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浅释.docx_第1页
《西方确指》浅释.docx_第2页
《西方确指》浅释.docx_第3页
《西方确指》浅释.docx_第4页
《西方确指》浅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确指浅释目 录西方确指浅释序4序5西方确指10方便化导,首标西方10念经持咒,销归自性16执持名号,径生极乐19亲善道成,近恶戒失23内外俱修,可得永年25正信正修,持志久远30明示宿因,劝修净业41念佛持咒,贵在明心44真俗两契,应机施教49净土一门,诸佛心宗54见微知著,断除贪着57欲求正修,先得明师61贪恋尘劳,非清净法67至诚念佛,声心相随70从本起修,不即不离72正心治心,正身治身74摄心清净,得常安乐76公案一79专修净土,是为大孝80持咒念佛,不离一心81公案二84公案三87归命弥陀,仰答四恩87一志专修,正念念佛89勤办道业,报恩父母91即心即佛,贵在信入93止是一心,必得一心97随缘化导,应病与药101不别为一事,不虚弃一时104心外无法,纤尘不立109敛迹韬光,一心向道112但诵弥陀,求生极乐113觉悟当下,更无二念114万缘放下,归心净土120因缘业报,分寸难免123心不专一,净业难成124断恶修善,仰答四恩126透脱幻妄,豁诸痴梦127公案四139幻缘有尽,悲心不已142公案五149后序161西方确指浅释序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彭绍升大德(又名彭际清、彭二林)在西方确指后序中开示:“西方确指者,极乐界中觉明妙行菩萨所说法也。其为教,贬斥邪修,指归净土。阐一心之妙谛,穷向上之玄关。诚学佛者之指南也。”2008年5月,苏州弘化社将此宝筏结缘于学人,并力荐学人拜读、熏修。奈何学人根性愚钝,虽亦持卷,终因障于文字,对甚深法义不甚了了,难以得到此中真实的利益。懵懂之余,众芬陀利发心共学,祈请善知识讲解以明法要。讲席开演了数月之久。通过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众等受益匪浅:莲花国土,不离当处;阿弥陀佛,全体众生。既如是,为使众生觉悟,得到佛法根本的利益故,芬陀利发心整理和流通此西方确指浅释。本讲义是根据善知识的讲解录音整理而成,为便于熏修,学人将讲席内容按法义侧重之不同分为若干章节,并注以小标题。由于我辈学识肤浅,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十方贤达明鉴、指正。伏愿净业同仁珍惜此会,时时警策,日日反醒,莫自欺、莫蹉跎、莫彷徨。豁开梦眼,直路行去,共赴莲池。愿正法久住,愿娑婆世界建立道场,一切众生得闻佛法,信愿念佛,同生西方极乐国。芬陀利拜撰 2011年12月15日序【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明末时,吴城八友同修玄门,日请乩仙以谈其术。于卒也,有仙至,所谈与诸仙异,因日事之甚狎熟。久之,忽劝以念佛。众问:“念佛可乎?”曰:“善。”众皆称:“南无佛!”曰:“不如是念也。”众问如何?曰:“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从之。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舍伪归真,求生极乐。始宣示夙昔因缘、菩萨名号,及现异香天花,种种灵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归于正信。无朽者,八人中之师也。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受毗尼,圆僧相。和尚始难之,既而见菩萨月偈,遂敬礼西方,为之剃度。盖菩萨始至时,众以为仙,指月为题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确指。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深故,权巧接引。此岂同于应乩之流?且观菩萨临行,有曰:鸾乩之设,本为神鬼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则是书也,岂可作乩书视也?”余时即愿刊布流通,广利群有,而因缘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侣,无不踊跃欢喜,愿施赀助成。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非菩萨以无缘慈,摄化众生,不可思议乎!遂与灵曦、慧楫二老师,谋付诸梓。梓成道其始末如此。时康熙己酉(1669年)九月既望,古吴净业弟子朗西金锷撰】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丁未年这里指清朝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夏天,朗西金居士拜见雪山和尚,和尚拿出一本书给他,并说:“这是宝筏(能度众生出轮回故),而且成书的因缘很奇特。”下面就叙这一因缘。明末时,吴城八友同修玄门,日请乩仙以谈其术。于卒也,有仙至,所谈与诸仙异,因日事之甚狎熟。久之,忽劝以念佛。明朝末年,苏州这一带,有八位友人在一起同修玄门玄门:指道教。,即是扶乩扶乩: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一类,每天请乩仙给他们做所谓的开导。到最后来了一位仙人,其所谈与诸仙不同。因为时间长了,他们和这位仙人很熟悉。久而久之,这位仙人忽然劝他们念佛。众问:“念佛可乎?”曰:“善。”与会的众人问:“修道教法门,可以念佛吗?”仙人答道:“念佛很好啊。”众皆称:“南无佛!”曰:“不如是念也。”众问如何?众人念:“南无佛!”仙人说:“不是这么念。”众人问:“那么如何念呢?” 曰:“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 众从之。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舍伪归真,求生极乐。仙人告诉: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人就学着这样念。