严格按照课本的原文及注释来理解、教学文章,不敢有任何的疑义,即使有疑义也只能按课本的注释进行教学。因此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注释极关重要。如:新教材中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界定不够严格,有些存在疑义。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拒”与“距”“伸”与“信”、“与”与“予”。关键词: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疑义辨析正文由于中国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到大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规范了汉字,改大篆为小篆,到战国的隶书;直至形成今天语言文字和日常用字习惯是经过几千年的改革演变而来。历史时期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世之作,值得我们后代子孙引以为豪,我们中学课本也收入少量传世名篇。这是我们中学生初涉文言文之河,但文言文对中学生来说是高处不胜寒,许多学生在“网虫”的现代信息社会里,只觉得古文便是枯燥的“之”“乎”“者”“也”;而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只是生硬的死记硬背一气来应对考试。因此课本的注释就成了学生唯一的可循之据,基本上没有学生会对课本的注释提出疑义;况且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的答案标准是严格执行课本原文及课文注释;作为学习的引导者的教师,我们也只能严格按照课本的原文及注释来理解、教学文章,不敢有任何的疑义;即使有疑义也只能按课本的注释进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注释极关重要。如:新教材中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界定不够严格,有些存在疑义。细究课本,笔者发现如下问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论语十则中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课本注释:说(yu)“悦”的古字,愉快。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中“是知也”注释是: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山市中“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中的“乌有”注释是:乌有没有。乌,同“无”。七年级下册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对于“扳”的注释是:扳(pn)通“攀”,牵,引。七年级下册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课文注释如下: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对于这个解释,“坐”与“座”的通假关系,七年级下册狼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课文是这样注释的:止通“只”。对于古文的注释,总体归纳课本分别用了:“古字”、“通”、“同”三个注释用字,分析这三个注释用字不难发现,注者的意思是第一例为古今字,第二例是通假字,第三例是异体字。对于这三个定义古文的界定是比较严格的。这就有必要深究“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了。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简单的理解,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拒”与“距”“伸”与“信”、“与”与“予”。 其中有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有较为详细的解释:从理论上说,假借字有两类情形。一类是某些词原先并没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另一类是某些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为了区分这两类假借,后者有的书称之为“通假”。对于本段的理解笔者认为:通假主要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书这样释古今字: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不是为假借字的本义另造新字,而是为假借义另造新字(通常是在假借字的字形上增加跟假借义有关的形符变成形声字)。这种为假借义专造的后起字,通常称为“后起本字”。假借字与后起本字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其中的举的例子里就有“与”和“欤”、“辟”和“避”、“乌”和“呜”、“采”和“彩”。对于异体字,本书阐述: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通常包括古音)相同,意义(通常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笔者认为由课本的不同注释显而易见,课本的异体字也是指狭义的异体字。对于课本注释第一例:“说”,是“悦”的古字,“说”与“悦”二者是古今字,笔者没有疑义。但对于第二例:“知”与“智”课本认为是通假关系,笔者甚是质疑。为此找了相关资料,其中现代汉语词典对“知”的解释就有:“古又同智。”“知”的本义是对事实或道理有认识,知道。左左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引申为了解,熟悉。李将军列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又为知觉,感觉,动词,又名词。吕氏春秋情欲:“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始终不自知。”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又转为知道的事物,即知识见解。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由知识转为知识丰富,经验丰富,形容词,读zh。商君列传:“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又名词才智庄子消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智”。显然,课本的“是知也”是这个意思。应是古今字关系。因此课本解释为:“知”通“智”是不恰当的,应解释为:“知”是“智”的古字。第三例“一切化为乌有” ,笔者认为,课本中将“乌”作为“无”的异体字不太妥帖,有资料为证。说文解字段注:“乌,孝鸟也。谓其反哺也。