由是之故,众人修学净土法门的因缘成熟,这位仙人便为有缘众生进一步开示净土念佛法门,以使其舍妄归真,求生西方极乐国土。此即觉明妙行菩萨开示念佛法门之缘起,其根本目的在于令众生舍妄归真,求生净土。原来他们扶乩还是在假相当中打转,现在让他们把这个放下,皈依正道,念佛求生极乐国土!始宣示夙昔因缘、菩萨名号,及现异香天花,种种灵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归于正信。觉明妙行菩萨告诉这八人自己过去生的因缘和自己的名号,在说法时还显现异香天花及种种的灵瑞。当时他们皆发心反其邪修,归于正信放下外道法门而修行学佛。无朽者,八人中之师也。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受毗尼,圆僧相。八个人中无朽是其中的首领。三昧和尚是当时的著名高僧,菩萨晓得无朽过去生的善根,所以指示无朽归投三昧和尚出家。和尚始难之,既而见菩萨月偈,遂敬礼西方,为之剃度。和尚始难之你原来修外道,现在来出家能行吗?可是当他见到菩萨所说的月偈,当下即被摄受,向西方顶礼后即为无朽剃度。下面就谈月偈的缘起。盖菩萨始至时,众以为仙,指月为题求句。菩萨初来显现的时候,众人以为他是仙人,指月为题求其诗句。菩萨遂藉此因缘慈悲开导众生。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这个月就是指我们本具的佛性,当你与本具的佛性相应时,菩提心即起大用也。照群迷:菩提心起大用即可以利益众生,化导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这个本体就是我们本源心体,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本来无二,是同一体的。不动庄严变化机觉了本源,发菩提心,所以能上报佛恩下化众生,都在一心当中圆满。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确指。这里道出了西方确指的缘起。觉明妙行菩萨与这八位同仁,结缘于明朝崇祯年间癸末即公元1643年。五月二十八日,一直到清顺治丁亥即公元1647年。十月初二日。在这四年多的时间中,一共说了二十四会。因缘十分殊胜,所说的皆是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为我们点出修行解脱之正路,遂名之曰西方确指。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这篇序文是古吴净业弟子朗西金居士所写。拜读了西方确指后,他很受益,感到自己身心踊跃,并赞叹不已就好像甘露水滴入干枯饥渴的身心一样,不可思议!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 雪山和尚说:“因为其事过于奇异,我刚开始拿到这本书也不信,认为是关于扶乩的书。但当我静下心来看的时候,神采焕发,真实受益故,即便让自己不信也办不到啊!”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深故,权巧接引。此岂同于应乩之流?且观菩萨临行,有曰:鸾乩之设,本为神鬼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则是书也,岂可作乩书视也?”朗西金居士说:“觉明妙行菩萨与这八个人在往昔世中有殊胜因缘。菩萨慈悲深故,假借扶乩的因缘权巧接引,这本书怎么可以视同于一般乩书?况且觉明妙行菩萨离开的时候有一句话,深深的点醒大众:外道扶乩乃是神鬼的依凭,不是大菩萨应化常事!(于中显示:菩萨在乩坛之示现化导,那是不得已之方法,属于特殊的因缘。)这本西方确指决不是一般乩坛所说的一类。大众千万不可以把它看成一本外道扶乩的著述。”余时即愿刊布流通,广利群有,而因缘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侣,无不踊跃欢喜,愿施赀助成。这一部指归解脱之精要著述,朗西金居士发心要印刷流通,利益一切众生。而因缘未和,当时因缘不具足,一直等到乙酉年即公元1669年。的春天,时节因缘成熟,大众都发心助印流通此书。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非菩萨以无缘慈,摄化众生,不可思议乎!有人读诵时感动得流泪,内心充满法喜,因为真实受益故,所以有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这即是善根成熟的众生,他了悟法义以后会去落实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菩萨以无缘慈、同体悲,摄受化导一切众生,因缘不可思议。遂与灵曦、慧楫二老师,谋付诸梓。梓成道其始末如此。由是朗西金居士和灵曦、慧楫二位老师商量准备刻印,愿一切众生皆蒙法益。当刻板完成后,居士特写序文以说明当时之发起因缘。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说菩萨戒弟子常摄集方便化导,首标西方【一时菩萨自极乐国来,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吴地。在会弟子,以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菩萨将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一时菩萨自极乐国来,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吴地。在会弟子,以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觉明妙行菩萨从极乐国土来,降于我国的吴地(苏州一带)。在会弟子八位同仁,与觉明妙行菩萨具有无量劫的深厚因缘。这里特别告诉我们以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乃是这一方众生因缘成熟。所谓根熟的众生容易教化,闻法修行得解脱。菩萨将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这里我们就晓得净土法门的所以然。世尊为什么要宣扬净土法门?因为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诸佛之法要就是觉了一心。大地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佛性,佛性微密不思议,非是语言文字所能描绘,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你举示不出来,亦无法描摹。怎样托显出来呢?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以心印心。不能以语言来表达,唯证悟者始能契入。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众生本来具足佛性,然而众生不能领悟真心,无量劫来迷失真心,随着妄心转,在假相当中追逐,无穷尽的生死轮回,真是很可叹。佛为悲悯众生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佛陀慈悲,说这个不能说的法,即是自性法,没办法以文字语言来表达。说所不能说的大法,其实就是如来藏性,摩诃般若智慧。你没办法举示,一定要你自心悟入的。导彼今后世,为了让众生觉悟,包括未来世的一切有情,解脱生死,回归本源。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因为众生迷于五欲六尘,你给他说心性,他没法体悟,你让他断见思惑,他又没有这个力量,而一直在三界六道中打转,在轮回中受煎熬,太可怜了。世尊以异方便即是净土方便法门,显示西方极乐国土,让众生有所归趣,能够脱离三界往生净土,证悟无生得不退,那就真正趋向解脱了,决定能够圆满菩提。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诸位同学,只要真实心念佛发愿往生,那么无量劫来的轮回,种种的恶趣你都可以告辞了。如果不通过念佛生净土,虽然我们很想摆脱六道轮回的苦痛,但是我们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唯有一心念佛,决志愿求生净土。同时必须以般若为导。现在我们也很想超越情绪上的种种困扰、忧虑、拘碍,但若不依于般若智慧、觑破假相,则我们很难化解自己的情绪,心很难安得下来。所以在一生修行当中,摩诃般若智慧和念佛生净土就是大根大本。摩诃般若智慧就是我们的眼目,净土就是我们的归宿。“教宗般若,归心净土”就是这个方向,矢志不渝的方向。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摄群品就是三根普被。无论你是上等根机、中等根机、下等根机,只要有这个信愿,真发心念佛、真发心解脱生死、真发心往生净土,你就有指望了。我们是否有真实信愿,应在这一点上勘验自己。亦就是说,你对世间的一切再亦不迷恋,再亦不贪着。切不可抱桩摇橹。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你闻到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有决定信解,信愿念佛,而且发大愿心,“我一定生净土”,没有丝毫疑惑,如是相应,你决定有希望。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执持名号,唯佛是念,全身心皈命阿弥陀佛。全身心皈命,是有大力量之人。我们要深深反省:自己是不是这种大力量之人?如何勘验念佛时,心安得下来吗?有长远心吗?还贪恋世间的一切吗?一句佛号提起,自心能安住吗?念念反省,切莫自欺。须知:世间的福报是由我们自心业力所感,不是由贪恋心而得。你至诚心念佛,决定得佛力加持。临终解脱都能满愿,何况世间之一切净愿,决定能得佛力加持,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真实信愿。成就深三昧有一个前提一定要觑破假相。若不能觑破假相,你的定力无从谈起,境缘一动,你内心马上跟着转了,那你的定力早就漏失了。现前亦见佛就是与本源心性相应,与佛知佛见相应,与般若智慧相应。深深觉了一切缘生法如幻而有,当下性空。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觉明妙行菩萨说:“我今天依世尊之所愿,开化导门,利益众生。”念尔等迷倒,看到你们沦落在生死海中,迷惑颠倒。迷就是迷于这个虚假的色身、迷于外境。倒就是不知事实真相,认妄作真。由于见解的颠倒,把自己搞得很艰辛、很痛苦。何谓迷?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认识,就在假相里打转。何谓倒?就是你的见解彻底错谬,由见地上的错谬,导致你行为上的种种错谬,而一直在迷妄中打转,奔波煎熬。确指正修路就是使你认识现前的人生,使你了知如何修行,如何趋向解脱。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闻法觉悟,修行解脱乃是大事因缘。你们不要心里悠悠泛泛的,不要当面错过。应该作难遭之想,如饥似渴。众生封闭在假相中,其心田枯槁干渴,充满烦恼,唯有佛法的甘露始能开发和润泽。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修净土法门,如果离开了信心,则无法成就。当你一念信得及,整个身心投入,深信切愿力行,又怎么会不成功呢!其实最根本的还是信解上的问题。所以杨无为居士对他的学生王仲回说:“一信之后,更莫有疑。”回观我们自己,虽也说信净土法门,但实际上遇到纷纷扰扰的境界,我们就没主张了,还是给假相粘住了。倘若如是,就走作了!【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宣一过。复言:“汝等向来学宗玄术,心溺邪修。我以夙缘慈念深故,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犹虑未能极信,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令知说是法者,是大菩萨。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汝等从此皈依,更无疑二。”时同会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菩萨曰:“善哉,如是。”】