小尔雅曰: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象形,鸟字点睛则不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哀都切,五部。孔子曰:乌亏呼也。亏各本作盱,今正亏于也。象气之舒亏呼者,谓此鸟善舒气也。自叫故谓之乌。(以下解释呜呼)”辞源中同样有对“乌”的解释:1. w,哀都切。平,模韵,影。(1)鸟名,乌鸦。诗邺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2)凡黑色皆曰乌。参见“乌衣”、“乌金”等条。(3)疑问助词。战国策秦三:“秦乌能与齐县衡?”文选汉班孟坚(固)东都赋:子实秦人,乌知大之云乌乎?(4)姓。相传少昊以乌名官,有乌乌氏。其后为乌姓。南朝齐有乌之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下。2. y集韵,於加切。平,麻韵。(释义略。没有“无”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即说文解字段注)和辞源在训诂学上是权威著作,而且注解其详。然而其中并未提到“乌”与“无”之间有异体字关系,也丝毫未提到两者间有何演变关系。而在文言文学习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二次印刷)中,我们看到了对“乌有”的解释:司马相如子虚赋记载:“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拜访、夸耀)乌有先生,亡是公焉。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畋乐乎?于虚曰:乐。”这里三人是虚构的人。文言文学习辞典并引用了汉书司马相如传的解释,这里不再引述。其中说道“乌有”即“无有”。源于子虚赋的故事,“乌有”至今已演变成一个固定词了。然而,能否由此得出结论“乌”同“无”、“乌”与“无”为异体字呢?我们再参照“无”的注解,对比“乌”的解释,便可一目了然。“无”原作“无”。说文解字没有对“无”作专门解释。但对“无”有这样的注解:“无,奇字也。通于元者,虚无道也。”辞源有训;“无”,w武夫切,平,虞韵,明。没有。亦作无。左传宣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成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说文以无为无之古文奇字,义训虚无,与无微别。清段玉裁谓今六经惟易用此字。”此说法与说文解字颇为相近。通观各部辞典对“乌”与“无”的解释,我们均未发现两者间有古今异体的关系。从两者的义项看,存在较大区别,所以也不可能有古今异体的关系。于是,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结论:“乌”同“无”的说法不成立。教材的注解有误。至多只能作一猜想,“乌”通“无”。七年级下册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对于“扳”的注释是:扳(pn)通“攀”,牵,引。查阅现代汉语词典P947对于“扳”的解释是:“同攀”。课本的注释:“牵,引。”则引用的是词典中“攀”的第二种解释:“用手拉;抓住。”根据以上解释笔者认为“扳”和“攀”应为异体字关系。正确的注释应为:“扳”同“攀”。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帖”课本注释为:帖,通“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帖(贴),又解释:“贴”同“帖”。可见二者明显是异体字关系。七年级下册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课文注释如下: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对于这个解释,“坐”与“座”的通假关系,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下面,仅从“坐”和“座”的词义和词性加以分析,并以二者的关系比较来明辨“坐”和“座”的意义和用法。一、“坐”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关于“坐”的词性,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说:说文:“,止也。坐,古文。”玉篇:“座,座也。”广韵:“座,牀座。”集韵:“座,坐具。”按,“坐”和“座”是动词和名词的区别。李恩江、贾玉民主编的说文解字译述(全本)中,将“,古文坐”解释为“会意字,表示众人坐地。今用古文。”“坐义为人止息的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双膝着地,屁股压在脚后跟上。后来坐具椅凳出现,屁股则着于椅凳。”。由此可以看出,“坐”字当初用会意方式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并无名词用法。只在坐具椅凳出现后引申出“坐儿”一词。陆尔奎、方毅等辞源正续编合订本中的解释也证明“坐”是一个动词。二、“座”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座”的义项有:(座儿)坐位:座次,满座。(座儿)放在器物底下垫着的东西,石碑座儿。星座。旧时敬词。量词:一座山。从义项至所体现出的共同特征即:“座”为名词。连同组词“座舱”“座机”“座钟”“座佑铭”“座位”都是名词。李保江在错别字词鉴析中也强调“坐”是动词,多侧重于带有动作性的词;“座”则多作名词,也作量词。只有在“坐位”一词上,“坐、座”可以通用,其他不宜混用。说文不收“座”字。广韵、玉篇、集韵等收有“座”字,词义及用法如前文所述。正续编合订本中对“座”的解释有:位也。所坐之处曰座。器物之架曰座。这二种义项共同体现了“座”的名词词性,除此别无第三种义项。因此,“坐”和“座”的词性是不同的。三、“坐”和“座”的关系及“坐位”和“座位”的构词方式洪成玉在古今字中述:“坐”是“座”的古字,“座”字,先秦写作“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史记中,“坐”、“座”并用。说文不收“座”字,亦能说明“坐”字在先,“座”字在后。七年级下册狼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课文是这样注释的:止通“只”。但现代汉语对“止”的第四种解释是:“仅;只。例句中举了:止此一家,这话你产过不止一次了。”可见“止”可以直接注释为“只”的意思,而课本将它解释为“只”的通假字,是不是混淆了通假概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注释没有严格的区分出的三个注释用字:“古字”、“通”、“同”, 从而使“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不够明晰。参考文献:1、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中文大辞典、正续编合订本、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2、李恩江、贾玉民主编的说文解字、3、黄思齐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中”3个字释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