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宣一过。复言:汝等向来学宗玄术,心溺邪修。觉明妙行菩萨说完这首偈以后,让众弟子也朗朗的读一遍,种上这个殊胜的远因。又说:“你们向来对扶乩一类非常感兴趣,心执着于这些邪修外道。”所谓邪修说得深一层,心外取境都属于邪修。即便你很累很辛苦,依世俗眼光来看,你似乎在修行,但若是搞来搞去,你都搞在假相上,不能与自心本源相应因为认妄作真故,你没办法回归本源啊!真正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觑破假相。对于如幻的现象,觑破一分,你心地就安然一分、自在一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我以夙缘慈念深故,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觉明妙行菩萨慈悲护念这八位同仁,其实这八位亦只是一个代号,代表一切众生。菩萨慈念大地一切众生,而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就是切实告诉我们,要离苦解脱必须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斯乃是解脱生死最根本的方向。深信切愿,一心皈命阿弥陀佛,念念相应,能使我们现前离苦得乐。由念佛力量化解自己情执故,当下得自在也。犹虑未能极信,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觉明妙行菩萨说出自己名号及宿昔因缘也是不得已,是为了教化众生故。这是特殊的开方便,我们这里要看到菩萨的悲愿令知说是法者,是大菩萨。令众生了知,现前说法者乃是菩萨示现,以使众生生起真实信心。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觉明妙行菩萨在因地发明心地,依妙湛总持之力量,照明十方一切诸所有刹土。因为觉了本源,真心起用,行菩萨道。进而菩萨又慈悲开示:“我所具足的妙湛觉心,一切众生悉皆具足。”以使众生明白自心,觉悟自心。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觉妙中的觉是觉悟,妙觉就是本具的真心。当菩萨觉悟心地以后,豁然开朗。明白一切众生与自己是同体,依同体大悲之妙行,度化无边众生。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由是可知,菩萨从西方净土而来,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号觉明妙行。如来的一切名号都是表我们真心的德能,都是提醒我们觉悟,并给我们指明修行解脱的路程。觉明妙行:觉就是觉悟,明就是明白你本具的佛性,依智慧心可以生起无穷无尽的妙行。觉悟心地以后,心地生起的力用犹如摩尼宝珠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克实而论,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佛性,若能觉明(觉悟自己本具之真心),则自然能展现无边的妙行。汝等从此皈依,更无疑二。皈依三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实际上还有一层深义:皈依三宝即皈依自性觉、正、净。应如是相应,更无疑,更无二。即心即佛也。时同会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这就是学人闻法之心与菩萨的大悲愿力相应。我们必须具足真诚心,念念相应。方能承受佛法甘露法雨,谓之法器也。如果你闻法时,内心悠悠泛泛,则永远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菩萨曰:“善哉,如是。”菩萨以慈悲心,接受众生的赞叹和恭敬,唯是为了让众生生起信心,依教奉行,趋向解脱。念经持咒,销归自性【或问持经咒之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咒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谓可以获果证者。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数十万遍。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如是,方为持经持咒念佛。”】或问持经咒之法。与会者中有人问持经咒的方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你们念往生咒也好,念大悲咒也好,都是在念自己的心念咒就是为了让当人觉悟自己的心。我们念佛是为了往生,但前提是要全心力投入。全心力投入,你的心自然就具足定力,与阿弥陀佛智慧光明相应。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咒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谓可以获果证者。若在行持中还分别执着、我相坚固,怎么会与解脱相应呢?带着世俗的情见修行,则与法性相违,只能种远因,难以得到根本的利益。念经念咒固然难得,但关键是要销归自性(如理思维,以成为自心的理念),在点点滴滴中落实,则不会再被境界所骗,不会再那么烦烦恼恼。如果你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如是尚谓可以获得果证者将文字见解当成果证,则大错也。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数十万遍。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十字路口者,你当下一念、你目前所面对的一切。无眼目就是你无有般若正见。无足就是你闻法后不去落实,那么你很可怜,如同一个乞讨者。若只是在表相上搞,但有其名,不得其实。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能证得一毫果在。残疾者,你既看不见,又不会走,根本的利益你怎么能得到呢?我们不希望自己成为残疾者(瞎子或断腿),不愿作瞎子,我就要具足般若智慧;不愿作断腿的人,我就应听闻佛法、依教奉行。如果我听了不去落实,就如同没有腿的人,多可怜啊!那你怎么会得根本利益呢?当然远因是种下了,比不学佛的人,你要好多了,但是未落实佛法故,你不能得到根本利益。试问:若得不到根本利益,你怎么离苦?怎么解脱生死?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我们应深深反省:自己闻到佛法,好像也懂得很多(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为什么没有受用呢?因为自己无解无行没有圆解和圆信、没有真实行持,故难以消除业障。现在我们一些同学认为:“我都听大乘经典、听净土法门、般若法门,我怎么会没有正解呢?”你的解是文字解、口头解,你心里没有啊!你接触到的佛法义理没有融入到心地,没有融入到整个生命中,你还是无正念啊!古德说:“知难行易。”知就是解。愿解如来真实义,是发心将之融入心地、融入自己整个生命的。念念依教奉行,念念善用一心。佛法义理真正融入自心,你一定不会心外取境、执着假相。如何闻法相应?如果我们能够以殷重心,作难遭之想,如理思维、念念落实,那我们决定获法益。关键是我们心地里有没有扎根,行持上有没有力量去落实,这是一个大问题。当你真实发心忏悔发愿,发心依教奉行,诸佛菩萨都会加持你啊。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觉明妙行菩萨很慈悲,给我们点示证明了一点:念佛念经真正要得到大利益,必须发大愿。你念阿弥陀佛就应该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并思维和落实。亦即自己心里的观念要转过来:原来执着假相、贪恋世乐,现在觉悟这些是虚幻的,你会坦然面对,内心无染无着。而且会借着这些所谓的顺逆境缘,勘验自己道心,增进自己道业。并藉此如幻的境遇与周边一切众生结菩提缘。你读般若心经就依般若心经而修行,这是多么殊胜啊!佘师佘师:即佘雷老居士,陈师妙丽居士之师。说:“空中起步、无住而行,完全是依于般若心经。”此中关键,在于落实。要如说修行,要发大愿,求生净土:我本来具足佛性,我应该明白自己心地。一般人认为:“我哪行啊!明白心地乃是菩萨的事。我是凡夫,我的情执是无法放舍的。”抱着这种知见,就把自己拒之于佛法门外,甘居下劣也。其实:你日用当中从未离开真心,你一直在真心当中。只是你自己迷失了,犹如穷子逃逝。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这是觉明妙行菩萨让我们发的愿。由真实愿力故,化解情执和烦恼。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你能够真诚发愿、如说修行,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因为你真实发愿、真实行持,与佛陀的加持力感通了,由是又不断增上自己的信心和愿行如是,方为持经持咒念佛。我们持经持咒多年,总认为自己很认真。那为什么没得真实利益,心里会有疑惑?其实是自己的信解及行持有很大差距。我们应深深反省自己,应在正见正信上奠定基础。念念落实佛法,始谓真修行。执持名号,径生极乐【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尔无干。乃为他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时,尚是无益,何况死后?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天然老僧一直生病不愈。他就转念头要入径山待死,过世后遗骨托人放在普同塔里。菩萨慈悲应机开导。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尔无干。乃为他作久远计,亦太愚矣!”斯乃殊胜的大开示,以令世人觑破如幻的色身,不再贪恋假相。菩萨的开示也解决我们现前的种种问题。我们原来会觉得天然老僧身负重病,长期不愈,准备死后把骨头埋在普同塔中,这样的人我们看看已经是很难得了,却依然尚未在根本处着眼。菩萨慈悲,直下唤醒众生: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找事耳。这里就点出:生和死是如幻的,你不要在生死当中太计较。真正的修行人要透脱生死关,所谓的“生死”是缘生如幻的,你还愁几根骨头往哪放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尔无干。与尔无干就是与你的本源心性无关,本源心性是没有生没有死的。所以佘师说“身后不举丧,一切从简”。真正修行人不会在表相上执着,唯是念念契归本源心性。就如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本是不可得,能契入这一着,你就坦荡了、安然了。怎么还为几根骨头作长远计!但是末法众生往往只是在相上打转。其实是本来无一物,你何必多操心呢?佘师说:“你明白就好了!缘生法皆是幻化,直下空寂。这个身体八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交煎终不妨。”真的透到这一层,那是大解脱人啊!克实而论就是这么回事,只是我们认妄作真,粘住假相不肯放舍,这就是我们内心观念的问题。这里有一层深意:病人若为几根骨头担忧,斯乃大错。如果我们生前执着自己的身体和境遇而担忧,亦乃大错。我们生前被这些假相所迷惑,忧虑、痛苦团团转,那么我们也很冤枉。此即是深重情执之表现。且此身生时,尚是无益,何况死后?生前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你虽然听闻佛法了,但是没有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没有真实修行。你生前在学佛中没有得根本利益,那么你死后又怎会得根本利益呢?骨头放在哪都不解决问题,修行解脱关键在于心。就如佘师说:“不在相上执着。”其实这一句中含有深意。我们凡夫就喜欢执着假相,身后还执着这几根骨头,那你就给假相套得死死的。如是怎么趋向解脱?汝今宜简省诸事,宜就是应该,你应该明白当下一切是怎么回事乃缘生如幻不可得也。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念佛为因,成佛为果。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乃是根本依怙:万缘放下,一心念佛,直下即在阿弥陀佛法身光明中。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古德云:“唯佛是念。”念念不舍,即持佛名号没有间断、没有夹杂。阿弥陀佛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阿弥陀佛,念念信得及,念念相应。那么不管你什么时候死,只要你念佛念到最后一口气,决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岂不愈入山待死耶?愈就是超过。一心念佛的利益岂非远超你入山待死之念何止超过百千万倍也。应深深了知,在这期人生果报中,生老病死乃是规律,你不要去逃避,如是业因感如是果报。缘生法上出现的一切,皆有前因,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你应坦坦然然的透脱,借此顺逆境缘,增进道业,那才是有大智慧之人。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临终解脱,全在于生前的信愿。所谓的临终开导还不是临终的时候用,生前即要运用,直下透脱。现前虽然身负重病,你也不要管这个病会不会好,亦不要担忧在这世间还能活多少年。直下觑得破,万缘放下。若执着幻身则无法解脱。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一念就是执持弥陀名号,全身心投入。一心:我一心一意,唯是发愿出轮回生净土,见阿弥陀佛。这个如幻的色身生也由他,死也由他,彻底放下你不要去计较,计较也没有用的。虽然我们一期人生中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但毕竟是如幻的,直下空寂。你要契入这个直下空寂你就自在了。若执着世间假相,执着色身,则将永远沉沦在生死海中。这生也由他,死也由他,完全与佘师清凉记清凉记:即佘雷老居士之临终预嘱。中的开示相应。由般若智慧之力量,你彻底透脱,彻底安然。具如是底蕴,始能弘法利生以报佛恩。亲善道成,近恶戒失【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璧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近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这里文字很简单,但义理很深,一棒打过来,一针见血。这又是一则公案:一位出家人,法名不二,去受大戒。菩萨觉了众生的因缘。菩萨开示时批评他,你受戒固然是好事,但是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有人受戒后,常自谓:“我戒腊多少年”发心受戒固然是好事。但是菩萨深知其心地存在问题。就一针见血指出: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自反就是回光返照,反省自己的心念和行为;自反就是改正自己见地上的种种偏差。若不在行持上、不在心念上来个彻底的转换,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俗人无异。你虽出家了,而言行与佛法相违背菩萨是看得出来你的起心动念。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可见你的烦恼习气、贪瞋痴三毒,这些问题没有发现,也没有调伏,深重的瞋恚习气就与地狱挂钩了菩萨以大悲心严厉棒喝。 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出家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你心里来个彻底的转变出离烦恼之家,出离生死之家。急宜痛加修省,应醒悟当下一念,自己好好检点、反省,要真的发心断恶遵善。不仅自己修善,而且要随喜他人功德,时时提醒自己,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身口意三业都要努力去落实。而且要发心上求佛果,下化群生,斯乃出家修行之本份。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你虽然得闻佛法了,但如果不发心成就道业,那你这一生还是虚度。昏昏昧昧即不明白自心,还在假相里打转。这一期生命的光阴转眼会过去的。如果我们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依然随外境而转,起惑造业,则会贻留下多生多劫的业因,终将自己承担酬偿。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璧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发心受戒很难得,关键在于认真持戒,全心力落实。而且持戒之根本在于心地清净。心地如何清净?觑破假相,不为五欲六尘所染。真正与般若智慧相应,这是根本之根本。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觉明妙行菩萨赞叹持戒,持戒是入道的根本。不持戒,你没办法入道。既然持戒这么重要,你持戒就勿同儿戏不是随随便便,悠悠泛泛的。要真正得戒体,你要保护好戒体,依教奉行、表里一如。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近善友,远诸庸劣。参访善知识,你要具足眼目,千万不要选错,不要认假作真。远诸庸劣,庸就是庸庸碌碌,劣就是下劣。对世俗中的不善之友,及世俗间种种情见,你要觑得破,你要有化解的力量。不为顺逆境缘所转,不受五欲六尘诱惑这是你对外的防御力量。还有你对于自己内心:无量劫来生死轮回中等流下来的情执烦恼,要能觑得破、要善于化解,以使自己内心之般若智慧抬头。当内心的烦恼念起来的时候,应直下醒悟,以正念化解烦恼。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你亲近善知识,以使内心正念抬头,依教奉行增进道业。若亲近外在的恶知识,引发了内心之烦恼念,则必有损于道业。在修行中,我们应深深了知:自己内心情执多生多劫等流下来,根深蒂固,它时时会露头干扰你。我们必须树立正见,时时以般若智慧观照一切,受持戒律,信愿念佛,斯乃正修行路。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在末世中,外在的诱惑层出不穷,我们内在的障碍(烦恼情见)也层出不穷。所以,在修行中我们要依般若正念化解烦恼。菩萨的开示乃是终身学道之纲要,我们一定要谨慎、要牢记。依于圣言量,拓开心地,使内心善知识现前。佘师云:“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极其珍贵,他不是从文字到文字,而是应机说法,智慧光明融入到众生内心。一语见谛,把我们现前存在的问题给点破了。”真可谓:开示真实义,指归向上路。内外俱修,可得永年【马永锡兄弟夙世为猎户,一日入山,共杀一鹿,当获短命报。又尝见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礼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菩萨先为永锡开示已。永锡惧求永年之道。菩萨曰:“昔北方妙觉寺,有童子沙弥。年十六时,有一相师,说人生死,不爽毫发,谓沙弥言:汝年十八季秋当死。沙弥恐甚,夜祷于佛:愿于藏中赐经一卷,终身受持,以祈长寿。言已,悲泣不胜。再拜而起,于大藏中,随手取得金刚般若经。遂书写受持,晓夜无懈,兼持戒精严,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风流播,四众归仰,后至八十坐化。即洛阳微行禅师也,为唐玄宗开元六年事,我所亲见。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当依此沙弥,求金刚善本,发心书写,勤行读诵,复求解义趣,此内功德也。从今日始,不得更杀物命,当爱如己身,又多积阴德,此外功德也。内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与天合体,而夭寿不二之理立矣,何虑年寿之不永乎?然须慎终如始,如彼沙弥,八十而不怠,方为合道。切莫有头无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两岁,便丢手了也。若果尽形遵奉,先后无间,不遂所求,诸佛及我,俱堕妄语。”】菩萨有感通的你现在为什么会这样,你过去生的业因是什么,乃一目了然。马永锡兄弟夙世为猎户,一日入山,共杀一鹿,当获短命报。这是他们的恶业。同时他们亦有善业,又尝见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礼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见塔中的佛像倒了,扶起安坐其实众生的业缘善恶夹杂,马永锡兄弟由拜佛故、护持佛法故而种善因,所以我们深知护持佛法是培福的。菩萨先为永锡开示已。永锡惧求永年之道。菩萨为永锡开示过去生的这段因缘,永锡因自己过去生之杀业而怕自己短命,想求一个长生之道。菩萨曰:昔北方妙觉寺,有童子沙弥。年十六时,有一相师,说人生死,不爽毫发,谓沙弥言:汝年十八季秋当死。沙弥恐甚,夜祷于佛:愿于藏中赐经一卷,终身受持,以祈长寿。言已,悲泣不胜。菩萨举了一个公案:从前北方有个妙觉寺,寺内有位十六岁的童子沙弥。有一相师,说人生死,不爽毫发。缘生法中一切都有定数,寿命多少、灾难多少、福报多少都根据当人宿昔业力而定。对沙弥说:“你十八岁那年秋天寿命到了。”沙弥很恐惧,即跪在佛前发愿回向:愿佛能在大藏经中赐我一卷经,我终身受持,以祈长寿。”这个受持就是你对金刚经的义理能够明白接受,金刚经中行持的方法你去落实。悲泣不胜就是非常的真诚。再拜而起,于大藏中,随手取得金刚般若经。遂书写受持,晓夜无懈,兼持戒精严,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风流播,四众归仰,后至八十坐化。即洛阳微行禅师也,为唐玄宗开元六年事,我所亲见。再拜而起,他是真诚到极处,在大藏经中随手取得金刚般若经。受持金刚经可以转变业力果报。或有同学会说:“金刚经我早就读诵了,诵了多少年,我怎么还生病呢?还是烦烦恼恼啊!”等等。其实关键是受持两个字具足信心否?是不是明白了?是不是落实了?沙弥书写受持,晓夜无懈。试问:你读金刚经有没有晓夜无懈?晓夜无懈者就是对金刚经的义理日日夜夜都不忘怀,做梦还是想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之义理,印入心地,念念相应也。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正信受般若义理,则不会再贪恋世间如幻的一切。兼持戒精严,了悟玄理。觉了万法一心,心作心是,则一定会发心严持戒律。玄理就是摩诃般若智慧,无住生心,悲智双运。这位沙弥还没到四十岁的时候,即道风流播,四众归仰。他是因祸得福,因为自己短命,求佛加持,而发心修学金刚般若经。觉了一心,如说修行。由佛力加持故,不仅寿命增长,道业亦增进了,修行弘法度化众生。后至八十坐化。其寿命从18岁增长到80岁觉了一心,增长福慧,世间出世间都圆满。关键是他心转了(了悟玄理)一切都转,修行解脱,弘法利生,这一切因缘都依于自己心地。修行人的愿心和行持极为重要。真实发心,真实愿行,决定得佛力慈悲加持。以上所举公案即洛阳微行禅师也,为唐玄宗开元六年事,我所亲见这是觉明妙行菩萨所亲见的。由是而知金刚般若经是大乘至宝,在芬陀利法汇中有金刚经的学习内容。愿我们同学能依教奉行。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当依此沙弥,求金刚善本,发心书写,勤行读诵,复求解义趣,此内功德也。从今日始,不得更杀物命,当爱如己身,又多积阴德,此外功德也。你(马永锡)既然害怕自己短命,希望长寿,那么这位沙弥的修行弘法事迹你可以学习。求金刚经善本,发心书写,勤行读诵。勤行就是你对无所住而生其心深深体悟、谛信无疑,念念如说修行。般若智慧是内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世间上你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名利、儿女眷属,一切都在变化当中,犹如梦幻,都会被无常吞没,唯有你内心之般若智慧没有人能够夺去,这是永恒的。菩萨慈悲化导我们,先从理体上点示明白。而后从事相上教诫:从今日开始,不得杀害动物,不能欠命债了,爱护动物的生命犹如爱护自己一样,多积阴德。这是外功德。内外俱修,功德甚大。以理导事,理事并进,则功德不可思议。你自心透达,自能与天合体。天是包容一切,长养一切,涵盖一切。我们的心量就应该如天,晓得一切众生都是自心所现,对一切众生唯有感恩、唯有体谅、唯有利益。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是俯仰无愧,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我们说要报诸佛菩萨的恩,报不同维次空间有情的恩,根本在于拓开自己的心量,如说修行。至于别人理解你与否,或是误会乃至种种的反面的冲突,你始终要坦坦荡荡,以慈悲心、智慧心包容一切。正如古德所云:“觉了诸幻,当处泰然。”唯以无我心、利益心应对一切,应对自心影现之幻缘,以增进自他道业。如是不仅你自己能够安然,而且能够化解多生多劫业障。我们在修行中,念念依于圣言量,尽心尽力利益众生因为众生与我们是一体的。当你念念善用心,透脱幻缘,则所谓的顺逆境皆能拓开自心、增进道业。而夭寿不二之理立矣。夭寿不二,觉了宇宙人生之真相,则生死不二、自他不二、夭寿不二。佛法就是不二法门。不二即指我们心地的本源,你真正的与不二相应,那么无论顺境、逆境都不能够挡住你。倘若你执着假相,遇顺境就欢喜,遇逆境就痛苦,那你完全迷失了本源心性。修行关键在于觉了诸幻,透脱假相。具足如是智慧和愿力,何虑年寿之不永乎?不仅生前增寿,更可往生净土得无量寿啊!此决非夭寿所能局限的。花开见佛悟无生,直下契入心地本源,证大寂灭海。然须慎终如始,如彼沙弥,八十而不怠,方为合道。你必须有始有终,发勇猛心、长远心,就像这位沙弥一样,从十六岁觉悟开始到八十岁,终身都不会懈怠,愿行始终一如,方为合道。道就是不生不灭,自心与不生不灭的本源心性相契合。切莫有头无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两岁,便丢手了也。末世众生常随外境转,在修行时有始无终,如此心态你怎么会得到佛法根本利益呢?我们应深深的检点自己:你能够透过顺境逆境吗?你能够发长远心始终不变易吗?若果尽形遵奉,先后无间,你果真能够尽形寿依教奉行,勇猛心、长远心始终不间断,则不遂所求,诸佛及我,俱堕妄语。依教奉行定能圆满心中之净愿;依教奉行定能出轮回生净土。你心里的清净愿望若不能兑现的话,则诸佛及我(觉明妙行菩萨)俱堕妄语。显然诸佛菩萨决定不会有妄语,都是真实语。由是而知,真实修行,必获利益。觉明妙行菩萨之开示完全是净土与般若融合起来的,极为珍贵。现在灵岩山弘化社印行流通西方确指,证明是印祖赞许的。正信正修,持志久远【菩萨示陈定耑曰:“汝父子奉行我教,最为难得。但必持志久远,不得便生感应希求之念。将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间穿衣吃饭之事方可。”】菩萨开示陈定耑:汝父子奉行我教,最为难得。但必持志久远,不得便生感应希求之念。你父子两人依教奉行十分难得。但必持志久远,应持之以恒,具有勇猛心和长远心。同时不能生感应希求之心,所谓“感应自然有,感应不可求”,所有的感应都要放下。下面这句话更重要:将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间穿衣吃饭之事方可。其实我们所学的佛法与我们整个生命、整个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吃饭穿衣你每天不可少,我们落实诸佛菩萨的言教也不可少,要时时印在心地,点点滴滴地去融会贯通。【菩萨示查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为可悯。今当为汝分别开示。汝往昔为比丘时,力行精进,昼夜不怠。心猛烈故,于静定中,忽起一见,云: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闻诸佛无相,即心是佛之语,复益邪思,云:既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习?不知此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比丘从此竟堕邪见,不复进修,自谓已证大道。所以从迷入迷,沉沦长夜。悲哉众生!求道不遇真善知识,未免陷于罗网,不可不慎。汝今当知,由昔以见邪故,报获五漏。失正知故,复遇邪师。毒螫亲遭,岂得不生恐怖?今应速发正信,至心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菩萨示查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为可悯。今当为汝分别开示。汝往昔为比丘时,力行精进,昼夜不怠。菩萨对查定宏的母亲说:“你往昔生中也与佛法有缘,也有道心,但是没有遇到真正顶门具眼的善知识,很可惜!现在为你对机开示:你过去生出家为比丘,不分昼夜力行精进”心猛烈故,于静定中,忽起一见,云: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修行人发心很重要,但是即便发心猛烈,还须具足正见,若见地不正,则容易出现偏差。“我这么精进为什么不能马上成佛呢?”这一念心就是燥妄之见。又一日闻“诸佛无相,即心是佛”之语,复益邪思,云:“既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习?”又有一天听到诸佛无相,即心是佛,即认为:“诸法空寂,我心就是佛,那我还用得着修行吗?”这就是错谬之见。不知此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斯乃指究竟理体,并非初学者能轻易步入之阶位。其实空有是圆融不二的,在修行中切不可执着空,切不可颟顸和躐等。比丘从此竟堕邪见,不复进修,自谓已证大道。所以从迷入迷,沉沦长夜。悲哉众生!若执着空性,拨无因果,则成断灭空。所以从迷入迷,长劫受苦,悲哉众生!其闻到甚深法不能如理思维,由曲解佛法故,而沉沦生死中。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很感叹地说:求道不遇真善知识,未免陷于罗网,不可不慎。你没有遇到明眼的善知识,根据自己的世俗知见去理解,乃妄情测度也。如是则难免陷于罗网。这个罗网即是凡夫外道知见,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